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全球变暖已经加速且不可逆转

句子大全 2015-06-22 18:22:06
相关推荐

李尚勇(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两部“制度困局”作者)

【导读】在如今人类智慧不够,始终无法达成实质性共识,因而一再延误的情况下,全球变暖已经加速且不可逆转。在整体上,地球村村民除了静候气候灾变,似乎已经无计可施。

(一)

2020年8月8日,央视新闻报道,今年进入夏季以来,北极等地气温攀升。在加拿大,冰盖冰架消失瓦解;在意大利,冰川冰块即将崩落。

近30年来,北极气温上升值达到全球平均值的2倍,这被称为“北极放大现象”。

今年的北极升温现象尤其显著,极地海冰(面积)7月以来已降至40年最小。加拿大北极区域今年夏季平均气温比近30年平均值高出5℃。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5号报道,加拿大两座北极冰盖,今日已完全消失。

历史数据显示,在1959年,两座冰盖中较大的一座面积约7.8平方公里,较小的约2.8平方公里。(见下图)

随着全球气温逐年升高,冰盖面积不断萎缩。在美国宇航局2020年7月份拍摄的最新图片中,这两座冰盖已消失不见。(见下图)

早在3年前(2017年),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主任马克·塞雷兹就预言说,这两个冰盖“会在5年内消失”。而现在,3年内便消失殆尽。可见,全球变暖的趋势出人预料地大大加快。

也是在本月(8月)初,加拿大最后一个完整的北极冰架,米尔恩冰架,已经解体。

图片来自:人民日报[]

在意大利,一处冰川上约50万立方米的巨大冰块随时有断裂脱落的危险。8月6号,位于该巨大冰块下方的意大利西北部山区小镇库马约尔开始松散居民和游客。[]

尽管央视主持人“套路”式地评论说,上述“触目惊心的场景,提醒着我们所有人,遏制全球变暖趋势刻不容缓”,但是,在科学界,也许谁都清楚,北极冰盖加速融化,已停不下脚步;全球变暖已经加速且不可逆转。

图片来自网络,声明版权即删。

2019年11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威尔·斯特芬教授在《自然》杂志发表文章指出,在15个已知的全球气候临界点中,已经有9个被激活,这包括,(1)北极海冰面积大量减少,(2)格陵兰冰盖消融加速,(3)南极西部冰盖消融加速,(4)南极东部冰盖消融加速,(5)古老冻土层开始融化,(6)亚马逊雨林面临经常性干旱,(7)高纬度森林开始消失,(8)珊瑚礁大规模死亡,(9)大西洋环流减弱。

全球气候临界点60%已经被激活,而且,情况还在进一步的恶化。

据此,威尔.斯特芬教授悲观地认为,“目前全球气候的变化,或许已经不可逆转,人类文明的崩溃,是最有可能的结果”。[]

(二)

早在2009年,国际科学界便定义并量化了“地球生态”可承受的9条“安全界线”,它们分别是,气候变化、臭氧空洞、海洋酸化、生物多样性、土地使用、淡水资源使用、化学污染、大气污染和生物化学地球循环。科学家们认为,如果不突破这些界线,人类便可以在地球上繁衍、生存和发展。

然而,仅仅过去了不到6年(2015年1月),18名国际顶尖环境专家便在《科学》杂志发表题为《地球的界线:在变化的星球上引领人类发展》的文章,警告人类已经“越界”,即人类活动已经突破地球9条“生态界线”中的4条,这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土地使用和生物化学地球循环,从而把人类带入“危险地带”。

其中,气候变化和物种锐减最值得关注。当年(2015)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浓度已达到397ppm(即百万分之397),远远超过了350pmm的安全线。与此同时,环境污染和森林退化导致的动植物灭绝的速率也比正常值高出数十倍。

当年,该文章作者之一的斯德哥尔摩大学环境科学教授约翰·洛克斯特伦说,气候变化可能引发地球“突然且不可逆转”的变化,“在人类历史上,我们首次需要面对整个地球不稳定的风险”。[]

