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一个打错的电话成就“老年110”热线16年公益路

句子大全 2015-07-29 20:48:18
相关推荐

望向院墙外的老人,眼里有多少寂寞与渴盼?

成都市青羊区石人南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工作人员陪伴、哄慰老人睡觉。

10月13日,又一个重阳节即将来临。

今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其中规定子女应常看望或问候老年人,从法律层面上倡导对老年人实行精神赡养。然而,成都老年知心热线透露,16年来,他们接到老人物质求助的电话越来越少,但精神慰藉的需求却不曾改变。

“叮——”电话铃声响起。“你好,这里是老年知心热线。”成都老年知心热线义务助老协会副会长冯学金娴熟地接起电话,轻声与来电人交流起来。在成都市成华区文化馆6楼的一间办公室内,被称为“老年110”的老年知心热线“藏身”于此。

冯学金告诉记者,老年知心热线是由志愿者自发成立的公益团队,成立16年来,他们接到老人物质求助的电话越来越少,但精神慰藉的需求却不曾改变。如今,他们平均每天接到50-60位老年人求助咨询电话,其中求助数量最多的,是子女长期不回家或不赡养,空巢老人精神寂寞的问题。

一个打错的电话成就一条“热线”

老年知心热线接触过数以万计的老年人,他们发现老年人其实对子女的要求并不高。老年人常说,同城子女一个月能回家一次,异地子女能每个星期打个电话,他们就很满足了。

今年65岁的肖文星是老年知心热线的创始人之一,他还记得10多年前那个打错的电话。

那年,肖文星才49岁。他本是射击教练,由于一只耳朵出现问题,不得不病退在家。一天,他接到一个电话。一听,他就知道打错了,于是想挂掉。可电话那头,一位老人急切地说,“请不要挂,我就想找个人说说话。”原来,这位老人的孩子在国外,他一个人在家孤独寂寞,实在没办法,才给陌生人打电话,想找人倾诉。肖文星和老人通话两个多小时,很认真地听老人在电话里唠叨。

这件事给肖文星的触动很大。后来和朋友们聊天时,他讲起这件事,并提议大家成立一个助老协会,专门帮助老年人。当年8月,成都市成华区义务助老协会成立。1999年,老年知心热线开通。

67岁的乔灵玲在老年知心热线已经做了10多年志愿者,被老伴“抱怨”是“电话专业户”。她有两个手机,每月的电话费至少两三百元,几乎都花在和求助老人通话上。

乔灵玲拿出一个精致的手编花篮,讲起李婆婆的故事。

74岁的李婆婆身体不好,有高血压,心脏装有起搏器。可是,她喜欢唱京剧,巧手会竹编,是一位很热爱生活的老人。李婆婆有两个女儿,50多岁了,也喜欢唱歌跳舞,退休后参加了艺术团,到处演出,根本没有时间去看望独自居住的母亲。有一天,李婆婆高兴地做好饭,给女儿打电话,叫她们回家吃饭。结果两个女儿回家都抱怨母亲,她们那么忙,母亲又没什么事,还叫自己回家吃饭。女儿的话让李婆婆很伤心,她拨通老年知心热线,在电话里,和乔灵玲说着说着就哭了。

那天,乔灵玲在电话中安慰了李婆婆好半天。隔了两天,她还不放心,又主动打电话请李婆婆到热线来散心。参加了几次热线组织的活动之后,李婆婆渐渐感到没那么孤单了,动手编了好几个花篮送给热线和乔灵玲。今年6月,李婆婆生病住院,乔灵玲因脚踝粉碎性骨折也在住院,便请了几位志愿者去护理李婆婆。同时,老年知心热线给李婆婆的女儿也做了思想工作,如今两个女儿会抽空回家看望母亲。

乔灵玲告诉记者,过去知心热线帮助的多是孤寡老人、低保老人,主要是救济钱和物资。但近一两年,热线关注的重点转为空巢老人。更多时候,志愿者上门多为陪老人谈心,送钱、送物品反倒成为次要。知心热线还接到过不少越洋电话,都是在国外的子女请志愿者上门照看自己的父母,慰藉老人的心灵。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