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原创】杨昌济的“暗示教育”:为何让顶撞老师的毛泽东心服口服?

句子大全 2015-02-23 10:09:45
相关推荐

还比如,20年前老师暴力体罚学生,20年后学生掌掴怒骂老师。

…………………………………………………………………………………………

学生与老师一起起暴力事件的发生、一起起惨剧血案发生,值得全社会深刻警醒与反思:本该纯洁的师生关系,为什么会变味?

师生关系为何沙漠化?

我们的学校教育到底怎么样?

我们的老师应该如何教育学生?

实际上,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

我们的家长、我们的父母——直接望子成龙的“明示教育”!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直接望生成龙的“明示教育”!

事实上,直接的“明示教育”,不一定是好的教育,有时候,可能呢是导致人伦悲剧、惨剧的原因之一!

真正的暗示教育,恰恰是对于青春期孩子好的教育!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杨昌济老师,如何“‘以退为进’的‘暗示教育’,让让顶撞老师的毛泽东心服口服”这个教育故事,看一看老师通过采用“曲折、迂回”的“曲线”方式,如何让我们的学生,不知不觉中接受老师的教育,如此,就能曲径通幽,到达学生心灵的深处,拨动学生的心弦,取得“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杨昌济的“暗示教育”:为何让顶撞老师的毛泽东心服口服?》

1893年的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 在那段风雨如晦的年代,他创建了一个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他建设了一个先进的党:中国共产党!

他缔造了一支人民的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

他创立一个科学理论:毛泽东思想! 1949年天安门的城头上,一句“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让全国沸腾,举国欢庆!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

是什么让中国军人所向披靡?毛泽东同志的答案是:“志愿军打败了美国佬,靠的是一股气,美军不行,钢多气少。”这“一股气”,后来被美军称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邓小平曾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毛泽东一个个难忘瞬间—— 为人民军队留下宝贵财富 毛泽东是伟大的军事家,作战上从来不拘一格,一切以敌我双方实际出发,他精辟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创造出战争奇迹!

毛泽东的伟大成就来源哪里?

来源他的老师!

是毛主席有很多个老师,可是有唯独一个毛泽东说过一句这样的话“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

在学生时代,能让毛泽东峙别敬重的老师,首推杨昌济。 毛泽东小时候因观点不同,经常跟老师斗,而且因此被退学多次,可是从来都任务自己没有错,但有一位老师,毛泽东在斗完他之后却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他是谁呢?

是谁认让他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1936年毛泽东与斯诺谈话时,曾感慨的说:“给我印象最深的老师是杨昌济,他是一位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我后来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他讲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是,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一个公平正直、品德高尚和有益于社会的人。在他的影响下,我读了蔡元培翻译的一本伦理学原理,而且在这部书的启发下,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我当时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杨昌济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出发,高度赞赏我那篇文章,给了一百分。”( 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 《西行漫记》 三联书店 1979年版 第125页)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杨昌济老师,如何“以退为进”的“暗示教育”,让毛泽东心服口服? 杨昌济老师,如何“以退为进”的“暗示教育”,让毛泽东心服口服?

下面我们看——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第七集”的一个镜头:

一、学生毛泽东:与袁老师发生顶撞

1.学生毛泽东:为何袁老师发生冲突?

上课铃响了,袁吉六绷着脸进了综合大教室,边报着分数,边把本子发给学生。 “毛泽东,40分!”作文本“砰”的被扔在毛泽东课桌上,鲜红的“屡教不改”四个大字和40分的得分把毛泽东看得目瞪口呆!教室里的学生们也都愣住了:毛泽东居然只得到这样的分数?! “王子鹏,75;刘俊卿,90分……”袁吉六继续慢条斯理地给学生发放着作文本。他的身后,传来了“砰”的一声,不回头,他也知道这是毛泽东把作文本拍在桌上发出的声音。 “怎么回事?”袁吉六环视着教室里的学生,瞪着眼睛问,“课堂之上,谁在喧哗?” 毛泽东“呼”地站了起来,气呼呼地回答:“我!” “毛泽东?你要干什么?”袁吉六厉声问。

“我不明白。”

“什么不明白?”

