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妈妈 我要打死你!” 可怕的语言诅咒期 怎么破?

句子大全 2015-05-14 19:59:21
相关推荐

来源:育儿进化论(ID: yuerjinhualun)

“妈妈,你就是个大猪头。”

“我要把你打得稀巴烂。”

“妈妈,我要打死你。”

这样具有攻击性的话,从亲生的小孩嘴里冒出来,相信没有几个妈妈能扛得住。

最近闺蜜就在微信上跟我吐槽,说心要碎成渣渣了。

原来因为疫情宅在家里,快四岁的儿子,经常让妈妈陪他玩各种攻击型游戏。

因为理解男孩子需要释放多余的精力,所以闺蜜也是尽量无条件满足。大部分时间,两人也是母慈子孝。

可是就在昨天晚饭前,就因为她顺手收拾了儿子扔在地上的乐高,儿子就像一只红毛小狒狒一样,毛都炸了起来,冲过来一边捶打她,一边口出恶言:“我打死你,我要打死你。”

闺蜜一脸懵。平时呕心沥血,无条件地满足,如今只是收走了他的玩具,换来的就是要打死自己?

该不会自己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养出了一只白眼狼吧?

- 01 -

三四岁的孩子,说脏话,诅咒大人,其实是因为他们迎来了“诅咒敏感期”。

孙瑞雪老师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这样写道: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发现语言本身是有力量的,尤其有些话能像利剑一样,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效果,而最能表现力量的话语是诅咒,于是便开始没轻没重、快乐地随便使用。

而闺蜜家的小朋友,因为感受到了妈妈对自己的约束,自己对生活不能完全控制的愤怒,就这样以说狠话的方式发泄了出来,既能引起妈妈的情绪反应,又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对孩子来说,这个敏感期其实还挺有意思的,比如听到屎尿屁就笑得前仰后合,说一些狠话,就像朝大人扔了一枚炸弹,瞬间都能引爆他们的情绪,得到他们的关注。

但是对不了解孩子为何愤怒的大人来说,这还有点难以接受,甚至大发雷霆。

如果太当真,反而是大人输了。既输了一个去理解孩子的机会,也输掉了一次对孩子的信任。

在综艺节目《闪亮的爸爸》中,潘玮柏和5岁的“蛋蛋”组成一对临时父子。

可在节目中,蛋蛋频繁对潘玮柏说脏话。

“你这个大头鬼,别吵我们吃瓜子。”

“你发毛病啊,坏人大头鬼。”

甚至用手攻击潘玮柏。

潘玮柏在屡次劝说无效后,就告诉他:

“我不喜欢我儿子讲脏话。”

“如果再不改变,就站在外面别进屋。”

忍无可忍的潘玮柏直接把蛋蛋的行李箱拿到屋子外面,蛋蛋眼看后果真的很严重,哭着认错。

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育儿经验的“临时爸爸”,潘玮柏的做法可能显得过于直接粗暴,但其实也是大部分父母面对这种情况时所做出的普遍反应。

一位网友曾分享过他的方法。

有一次他接儿子放学,发现他和同学用粉笔在地上写“XXX是大傻狗”之类的脏话。

他跟儿子说,“你是不是觉得这样更能引起朋友的关注?觉得这样挺酷的?”

儿子点点头。

他跟儿子说:“其实这样的脏话,骂得挺没水平的。”

“那怎么才算有水平呢?”儿子一下子来了兴趣,好奇地问。

这位爸爸很机智地说:“骂人不一定要用脏话,你完全可以表达得更艺术一些,比如说他懒得像只树懒,跑起来比兔子还快……并且,赞美别人比骂别人,更受大家欢迎和关注,不信你试试,非常酷。”

从此以后,儿子再也没说过脏话。这位爸爸反其道而行,没有用大人的权威去打压批评孩子,而是用接纳包容的心态,和智慧的引导,让孩子平和自然地接受了更好的表达方式。

耶鲁大学的保罗·布卢姆博士说:“这只不过是孩子的语言学习。一句脏话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他们以后才会逐渐了解到这些话犯了禁忌。”

