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以话语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深层思考

句子大全 2015-07-17 11:19:58
相关推荐

[摘 要]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话语的亲和力。从话语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语言观、语言符号学、文化修辞学、接受理论均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以话语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关键要增强、提高、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思想穿透力、文化吸引力和沟通感染力。按照体现政治语言特质、吻合民族文化心理、符合时代要求、回归现实生活的话语要求,应从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中寻求方法、从鲜活的语言案例中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提炼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话语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1](P378)讲话还指出要“创新学术话语体系”,[1](P378)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关键要在话语创新上下功夫,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频繁地传递并获得理解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话语过程。”[2](P2)话语创新并非刻意求新求异,而要遵循语言学的基本方法并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要求,为此要从理论上做深入思考,在方法上做仔细总结。

一、从话语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理论依据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交流信息的指令符号。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来自于教育主体的人格魅力、教育氛围的融洽性等很多方面,但语言运用是一个核心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要接地气、活起来,需要言之成序、言之有理、言之动情、言之有趣的语言。语言缺少了智慧,便如同大地少了阳光,就像佳肴里少了盐。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魅力,有必要首先从深层分析可供借鉴的基本理论观点。

1.马克思主义语言观: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马克思主义语言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3](P525)是马克思对语言问题的简洁回答,其核心是坚持语言的物质性、现实性、社会性、实践性。在讲到语言的产生时,马克思指出:“‘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到物质‘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3](P34)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认为语言是一种现实的意识,“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3](P34)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语言是一种政治、历史和物质现象,这与脱离实践的抽象语言观是有区别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有助于我们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时,从现实的社会为出发点认识理解语言的价值、来源和内涵,在教育过程中自觉体现语言的实践特质,如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回答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2.语言符号学:语言是存在的家

除了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理论指导外,我们还要借鉴吸收当代语言符号学的理论观点。语言符号学是随着当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而产生的,尽管学者们对“语言转向”的缘由看法不一,但是20世纪哲学经历了一个“语言转向”,这是大多数学者都认同的。语言转向的贡献在于使语言成为哲学研究中的一个自主领域,而不再作为附庸工具而存在。语言不仅仅是显现人思维的“工具”,而是真理显露和意义创造的“本体”,语言符号学就是在这一哲学基点上对语言、话语、符号、意义等展开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诸多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这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研究必然带来很多积极影响,这是因为“价值与意识形态是由语言夹带,是刻铸在语言里的。”[4](P56)为此,有学者提出语言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展现方式”,呼吁对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独立的深入研究。

3.文化修辞学:使意义在美中呈现

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要有亲和力,使“意义”在“美”中呈现,离不开文化滋养和修辞运用。应当说,文化修辞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中外学者都很有研究。如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以载道”“诗言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巧言令色,鲜矣仁”“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言不尽意”“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立象以尽意”等命题就蕴含着丰厚的语言修辞思想。古希腊时期的修辞学与诗学、当代西方政治修辞学也涉及对语言的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过程中借鉴其修辞格应用、用语框架、文化背景、论证模式等理论方法。总之,文化修辞学涉及语言与意义的含蓄与精妙关系,有助于我们重视语言的含蓄美、艺术美、灵活性,从而构建具有新时代文化气质和体现中国风格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4.接受理论:使文本在理解中建构

最后,接受理论关于文本理解的思想也很有价值。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一种研究文本接受与影响的新学科,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这一理论认为受众的接受对作品意义和价值的体现具有决定意义,“作为文学接受活动的主体,读者不是消极被动地参与到作品中,去理解作者融入作品中的内涵意蕴。”[5](P98)作者总是会在作品中留下空白,为接受者保留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去思考作品的意义,并进行再创造。这改变了传统文本中心论的缺点,填补了读者在作品接受过程中的位置,要求重视期待视野、召唤结构、隐含读者、第二文本、视域融合、审美距离等受众的要求。仔细分析,接受理论的很多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研究很有价值,如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受教育者建构文本的过程,只有“经过了读者主观的润色、加工与改造,渗透着读者的思想感情”的才是“第二文本”,这有助于我们在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第一文本”的基础上,重视受教育者的思想接受和理论建构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回溯性和思考力。

二、以话语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着力点

如前所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要以话语创新为根本,为此要深入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困境,如学理不足、语言空间缩减、描述性下降等,从而找到克服语言障碍、提升话语亲和力的着力点。

1.增强语言的思想穿透力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掌握群众。传递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使命,故增强语言的思想穿透力是提升亲和力的首要任务。不把理论讲透讲彻底,就难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力。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思想穿透力来自于以下方面:

一是理论系统性,即要揭示各个概念和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善于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进行语言、历史和哲学的多维度分析。二是逻辑严密性,要丝丝相扣、层层推进。三是生动准确性,即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严谨、清晰使用理论术语,还要融入鲜活的生活语言。列宁说过:“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坚决抛弃晦涩难懂的术语。”[6](P89)理论是深刻的,但语言不是灰色的。总之,语言是打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密码,应追求句句打动人心、字字引发共鸣。

