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上海市医学科技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句子大全 2015-02-15 10:26:50
相关推荐

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融入全球医学科技创新网络,提升本市医学科技在全球医药价值链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1.发展精准医学。聚焦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罕见病等,加强精准医学技术研究,形成对标国际的疾病诊疗规范,引导疾病诊疗和预后预测从 通用型 向 个体化 、 精准化 发展。加快人类表型组、分子诊断、生物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精准医学领域发展,加快新型疾病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和药物靶标研究等,促进精准医学发展。

2.发展转化医学。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聚焦新技术、新设备、新器械、新材料和新药物等的研发与应用,坚持医理、医工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快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内分泌代谢疾病、出生缺陷、老年性疾病等重大疾病转化研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并实现临床转化应用与推广,搭建研发机构、医疗机构与创新企业间的合作与转化平台。探索转化医学研究的体制机制建设。

3.发展智慧医疗。加快推进数字与移动医疗技术创新,融合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讯技术与医学技术,支持新型智能可穿戴医疗设备、信息采集设备和医院物联网设备等研发。在健康管理、疾病预警监测、疾病诊疗和护理、功能康复等领域,应用基于移动网络和具备智能感知、远程传输、控制功能的远程指导平台、应用终端及其相关软件,构建适合各类场景的移动诊疗系统。加快提供结构化电子病历和 互联网医疗 智能便民服务,实现互联互动、数据共享、实时结算、及时响应的高效医疗服务功能。

(二)主动融入,服务国家重大项目

以国家级重大医学科技计划和项目为着力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声望的医学专业研究机构,形成一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医学技术成果。

1.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建设代谢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口腔疾病、老年疾病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坚持临床需求导向,以规范化诊治为目标,建设协同创新网络,打造生物大数据研究中心;开展前瞻性临床协作研究,研发诊疗新技术、新方法、新药物,打造临床医学和转化研究高地,成为全球临床医学研究的核心区域。

2.国家转化医学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医疗机构为主体,整合各类资源,建立转化医学研究基础科学设施,构建开放协同的多学科研究力量和技术平台,开展贯穿基础研究、研发应用、临床实践、卫生政策等领域的转化型研究,提高成果转化效率,促进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相关诊断和防治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药开发。

3.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建设。聚焦肝癌研究关键问题,建成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使之成为国家肝癌研究优势资源共享平台、高层次肝癌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心。综合应用分子生物学和现代高通量技术,整合肿瘤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研究,开展肝癌生物治疗新途径和综合治疗新方案的探索。

4.国际热带病联合研究中心建设。按照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的原则,以国内外热带病防治科研基地为支撑,建设国际热带病联合研究中心。开展重要热带病和寄生虫病生物学基础研究,以及热带病诊断技术、药物和疫苗研发,开展空间流行病学与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制定适用于现场防治工作的预警方案。

5.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开展全国和区域内疑难危重症的诊断与治疗,示范、推广适宜有效的高水平诊疗技术,辐射和引领国内医学发展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建立全国主要疾病登记以及相关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信息监测系统,组织开展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协助制定疑难危重症的防治规划,编制疾病防治指南、技术规范和有关标准。

6.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以 协同性、多中心、规模性 为主要特点,开展流行病学与防控干预研究,自主研发传染病诊断、预防和防护产品,制定适合国情的重大传染病临床治疗方案,建立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的防治技术平台,推广应用研究成果,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全面提高我国传染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控制水平。

7.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针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多发病和常见病以及罕见病,创制重大新药,重点支持处于临床和临床前研究阶段的品种。坚持 仿创结合、系统集成 原则,研制重大疾病及突发疾病的急需药物,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研制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化学药、中药和生物药。

8.全民健康保障工程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按照国家《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建设规划》要求,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打造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临床研究中心,推动中医药服务资源和临床科研有机结合,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医药学前沿科学技术平台。

(三)平台支撑,完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

完善创新支撑平台,集聚创新链各环节和多学科力量,形成资源有机融合、协同高效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

1.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海市卫生与健康发展研究中心,针对卫生重点和难点问题、医学发展前沿问题等,聚焦一批重大医学科技创新工程和项目,强化 医研企协同 。建立研究型医院评价指标体系,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规范样本库建设,建立统一规制、集中管理、分散保存、开放共享的样本库资源管理平台。支持医学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跨区域流动。

2.打造协同创新集群。打破学科界限和行政隶属关系,整合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统筹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研发、临床应用与规范化推广、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加强关键技术研究,推进共性技术、核心部件、重大产品、临床解决方案 全链条、模块化 研究,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式发展,加快技术与产业融合。