“我的作文,为什么只得40分?”

“你还问我?”

“袁老师打的分,我不问袁老师问谁?”

这一来一往的针锋相对让所有的同学都吃了一惊,谁也没想到毛泽东居然敢这样跟袁吉六讲话!坐在旁边的几个好朋友拼命向毛泽东使眼色,示意他坐下,毛泽东却越发挺直了身子。

“好,既然你问我,那我就告诉你!你这个作文,就只值40分!”袁吉六气愤地指着毛泽东的鼻子说。

“我的作文有哪点不好了?”毛泽东质问老师的时候,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个学生,是在教室里。

“哪点不好?哪点都不好!提醒你多少回了,要平实稳重,要锋芒内敛,不要有三分主意就喊得十七八分响,你听进去一回没有?你变本加厉!你越来越没边了!”

袁吉六抓起那本作文,摇晃着说,“你这也叫文章?你这整个就是梁启超的新闻报道,只晓得喊口号!”

“梁启超的文章怎么了?我就是学的他的文章。”

“你还好意思讲!好的不学,学那些乌七八糟的半桶水!什么是温柔敦厚,什么是微言大义,什么是韩章柳句欧骨苏风,他梁启超懂吗?他屁都不懂!还跟他学?”

“梁启超倒是屁都不懂,袁老师估计是懂了。”毛泽东这句话,把袁吉六气得大胡子直抖,他指着教室门吼道:“你……你混账!你给我滚出去,滚!”

毛泽东愣住了,随即转身就往外冲,砰的一声,他的凳子被脚带倒在地! “你……”袁吉六大概也没想到毛泽东真敢冲离教室,怒气冲冲地朝着毛泽东的背影说,“好,你走,走了就再不准踏进我袁仲谦的教室!” “你放心,我不稀罕!”毛泽东头也不回地答应着,身影消失在了教室门外。 袁吉六把手上剩下的作文本狠狠一摔,涨红着脸骂道:“混账东西!反了他了!”

毛泽东气壮山河般地冲出教室,回到寝室里,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干脆躺在床上看书,可书也看不进去。 袁仲谦老师呢,气呼呼的向学校告状,纪督学要求“杀一儆百”,开除毛泽东。

2.袁仲谦老师向学校告状:纪督学要“杀一儆百”开除毛泽东

袁仲谦愤然将此事反映到学校领导那里,督学纪墨鸿听说毛泽东“顶撞老师,咆哮课堂”,要求孔校长“杀一儆百”,后经孔校长和袁仲谦商量决定要毛泽东向袁老师认错。 让方维夏和黎锦熙两位老师做通毛泽东的思想工作。

于是,方维夏和黎锦熙两位老师受孔校长的委托来找毛泽东谈话。

3.方维夏和黎锦熙:做通毛泽东的思想工作

方维夏和黎锦熙两位老师,在受孔校长的委托以后,就找毛泽东谈话的。

正当毛泽东在床上翻烙饼的时候,方维夏、黎锦熙一脸严肃地进来了。 方维夏沉着脸对他说:“出来一下,有话跟你谈。”毛泽东昂着脑袋,跟两位老师进了教务室,把刚才在综合教室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讲了一遍,却一点没有认识错误的样子。

黎锦熙老师对毛泽东说:“这件事情很严重,袁老师、孔校长、纪督学现在正在校长室研究对你的处理方案。” 毛泽东像头小水牛一样,拧着脖子说:“处理什么?我本来没错。” “你没错,难道是老师错了不成?” 看着方维夏老师满脸的恨铁不成钢,毛泽东一言不发。 “润之,不管怎么说,袁老师都是为了你好,课堂之上,你当着那么多同学顶撞他,难道你还做对了?”黎锦熙老师的劝导还是很温和。 毛泽东小声嘀咕道:“又不是我先骂人。” “这么说是袁老师先骂人?”黎锦熙老师问。

“本来就是嘛。” “他骂谁了?”

