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小叶子与大梦想

句子大全 2015-03-14 14:24:55
相关推荐

——记都匀的那山·那人·那茶

    毛尖茶,是都匀乃至贵州的一张金字名牌,从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隆重举行的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奖,到2010年在中国上海隆重举行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被制定为“中国世博十大名茶”。

    近年来,都匀市将茶叶与旅游融合发展作为主要支柱产业来培育和打造,助力脱贫攻坚战役,巩固脱贫攻坚战果,实施乡村振兴,成为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成功案例。

    一个普通茶农与“宝马”的身份

    “茶树本是神农栽,朵朵花儿叶间开。栽时不畏云和雾,长时不怕风雨来。嫩叶做茶解百毒,保健延年又长寿,家家户户都喜爱”。

    这是从长江流域沅江水系源头斗篷山、螺蛳壳茶山上飘来一首世代流传的布依古歌。

    都匀的那山、那人、那茶的故事从此开始。

    2020年8月3日中午,都匀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与贵州都匀第二高峰(海拔1738米)----螺蛳壳茶山上劳作的布依族茶农张子全电话联系采访事宜。

    “嘟、嘟……”对方电话声响起:

    “茶香飘四海,清茗聚三江,欢迎致电都匀市摆忙十里茶香茶叶专业合作社、茶香园茶叶有限公司,我是专业合作社和公司负责人、国家非遗文化传承人张子全,我们种植的原生态有机茶叶来自高山云雾中,是茶中极品。”

    这段专属彩铃过后,电话听筒里传来带有厚重布依族语调的普通话:“喂,你好,我是张子全,请问你是哪位朋友?有什么事?我现在螺蛳壳茶山忙炒茶接待广州游客呢!我晚点送游客下山安排好住宿后,你到我家新房子来,我们边喝茶边摆谈吧。”

    夕阳西下,正好照射在都匀剑江河畔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志马踏飞燕雕塑上,显得熠熠生辉。

    “马踏飞燕”寓意“马到成功”,也是都匀城市的地标。

    这周边昔日是桑田滩涂农舍,剑江河两条溪流在此汇合。如今,随着都匀城市拓展,这里变成了新的城市大十字,打造了一个高档的南州国际水岸绿洲小区。张子全说他刚从毛尖茶山搬新家入住这个小区。

    19时,夕阳已落山,张子全驾驶一辆黑色宝马标志的新轿车从螺蛳壳方向驶来。

    只见他身着蓝色布依族传统土布长衫,头还盘着一卷长帕,黑黝黝的脸庞堆笑,脚穿一双黑色皮鞋,布满老茧的粗糙双手握着宝马标志的方向盘,轻车熟路地转到水岸绿洲小区地下停车场,乘坐电梯直上4楼,换鞋进入宽敞明亮整洁的新房,全屋以传统的茶文化格调布局,进屋是一张木头茶几,放着绿茶、红茶等不同种类茶叶,墙布为茶道图案。

    张的妻子和儿子正在忙于包装茶叶,并按照微商平台的地址邮寄给全国各地顾客。

    记者和张子全在阳台上凭栏看到: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黔南第一个高峰斗篷山流下的河水,与从贵州省级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流来和河水在此小区旁汇合形成剑江河,穿城而过,由南转东出黔境直奔湖南洞庭湖,汇入长江。一条宽阔笔直的毛尖大道连接城区与兰海高速公路都匀西匝道至螺蛳壳茶山。远眺视野尽头处那莽莽苍苍的高山。

    张子全指着那高山深处,我老家就住在那大山背后又一个大山窝里,我的茶园也是那高山上,我是布依贫苦人家的儿子“靠山吃山走出大山”,如今,享受了现代城市生活。

    但是,我的老屋、我的父老乡亲还在高山上,我不能忘记生我养我的高山布依寨,之所以把新房子买在这个地方,就是希望每天起床拉开窗帘,看见高山上父老乡亲和我进城的路,千万不要忘记自己走过的路。

    我也没有想到40多年前我是一个吃不饱、四处讨口的穷苦放牛娃,如今成了堂堂正正的新时代都市人。

    张子全毫不隐瞒地说,去年,我花50多万元买的宝马车,主要是为了方便接待外地游客、外出讲课、参加展销等商务及文化活动。家里还有一辆车给儿子用,他和我一起干茶叶事业。这新房也是我3年前选购的,当时价格每平方米是4000多元,有160多平方米,加上地下停车位,也是70多万元,都是“一口清”。

