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再续“博士村”佳话 为更多人创造人生出彩的机会

句子大全 2015-08-04 00:16:31
相关推荐

导语:浙江东阳市区往北25公里,有一个叫古渊头的村子。从新中国成立后算起,这个村子走出了25名博士、202位高级工程师、副教授、教授和553位大学生。这个低调的古村落,近日因为央视《远方的家》的一次报道而“爆红”。

“博士村”的成功给“读书无用论”以正面回击

通过对这些事例的梳理,我发现在基层村组织的重视之外,当地的重学传统造就了这种辉煌。

关于这一点,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重学传统形成了一种氛围,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就像此处的“博士村”,不管是种田的农民还是乡绅,都有一个共识:子孙必须读书识字,“惟有读书高”是千百年不破的真理。

再者,村民相信读书改变命运,建立在鲜活事例的基础之上。这些地方过去都出现过因读书而改变命运的先例,这些事例被树为标杆,供后人学习。比如浙江东阳“博士村”早期的“五朵金花”,就是典型的代表,至今还是一段佳话。

为什么“读书无用论”会在很多地区流行呢?一方面,是因为当地没有重学的传统,以至于很多家长会选择双双外出打工,对孩子的教育并不重视;另一方面,即便是当地零星出现了几个大学生,也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最终成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反例。

“博士村”的成功之道,给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那便是树立典型人物,让当地群众看到鲜活的事例,让他们相信读书能够改变命运,从而引起当地村民对教育的重视,渐渐培养起重学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再从制度层面上发力,则必将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将“博士村”的佳话延续下去

价值坚守与文化传承要形成良性循环

“博士村”的教育奇迹,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村民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坚守与文化传承。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大学生的光环色彩逐渐褪去,但身边的励志样本,依然能够给“博士村”的村民形成一种强大的示范效应。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博士村”的教育奇迹依然有被续写的可能性。

均衡教育资源配置

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承,促进纵向社会流动,需要提升全社会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认同。农家子弟的人生突破,需要有效的激励,需要“高考名村”“博士村”这样的榜样给他们带去更多的希望与光亮。同时,只有城乡之间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更加均衡,农家子弟才会有更多打破“下沉螺旋”的机会。

从新中国成立后算起,村子里走出了25名博士,202位高级工程师、副教授、教授和553位大学生。2200名村民里有553位大学生,也就相当于平均每四位村民里就有一位是大学生,要是我国高知分子占总人数的比例能达到这个值的话,恐怕我国早就提前加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了吧。前面提到过对于群体的成功,我们是可以进行研究推广的,“博士村”的关键在于身边成功典范对于村子里其他人直接或间接的暗示,那么,配备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来培养人才和树立典范就是成功打造“博士村”的突破口。

全面深化改革

找到突破口后,政府的宏观调控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政府给农村和乡镇地区配备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并加强村民的思想教育工作将对乡镇教育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政府和各个村落的关系就像是水源和水渠的关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全面深化改革1000天的成果中也提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这就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深化改革的继续推动,“博士村”佳话将有望再续。

让知识的阳光更好照进现实

重拾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念

近些年来,“读书无用论”的论调不乏市场,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寒窗苦读十多年,毕业找不到好工作”,很多农村家庭因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过高,而回报过低,在一定时期内,很多大学毕业生连接受教育的本钱都赚不回来。本着不在没有收益的事情上投资的理念,一些农村学生寒窗苦读十余年,却在高考前结束了学生生活。

一方面,必须看到“读书无用论”是一种片面的、短视的视角。它只看到了某一个时刻,一个人能力和他拥有资源的不匹配。或者某个个例,文凭和他拥有的地位和资源的不对等,就习惯性地把阶段性和偶然性的现象当做一般规律。实际上背后复杂的原因,“读书无用论”并没有看到也难以解释。

诚然,现实中不乏并未系统接受太多正规教育而取得了令社会瞩目成就的个例,但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改变他们个体命运最能够得着的机会,仍然主要是教育。对于广大出生在农村的人来说,需要创业的励志,但是不能只看到励志故事中的偶然就否认了教育的普遍意义。相当的教育水平,是个体把握成功创业或良好就业的基础。

另一方面,也必须承认“读书无用论”背后折射出农村教育投资理念的无奈和困境。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大部分人并没有如乡亲们所期待的那样出人头地,也许只是在城市里找了一份普通的工作,无力反哺供应自己多年的家庭不说,买房结婚时甚至还需要啃老。相比之下,还不如一早就辍学出去打工的过得好。这样的结局,确实让人辛酸和无奈。

只有正视“读书无用论”产生的客观原因,才能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逐渐消除这种论调的影响。消除“读书无用论”的市场,不仅要从价值的角度讨论读书和教育对于一个人内涵的提升,而且要从“投资”的角度看清回报,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读书和接受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对于当下的农村尤为重要,要让更多农村家庭认识到读书上大学不是“赔本买卖”,而是长期的、理性的投资。不可否认的是,比起打工和种地来说,更多农村青年还是希望能够在城市获得一份稳定、有保障、有尊严的工作。这也正是古渊头和大部分农村家庭仍所坚持的朴素信条——“只要有一个上学的,这个家就有希望”。

让学生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从上学接受教育到毕业在社会上找工作或创业,毫无疑问,“寒门学子”在他们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诸多环节并不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对于他们来说,一是要坚持往前跑,二是要坚持接受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工作技能、道德情商,积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教育就是他们的助推器、是他们的加油站。从短期来看,教育成本是家庭的负担,但是从长期来看,教育却是个体起飞的翅膀和家庭的希望所在。只有教育,才能为“寒门学子”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摆脱贫困的代际传递。

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反衬出当前城乡教育、就业创业等资源的失衡日益严重。因此,让读书接受教育成为更多农村家庭的信仰不能只依靠这些贫困家庭的坚持付出,而是要为农村创造更好的接受教育和就业创业的环境。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进一步降低贫困农村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减轻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提高高等教育的回报率。同时也要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根据市场调整专业方向,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拓展就业渠道,让学生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古渊头村的成功,不仅仅是改变了个体的“下沉螺旋”趋势,也带动了整个村庄在教育读书以及其他方面的良性发展。面对“读书无用”的论调,只有正视和破解其背后深层的社会问题,才能涌现出更多的“古渊头”村,才能为更多人创造人生出彩、实现梦想的机会。

(据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福建日报、荆楚网等综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