“梁启超。” 方维夏老师和黎锦熙老师都愣住了,一时真是哭笑不得,异口同声地说: “他骂梁启超你较什么劲啊?” “那是我作文的偶像,我……我就是不让他骂。”

“你……”方维夏老师简直不知该怎么跟他说下去了,“你这个人怎么这么犟呢?” 意想不到的是两位颇有才干的学校领导,竟然都无法做通毛泽东的思想工作。 孔昭绶校长一听毛泽东死不认错,脾气也上来了,决定非要严肃处理他不可。 但黎锦熙老师却认为,照毛泽东现在的情绪,处分只怕是火上浇油。站在两人中间,方维夏老师提议说:“校长,依我看,能不能先缓一缓?处分的目的,也是为了教育学生。可现在处分,不但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毛泽东这个人,个性的确是有问题,太张扬,太冲动,倔强有余而不善自制。可我觉得,学生倔强也不见得都是坏事,如果能让一个倔强的学生认识到他的错误,那他一辈子可能都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恰同学少年》第七集)

孔昭绶冷静下来,也觉得这个办法可行,但谁能说服毛泽东这个倔强学生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他们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约而同地齐声叫出了一个人的名字:杨昌济老师!(《恰同学少年》第七集)

结果校方把这件事委托给杨昌济先生解决。

杨昌济老师听了孔校长的一番话,也着实吃了一惊,但他想也没想,就接受了孔校长安排的任务。

杨昌济老师如何劝说毛泽东?

下面我们接着看——《恰同学少年》的剧情——

二、杨昌济老师:如何用“正话反说”的“暗示教育”,让顶撞老师的毛泽东心服口服?

于是,杨昌济老师接受任务,当天晚上,他把毛泽东约到了君子亭。

1.杨昌济老师:如何用正话反说的教育暗示毛泽东?

晚风中,杨昌济背着双手,仰望着星空,突然背起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润之,这篇文章你读过吗?” 毛泽东在老师身后小声回答:“读过,是韩愈的《马说》。” 杨老师与毛泽东这段对话首先就缓和了气氛,避免了一开口直奔主题就针锋相对打舌战的尴尬僵局。

杨老师接着说:“在这个世界上,人才易得,而识才者难求,为什么?因为人都有自己的毛病,自以为是,凡事总认为自己是对的,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比方说,比方说袁仲谦袁老先生,这方面的毛病就不小。”

看到没有?

杨老师看到毛泽东微微侧开了头,那表情显然已经在等着自己的批评,忙话锋一转:比方说袁仲谦袁老先生这方面的毛病就不少。

杨老师这一招很是高明,让毛泽东愣住了。

杨老师这段话表面上是批评了袁老先生,实际上是暗示毛泽东:他自以为是,你呢?

杨老师看毛泽东的眼神有些异样,故意问“怎么,你不同意我的看法?”

看到没有?

杨老师不说毛泽东不好,反说袁老师不好,这就让个性张扬的毛泽东始料不及,击垮其心里防线。

这个时候,毛泽东感觉到不解,就问:“老师,您怎么批评起袁先生来了?”

杨老师的暗示教育,这样说既让毛泽东消了气,又能使他继续听下去。

杨老师紧接着的一句话,更让毛泽东想不到,下面我们看杨老师的如何用暗示教育的效应,来让顶撞老师的毛泽东心服口服? “他做的不对,我当然要批评。像你这么好的学生,作文写得这么好,他居然看不上眼,这像话吗?不就是锋芒过盛,不太注重含蓄吗?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毛病,值得他抓住不放?就算是有毛病,你毛润之改不改,关他什么事?他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跟你过不去,这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做吗?你说对不对?”(《恰同学少年》第七集)

杨老师这段话先肯定毛泽东是好学生,作文写得好,“锋芒过盛,不太注重含蓄”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毛病,然后接着说你毛泽东就算是有毛病,也不关袁老师的事,而袁老师“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跟你过不去,吃饱了饭没事做”偏偏要求毛泽东改正这个毛病。

