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红星照耀中国》:穿越时空的诗意和远方

句子大全 2015-08-16 00:00:07
相关推荐

毫无疑问,电影《红星照耀中国》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这个重要历史节点上映的一部重要作品,是一曲能够感染新时代华夏子孙的史诗赞歌。

影片让观众通过大银幕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作为一部纯正的主旋律作品,《红星照耀中国》跳出了过往一些同类型影片制作成本低廉、人物千人一面、台词空洞生硬、画面简单呆板的拍摄套路,最大限度地用艺术电影的创作手法和商业影片的包装技巧,给观众带来了一次不一样的观影体验。

厚重深刻的思想内涵,颇具实力的演员阵容,相对精良的制作水准,以及影片中时不时闪现出来的饱含丰富想象力的创意和桥段,都为这部红色主旋律影片增添了许多优秀影片的成色和气质,使已经对此类影片有了审美疲劳的观众眼前一亮,在拉近影片与观众之间距离的同时,为新时代主旋律类型电影创作作出了积极而有价值的探索。

首先值得点赞的是影片在制作层面体现出的工匠精神。可以看出,影片在摄影与美术方面有较高追求,制作团队在灯光、化妆、服装、道具上都下足了功夫。影片中火车、窑洞等一些室内场景,都给观众留下了较深的记忆:暖色的灯光打在主角们的脸上,色彩协调的服饰再配上精致的布景在背后衬托,非常有质感和美感;影片整体调色保持了较高水准,既让人感到厚实稳重,又能给观众带来“大片既视感”;电影的配乐都出现在了合适的时间点上,其严肃、压抑、悲壮及欢快的丰富的音乐语言,完美契合了影片的情绪和节奏,让观众有着很强的代入感;枪战场景中的特效使用效果明显,足以看出影片制作者的用心;整部影片在摄影方面表现优异,镜头语言让人很舒服,固定的镜头会在合适的时间点来回切换,运动的镜头则如流水一般流畅,收放自如,带给观众一种在很多主旋律电影中难以获得的观影“舒适感”。

这一点尤为难能可贵,在当下影视剧拍摄中,许多创作者急功近利,各样媚俗的摄影手法及粗制滥造的布景,不仅拉低了影视作品的质量标准,而且不断挑战着观众的审美底线。作为一部没有过高票房预期的主旋律作品,影片制作团队在体现出来的工匠精神值得电影创作者和电影观众的尊重,也给那些经济利益优先、后期偷工减料、敷衍应付观众的制作者打了样。

影片在结构搭建和情节编排上也体现了创作者的良苦用心。开头那位哈佛毕业却连詹天佑都不知道的国民党官员,不顾窗外饿殍遍地却只想着与妓女寻欢作乐,斯诺与其在火车上的对话极具讽刺意味。寥寥几场戏就让人看到了当时国民政府官员对人民漠不关心的态度,与之后出现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红军部队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美国记者斯诺的眼中,国统区的一切都是让人无奈的苟且,红色的陕北才是年轻革命者向往的诗意和远方。这样的情节设计,凸显了影片的思想立意:对待人民态度的差异既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征服斯诺的原因,也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拥护并最终赢得战争胜利的制胜法宝。

这部影片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是演员的选择。实力演员的倾情加盟和出色表演无疑为影片增添了熠熠星光,也是这部影片取得成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影片中,让观众印象最为深刻的角色是李雪健老师扮演的鲁迅,他精湛的演技使其两分钟不到的戏份却让人过目不忘,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记。逼真传神的造型及丰富生动的表情,明亮的双眼以及沉稳坚定的语气,完全复活了真实的“鲁迅”形象。

可惜的是给李雪健老师的戏份太少了,全片就出现过一次,难免让观众感觉很不过瘾。其实不只是李雪健老师扮演的鲁迅,还有李幼斌饰演的陈友仁、蒋雯丽饰演的宋庆龄、果靖霖饰演的蒋介石、王鹏凯饰演的毛泽东、侯祥玲饰演的周恩来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为影片增添了光彩,提升了影片的综合品质。客观地讲,本片对当时不同历史人物的塑造还是相对成功的,基本还原了这些历史人物的真实样貌,没有让观众产生疏离感和违和感。

如何突破主旋律影片固有的创作套路和瓶颈?是许多创作者一直挥之不去的困扰。正缘于此,这部影片在创作层面呈现出来的创新意识更显宝贵,值得赞赏和鼓励。

比如“隐形人”马海德医生这个角色的设定,他在片中的若隐若现,对应了他“隐形人”的称号。这个创意很有意思,看得出是导演的精心设计,类似于《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只闻其声但从未露脸的男主老爷。只是导演在将这个很好的创意实施的过程中还显得技巧不够娴熟,看到马海德在影片中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多少会令观众感到有些突兀,需要在一定程度的思考及代入剧情后才能感受导演这么做的真实用意。

另一个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是影片的结尾,斯诺漫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眼里闪着泪光向人民英雄纪念碑致敬。这个结尾很震撼也很惊艳,配上冲击力十足的片尾曲以及流利的镜头,使得片子在最后极富感染力,给观众带来了极大震撼。这个结尾对影片的主题无疑进行了升华,实属点睛之笔。

当然,影片在创作层面仍有不少未尽如人意的地方。第一是影片叙事动力稍显不足,情节推进平缓起伏不大。看完全片,基本上是一个情节毫无转折地连接着下一个情节,是一种过于平实的叙事方式,未能体现更为高超的叙事技巧。第二个是影片中不必要的枝枝蔓蔓较多,详略剪裁稍显失当。一些对故事推动没有太大用处的情节及台词其实可以省去,比如吃火锅的那场戏,没有看出承担了什么叙事或者抒情写意的功能。还有斯诺与毛主席对话时每句台词都要重复一遍的翻译,让故事一下慢了下来,严重影响了影片的节奏。第三个是对斯诺这个人物的性格塑造过于扁平,与其应有的真实身份差距较大。影片中的斯诺不像一个如实报道事实的西方记者,他一出场就是一个中国共产党的“粉丝”,过多并过于外露地表现出了对共产主义以及毛泽东、周恩来、徐海东等红军领导的崇拜之情,缺少了作为一名西方新闻记者应有的客观、冷静,更缺少了一个让斯诺从不了解甚至误解国民党口中的“共匪”到接触了解敬佩共产党人的转变过程,使得影片主题表达缺乏张力和说服力。今后主旋律作品创作者应当倍加注意,如何在电影的节奏上做到不拖沓,在价值表达上做到不刻意,在人物塑造上做到真实生动,只有这样,我们的主旋律作品才能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日月点燃烛火,红星照耀中国,山川铸成丰碑,铭刻英雄传说;歌声化成云朵,红星照耀中国。”由女高音歌唱家刘媛媛演唱的《红星照耀中国》主题曲,与影片中那些历史故事和人物群像,带我们再次走进了那段光辉岁月。沟壑交错的红色陕北,艰苦卓绝的革命部队,通过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著作,成了那个时代青年人向往的诗和远方。新时代的青年人,一定会通过这部优秀的主旋律电影作品,铭记和传承先辈的信仰和初心,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建设更加富强美丽的现代中国,去追寻这一代人应当拥有的诗和远方。

(作者为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主任、编剧)

(原文标题:《穿越时空的诗意和远方——影片 红星照耀中国 观后》)

声明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