3.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依托上海医药卫生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做好科技创新服务、科技成果转化评估、知识产权和专利服务工作,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等研发与转移转化,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成果信息管理,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开放共享。引导和鼓励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内部成果转移转化机构,设立专门部门,培养专业人才。

4.开展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研究。构建中医药国际标准的 上海模式 ,建设以上海为核心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心,确保我国在中医药/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化竞争中的主导地位。研究发布《海外中医中心机构设置标准》、《海外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标准》,在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若干海外中医中心。加快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研究与服务评价中心建设。

(四)服务企业,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把握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趋势,坚持质量为本,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聚集,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国际化发展。

1.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推动产学研医结合,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抢占生物制药、高端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制高点,推动生物医药领域的最新成果与企业对接转化。推进健全药品安全追溯体系,鼓励企业开展新药国际临床研究或产品国际认证,推动产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

2.发展高新技术和高端医疗装备。支持质子重离子放疗技术临床应用,扩大收治病种,优化治疗方案;重点聚集创新性强、附加值高的数字医学影像设备、个性化定制器械与体外诊断仪器、微创介入与植入医疗器械等方向,形成以重点企业为龙头、关键零部件协调配套的高端医疗器械创新链和产业链,为早期诊断、精准诊断、微创和精准治疗提供支撑。积极推进自主研发制造的国产大型医用设备的示范应用。

3.优化服务流程。加快临床急需的创新药物、医疗器械产品审评,加快制定新型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技术规范,推动创新医疗器械优先审批,加快创新医疗服务项目进入医保目录,促进新技术进入临床应用。

(五)分类指导,推进医学学科建设

保持并发展优势学科水平,加强重要薄弱学科建设,拓展新兴交叉学科,培植领先学科新的增长点,促进本市医学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1.打造高峰尖峰学科。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巩固和发展肝脏肿瘤、血液病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心血管病学、骨外科学、泌尿外科学、烧伤外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乳腺外科学、听觉医学等传统优势学科和领域,坚持 联合、开放、竞争、流动 ,对学科建设项目实行动态式管理,进一步激发学科活力。

2.夯实重要薄弱学科。逐步强化临床护理学、老年医学、康复医学、全科医学、急诊和重症医学、儿科学、心身医学与精神卫生学、临床麻醉学、临床检验与病理学、临床药学等重要薄弱学科的建设,坚持学科、人才、项目和成果 四位一体 联动发展,以学科建设带动人才培养,以项目研究完善学科体系。

3.加强公共卫生学科。以服务本市重大公共卫生需求为导向,加快妇幼卫生与儿童保健学、传染病学、卫生检验学、输血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学、循证公共卫生与卫生经济学等学科发展,提升本市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能力。

4.提升区域医疗中心学科水平。按照 重在临床、强化预防、突出社区、加强与扶持并举 的原则,做实做全区域医疗中心,结合区域实际,培育特色专科,不断提升区域医疗中心学科水平。

(六)优化环境,创新医学人才发展

优化人才集聚与培养的支撑体系,采用资助、引进、培训、交流、团队建设等多种形式,打造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医学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1.培养和引进高水平医学科技创新人才。积极推进国家和本市 千人计划 ,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制度和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依托国家和本市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科技领军人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和聚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医学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2.实施公共卫生人才专项培养计划。以服务本市重大公共卫生需求为导向,重点培养20个公共卫生高端创新团队,提升上海公共卫生在国际组织的 参与权、话语权和规制制定权 ,扩大国际影响力。建立和完善以培养 防治结合型 公共卫生医师为目标的规范化培训制度。

3.培育卫生相关专业青年人才。加强健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和继续医学教育,实施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发现、引导、支持并培育有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促进其成长为中青年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七)整合协同,加强医学联合攻关

打破机构限制和管理壁垒,推动本市优势研究力量整合和集中,协同开展高质量多中心临床研究、联合突破关键技术等,促进医学临床科技资源的综合集成和高效利用。

1.重大疾病多中心临床研究。聚焦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重大疾病,以学科优势特色为基础,开展符合国际规范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建立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数据库,形成一批规范化可推广的临床指南、标准或专家共识,培养一批临床处置能力强、临床技能过硬、结构合理的临床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强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诊疗技术和临床经验的推广应用。

2.常见恶性肿瘤防治关键技术研究。研究高通量、高灵敏度的疾病筛查与预测预警技术,研究基因诊断、特征分子检测、分子影像诊断、无创病情判断和复发监测技术。对肺部肿瘤、肝脏肿瘤、胃肠肿瘤、女性肿瘤等常见恶性肿瘤开展早期筛查方案研究,探索建立常见恶性肿瘤早期筛查体系;开展常见恶性肿瘤的临床综合治疗方案研究,以及治疗后康复技术和管理研究。

