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余光中先生走了 天堂里希望他和朱自清先生一起讨论什么是好的散文

句子大全 2015-03-30 18:48:29
相关推荐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现代著名教育家、作家杨振声评价道:“他(朱自清)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可谓有目共睹、影响深远,很多人把他称作新文学的“散文大家”。

然而,也并非所有人都认可朱自清“散文大家”的称号。

其中,“质疑”声最大的大概要属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

提起余光中,估计大家也都不陌生。当年,余光中先生一首情深意切、朗朗上口的《乡愁》感动了多少远离故土的游子和他们在故土企盼团圆的亲人,连小孩子都能轻而易举、张口背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对于朱自清是否能称为“散文大家”这个问题,余光中直截了当地回答道:

“我的判断是否定的。”

余还特地撰写了洋洋洒洒的万字长文《白话美文的模范——我读朱自清的散文》(发表于《名作欣赏》杂志,收录于北京大学出版社“跟着名家读经典”丛书),立场坚定地阐述他的观点。我们先来看一段余老先生的“批评”: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生园、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这种流水账的句法,是浅白散漫,不是什么腴厚不腴厚。船在“河里”也有语病,平常是说“河上”的。就凭了这样的句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能称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吗?就凭了这样的一二十篇散文,朱自清能称为散文大家吗?我的判断是否定的。

看到这儿,小编有点不淡定了!

小学课本里朱自清的散文好多都是要求“背诵全文”的啊!小编看到的几乎都是对朱自清散文的赞誉,还从没见过“泼冷水”的!更重要的是,“泼冷水”的还是另外一位鼎鼎有名的作家!

我们且来细看余光中是如何“批评”朱自清的。

1

“交代太清楚”而“平庸无趣”

在说朱自清的散文前,余光中先评价了一下朱自清的新诗,直言朱自清的诗“没有一首称得上佳作”。

诶?小编虽然一直知道朱自清也是一位诗人,还真没看过他的诗呢。跟着余光中老师笔一起读了两首,且来看朱先生的《别后》:

我和你分手以后,

的确有了长进了!

大杯的喝酒,

整匣的抽烟,

这都是从前没有的。

小编读完觉得,真是既朴实又写实啊!活脱脱写出了失恋少年沉浸于悲伤而“堕落”的情态“!

可是细琢磨,怎么有点不像诗啊?

余光中也直接指出这点,并且还补了个刀。他说,朱自清这几句“不但太散文化,即以散文视之,也是平庸乏味的”。

呃,“平庸乏味”,是不是只有大师对大师才敢这么“叫板”,小编要是当年在高中语文考试里这么写鉴赏题,会不会被老师叫去谈人生理想呢?

不仅仅是一些诗句段落“平庸乏味”,余光中还直言朱自清散文里的有些段落,因为“交代太清楚”,“分析太切实”而“平庸无趣”。这是余光中对朱先生散文的第一个批评。

关于这点,余先生举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荷塘月色》中的段落: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余光中先生说:“这一段无论在文字上或思想上,都平庸无趣。里面的道理,一般中学生都说得出来,而排比的句法,刻板的节奏,更显得交代太明、转折太露,一无可取,删去这一段,于《荷塘月色》并无损失。”

余光中先生的批评也是交代太明,分析太露,丝毫不留情!

2

“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

余光中先生对朱自清散文的第二个批评是说他“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

还是《荷塘月色》,余光中先生罗列了其中用到譬喻的十一个句子,直言“这譬喻大半浮泛、轻易、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举个例子,《荷塘月色》里有这样的句子: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小编还记得当年学这课文时记得讲过“梵阿玲”是英语小提琴violin的音译,译得很动听。而对于这个比喻,余光中先生说,这句“用小提琴所奏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当。”

对这个句子鉴赏的标准答案难道不应该是,“该句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用小提琴的声音来形容荷塘中的月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和谐美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嘛!

而余光中老师将这个比喻评价为“很不恰当”,高中语文老师讲不下去了哈哈!

那《荷塘月色》里的比喻都无可取之处吗?

余先生说,十四个譬喻中有一句“有韵味”(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有一句“能够寓美于丑”(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算是“小小的例外吧”。

“小小的”一词也是扎心了!

3

女性意象使用“浅俗轻率”

朱自清散文中好用“女性意象”,这点想必读者们都有一定的观感。比如《春》里末尾说,“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再比如朱自清另一入选中学教材的名篇《绿》中,这样形容浙江瑞安仙岩的“梅雨潭”:

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

“小姑娘”“少妇”“处女”…还有这句“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

天,小编小时候学朱自清散文时未曾留意,现在读来竟觉得有点脸红心跳,不忍直视。当年的我们真是太纯洁!