    一个普通茶农与3元钱的故事

    张子全一边冲泡传统炒制的芳香毛尖茶,一边敞开心扉讲述他靠山种茶制茶传承茶文化的苦乐人生经历。

    张子全的老家坐落于都匀市原摆忙乡石板村马掌厂布依寨,与贵定县原猴场堡乡接壤,全寨仅10多户人家,他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刚好遇到自然灾害,全家8口人(爷奶、父母及4兄弟),吃了上顿愁下顿,靠上山挖蕨根野菜,四处借粮度日。

    张子全的父亲张忠庆是解放初期原摆忙乡(公社)第一批加入共产党组织的生产队长,土改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时期,把好田好土都让给寨子更加困难的群众,自家分到的田土既偏远土质又贫瘠。

    张子全在家排行老大,至今记得10多岁时就跟着父亲走羊肠小道,到20多里外的贵定县九条冲寨(小地名)远房亲戚家借几十斤包谷回家,清早出门,很晚才回家,全家人等米下锅。那时候粮食很金贵,约定是头年借80斤包谷,来年要还100斤稻谷,不然,有粮人家也不肯借给你的。

    还有大冬天,张子全穿着破旧的单衣随父母一起去几公里外的荒山寻找蕨根等野菜,有时挖了100多斤蕨根挑到寨子边的小溪沟冲洗,捣碎沉淀为淀粉,再用野菜对半蒸熟了勉强填饱肚皮,那时正是长身体时候,每天都是饥肠辘辘的。

    张子全记得13岁那年春节,他和寨子伙伴走路到20多公里外的江洲场坝看灯会(舞龙舞狮),那时,摆忙至江洲的乡村公路勉强通车,全是砂石土路,连拖拉机和马车都没有几辆跑,全靠“11号车”(徒步),走了3个多小时才到江洲场坝,没有钱买吃的,他俩只好厚着脸面去街上远房姑妈家找吃的,她家在街上是开商店的,也算是生活过得好的人家。他俩也只得一碗包谷饭吃,想添第二碗时,可是,甑子已经亮底了,只好饿到第二天。

    张子全的寨上有3个手艺匠人比较出名,一个是“铸铧口”,一个是打“马铁掌”,还有一个是石匠,在农村有门手艺是发家致富最快的。但是,寨子及附近山林到处是原生野茶叶,极少有人采摘加工卖后变成灯油盐巴钱,即使去采摘野生茶来炒制后,都是自家用小砂罐在火塘边煨茶水喝了解乏,自给自足,从没想到要发展茶产业致富,因为一年忙到头来找不到几个钱。

    张子全家房前屋后、土边地坎以及山林荒坡都生长有野生茶叶(俗称“园杆茶”),估计2亩多点。

    张子全的爷爷奶奶和父母都喜欢炒茶,每年清明节前后,他和大人一起去学采摘野生茶,在旁边看大人用柴火锅炒制,用“清明纸”(白皮纸或草纸)包好,逢年过节当礼物赠送,极少拿到市场去卖,因为极少有人买茶叶,也买不起价格。

    张子全说,我深深记得12岁多点就基本掌握了采茶炒茶全过程要点。一天晚上,我试着炒了4锅青茶,才炒得1斤干茶,可是,手掌都被烫红红的,辣乎辣乎的痛了好几天。

    第二天,我和父母带着头夜炒制的新茶赶摆忙乡场。可是,我在场坝站了大半天,都没有人来过问,快散场的时候,还是在摆忙粮站工作的亲戚勉强花3元买下了这包茶叶。

    我当时很高兴,因为这 3元可以盐巴和煤油,解决全家人一段时间的照明和吃盐难题。从此对茶叶产生了兴趣。

    这是张子全行走“茶人生”路上挖掘的“第一桶金”。

    一个普通茶农苦练硬功十六载不言悔

    由于家境困难,张子全从摆忙初级中学毕业后回家,每天跟随父母一起搞生产,劳作之余,他喜欢去管护房前屋后的那些“园杆茶”。父母都希望他出去打工挣钱,不要干茶叶这个没有前途的活路。