3.慢性疾病前瞻性队列研究。探索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并发症的社区预防管理模式,通过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医学遗传学等多学科共同参与,建立同一社区人群多种慢性疾病前瞻性队列,开展疾病相关性与因果关系研究,系统分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致病因素、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

(八)惠及民众,实施医学专项计划

把握当前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和需要发展的关键技术,围绕人口健康领域重大问题,不断提高投入产出效益,让医学科技创新成为人民福祉的重要保障。

1.健康老龄化专项。研究适用于特大型城市,可推广、可复制的老年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开展老年常见疾病干预研究,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形成老年疾病的预防及诊疗规范,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开展骨关节炎、老年骨质疏松与骨折、老年认知障碍等老年疾病预防关键技术研究。

2.妇幼健康专项。开展产前筛查的关键技术研究,探索预防、检出及治疗胚胎源性疾病的适宜技术;建立临床资源库,开展基于队列的新生儿和儿童疾病预防诊疗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开展女性易患疾病的筛查、诊断及早期干预技术、辅助生殖新技术及评价等研究,开发推广妇幼保健、生殖健康、避孕节育和优生优育新技术新产品。

3.海派中医药专项。推进海派中医流派临床传承基地建设,形成若干以流派优势和特色为核心的中医诊疗中心。开展中医药防治方案循证评价研究,难治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方案优化及评价研究,中药临床用药精准性及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研究,中医药健康管理与慢病防控研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互联网技术,构建中医临床在线辅助决策系统,建成面向行业应用和公众服务的中医药大数据推广示范应用中心,创新中医服务模式。

4.适宜技术专项。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注重发挥市级医院的临床技术优势和辐射能力,通过加强与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协同,开展适合于基层的诊疗技术临床研究,进一步在基层普及应用并推广常见疾病的预防和干预技术、防治模式,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5.科普示范专项。坚持 健康教育、健康传播、健康促进 的理念,让医学科技发展的恩惠普及民众,推进医学科技融入生活,倡导 科学 文明 健康 的生活方式,实现上海建设 健康城市 的目标。建设医学科普惠民示范点,创新科普服务模式,优化 示范点 运行机制,培育品牌医学科普活动。鼓励和引导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围绕健康相关知识、医学科技成果,开发原创性科普展教具、课件、图书、影视等精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促进医学科普与艺术、旅游、体育等融合,丰富科普推送内容。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医学科技全行业、全过程管理的统筹协调

加强医学科技创新、学科和人才建设工作的全行业管理,强化顶层设计,制定配套政策。完善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动协作,形成有利于创新资源向医学科技汇聚的工作机制。优化有利于原始创新多样性的管理服务模式,畅通医学科技原始创新的沟通渠道,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和学术权威的全球专家库和专家评审机制。按照本市加强财政科技投入联动与统筹管理工作要求,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医院、学校、科研院所和社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本市医学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着力加强医学科技经费保障。

(二)完善医学科技创新与转化的激励机制

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与环境,鼓励科研人员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对从事基础前沿研究、临床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研究等人员建立分类评价制度,重点激励有重大科技贡献的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健全鼓励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可参照高校和科研院所享受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分配政策,转化收益用于人员奖励的部分不计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科技成果转化所得收益,研发团队所得不低于70%;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提高医学科研人员薪酬水平,充分体现其创新与转化的价值。

(三)强化医学科技目标与绩效的监督管理

按照 全程、动态、规范 的管理要求,切实加强对科研基地、实验室生物安全、新技术评估、生命科技伦理辩护与管控、知识产权保护与转化应用的监督管理。开展 学科、人才、项目、成果 序贯的 全链条式 管理,通过第三方评估,严格准入与退出机制。加强对科研经费执行的过程监管,改进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对实施的重点项目进行定期督查,严格考核,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动态调整计划的实施。

附:

名词解释

1.研究型医院:是以新的医学知识和新的医疗技术的产生和传播为使命,坚持临床和科研并举,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催生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成果,推动临床诊疗水平持续提高,为医疗卫生事业和人类健康做出重要贡献的一流医院。具备以下五个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为目的,以持续自主创新为动力,以造就临床和科研水平兼优的拔尖人才为关键,以建设持续引领本领域技术进步的优势学科为基础,以为医疗卫生事业和人类社会做贡献为己任。

2.协同创新集群:是指跨越原有学科界限和行政隶属关系、以某一骨干和带头学科为主体的,整合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包含医学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转化应用、工程学、材料学等协同合作,体现新的学科生长点特色的创新研究学科群。重点加强各团队间的协同创新能力,争取在若干医学领域突破一批领先的关键技术,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式发展。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