余光中更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这一点:“这样的女性意象实在不高明,往往还有反作用,会引起庸俗的联想。”

对于前面我们举的“春天像小姑娘”的例子,余光中直言,这句话不但肤浅、浮泛,里面的明喻也不贴切。因为,小姑娘是朴素天真的,不宜说为“花枝招展”!

真是细思恐极!

4

文字“败笔在所难免”

除了以上几点,余光中还对朱自清抒情散文中“说理”是否恰切、语言使用是否得当等逐一进行了批评,直指朱文虽然赞誉很多,但“缺点亦复不少,败笔在所难免”。

比如说朱自清因追求白话文的“纯粹”,而使得其散文“往往流于浅白、累赘”,有时候还使得句式繁琐,甚至文白夹杂。

余光中举了《背影》中开头的例子: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余光中先生说朱自清《背影》开篇第一句就不稳妥。文章以父亲为主题,但开篇就先说“我”,至少在潜意识上有“夺主”之嫌。

而“我与父亲不相见”的说法,不但“平视”父亲,而且“文”得不必要。“二年余”也太文,太哑。余光中认为朱自清倡导的纯粹白话,但《背影》里这句至少是一败笔。

那如果不这么写,该怎么写比较妥帖自然呢?

余光中先生也给这句话开出了“药方”。他觉得,如果今天的散文家来写,大概应写成:

不见父亲已经两年多了。

余光中先生说,这样的写法不但洗净了文白夹杂,而且使得句子更像中文,语气也不那么僭越。他还教导大家,典型的中文句子,主词如果是“我”,往往省去了,反而显得浑无形迹,灵活而干净。

小编觉得,这么修改后确实更符合现在的语感,读起来也自然舒畅得多。余先生真是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作文课,修改的对象还是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作家的最耳熟能详的作品!

到底该如何评价朱自清的散文成就?

那我们到底该如何欣赏朱自清的散文,又该如何评价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呢?

小编觉得,余光中先生的很多观点都让人耳目一新,至少让小编在一片赞誉声中听到了一点不同的声音;很多批评也非常有理,启发我们摆脱以往语文鉴赏似的的评价模式,让我们能以新的眼光、新的标准重新审视“经典”。

前文说了那么多朱自清散文里的瑕疵,更多的是在一边倒的赞誉中多点审慎,发他人所未发;综合评价起来,余光中作出如下“判语”:

朱自清不是散文大家,但称得上是“20年代一位优秀的散文家”。

具体评判来,余光中先生解释道:

首先,朱自清散文风格温厚,诚恳,沉静,这一点看来容易,许多作家却难以达到。

其次,朱自清的观察颇为精细,宜于静态的描述;可是想象不够充沛,所以写景之文欠缺开阅吞吐之势。

再次,朱自清散文节奏慢,调门平,情绪稳,章法有条不紊,堪称扎实;可是大致平起平落,顺序发展,很少采用逆序和旁敲侧击柳暗花明的手法。

又及,朱自清散文中句法变化少,有时过于俚俗繁琐,且带点欧化。

最后,朱自清散文中譬喻过分明显,形象的取材过分狭隘,感性太软太旧。

除了朱自清散文风格、内容、句式、章法的问题,余光中先生还提到,从创作岁月及作品数量来说,朱自清的作品无论是诗或是散文,皆产量不丰,变化不多。故而,从水准和分量两个角度看,和古文大家比起来,朱自清远不能望其项背;置于近30年来新一代散文家之列,他的背影也已经不高大。

余在文末强调,作家的重要性有“历史的”和“艺术的”两种,对于朱自清的散文来说,其历史意义已经重于艺术价值了。他说:

他(朱自清)的神龛,无论多高低,都应该设在二三十年代,且留在那里。

小编忖度着这句话是为谁说的。细想来,余先生首先给文坛里的一些新手和老生敲了警钟,是否在审美及写作上还要作“新文学”的信徒,一味推崇及追求大师们的“经典”写法;其次,也给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提了个醒,“经典”的意义有多面性,该如何批判性地欣赏和品评这些“经典”。

余光中先生一文洋洋洒洒万余字,感兴趣的读者不妨亲自一读,也许你对余先生的看法也会有不同的见解。余先生的文章收录于北京大学出版社“跟着名家读经典”丛书(《中国现当代散文戏剧名作欣赏》)。读者有兴趣,可以在丛书里,跟着名家的热评、辣评,一起重新品味“经典”。

←左滑可欣赏全套12册封面

- 版权信息 -

编辑:忍冬

本文观点资料来自

《跟着名家读经典书系》

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