人们当年肯定想不到,4年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便迅速超过了415 ppm,达到415.26 ppm的新高。这是人类历史上,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前所未有的峰值。这个精确数据值来自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的研究基地莫纳罗亚山天文台的传感器。[]

图片来自“文献”,红色字体为作者所加

请注意,这个“415.26ppm”测量数据,是在太平洋中心、美国夏威夷火山国家公园的莫纳罗亚山测量所得。

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可以肯定,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峰值”会不断被刷新。

* * *

这不,在我书房里的空气过滤“新风机”二氧化碳浓度仪表上,从室外抽进室内的新鲜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经常超过450 ppm。而我的书房对面不到10米处,便是一座郁郁葱葱的小山,周围没有二氧化碳污染源。(见下图)

2020年8月18日暴雨后,该仪器显示的二氧化碳浓度为452 ppm。(见下图)需要注意的是,该仪器显示的PM2.5为。这是因为一夜大雨、暴雨,使得空气清新,PM2.5污染值降为。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仍然在450 ppm左右。

“新风机”仪表显示:PM2.5=、CO2浓度=452pmm

拍摄日期:2020年8月18日中午,摄影:李尚勇

可见,我们今天已经生活在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经常超过450 ppm的时代,“350pmm安全线”离我们已经远去,而且一去不复返了。

(三)

事实上,我们的地球村早就开启了“发烧模式”。两极热了。赤道燃了。

在经历了好些年“不经意间”的高温炙烤后,2018年成为地球村“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之一”(世界气象组织高级官员如是说)。

2018年6、7月,包括北极圈在内的全球多地气温普遍上升,出现极端高温天气。

进入7月,瑞典北部北极圈内的温度已达到30℃;挪威部分地区达到创纪录的33.5℃;西伯利亚北部地区,气温也在7月初一度达到32℃。而往年同期,这一地区的平均温度只有10℃。

在英国,多地出现30℃以上的高温,甚至高达38℃。

在日本,7月15日,有200个气象观测站最高温度均超过35℃,日本多地观测到超过40℃的高温。

在北非,7月初,多个国家出现热浪。7月5日,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沙漠地区的瓦尔格拉最高气温达51.3℃。世界气象组织称,这是阿尔及利亚有可靠温度记录以来的最高值。7月3日,摩洛哥监测到43.4℃的高温。

在北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死亡谷国家公园,7月8日观测到52℃高温,在洛杉矶近郊奇诺市最高气温达到创纪录的48.9℃。而在加拿大魁北克省,高温高湿的天气造成老人和弱势人群等数十人死亡。

世界气象组织高级官员当年曾经说,“2018年将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之一,多国气温都已打破纪录,这并不令人意外”。[]

“这并不令人意外”——这话出自气象专家之口,非常刺耳!

2019年2月,世界气象组织以及英美等国气象机构发布报告说,“2015年至2018年是自100多年前有气温记录以来最热的4年,其中2018年是史上第四热年”;并且,“2019年至2023年可能比过去4年还要热”。

各研究机构的结论也都一致:“无论陆地还是海洋,过去4年的变暖程度都‘非同寻常’”。

世界气象组织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过去22年中,有20个史上最热年”,“这是持续长期气候变化的一个明显迹象”。[]

* * *

南极情况同样不妙。(南极洲蕴藏了全世界90%的冰)

2月7日,世界气象组织公布消息称,在南极半岛阿根廷科考站埃斯佩兰萨观测到18.3℃,这一记录打破了了2015年3月24日曾记录到的17.5℃的南极大陆观测到的最高温度。仅仅两天后,2月9日,巴西科学家在南极北端西摩岛测得高达20.75℃的气温,再次刷新了南极大陆气象观测记录温度的最高值。