杨老师的一番话,让心高气傲的毛泽东知道袁老师,不是跟自己过不去,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做,而是要求自己改正作文这个毛病。

这就暗示毛泽东,恰恰说明了袁老师负责的教学态度和对于学生作文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 毛泽东之所以能听得进这段话,是因为这些话,是接着开头的论点:袁老师是个自以为是的人这个论点来论证的,表面上是在批评袁老师,实际上是正话反说,句句都在暗示袁老师是为了毛泽东改正作文的毛病。

至此,才气过人的毛泽东已完全认识到袁老师,把自己作文由70分、65分降到40分的用意,有失他的自尊和面子,而出发点无疑是对自己好的。

因此,这时毛泽东喊了一声,“老师。”想插话———显然,杨昌济老师的这段话已起到了效果。

但是,杨先生没容毛泽东插嘴,他要把道理阐明得更为透彻,于是抑扬顿挫地说道: “还有,动不动就搬出什么韩柳欧苏,叫人学什么古之大家,这韩柳欧苏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几百上千年的,人人都认为他们写得好吗?难道你毛润之非得跟上千年的读书人看法一样?说不定你比那上千年所有读书人的看法都要高明得多哩,他袁仲谦怎么就没有看到这一层?你说,他这不是自以为是,是什么?最可气的,他居然看不起梁启超的文章,那梁启超的文章有什么不好?就算比不上韩柳欧苏的名气,就算许多人都认为他的文章过于直白,只适合打笔仗,上不得大台面,那又怎么样?你毛润之偏偏要喜欢,偏偏要认为十全十美,他这个老师管得着吗?他要因此在课堂上,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教训你,跟你争个面红耳赤,哪有一点虚心的样子?哪有一点容人的气度?”(《恰同学少年》第七集)

杨昌济老师这一段是什么意思? 表面上在肯定毛泽东看法“高明”的同时,实质上通过“几百上千年的,人人都认为他们写得好吗?”的反问句,肯定了“韩柳欧苏及古之大家”的文章胜过梁启超的文章,“那又怎么样?你毛润之偏偏要喜欢,偏偏要认为十全十美,他这个老师管得着吗?” 这两个反问句的暗示效应,让毛泽东恍然大悟:是自己的学识有限,误以为梁启超的文章超过了早有定论的“古之大家”,是自已固执,是自己偏见,自己一味地学习“梁启超的文风”是错误的。难怪袁老师的批语是“老毛病”、“屡教不改”。

这两个反问句的进一步体现了袁先生对教学工作高度的负责和对毛泽东的严格要求———对作文的缺陷决不放过。 “哪有一点虚心的样子?哪有一点容人的气度?”(《恰同学少年》第七集)

杨昌济老师这后两句话,与其说袁仲谦老师的错,倒不如说是毛泽东的错,让毛泽东感到自己的错,同时,让毛泽东感到内疚;你毛泽东何尝不是自以为是呢?你作为袁老师的学生虚心了吗?你容忍了老师的态度了吗? 杨昌济老师的现在话,真是一语双关、旁敲侧击、顾左右而言他。

于是,毛泽东非常惭愧,对杨老师说道:“老师,您别说了。”便转身准备认错。 事已至此,按道理,本可结束,而杨昌济老师下面的一段话又为他的“暗示教育”,从情感上更上一层楼。

“润之,道理,我就不跟你多说了,你自己慢慢去体会。不过有一件事,我要告诉你,你入学的作文,大家都知道是我敲定的第一名,可你不知道的是———其实那次阅卷是由袁仲谦先生负责,当时是他把你的文章定为第二名。袁老是长沙国学界公认的权威,由他确定的第二名,可见在他的眼中,他是多么地赏识你的才华。之所以定为第二名,就是因为在你的作文中还存在明显的缺陷。他一次次地指出这些缺陷,一次次地降低分数,乃至降到40分,为什么?难道在他眼中的第二名的学生写出的作文真的只值40分?一个老师,碰上一个他非常欣赏的有才华的学生,却总也看不到他改正缺点的时候,他会是什么心情?我告诉你:五个字———恨铁不成钢!”(《恰同学少年》第七集)