增强语言的思想穿透力,还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仅呈现思想,还要在“涵咏体悟”中探索真理。为此要打破、转化和拓展固定文本,善于“发现”和“凸显”被“遮蔽”的思想内涵。“打破”是从有限文本走向无限延伸,打开语言空间;“转化”是用新表述消除人们对政治文件和权力语言的冷漠排斥;“拓展”是通过语言深化激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蕴,实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悟。可见,话语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意义被不断挖掘,最终变封闭话语为开放话语。

2.提高语言的文化吸引力

除了政治性和理论性,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还具有鲜明的文化性。没有文化性,思想政治教育就缺乏源头和滋养,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运用,一定程度出现了工具化倾向,与心灵本真产生了一定远离,使语言的“诗意”和“意义”有一定缺失,从而导致诸如语言同质、语义泛化、语言赘余、交流受阻、审美疲劳等现象。改变这一问题,要从提高语言的文化吸引力入手。

为此要注重以下方面:一是要融入文化符号,如使用“梅兰竹菊”等承载传统道德人文精神的词汇,有利于实现以文化人的目的。二是要注重文化表达,如文学叙事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变提供了有效借鉴,叙事话语有利于将原理讲活讲深讲细讲实。简洁精炼、形象生动、质朴通俗的话语方式都是当前所需要的,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三是体现文化思维,如隐喻性、意象性思维更能发人深省、引人思索、印象深刻、易于内化。我们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供文化思维导向,在文化体悟中自然而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强化语言的沟通感染力

毛泽东讲“要人家服,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7](P279)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还来自于沟通性和感染力,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使用话语进行交往、交流、沟通以实现教育目的。”[2](P2)亲和的语言就像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似一场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引得受教育者情感迸发,从而促进对话沟通。有了情感碰撞和对话沟通,才会有同品共享的学习快乐,才会有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才会有放飞灵性的生命欢歌。

强化语言的沟通感染力,核心是考虑对象的需求性、期望值、参与度。我们要按照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价值图式、心理因素、年龄性别等,变独白话语为沟通话语,少讲空话套话,多讲有感情的话,变“我认为”为“你觉得”,变“我讲”为“你听”,要用语言叩开心扉,减少“假沟通”“弱沟通”“误沟通”“非对称性沟通”等现象。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话语要求

驾驭语言艺术是教育者的基本功,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创新要遵循语言规范和要求:

1.政治语言的要求:体现话语特质

前面已经谈到了当代哲学的语言转向,这里有必要再具体分析一下由此带来的对不同语言类型的研究,这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分析很有价值。按照语言哲学的区分,语言往往被分为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两种类型。前者重理性,属于推理语言;后者偏感性直觉,属于生活语言。仔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兼有两种语言的特性,因为其首先要阐释政理学理,要以理服人,准确性使之必然具有科学语言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感情的,光靠科学语言的理性思维是不够的,还应具有日常语言的艺术色彩。可见,政治语言是兼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第三种”语言。

毛泽东讲“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8](P870)“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这要求我们要善于用三分教育之水加上七分情感之蜜,酿成“情理交融”的语言甘露,以情激情、以理明理,情中讲理,理中讲情,言中有情,言必由衷,化刚为柔,让心灵活动和思维活动有机结合,化生僻为通俗、化抽象为生动,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心心相印。比如“劳动”不仅是经济学范畴,更是生活概念,教育者要善于感“劳动”之文、熟“劳动”之声、视“劳动”之状、解“劳动”之意。

2.民族语言的遵循:吻合文化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创新要吻合民族文化心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1](P376)我们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9](P534)其实,中华文化中的很多话语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相通,如“道”与“规律”、“礼”与“秩序”、“名”与“范畴”、“知行合一”与“理论联系实际”、“体用不二”与“本质与现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爱国主义”。再如中国哲学中的“气”包含“气势、气质、气脉”等丰富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律、运动、联系”等有诸多相通之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中国传统“诵、弦、歌、舞”的表达方式就值得我们借鉴,从而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要吻合民族文化的心理要求,“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10](P296)可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联系,有利于涵养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代文化气质。

3.语言发展的趋势:彰显时代气息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P378)这也对话语创新提出了要求。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恩格斯说“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11](P32)不但具体学科,每一历史阶段的语言都打上了时代烙印。纵观人类历史,神话语言、宗教语言、科学语言都经历了各自主导的时代。当代语言也呈现出“多声部”的特征,新表达层出不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1](P378)“时代是理论话语永远的语境,理论话语本身也映现着时代的进步和困惑。”[2](P215)社会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依旧停留在传统话语中,就容易发生“短路”现象,陷入“死胡同”,丧失生命力。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形势新背景新情况,体现时代气息,要吐故纳新,不断吸纳新词汇新符号。要借鉴使用“当前时代在社会畅行的最新话语,包括网络语言,以激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话语系统,进而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新体系。”[12](P63)如“蛮拼的”“点赞”“洪荒之力”等话语既鲜明生动又简洁幽默,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我们还要善于从新词汇中体现分析把握社会心理动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舆情分析等有益帮助。