尽管距西摩岛很近的中国南极“长城站”没有测得同样的高温,但中国气象科学院的气象专家表示,“巴西科学家观测到的20.75℃的最高温度是可信的”。

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号船长表示,他1998—2020年随“雪龙”号前后13次来南极科考,他感觉“2019年到2020年南极的这个夏天,确实是他记忆中比较热的一个夏天”。曾参加过17次南极科考的队员表示,“南极这20年确实是变暖了”;每次卸货所依靠的海冰冰面,“感觉越来越薄”。

中国南极“中山站”前的陆缘冰的距离,“往年都有将近40公里左右,今年(2020年)只有20公里左右”。[]

南极血红一片

图片来自网络[],声明版权即删

(四)

关于全球变暖的后果,人们一般有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人们(非专家)通常认为,全球变暖的后果主要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各国沿海地区,再就是冻土消融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从而加剧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进程。

第二个误区,人们(甚至包括一些专家)往往认为全球变暖的后果只是发生在几十年、上百年以后,与我们现世关系不是太大。

对于前者,近些年的研究已经大大刷新了人们当初的认识。比如,冻土消融不仅仅会释放二氧化碳和甲烷,还会导致远古细菌病毒的复苏,这对于现代人类,搞不好就是灭顶之灾(参见下图)。再如,全球变暖所引起的气候模式改变,可能会导致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也可能会使大洋洋流重新分布,这些深度气候问题导致的后果,如今还缺乏足够的数据得出具体结论,但其影响对于相关国家的人类生存已构成潜在威胁。

其实,全球变暖的后果还远远不止这些,许多严重后果也许还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例如,科幻片《后天》展示的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灾变,北半球陷入冰河世纪的情形,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许多年前,有气象专家就一直担心地球会进入一个小冰期)。因为,从长周期来看,地球气温会呈波浪形变化,一段时间温度高,甚至进入至高点;尔后,温度逐渐下滑,甚至跌到至低点。

实际上,全球区域性气候突变已经常态化了。

这几年,尤其是近两年,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体验到了气候异常带来的极端天气影响:北方南方都出现大面积严重干旱,动不动就是“几十年上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北方酷热,南方六月飞雪,北方屡屡遭遇龙卷风……

2019年7月,辽宁开原市遭遇了“被称之为中国内地史无前例的超级龙卷风”的袭击。这场龙卷风只持续了短短十几分钟,却造成了6人死亡,190余人受伤,受灾人数达到9900余人,经济损失上亿元。[]

辽宁开原市遭遇内地史无前例的超级龙卷风袭击

上面2张图片来自网络[11],声明版权即删

同样在北方,2020年8月14日下午4时许,黑龙江省密山市农村,遭受龙卷风袭击。据《黑龙江日报》报道,有68户民宅受损,其中13户较为严重,1590亩地庄稼受灾,其中,绝产庄稼地达到925亩。[12]

黑龙江密山农村遭龙卷风袭击

图片来自网络[13],声明版权即删

近几年,台风一再超过16级、17级,也不是好兆头。

2018年第22号台风“山竹”达到了“超强台风”级别,台风风力超过16级、17级及以上,已经超过了过去气象学定义的最大级别了。[14]

2020年8月27日至9月8日,第8号台风“巴威”、第9号台风“美莎克”和第10号台风“海神”连续登陆我国东北地区腹地(见下图),这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首次。其中,8号“巴威”是“强台风”级别,9号“美莎克”和10号“海神”都是“超强台风”级别,后者以17级以上风力,成为2020年首个“风王”。[15]

一直以来,国际上都是以台风中心附近的平均最大风力来确定台风强度并进行分类,并且,一直到2000年,都是把12级以上风力的通称为台风。2003年,中国制定《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GB/T 19201-2003),仍然把12级以上风力称为台风。但是,不到3年,新的台风等级诞生了。中国于2006年6月15日起正式实施新的《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GB/T 19201-2006),该标准增加了“强台风(即14-15级)”和“超强台风(即16级或以上)”两个等级。