    张子全说,尤其是我的大奶袁氏多次好心劝我:“子全,你还是去跟寨上的3个匠人学个其他手艺嘛,千万不要学费力不讨好的茶手艺。”

    确实,老人们也说得不是没有一定道理,在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都在为生活温饱而发愁,哪有闲心来喝茶品茶,就是城里人也没有多少人愿意花钱买茶叶。

    改革开放初期,受南下打工潮影响,张子全看到寨邻乡里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到沿海城市打工,每年都会从邮政汇回几千元票子,其家人赶场取钱后,都会卖几斤肉回家改善生活,添置一些家用,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这时,张子全动心了,1984年春节后,他和寨子伙伴王德奎邀约,决定南下广东,他俩从老家走了4个多小时的山路,到都匀火车站排队买好要几天后才去广州的硬座车票。

    张子全说,当我回家收拾行李,并去20多公里外的原摆忙乡坪阳村总阳寨,看看女朋友,向她道别。当路过高寨水库茶场时,看到水库周边满山满岭都种是茶,只是管护不好,杂草比茶树高。

    我在路上一直思考,我这去广州打工,文化水平不高,没有什么技术,除了卖苦力,再没其他活路可干,加上人地生疏,出了事情,难得找人帮忙。如果我也拥有一片茶园,精心耕耘,一定会成功。

    于是,张子全在从女朋友家回来再次路过高寨水库茶场时,大胆地走进茶场办公室,其实也只是一栋十分简陋的小砖房。茶场负责人罗芝勤也是本乡人,都认识的。

    张子全问:“罗场长,你们茶场有没有活路干?我会一定茶手艺,想到这里来打工,到外地打工没有把握。”

    罗场长也爽快地回答:“茶场有的是活路,就是看你干得好与屁(差)。要想来我这干活,就得先会喝酒,来,我们先吃饭喝酒,你先一口气喝下这碗酒(估计有4两米酒),如果不醉,你就留下来在茶场干活。”

    “喝酒谈事”,是当地布依族、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风俗礼节,体现了少数民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和双方的诚意。

    张子全原本会喝酒,但是,为了想在茶场工作,还是鼓足勇气一口干了这碗酒。

    罗场长竖起大拇指笑呵呵地说:“好,好兄弟,从今天开始,你就可以到茶场上班了。”

    随后,罗场长带着张子全爬上茶山最高处,比划了一下,说,你就承包这片茶园吧,估计有25亩左右。这虽说是茶园,由于管护屁(差),荆棘丛生,没有割草起垄施肥,茶苗被杂草覆盖。

    张子全连声答应,好、好,我就承包这片。

    第二天一早,张子全就对伙伴王德奎说,我不去广东打工了,决定到高寨水库茶场承包一片茶园来做,闲时候也好帮家里干点农活。

    随后,张子全赶到都匀火车站把车票退了,送王德奎南下打工潮。带着女朋友及锅碗瓢盆铺盖来到茶山,搭建茅杈棚,用几块木板拼凑铺上稻草当“席梦思床”。每天起早贪黑精心管护茶园,第二年,那片茶园长势和收成,都比其他地方好,一年就收入1500元。

    张子全说:“这在当时对于我们农村人来说,属于高收入了,因为那时2000元左右就可以建新房了。”

    罗场长看到张子全为人忠厚老实,吃得苦、耐得劳,尤其是对茶叶的生长、采摘、炒制等都很钻研,便安排他到炒茶车间当“炒茶师”。

    张子全说,那时我负责管理,并且在技术上要手把手地20多号学徒工,车间有33口柴火锅,每年要炒7000多斤干茶,我总结出的炒茶技巧是:“茶青要匀整,条索要紧细,卷起像鱼钩,白毫要显露,风干要到位”。

    张子全这一干就是16个年头。

    一个普通茶农与“老板梦”成真

    2001年,一心梦想拥有自己的一片茶山当老板的张子全辞职另辟天地,就在高寨水库茶场附近承包荒山380多亩,开垦种茶,夫妻俩搭建工棚,吃住在茶山,经过几年辛勤耕耘,荒山变成茶山,他家的茶叶收入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比一年强。

    2005年,张子全夫妻花50万元在摆忙街上修建了300多平方米3层楼的“洋房”,把传统炒茶加工车间从10多里远的老宅子搬到乡街上,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传统炒茶专业户,不少村民投向羡慕的目光。