杨昌济老师这一段话,不仅说明袁老师对毛泽东的赏识与厚爱,而且,还能说明对毛泽东的“恨铁不成钢”的遗憾、焦急与憎恨,看重与器重。 袁老师“赏识”难得一遇的毛泽东的才华;憎恨他固执己见而屡教不改的毛病,所谓“爱之愈深,恨之愈切。” 博览群书的毛泽东听到杨昌济老师旁敲侧击这些“暗示”话时,怎能不心生感激,心生后悔不已? 因此,从他后面“淋雨一夜而不避”的行动中,可见他完全是心悦诚服、真心实意的,真是比负荆请罪有过之而无不及!。

综上所述,杨昌济正是通过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由理及情,层层递进的“暗示教育”的说理艺术,一步步地说明了袁老师的好心与正确,毛泽东的偏见与固执。

杨昌济老师对于毛泽东的教育,从来没有一句正面的批评,却又是句句都是“语意双关、旁敲侧击、以退为进”的欲擒故纵的暗示。

杨昌济老师的暗示教育,既满足了年少气盛的毛泽东自尊心的需要,又使毛泽东一层层地认识到自己作文观念的错误,而让这个“天不怕、地不怕、个性峥嵘、心高气傲”的毛泽东心悦诚服地向袁老师认错道歉。

2.毛泽东深夜:“袁门立雨”道歉

明白道理之后的毛泽东,深夜主动找袁老师道歉,可是,袁老师闭门不见。

此时,雷电交加,倾盆大雨骤然而降,毛泽东站在雨中不动,一夜全身衣服湿透,两脚泡在雨中仍站立不动。

袁老师也一夜未眠,次日早晨才让毛泽东进屋,师生亲如父子。

毛泽东抱歉地说:“我先前冥顽,不知事理,悔不该冲撞了您。”

连袁夫人也惊异这对师生的奇怪行径。原来袁老师是有意考验毛泽东这个爱徒。

袁老师被毛泽东此举感动,表示原谅毛泽东,也检讨了自己的毛病,后来两人相处甚笃,成了好朋友。在读书和做文章方面毛泽东从袁仲谦那里受益匪浅。

自从和袁仲谦先生深谈后,毛泽东遵照老师传授的读书方法,悉心领悟,身体力行。古今知识,给了他丰富的精神营养,陶冶了他的性情,增长了他的才干。后来他回忆说:“多亏袁大胡子,今天我在必要时仍能够写出一篇过得去的文言文。”

毛泽东知错能改,古人“程门立雪”,毛泽东他“袁门立雨”,用诚心打动了老师。 毛泽东有领袖风范,同学们总是听从他的号召。 毛泽东坚忍不拔,坚持冷水浴和各种有益的体育活动。

毛泽东…… 毛泽东心中有天,有地,有中国,有世界,有宇宙! 当然,金无赤金,人无完人。

从剧中,也看出了毛泽东的一些缺点。

从中,不难预见出他日后成为国家第一领导人时,实行一些错误的路线原因和必然性。

毛泽东说:“与天奋斗,其快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现在我们看一看:杨昌济老师“扬”毛泽东之“长”,“扬”得多么适度;“抑”袁老师之“短”,“抑”得多么有力。 至此,我们不得不为杨昌济先生的说理艺术击节赞叹!也不得不为他的“循循善诱”而由衷地发出敬佩!这对我们教师批评和开导学生,不是很好的启示吗?

杨昌济老师“以退为进”的“暗示教育”,教育毛泽东的灵活的教育技巧,让我们父母与老师值得学习!

这一情节,表现了毛泽东勇于改正缺点,也体现了杨、袁老师对毛泽东的关爱和寄予厚望。

只有伟大的老师,才能造就伟大的学生!!

只有伟大的老师,用“以退为进”、“欲扬先抑”的暗示教育,才能让顶撞老师的毛泽东,成为伟大的领袖!!