短短几年一再修改台风标准,说明极端气候在不断升级。

在美国,极端气候甚至已经开始表现为气温在两三天内骤降30多度。

这个情况就发生在前几天。

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9月5-8日遭遇到了“从酷暑到严寒”,气温骤降35℃的极端气象。澎湃新闻报道说,当地时间9月5、6日,丹佛气温高达38.3℃和37.2℃,随后,美国气象局预报称,7-8日,气温将骤降35℃,“届时最高气温将只有2.7℃,并伴有大风及雨雪天气”[16]。

2020年7、8月,极端高温气候在美国多地蔓延,内达华州、亚利桑那州和加州都遭遇了高温炙烤。加州死亡谷国家公园更是创造了历史,气温高达51.7℃。不过,随后的信息说,死亡谷的气温“很可能是130华氏度(即54.4摄氏度)”,而且,“预计本周气温会继续升高”。[17]

也许,我们距离气候灾变仅一步之遥。

(五)

然而,许多人(甚至包括相当多的科学家和社会精英)都认为,全球变暖导致的严重后果,只会发生在几十年、上百年以后,与我们现世关系不是太大。

正是基于这一错误认识,尽管国际社会从1980年代末便开始试图通过国际公约的形式约束各国的温室气体排放,以避免全球变暖导致严重后果,但是,一直到今天,30多年过去了,这些国际公约事实上并没有真正发挥“减缓并制止全球变暖”的作用,有些重要的国际公约甚至一开始便没有得到国际上一些主要国家的认同。

一句话,在整体上,当代人类无法在“减缓并制止全球变暖”这个关系人类(或者相当大数量人口)生死存亡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 * *

最初,1992年5月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的终极目标是“将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在该水平上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险干扰不会发生”。截至2016年6月底,共有197个缔约方。自1995年3月28日首次缔约方大会在柏林举行以来,缔约方每年都召开会议。

199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其实,“公约”只是框架,“议定书”才是具有国际法意义的具体减排指标),即著名的《京都议定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该条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该条约(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

但是,一些主要国家并不看好《京都议定书》。主要但不限于以下原因:它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从2012年开始承担减排义务”。

美国虽然在1998年11月象征性地签了字,但国会参议院并不批准,之后也首先宣布退出。2011年12月,加拿大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签署后又宣布退出的国家。

《京都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是2008—2012年,第二承诺期于2013年实施。澳大利亚一直对《京都议定书》“三心二意”,并对第二承诺期不做承诺,成为《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温和反对派。而俄罗斯和日本则成为是《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坚定反对派。

加拿大在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时表示,“当年决定加入《京都议定书》是一个错误的决定”;“由于《议定书》的减排控制纲要并不适用于美国和中国这两个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所以注定会失败”。[18](美国退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显而易见的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意味着终究要缩减经济或者放缓经济增长,这明显涉及各国的经济利益,所以,很难(甚至完全不可能)形成共识,达成一致。事实上,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要承担的“减排”义务和责任也不同,这更为旷日持久地“扯皮”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话题。更何况,有些国家还在纵容本国国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后来,相关专家们的评估也显示,“京都议定书如果能被彻底完全的执行,到2050年之前仅可以把气温的升幅减少0.02℃~0.28℃”。面对这个数据,谁都会问,这对于“减缓并制止全球变暖”能够起到多大作用呢?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成为名副其实的“马拉松大会”。每年都在“开会”,每年都在“辩论”,每年都有“成果”:

但是,30多年的所有努力都没有能够阻止“全球变暖已经加速且不可逆转”这个基本事实的出现。

* * *

据说,当年,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07年“巴厘岛气候变化峰会”前,主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综合报告发布会时,发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调警告和类似哀求的呼吁(见下图):

