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上海发出老照片“召集令” 浓情旧照忆当年(图)

句子大全 2015-03-20 11:50:36
相关推荐

《“上海第一老人”全家福》

晚报记者 陈珍妮 报道

“骑黄鱼车带父母去旅游”、“携手人生七十载”、“故地重游话幸福”、“姐妹花”、“外公圆梦” 日前,2011福寿杯“亲人”老照片征集大赛展览在上海人文纪念博物馆举行,并向市民免费开放。征集活动历时二个月,共计收到参赛作品 600余幅。经过专家评审和筛选,共评出入围作品80幅。不少市民拿出自己家中珍藏多年的老照片,讲述照片背后的动人故事。主办方表示,今后将每两年举行一次。

“压底箱”照片参评

“这不是纯粹的专业摄影比赛,我们希望在征集普通家庭的老照片同时,能够挖掘、分享背后的亲情好故事。每一张获奖照片都是有故事的好照片。 ”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

“征集令”一出,不少市民都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压底箱”老照片,并动情地写下背后的故事。整个征集活动历时两个月,共计收到热情参赛者送交的作品600余幅。经过上海摄影界、文学界、媒体九位专家的专业评析、层层筛选,共评出入围作品80幅。其中“血,总是热的”获特别大奖;“唯一的一张”、“神拳大龙”、“在鲁艺秧歌队的岁月”获珍藏奖;“外公的幸福生活”等六幅作品获收藏奖;优胜奖20名,入选奖50名。

上周末,颁奖典礼在青浦福寿园中的上海人文纪念博物馆举行,老照片征集大赛作品展也正式开展,本周起向市民免费开放。

“人文纪念”走向普通人

上周末上海迎来冬至祭扫高峰,老照片展也吸引了不少眼球。一些前来福寿园祭扫的市民观展后表示,这些老照片记录了普通人的生活,充满浓浓的怀旧感,也能够引起对过往年代生活的共鸣。在冬至祭扫的时候观展更有一番别样的情愫。

“今天在这里展出的这些老照片,影像背后都有一些故事让人刻骨铭心,有一些亲情令人唏嘘感叹。看过这些老照片,你会感觉到,惟有经历时间的洗礼,经受岁月的考验,经过生活患难的感情,才是人世间真正美好的感情。”此次大赛评委之一、著名作家叶辛说。

主办方表示,在上海民间,普通人的人文纪念正在悄然形成,成为风尚。有普通家庭的六个儿女,一起为做过保姆的已故母亲写传出书;有一些有心儿女把父母的音容笑貌摄录下来,并制作成“人生小电影”,让他们在百年之后依然“活”在子孙的心中;有早夭孩子的亲人撰写回忆,为“飞离人间”的天使出画册 人文纪念是一种普世的价值观念,没有民间的人文纪念,那么对名人和精英的人文纪念既不会持久,也难以光大。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才发起了此次活动,把以上海名人和社会精英为主体的人文纪念延伸、扩展为面向普通人的、全民性的人文纪念。上海市精神文明委员会办公室巡视员、副主任陈振民指出:这次所征集的老照片上大多都是普通人,而就是普通人群的朴素情怀才是我们和谐社会的基石。主办方表示,该项活动今后每两年举办一次。

获奖老照片选摘

《血,总是热的》 母亲“激情燃烧的岁月”

此次获得“特别大奖”的是一张名为《血,总是热的》的老照片,定格在了参赛者母亲慰问 “四行保卫战”爱国将士出发前的一瞬间。

朱家德写道:“母亲颜逸清高中毕业之年抗战爆发,目睹祖国山河破碎,日寇铁蹄蹂躏,母亲怀着一腔爱国热忱,投身全民抗日救亡运动,成为爱国元老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教社第四补习学校的一名教员,在黄老先生的感召和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学校以抗日救亡为主课,经常组织学生上街义卖募集资金,救济难民,慰劳伤员,支援前线,还陆续向各抗日根据地输送了大批热血青年。作为校友会的负责人和妇女班的教员,母亲是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和核心人物之一。 ”

