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中美高层间电话升温 台湾密切关注“通话真相”

句子大全 2015-04-27 16:13:17
相关推荐

大选结束3天,中美高层3次热线通话

冷战时期美苏建立热线,更多是为了防止突发事件导致错误决策,相比之下,中美之间热线更多是“话家常”式的。国际风云变幻,重大双边问题,尽在这些看似常规的谈笑间

11月5日中国外长。8日,,当晚,,两人欣然谈起对两个星期后在的期待。

两国外长传出“线上佳话”

11月5日,中美双方代表在北京签署了关于的议定书,这条线路将于近期开始安装并投入使用。

事实上,自李肇星和鲍威尔分别主管两国外交事务以来,双方通电话频繁,内容从伊拉克问题到双方互相祝贺雅典奥运所取的成绩,从台湾问题到六方会谈。

外交界也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由于两地的时差,有时鲍威尔把李肇星叫醒,有时则李肇星把鲍威尔叫醒。有一次李肇星刚把鲍威尔叫醒,他家两只狗也醒了,非常影响通话效果。李外长就听得电话那头传来指挥鲍夫人的声“快关门!”,然后通话效果就好了。据说上月鲍威尔来北京见到李外长时,开场白就是谈到鲍威尔电话中出现的狗。

这种捻熟的沟通背后是中美关系的成熟。外长直通线路的建立,将进一步加强两国外交部门之间的联系。

小布什向胡锦涛频频“来电”

中美两国元首也都随时通过电话商讨重大双边和国际问题。从今年的情况看,中美两国元首基本上每两个月就要进行一次电话联系。而在美国大选前后的胡锦涛主席与布什总统的两次通话尤为令人关注。

首先是10月7日,美国总统大选正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布什处理日常总统事务、应对民主党竞选阵营的进攻、研究考虑自己如何在竞选中取得优势的种种办法。此间观察人士就指出,尽管处于如此“非常时期”,,这说明中美关系在美国总统心目中的地位。

这次通话透露出来的信息与10月中时的表态一致的,布什往北京打电话一方面是表示重视和中国的关系,掩盖或淡化对台军售的严重性,也敲打敲打陈水扁。

台湾密切关注“通话真相”

11月8日,。

布什首先感谢胡锦涛在他连任之际发来贺电,表示在新的任期内将继续致力于加强美中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关系。 据白宫官员透露,美方除了表达对朝核问题的关切之外,还重申了在台湾政策上包括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在内的“四项内容”。

事隔一月,两通电话,前后呼应,传达出善意、肯定及对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期待。

而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密切关注通话内容。由于法新社引述白宫发言人的话说,布什在和胡锦涛通话时候说了支持台海统一的话。这个报道,让台湾岛内猜测纷纷。岛内一面研读大陆媒体相关报道的字里行间,并即刻致电白宫询问所谓“通话真相”。美国国务院于是出面重申台海政策没有任何变化,媒体无须过度解读。

邓小平与老布什首辟热线

中美两国元首的直通电话通信线路于1998年建立。不过,两国元首早先的通话还可以追溯到老布什与邓小平时代。今年10月刚刚出版的《韩叙传》记录了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韩叙是第三任驻美大使,直接从事对美工作近二十年。据韩叙传记披露,1989年6月3日午夜,老布什得知北京天安门发生的有关情况后,一小时内发表两份声明,第一份强调非常重视中美业已建立起来的建设性关系,第二份却宣布制裁中国。

但美国国会和媒体立即批评这几项制裁措施还远不够有力。“与国会及媒体的指责相比,老布什此时似乎更关心中方的反应,这就是他在宣布了制裁措施后急于希望通过某种方式与邓小平本人直接对话的原因,在他看来,这是避免两国关系走向恶化的惟一方式。”

老布什最初的想法是直接把电话打给邓小平本人,这是此前任何一位美国总统都没有做过的事情,但他还是决定通过韩叙尝试一下。

6月8日下午,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罗伯特·盖茨拨通了中国大使官邸的电话。韩叙立即报告了国内。四天后,中国领导人的口信到了:最好是采用写信的方式。也是在这一天,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第一次不为人知地走进了中国大使官邸,一条连接老布什和邓小平的热线很快就被建立起来了。

江泽民拒听克林顿电话

两部话机几条线路,也构成了你来我往纵横捭阖的外交小战场。中美热线的铃声,常常在重大时刻响起。两国关系良好时,高层应约通话、相谈甚欢;两国关系微妙时,接通还是拒听、说什么话、语气如何,关乎国家利益,也是一门外交艺术。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他的回忆录《我的人生》中,承认1999年,是他任内进行的科索沃战争中最大的败笔。克林顿写道,他一听说中国使馆遭炸,立刻打电话给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江泽民不接他的电话。不得以,他只好不断在公开场合道歉。一个星期以后,克林顿才跟江泽民主席说上话。电话一接通,克林顿立刻道歉。听完道歉以后,江泽民说他不相信美国的先进装备会误炸。

今年10月中旬,原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龙永图先生,回顾了中国入世谈判中一波三折的过程,其中也有一段“元首通话录”。

中美谈判是他认为最艰难的一环。1998年两国代表就农业问题即将达成共识,但克林顿在这关键环节仍不同意签订协议,并向当时参与谈判的朱镕基总理打来反悔的电话,朱总理当即回话:“我看不要签了吧,要签到北京去签!”表现了中国在一个大国面前的尊严和姿态。最终还是“拿下”了美国人。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李慕瑾报道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