图片来自网络,声明版权即删

IPCC的这份报告(这是当年IPCC四份报告中的最后一份)集中了2500多名科学家的研究,参考了800多位学者的著作,由来自世界130多个国家450多名主要撰写者编写而成。该报告指出:“气候变化是‘明确的’事实,已令冰川溶解、平均气温愈来愈高和水位上升,如果持续下去,全球暖化将导致饥荒和疫症蔓延、水源受污染、更多风暴和更频密的旱灾,可能令70%的动植物品种绝种。如果不采取行动,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可能带来一些‘突然的和不可逆转的’”影响。[19]

据当年中新社报道,潘基文在主持IPCC综合报告发布会并高调警告和呼吁前,曾以联合国秘书长的身份考察了南极。“南极洲蕴藏了全世界90%的冰,但是科学家说有部分正在快速溶解”。在飞过了正在溶解的冰川之后,潘基文感慨地说,南极“非常美丽”,但又让他“感到困扰”[20]。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考察南极

图片来自中国新闻网

悲哀的是,差不多13年又过去了,潘基文秘书长的警告和呼吁依然无济于事,全球人类精英甚至都无法在“减缓并制止全球变暖”上达成共识,而全球变暖正在以人们甚至都还没有完全认识清楚的“铁的规律”一步步向我们逼近。

近日(9月13日)刚刚传来更坏的消息。

科学家发表在《冰冻圈》(The Cryosphere)杂志上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有“末日冰川”之称的南极思韦茨冰川(Thwaites Glacier)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融化。1990年代,该冰川每年融化100亿吨冰,现在差不多是800亿吨。如果思韦茨冰川以现在的速度持续融化,则冰架最终崩塌不可避免,地球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将被严重扭曲,后果堪忧。(我再说一遍:该冰架崩塌及其后续影响会使“海平面上升2~3米”,这只是问题的一小部分后果。)

科学家已经初步查明,南极思韦茨冰川加速融化的元凶来自“水温较高的大西洋暖流”(水温2℃)。这些暖流来自墨西哥湾的温暖水流,且因其含盐量高而沉于大西洋洋流下方,最后随大西洋深海洋流进入南极,汇入环绕南极大陆的洋流,神不知鬼不觉地冲刷冰川底部和悬浮的前缘,使冰层从底部开始融化。[21]

全球变暖,海洋水温升高,已经改变了海洋风向、风力,并且正在改变海洋洋流的相关参数(温度、流向、路径……)。极端气候正在滑向气候灾变。

* * *

与成熟理智的智慧人类(生命)相比,当代人类的智慧还只是一个“任性的十岁孩子”……一个个不计后果地只想着攀上树梢,争抢到那些悬吊着的大鲜果……

(六)

【说明】下面的论述只就人类整体而言,与某个具体的种族、民族、国家、地区或者人类个体无关。

一方面,当代人类的智慧无法在“减缓并制止全球变暖”这个关系人类生死存亡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另一方面,全球变暖又越来越表现出“加速且不可逆转”的趋势,并且,其严重后果已经开始出现,气候灾变完全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出现。

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目前全球极端气候逐渐升级,以及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出现气候灾变,这都与现代当代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就其问题的实质来说,人口,全球人口数量,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的地球生态环境没法容纳如今70亿人口这么庞大的规模。地球生态环境实质性破坏的历史进程与程度,与全球人口数量非理智迅速膨胀的历史过程正相关。

最近的极端个案发生在南美洲。当地人证实,巴西政府纵容农民开发亚马孙雨林,甚至“放火烧荒”,这至少是近几年“亚马孙雨林大火”的部分原因。[22]这个事件的背景是,2015年,巴西总人口超过2亿,比1950年增长了2.8倍,超过世界平均人口增长约1倍。生存需要迫使巴西人打起了近在咫尺的亚马孙雨林这个“地球之肺”的主意,这包括但不限于农民砍树烧荒。

