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世界读书日·对话大家(13)

句子大全 2015-02-27 18:47:10
相关推荐

◆有了兴趣,阅读才会是乐趣

读者报: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时。先请您给读者朋友推荐一本书吧,顺便请说一说您的阅读习惯。

席秦岭:我向读者朋友推荐一本社会学家费孝通写的《乡土中国》。这是费老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通过江苏省吴江开玄弓村瞭望上世纪四十年代我国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个方面。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我认为,我们国家属于农业大国。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读费老的书,可以找出我国的很多乡土文化的根,也可以通过这样一本书,结合现在的乡村情况,折射出中国农村的变化。

我还记得,2018年,正值费孝通发表博士论文《江村经济》80周年,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专程前往江苏苏州开弓弦村做了调研,在《经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从江村看中国乡村的变迁与振兴》的调研文章。在我看来,这种调研就显得特别有意义。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找到一些特定的坐标,在不同的时代去聚焦它的变迁,尤其是将时间点推拉至跨度80年这个长度,更能看出时代变迁的深度、宽度与厚度。如果我们找到更多这样的坐标或地标,能有更多有心人去观察和研究这种历史的变迁,就更好了。

关于阅读习惯方面,我在针对某一个主题阅读时,我习惯是将书、学术论文和新闻一起看。这三类信息带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层次也不一样,如果能把这三者融合,既能看个热闹也能看出门道,对一件事物的看法或许会更加深刻一点。

读者报:在浩如烟海的书市上,我们应该如何挑选书籍呢?

席秦岭:我觉得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觉得阅读是乐趣,否则可能会成为一种负担。另外,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社会人,都是处于不断学习的状态,因此,也要根据需要充电,选择对自己生活与工作有用的内容阅读。

◆阅读内容方向的选择非常重要

读者报:人们常说“阅读改变人生”,但要改变什么,很多人却不知究竟。能否请您就此说说想法?

席秦岭:阅读改变人生,我认为要从几个层面来讲。第一个层面,阅读对象的阅读诉求不一样带来的效果不一样。比如,有的人阅读就是为了愉悦,没有更多的想法,这种对他人生的改变作用就一般,最多是影响他的心情。如果阅读者是带着目标去读,就会收获更大,阅读后吸收的内容可能就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第二个层面,阅读给一个人带来改变的正反面。不是每一次阅读都能给人带来正面效应,因此,阅读内容方向的选择非常重要。比如,因为在不同年龄阶段阅读对信息的判断能力不一样,因此年幼时就极容易受到阅读的内容的影响,里面的一句话,一个观点,主人翁的一个动作,都可能成为阅读者模仿的对象,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三观的形成。

读者报:书香滋养童年,阅读丰富人生。我们该如何呵护孩子的阅读兴趣?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席秦岭:我觉得,主要还是家长要带头阅读好的作品,并与孩子一起分享一些细节、一些感受,讨论看法等,不仅带动孩子阅读,也形成良好的互动。好的习惯需要坚持,比如,敲定一个时间,确定一个主题,大家可以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围绕该主题进行阅读,再一起分享。

◆关键时刻,爱和责任能迸发出无穷力量

读者报:疫情期间,让您记忆深刻的故事是什么?

席秦岭:疫情期间,我阅读最多的是有关疫情的新闻。在这期间,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有悲伤的,有温暖的,有勇敢的等等,每一类都有多个令人难忘的故事。但众多故事中,我最难忘的是最美快递员汪勇的故事。

汪勇,是一快递公司的快递小哥,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从事着非常普通的职业。但是,在疫情之下的武汉,他和其他快递小哥们一起,保障了整座城市关键群体的物流,当医护人员上下班没车坐时,他组织志愿队护送白衣天使上下班;当医护人员没饭吃时,他联系餐馆和便利店为白衣天使提供食物;当医护人员没有衣服鞋子充电器,他又筹款买遍了全国……他用自己的爱与担当,撬动了武汉医护人员的整条后勤保障线,为抗“疫”做出了普通人的贡献。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换作日常,汪勇肯定不会也不敢想自己还有这么大的能耐。在大灾大难面前,只要你愿意,人的潜能就会被激活,自然而然地成了别人眼中的英雄和自己心中的英雄。

因为工作关系,我曾采访过几次地震新闻,见识过一些临场迸发出无穷力量的传奇故事,而这些在平常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危机时刻就是那么神奇地发生了。我在想,其实,这或许根本就不是奇迹,而是我们每个普通人都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平时,这些潜能都处于休眠状态。关键时刻,只要有爱和责任,就能唤醒它。

◆这个世界上,不会有孤岛的存在

读者报:有没有疫情相关的创作计划?

席秦岭:我正在创作的报告文学《最后的麻风村》里面涉及少量疫情内容。

这本书希望通过一系列村民的真实经历,从历史、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讲述半个多世纪以来,麻风村从无有到,从悬崖村变成一个社会组织细胞,再变成一个行政村,通过党委、政府、社会力量的帮扶,以及村民的奋斗,从愚昧走向文明,从隔离走向开放,实现战胜瘟疫和贫困的时代故事。

我在创作这本书的期间,正好暴发了新冠肺炎疫情,我给曾经的麻风村——瓦吉吉村的人打电话了解到,村里正好有十个人从湖北回来,当地紧张得不得了,正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我还了解到,这些从湖北回来的村民与包工头之间还有一段感人的诚信故事。他们离开湖北时,疫情还未大面积暴发,武汉也还没封城,他们也不太清楚疫情的情况。包工头还欠着他们3万多元的工钱,约定等他周转十几天后再打给他们。他们返川过年,紧接着,武汉封城了,越来越多的城市采取了相同的防控举措。就在他们以为自己的工钱不可能再要回来时,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城市陆续解封,包工头如约给了这笔钱,还邀约他们今年继续到湖北打工。

这件小事,突然就将我的思绪把麻风病和新冠肺炎、武汉国际大都市和偏处一隅的麻风村给联系起来了。我在想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人类面对的是同一个敌人——瘟疫;二是对待这两个瘟疫,人类采取举措惊人的相似——隔离;三是世界多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算是曾经与世隔绝的麻风村,随着流动中国的形成,他们不再被隔离,积极融入社会,还奔赴各地参与国家的建设。这种串联非常奇妙,也证明了一点:这个世界上,不会再有孤岛的存在,我们都是绑在一起的,面对瘟疫,唯有一道努力,共克时坚,才能战胜它。

读者报:您是如何处理写作瓶颈的?

席秦岭:写作瓶颈常有。因为我写的内容都是属于现实题材,很多时候,会因为掌握的信息不够多和不够全面遭遇写作瓶颈。为了化解这个困难,我一般会用比较笨的方法,再去多了解一些,再多深入思考一下,或许就柳岸花明又一村了。

【作家简介】

席秦岭,女,主任记者,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封面新闻时政新闻部副总监,其采写的新闻作品获得四川新闻奖一等奖和赵超构新闻奖二等奖,已出版一本报告文学《一个村庄的流动中国》,正在创作报告文学《最后的麻风村》。(读者报客户端 何建)

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读者报》封面欣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