我们看——的“暗示教育”这一招很是高明,让毛泽东服气了,让心高气傲的毛泽东心悦诚服地“坐降落伞落地”,主动地在暴雨之夜向老师忏悔,同时也得到袁老师的原谅。

那么,什么是教育“以退为进”的“暗示教育”?

三、杨老师“以退为进”暗示教育方法:造就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杨昌济老师,用“以退为进”、“欲扬先抑”渐进式的暗示教育,让顶撞老师的毛泽东,成为伟大的领袖! 杨昌济老师,在知道情况以后,没有单刀直入、直面主题地对毛泽东给予疾风暴雨式的批评,因为他了解毛泽东的个性,了解教育的规律,懂得说服教育的艺术。

在通篇谈话中,没有一句话是批评毛泽东的,没有简单说教,更没有刺激性用语。 教育的“以退为进”的“暗示教育”,也就是教育者说不要老是抓住学生的错误不放,喋喋不休的批评和责骂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飞镖效应”,有的时候我们不妨热点问题冷处理,更或者来个角色错位。

像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校长孔昭绶那样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就是所谓的“移情”吧,先跟学生“套”近乎、“拉”关系,如讲讲自己在上学阶段也有过类似经历,这会让学生产生我们是自己人的感觉,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自己人效应”,而这其实是为学生设的第一个“套”,接下来将孩子“拉”下我们的“池塘”中“游泳击水”,可以再跟他讲讲自己这样做了的后果以及现在对这件事情的反思,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确是做错了,这就是我们为他们设下的第二个“套”,然后再将孩子“拉”上我们的“船舱”上“同舟共济”,这么做的益处在哪里?

“暗示教育”,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教育;是我们不用“动气”,而且学生还很“服气”的教育;是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我们如此教育,何愁“教”不好孩子?“育”不好学生?

“暗示教育”,对于学生采用“以退为进”教育,往往是正话反说,这方面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做的非常好,杨昌济老师的我们可以从《恰同学少年时》中看出,当作文袁大胡子给40分的时候,毛泽东很不服气向老师发出了挑战。

可是,后来众多的老师劝说让他向袁老师认错误,毛泽东认定自己没有错误,是杨昌济用“暗示教育”、“以退为进”、“先扬后抑”教育方法说服毛泽东的:“扬”先让毛泽东“坐气球上天”—— “不是,老师怎么突然批评起袁先生来了?”

毛泽东不好意思地说。“他做得不对我当然要批评他。……就算是有毛病吧,你毛润之改不改,关他什么事嘛?他要这么一而再再而三跟你过不去,真是吃饱了饭没事做!你说对不对?”

杨昌济这番话让毛泽东越发不安了。 但是杨老师还在说:“最可气的是,……他这个老师管得着吗?还要因此在课堂上,当着那么多同学教训你,跟你争个面红耳赤,哪里有一点虚心的样子,哪里有一点容人的气度嘛?” “老师,我……”毛泽东垂下了头,擦了一把头上的汗。

杨昌济老师这一招很是高明,让毛泽东服气了,让心高气傲的毛泽东心悦诚服地“坐降落伞落地”,主动地在暴雨之夜向老师忏悔,同时也得到袁老师的原谅。

现在我们看到没有?

杨昌济老师用“暗示教育”,“扬”毛泽东之“长”,“扬”得多么适度;“抑”袁老师之“短”,“抑”得多么有力。 教育我们的孩子有时候“欲扬先抑”,“抑”是现象,“扬”是实质,“抑”是为了更好地“扬”;有时候“欲抑先扬”,“扬”是手段,“抑”是目的,“扬”是为了“抑”得更加有力。

“抑”与“扬”既对立,又统一,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二者即要有对照性,又要有衬托性,相反相成,要有相通的桥梁。毕竟,我们的是真正目的批评教育,让孩子喜欢学习。

杨昌济老师,借“暗示与”巧劝毛泽东认错,值得每一个教育者学习。

有时教育也需要“以退为进”、“欲扬先抑”,更需要“曲线育人”。 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以尊重学生的意见为主,采用“以退为进”的教育方法的战术。

杨昌济老师的“以退为进”的“暗示教育”,今天应该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反思:我们应该办什么样的教育?