尽管科技进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某些资源短缺的问题,但是,任何科技进步都没有办法解决地球的环境容量问题,而温室气体排放仅仅是地球环境容量的问题“之一”。从五花八门的工业污染、化学污染,到人们的生活污染、垃圾污染;从漫山遍野的化肥、杀虫剂、除草剂、激素、抗生素污染,到遍布全球的塑料污染、无处不在的微塑料污染,再到人类事实上已经防不胜防的N多恶性病毒,无一不是地球环境容量严重不足的后果、恶果。

(其实,科技对于资源也不是全能的,例如,天然优质水资源除了优质自然环境能够形成外,任何科技都无能为力。这便是目前只有极少数人口有此“口福”的重要原因。)

全球人口数量越多,人们对“享乐(幸福)生活”的欲望越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索取便越多,对环境容量的需求也越大,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也就越大越深刻,从而对地球生态环境构成当代人类远远没有认识清楚的深远、恶劣的影响。

2016年11月4日,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Natural History)发布了一段展示“全球人口发展历史”的视频《人口(Human Population)》。

公元1-2100年全球人口增长趋势

图片资料来源:(1)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口》视频截屏,(2)联合国经社部人口司《世界人口前景(2017修订)》。

《人口》显示,现代人类在距今大约20万年前于非洲演化形成,距今大约10万年之前迈出了向全球迁移的步伐,公元元年之前全球人口仅有约1.7亿。

人口数量到达10亿,人类用了20万年。即便到了1900年,全球人口数量也只有大约16亿,但110年以后的2010年刚过,全球总人口就越过了70亿大关。如果继续保持当前的人口趋势,全球人口将在2100年左右达到最高峰110亿。[23]

不过,联合国人口专家要悲观得多。他们预测,若按各国目前“不变生育率”计算,全球人口将在2051年超过110亿。[24]

(事实上,在目前70多亿总人口的基础上,生育率的任何细微变化,都会导致2100年总人口数量的巨大差异。在联合国对2100年全球总人口的预测中,高、中、低生育率的总人口分别是165亿、112亿和73亿。[25]如此巨大的人口规模长期存在,对地球生态环境意味着什么,实在是无法想象。)

实际上,2010年对人类来说,是一个“标志性”年份,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和事件的“节点”。

对于中国来说也是如此,我的《人口困局》(研究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一书就是以2010年作为研究的时间“节点”。

2010年刚过,全球总人口迈过了70亿大关。70亿人口,对于我们地球这个唯一的家园来说,完全是一个难以想像的人口规模,它不仅仅是“人满为患”这个词所表达的字面意思,而且是已经实质性地造成了地球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进而导致地球气候环境一步步变得越来越令人不安,而气候的灾变也许在不经意间便会与我们不期而遇。

面对如此严重的后果,不排除一些国际势力针对人口采取极端手段。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视频《人口》的结尾部分,对“我们今天所做的选择”寄予了“殷切”的希望:如果人类今天选择“计划生育”、“节能降耗”、“污染控制”、“栖息地保护”,那么,对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都会有积极的影响。[26]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视频《人口》结尾截屏

上述视频《人口》的观点,多少让我有些意外,因为,它把“计划生育”,实际上也就是把“人口控制”看成是当下和未来人类的第一希望。可是,10年前,至少在我的《人口困局:中国能否承受人口之重》一书2014年出版时(本书旗帜鲜明地反对中国放松放弃人口控制),美国的精英们还在反对中国以计划生育为主要手段的控制人口基本国策。

而当初,国内的一大帮人,还“鼓”“弄”出了一个“放松放弃人口控制”的错误思潮。这一人口民粹主义错误思潮,甚至影响了中国主流人口学家,使他们在人口民粹主义泛滥时,迷失方向,丧失立场,做了动摇中国控制总人口基本国策的蠢事,成为人口民粹主义的尾巴,甚至误导了国家高层的人口决策。

现在,美国精英开始重视通过“计划生育”实现全球人口控制,以便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国内这帮人该如何“动”呢?