    2006年,摆忙村刘文俊、罗生勇、张子权、罗永香、罗廷香和王有菊6户零散种茶户,主动要求和张子全一起成立“都匀市摆忙十里茶香茶叶专业合作社”,张子全当上了理事长,这是他一直想当带有“长”字头衔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共有65亩茶园统一由张子全管护销售,农户加入合作社后每年在生产期间向合作社交纳合格茶青200斤以上,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每户到茶园基地管护或在合作社炒茶2000斤以上干茶,可以保证每户平均每年收入2万元以上。

    如今,合作社已带动当地38户村民入股,其夫妻俩愿意带领父老乡亲种茶致富。

    2017年3月,张子全又注册668万元资金,成立了“都匀市十里茶香园茶叶有限公司”,其头衔从“理事长”升格为“董事长”。

    当年,都匀市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役中,市政府大力推行“特惠贷”政策,也就是市扶贫部门联合农村信用社针对农村贫困户推出的信贷服务。

    率先致富起来的张子全夫妻俩决定,以公司名义认领2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00万元“特惠贷”,他将这100万元投入茶山生产车间及设备、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还有收购茶青、茶园管护、人工炒茶报酬等。

    他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规模越做越大。每年的茶叶收入中,茶农可获得80%左右份额,公司只有20%。到2020年8月止,公司不但按时把贫困户的100万元“特惠贷”本金还清,还按时兑现困难户红利18万元(每户每年享受3000元红利)。尤其是,2019年至2020年,公司每年投入280多万元用于收购农户的茶青,支付炒茶工报酬16万元,用于茶园管护费7万多元,以上支出的这些费用大部分惠及当地群众。

    摆忙街上建档立卡贫困户许绍义、付老菊夫妇全家6口人,仅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在张子全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和公司基地炒茶、采茶等务工,每年收入1.5万元。

    张子全从事传统手工炒制第一锅毛尖茶算起,已有40多个春秋了,研究出一套独特的加工手法——“金毛尖”,他受祖辈教训:做良心茶,在炒时要选好天气、选好芽叶,不准偷工减料、不准弄虚作假,不准抽烟喝酒,每斤茶青炒2.5两干茶是标准,多了少了都不是标准毛尖茶。由他炒出的茶色泽翠绿、外形匀整、香气清嫩、滋味鲜浓、回味甘甜、汤色清澈、叶底明亮,品质极佳,深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他还与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学校合作,成立都匀毛尖茶手工茶大师工作室。每年以课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他在茶山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采青方法,让学生学到摘茶、炒制、包装等技术。把都匀毛尖茶的茶文化传承下去,通过他教出的学徒已有300多人,有90%的学徒服务于茶业领域,部分徒弟在多种炒茶比赛中获奖,有的则自己建起了茶园从事生产和加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一个普通茶农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代表

    2012年12月,张子全被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7月,张子全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这是“中国十大名茶”——都匀毛尖茶唯一获此殊荣的非遗传承人。2019年,他被黔南州委州政府评为首批“好花红人才”,带着茶山泥土和毛尖芳香飞到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高研班进修学习。他经常应省州市政府部门邀请,代表都匀毛尖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到北京、深圳、上海等省内外参加文旅主题推介活动。

    2009年至2019年,张子全夫妻每年销售茶叶量一年比一年多,从每年销量800斤左右到9000多斤,价格一年比一年贵,从每斤几百元到最高每斤18000元。

    张子全笑着说,这是我获得全国非遗传承人荣誉称号后,有幸参加全国一些茶文化活动,我看见外省其他同是中国十大名茶的茶,每斤标价几千元到几万元,我们都匀毛尖茶在全国都有品牌影响的,就是有品牌没有价格,我也借鉴外省其他名茶一样,把自己的精品毛尖茶价格标高些。一次,北京一个资深品茶游客从《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看到我在茶山的炒茶传承文化宣传纪录片后,慕名赶到我们的茶山,开口就要我拿出极品毛尖茶来品尝之后,以每斤18000元的价格买了顶级毛尖茶。

    这创下我从事茶叶生产40多年以来售价最高纪录,也蛮有成就感和自豪感。说明我的毛尖茶制作传统文化与市场融合得到了社会认可,将会传承给更多热爱茶的青年人,大力促进都匀市茶旅融合发展,惠及更多的市民百姓。(文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