4.生活语言的体现:回归现实世界

“语言是生活的化身”,思想政治教育不在天上,要回归生活世界,向生活和习俗里去找到真正的范本。很明显,当今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坚守核心命题的前提下,视域越来越从“生产场所”宏观领域拓宽到舆论文化、生态环境、日常生活、儿童权利等微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回归与人们紧密相关的 “现实生活世界”,将宏大主题和微观议题结合起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生活叙事方式让对象觉得教育的可感可亲可信。

“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生活化的目的是让人听得懂记得住,多一些真情关怀。如习近平总书记用“块头”“虚胖”“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扣好”“中国的反腐没有纸牌屋”等散发生活气息的词语,使文本话语转为生活话语、大众话语、现代话语,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生活化还体现在教育内容的设计上,如“小目标”是日常生活词语,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可将类似“爱国”等大目标落到实处。

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话语创新方法

根据上述理论和话语要求,我们要从以下方面科学掌握话语创新的方法:

1.要从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中寻求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1](P378)同样,我们也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规律如语法、词汇、语音、修辞规律等,要提高语言基本功,讲究字词准确性、句式灵活性、文字生动性、语调优美性、语用巧妙性和言语契合性,用多变少重复、灵活不死板的话语,调动人的情感和认识潜力。

如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使音调和语言节奏随着教学内容而变化:在讲到重难点时要转变语气、放慢节奏;在讲到受众关注点时,可加快节奏和加强语言力度。在具体表达上,可使用意图暗示、比兴手法、点到为止、言简意赅、制造悬念、情感支持、语境营造等方式,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厚重韵味和诗性之美。我们尤其要注重幽默语言的运用,幽默是语言的调味品和润滑剂,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强化内功,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增强语言的艺术表达力。

我们还可以通过语言的句式变化规律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笔者总结了以下方法:“命题转换法”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命题进行转换或拆分形成新理论点,如将“我爱国”转换为“国爱我”,将“爱国主义”拆分为“爱”“国”“主义”;“深层解析法”可将思想政治教育文本中“缺失”的部分凸现出来,如从“不同社会历史观”中可解读出“阶级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英雄史观”等,然后在比较中鉴别,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深度。

2.要从鲜活的语言案例中学习方法

语言生成离不开模仿,学习也是创新,我们要善于借鉴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方面创造的丰富典范。如毛泽东的语言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真诚朴素,他反对“语言无味,像个瘪三”,要求“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8](P834)邓小平的话简洁明快、抓住要害,如他用“摸着石头过河”“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揭示社会主义探索的道理。不再列举。

我们尤其要学习倡导习近平总书记质朴平淡、旁征博引的清晰文风,他反对“长、空、假”的恶劣文风,弘扬“短、实、新”的清新文风,将诸如“总开关”“钙”“撸起袖子加油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使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用新鲜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克服了空洞抽象的冷面孔。总之,我们应该围绕“说什么更有吸引力、怎么说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等推进话语创新,要从鲜活的语言案例中学习现成的有效方法。

3.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提炼方法

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对象的变化,都要求不断挖掘新的有效方法。根据笔者的经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灵活运用语义分析、关联分析、语境分析、意义分析等方法,通过直接转换、间接转换、不断释义的过程,最终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转化为教育对象能理解、能接受、能思考的精神食粮。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理论教育法为例,我们要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体现政理学理事理相贯通,避免在“是什么”上喊破嗓子,要在“为什么”上引导受教育者明白“硬”道理。为此要针对不同理论掌握相应的语言论证技巧。一是概念阐释法。即针对一些关键范畴深入解析,切忌一笔带过。范畴是理论的核心,教学中不但要重点讲解基本概念如“物质”“意识”“理想”“信念”等,还要阐明次级概念,如讲到传统道德时使用的“虚心”“慎独”等。二是问题激发法。即根据教材内容发散思维,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要学会构建“问题链”,将问题导向结论。要避免机械、无效提问和控制答案,让问题如同向一面平静的湖水投放石子,总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与涟漪。三是鉴别分析法。即将相关、相异、相反理论如“爱国与理性爱国”“利己主义与合理利己主义”“仁爱与博爱”“核心价值与普世价值”放在一起,从正反面、对立统一等各角度全面准确分析。四是形象阐述法。即结合鲜活的实例,把抽象理论转化为生活形象,情理融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 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 高辛勇.修辞学与文学阅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 何懿主编.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

[6] 列宁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7]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 李宪伦.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探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属原作者和首发媒介。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做相关处理。转载时,请注明来源。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