* * *

不过,说实话,视频《人口》的一般性呼吁(计划生育、节能降耗、污染控制、栖息地保护)已经不足以应对今天全球变暖已经出现和将要出现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因为,全球变暖已经加速且不可逆转,由“极端气候频发”滑向“气候灾变”完全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完成。

这一点,相当多的人,包括各国绝大多数社会精英,都缺乏足够的认识。

至此,本文没法再继续往下写了,就用我的《人口困局》一书后记中的一段话作为结语吧。

2020年9月14日于小书房

(纸质媒体刊用需要作者授权)

[]人民日报:《加拿大最后一个完整北极冰架坍塌,全球变暖再发信号》,百度网,2020年8月9日。

[]CCTV-13:《极冰融化冰川崩塌》,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2020年8月8日13∶42时。

[]源泉WE视角:《澳大利亚教授:气候临界点过半已被激活,人类文明走向或已成定局》,百度网,2020年6月19日。

[]新华社特稿:《美〈科学〉杂志:人类“越界”地球“危险”》,新华网,2015年1月18日。

[]京城热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首次超过百万分之415》,网易号,2019年5月14日。

[]第一黄金网:《北极圈30℃!部分地区52℃!2018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2018年8月6日。

[]北京青年报:《2018年是史上第四热以后五年可能“更热”》,2019年02月08日,第A02版。

[]澎湃新闻:《南极20.75℃刷新纪录?听在南极的科学家们怎么说》,网易新闻,2020年2月25日。

[]Maple泽:《罕见龙卷风袭击辽宁,我以前只在电影里见过这玩意》,360个人图书馆,2019年7月6日。

[11]Maple泽:《罕见龙卷风袭击辽宁,我以前只在电影里见过这玩意》,360个人图书馆,2019年7月6日。

[12]远洋之声:《龙卷风袭击黑龙江,农村1590亩庄稼全毁》,快资讯,2020年8月15日。

[13]远洋之声:《龙卷风袭击黑龙江,农村1590亩庄稼全毁》,快资讯,2020年8月15日。

[14]中国气象爱好者:《台风“山竹”风力超17级或将成2018“风王”》,汉丰网,2018年9月11日。

[15]太行晓朝:《2020年汛期天气盘点:台风有多“反常”》,新浪博客,2020年9月14日;腾讯新闻:《2020年首个“风王”诞生!17级超强台风瞄准日韩,强度远超美莎克》,2020年9月4日。

[16]旅游笔录:《美国加州遭高温侵袭,气温高达51.7度,北极又一座冰山完全消失》,百度网,2020年8月16日;佚名:《美国死亡谷气温高达54.4摄氏度,全球最高》,沪江英语学习网,2020年8月26日。

[17]记者南博一等:《气温预计骤降35℃,美国丹佛三天内或经历“冰火两重天”》,澎湃新闻,2020年9月8日。

[18]百度百科:《京都议定书》。

[19]中国新闻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促巴厘气候变化会议取得突破》,2007年11月2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警告七成物种可能灭绝》,2007年11月19日。

[20]中国新闻网:《联合国秘书长首访南极洲旨在研究气候变化》,2007年11月11日。

[21]中国新闻网:《南极“末日冰川”融化速度惊人令人困惑元凶是谁?》,科学网,2020年9月13日。

[22]谢莲:《亚马孙雨林大火引全球怒火九问回答你关注的问题》,凤凰网,2019年8月24日。

[23]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History):《人口(Human Population)》,腾讯视频,2016年11月12日。

[24]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世界人口前景(2017修订)》,联合国网站/在线数据库,2017年6月21日发布。

[25]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世界人口前景(2017修订)》,联合国网站/在线数据库,2017年6月21日发布。

[26]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口》,@柚子木字幕组听译;转引自:NASA中文爱好者团队的《全球人口发展历史》,搜狐网,2017年11月19日。

——————————————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