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鄙视链”是少数人的恶性攀比

句子大全 2015-07-06 18:19:48
相关推荐

/ 媒体广场 / 关键词:“鄙视链”

近日,网上流传一个“中产鄙视链”,比如上学,坐豪车的“鄙视”坐好车的,四个轮的“鄙视”两个轮的;报兴趣班,学马术、高尔夫的“鄙视”学电子琴的,等等。一时引发媒体热议。

人民日报

“中产鄙视链”上无人是赢家

网上流传的这种“鄙视链”在多大程度上存在?相信即使有,也是一部分人、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不必大惊小怪。但是,其中反映出的攀比之风,值得多加注意。

在育儿过程中,若是刨除其中的不切实际和虚荣之心,“攀比”也许不是什么坏东西。如果攀比的是品质品格、奉献精神、学习成绩,那是学榜样、见贤思齐的好事;但如果攀比找错了方向,孩子们聚在一块儿“拼爹”,后果恐怕就不容乐观了。

如何应对攀比之心?前几天,杭州市明珠实验学校作出了一个高调“榜样”。这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5个年级同时开家长会,2000多名家长骑来了1800辆电瓶车,因为汽车在此受到“鄙视”,学校只允许电瓶车入校园,目的是防止攀比。

学校此举,固然有点“简单粗暴”,但至少发出一个信号,就是勇敢打破“鄙视链”。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五次会议指出,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可以说,这是一条纵向的“德育链”,与之相辅相成的应该还有一条贯通家庭、学校、社会的横向“德育链”,两者的交汇点即为“立德树人”。

让“德育链”排斥“鄙视链”,因为“鄙视链”上无赢家。在此,提醒喜欢“拼爹”的孩子,不管是“拼赢了”还是“拼输了”,恐怕都不是什么好事。赢了,你是靠自己赢的吗?输了,要心里清楚“拼爹”不是本事,“拼自己”才是真功夫。说到底,靠父母带来的优越感,远不如自己创造的优越感心里踏实,不仅如此,在追求物质的路上越走越远,真本事不知能长多少,反倒容易沉迷于不劳而获,丧失知足常乐的根基。

(原载6月1日《人民日报》,作者系张烁,有删改)

光明网

“鄙视链”只是成人心中“皇帝的新装”

如果说出于望子成龙“人往高处走”的美好愿望,这种鄙视链也有其值得同情之处。然而网上流传的那些鄙视链,里面看不见儿童,看不见人,只看见物质化的各种商家在漫天飞舞相互攻讦:说是中产教育鄙视链,其实是一张商业广告吹擂图。家长被裹挟其中不自知,也正应了那句古话“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正常状态下,孩子和孩子、家长和家长之间常有相互比较的某种竞争。但是这种竞争和赤裸裸的鄙视链不尽相同。孩子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家长的正确引导,获得某种成就感,家长由之而产生喜悦和自豪,这种感受无可厚非。而所谓鄙视链不看孩子喜不喜欢、努没努力,就事先以外物加以标签、划以等级,殊不知这种鄙视链和自己或他人的孩子本身没有半毛钱关系。

鄙视两字本来就和教育的精神相互背离。教育从来就主张“有教无类”,倡导“因材施教”,认为行行出状元,人人都能成才。鄙视链在某些领域或有存在的土壤,但在教育领域却很少灵光,因为人的成长最具有不可确定性,也最具有不可预测性,这正是教育领域之于许多客观物质领域的特殊所在,也正是教育事业的魅力所在。

所谓教育鄙视链,正是部分家长用自己的虚荣和狂妄编织而成的“皇帝的新装”,穿上这身新装以后,家长们洋洋得意以为胜人一筹,殊不知暴露出的,正是自己的傲慢与无知。

愿每一个儿童都生活在没有鄙视的世界里,度过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快乐童年。

(原载6月1日光明网,作者系光明网评论员,有删改)

长江日报

“鄙视链”撕裂社会平等的观念

都说孩子是成人世界的镜子,“教育鄙视链”反映在孩子身上,其实投射的是成人社会的观念。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培训市场随之发达起来,孩子所需要掌握的技能也越来越多,孩子之间的差异也开始拉大。这个时候,“教育鄙视链”不仅是金钱的竞争,也是家庭背景的竞争,家长们甚至将生活品质、文化素养的追求,过早施加到了孩子身上。

“鄙视”是一种向下的比较,本来是有更高的追求,却转变成了向下的冷眼。生活品质的比拼,不是追求更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而是要喝到别人喝不到的酒,穿戴常人买不到的品牌。给小孩起英文名,是英语教育的一种需要,现在却变成装点洋气。我们的一些家长,从金钱攀比走向文化攀比,他们早早的给孩子灌输一些不合时宜的身份观念,恨不能让他们尽快成长为高富帅、白富美。

孩子的世界原本简单而纯粹,喜欢或者厌恶,全凭兴趣。许多激起孩子热情的事物,在成人看来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教育鄙视链”以生硬的物质成本,给教育活动的一切事物贴上标签,以价格论贵贱,很难说不是一种简单粗暴的认知方式。而孩子交往互动所反馈的相轻相鄙,不过是成人观念潜移默化灌输的结果。它除了让孩子从小就形成不平等意识外,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益处。

另一方面,当“教育鄙视链”逻辑延伸到学校,虽然竭力与商业作切割,却也不可避免地走入到成绩鄙视链中。这对于后进学生的成长而言无疑投下了心理阴影,即便是资优生,在如此单一、二元的认知环境下得到再多的褒奖,可能都填补不了“平等待人”的教育空白。

实际上,“教育鄙视链”不过是以教育为出发点撕开社会的小口,它是教育问题,本质上也是社会问题。鄙视链激发越多人的共鸣,意味着我们与自立平等的基本观念越发渐行渐远。追溯原因,教育机构、商业利益的裹挟自不待言,更多时候,还需要每个人独立审慎地重新检视和思考这些问题。当更多的人从心底到行动,抵触和反对无谓的好坏划分、等级区隔,鄙视链自然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原载6月2日《长江日报》,作者付小为,有删改)

《中国教育报》2017年06月05日第2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