老师应该做什么样的老师?

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父母应该怎样看待子女的成才?

老师应该怎样看待子女的成才?

为什么湖南一师在短短的5年中,竟然培养出了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等一批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活动家? 答案只有一个:只有伟大的老师,用与众不同的“暗示教育”,才能造就伟大的学生——毛泽东!!

四、结束语:

杨昌济老师,借“暗示与”巧劝毛泽东认错,值得每一个教育者学习。

有时教育也需要“以退为进”、“欲扬先抑”、“欲擒故纵”的暗示教育,更需要“曲线育人”。 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以尊重学生的意见为主,采用“以退为进”的教育方法的战术。

杨昌济老师的“以退为进”的“暗示教育”,今天应该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反思:我们应该办什么样的教育? 老师应该做什么样的老师?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父母应该怎样看待子女的成才?老师应该怎样看待子女的成才?

为什么湖南一师在短短的5年中,竟然培养出了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李维汉等一批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活动家?

答案只有一个:只有伟大的老师,用与众不同的“暗示教育”,才能造就伟大的学生——毛泽东!! 在学校中,老师们非常喜欢听话的学生,可是对于“后排男生们”、“低头族们”,这些“叛逆者们”,在家里面不仅仅与父母斗,而且在学校,还要与老师斗,师生之间矛盾冲突就会频频出现。

老师被学生顶撞了怎么办? 那么,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底如何教育孩子? 学校教育,应该如何解决师生之间矛盾冲突?

如此,双赢的“暗示教育”,我们的老师、我们的父母,为什么不用呢?非要“鱼死网破”,非来个“一竿子插到底”直接的”明示教育“吗?

事实上,“暗示教育”是双赢的教育,这些年来我用这个教育方法,让厌学的学生喜欢学习;让喜欢睡懒觉的学生,能够早起床;让不喜欢运动的孩子,喜欢体育活动;让到处丢垃圾的孩子,主动打扫卫生;让网瘾的学生,不喜欢玩游戏;让不尊敬父母的孩子,能够积极孝敬父母;让喜欢打架的学生,远离了暴力;让不想当兵的学生,主动去保家卫国;让…… 教育是什么?

众所周知,教育是艺术。

可是,我说,教育就是“曲线”!

为什么? 我们知道,在平面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可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想达到教育的效果,“老师教学与学生成绩”,这两点之间,还是“曲线”最短,教育学生的效果最好!

教育学生,如果,采用“一竿子插到底”的“直线”教育,比如,训斥,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看看谁,学习多么努力?这样的教育基本上没有什么效果。

再比如,湖南省沅江三中高三2班的班主任鲍方在办公室遇刺,不就是因为“不写就转班”、“给你父母打电话”等这些直接教育吗,这些直接的教育,对于学生基本上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对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尤其是高三学生来说,简直是火上浇油。 所以,直截了当、简单生硬的“直线”教育,是诱发不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可是,“暗示教育”就是老师通过采用“曲折、迂回”的“曲线”方式,让我们的学生,不知不觉中接受老师的教育,如此,就能曲径通幽,到达学生心灵的深处,拨动学生的心弦,取得“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中国有句话说的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也就是说,在人世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障碍,所谓的障碍,有的只是“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路径”而已罢了。 做人,像山一样稳重,像山一样给人以信任,要踏踏实实的做事,做事如山。

做事,像水一样,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水从不会去显示自己强大的力量,他会去洗涤万物,净化万物。

同时,人,应该像水一样前进。

如果前面是网子,就渗过去。

如果前面是山川,就绕过去。

如果前面是平原,就漫过去。

如果前面是闸门、是堤坝,就慢慢停下来,等待时机,在冲过去。

教育学生,也是如此。

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对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无论是家庭的父母、还是学校的老师,风趣幽默的暗示教育,是让孩子、是让学生,能够真正接受,并且及时改正成长中的“错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