其实在孩子的语言爆发期,他们会不自觉地模仿很多话语,动画片,电视剧,家长之间的交流,同学之间的模仿。

于是很多不好听的词汇,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他们的耳朵,最后“出口成脏”。

我们会发现,对于很多事情,越是不让孩子做,他们反而越是要去尝试。心理学上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潘多拉效应”或者“禁果效应”。

比起过度反应,我们需要做的,是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具体成因,以温柔而坚定的态度,陪孩子度过这个敏感期。

- 02 -

很多时候,我们总喜欢在孩子身上找原因,但是自己可能才是那个无意识影响了孩子的“始作俑者”。

心理学家艾普教授说:

如同水中的鱼群群居群嬉一样,孩子们会时时参照周边的人们,互相观察、互相模仿。

正在上三年级的小侄子,有次来我家和女儿玩,我时常听见他嘴里冒出“你个白痴”这样的口头禅。

有时候因为不耐烦,还会直接对我女儿说:“你蠢啊,你们女生就是笨啊。”

吃午饭的时候,我问他:

“你觉得女生都很笨吗?所有的女生吗?”

小侄子认真想了想,“也不是,我们班班长就挺聪明的,每次都考第一。”

“那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爸就老说我妈笨啊,说你们女人就是脑子不好使。”

我顿时就明白症结在哪了。我哥有点大男子主义,平时和嫂子说话的时候,会说你们女人怎么样之类的话,潜移默化到小侄子身上,就形成对女生的偏见了。

我对小侄子说,“爸爸那样说,或许只是开玩笑,但是如果你总是认真地对女生说,就不太好了,会让别人难过的。况且这也并不是事实,不是吗?”

三年级的孩子,可以讲道理,他们只是暂时不知道语言的威力,以及沿袭了一套身边人的表达方式。

没有问题孩子,只有孩子背后没有被看见的需求。

我们不能只盯着孩子嘴巴里冒出的让我们愤怒的言语,而不去关注语言背后的情绪需求。

- 03 -

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打死妈妈”这样的话是敏感期的体现,在这背后,可能是内在有没被满足,也可能是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总是预设立场,让孩子来服从。

所以他们需要这种越线的行为,来验证自己的力量。

而批评和强调,只会加深孩子对这种表达的记忆,反而会促使他们去挑战。

贾静雯在《妈妈是超人3》里,曾给出教科书一般的示范。

咘咘突然对妈妈各种抗拒,让她睡觉,她要去客厅吃苹果。

对妈妈表现出各种嫌弃,一会儿说妈妈把头发扎得像草,一会儿嫌弃妈妈写的字,一会儿又突然把妹妹推倒在地。

换成一个能量不足的二胎妈妈,大概早就要爆炸了。

但是贾静雯只是抱住咘咘,温柔地说:“你累了对不对。”

这句话就像一个开关,打开了咘咘心里的情绪闸口,她大声哭了起来,所有的对抗也都消失了。

孩子的成长是一场悄无声息的抵达,通往的是父母爱的彼岸。而这场抵达之旅,却总是隐藏着太多看不见的风暴,需要父母用智慧去化解。

大人对孩子行为的化解方式,本质上决定着孩子未来的层次。

很多时候,孩子是大人的影子。

不能好好说话的孩子背后,可能是不能好好说话的大人。

孩子就是一面镜子,他们用自己呈现出来的状态,反射出父母的相处模式和情感状态;也是一道光,照亮一个家庭被无意识黯淡了的角落。

作家毕淑敏在《家问》里说:家是包裹孩子的蛹壳。

而我想说,孩子在家这个场所,所留下的只是成长的阶段。而在每个阶段,所习得的习惯、品德、言谈方式,将决定他们破蛹而出后,所能飞向的远方。

孩子因为我们而抵达,我们因为孩子而完整。

本文作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