震惊中外的“四行保卫战”打响后,母亲多次率领学校爱国女学生,携带募集来的慰问品与药品,深入八百壮士驻地慰问,为官兵们浆洗缝补衣被,书写战地家书,表演小品节目,和官兵们同唱抗日歌曲,同吃一口大锅饭。慰问出发前,母亲与她率领的学生留下了这张合影,她还珍藏着谢晋元将军在她带去的纪念册上的毛笔签名。 ”

朱家德作为获奖代表发言时,神情肃穆激动:“虽然受历史条件所限,没能留下慰问活动中的照片,但从母亲与她的学生在组织慰问活动前后的合影,我们也可瞥见一斑:当年母亲二十来岁,照片中的女学生与她年龄不相上下,国难当头巾帼有责,人在课堂心系前线,她们身着素色旗袍,短发布鞋服饰简朴装束淡雅,眉宇神情间充溢着青春气息和爱国热忱,今天看来仍然非常真切令人感奋。 ”

朱家德告诉记者,母亲就安卧在福寿园,颁奖仪式结束后就和家人带着获奖证书前去祭扫母亲墓。 “我特别想告慰母亲大人,她念念不忘整理抗日救亡史料的未竟夙愿,不仅我一如既往替她了却,还能够向更多人展示那段不可忘却岁月中年轻爱国师生的时代风采与爱国情怀。 ”

(提供者:朱家德)

《“上海第一老人”全家福》 110岁老人唯一全家福

照片中的三代九人,是我的祖父母、父母亲和我们5兄妹。时间在1956年10月,距今55年。

我1951年1月离沪从戎,1955年军队实行军衔制,1956年我第一次有机会身着戎服从西安回到江苏省南汇县姚桥乡苏家宅(今属上海浦东新区周浦镇牛桥村)省亲。分别6年后祖孙团聚,祖父苏局仙格外高兴,特意选在天气晴好的日子,全家划着小船赶了8里水路到周浦镇上的照相馆合影留念。

这张照片是祖父唯一真正的“全家福”,因为次年祖母就病故了。祖父当时75岁,活到1991年12月30日以110岁高龄辞世。他生前创下了好几个全国“之最”:最高年龄的晚清末科秀才,最长寿的教师,最年长的书法家,最高寿的诗翁,最高龄的文史馆馆员和年岁最大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走完人生长途后,又创造了三项“全国之最”:中国最高龄的遗体捐献者、病理解剖者和骨灰撒海者。在祖父身传言教的影响下,家父苏健侯、家母周汉英处理了祖父丧事后,于1992年双双申请遗体捐献。两代三老以他们自愿捐躯的高尚之举,写就了一段遗爱人间、无私奉献的新佳话。

(提供者:苏永祁)

《唯一的一张》 浓浓父子情

3月5日对我来说有特殊的意义40多年前的今天,父亲弃世而去。

他无法忍受造反派的虐待侮辱,更无法接受自己半生的革命生涯竟然是叛徒,是反党的生涯。

他选择了离开,日子选择在3月5日。

3月5日,刚发了工资,算是给家里多留了一点,也算是做满了整月。

每年的3月5日,我都会拿出这张照片来看。它在渐渐变黄变旧,可是父亲的笑容却永远是那样的清晰。

半个世纪前的一天,父亲带我去外滩坐渡轮玩,船上还有一些外国游客。一位翻译过来跟父亲打招呼:有位德国客人很喜欢您抱着的孩子,可否为你们照张相?父亲同意,正准备为我除去口罩,快门已经按下了。不久,家里收到了从国外寄来的一张照片。

它成了唯一一张我与父亲的单独合影。唯一的一张。

(提供者:郑良)

作者:陈珍妮 (来源:新闻晚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