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石家庄:从青丝到白发 行医45年终成“最美村医”

句子大全 2015-01-30 07:12:08
相关推荐

“注射液、输液器、药棉、酒精、听诊器、刮痧板……”打开一个用到快脱皮的纸牛皮药箱,里面全是各种药品和器械。每当接到电话要求上门诊治时,这个药箱的主人就会立马收拾停当直奔老乡家去。

他就是坚守在大山深处的井陉县南峪镇东葛丹村村医李种来——石家庄市执业时间最长的村医。

行医45年终成“最美村医”

驱车穿过井陉县城,沿着还算平整但略显窄小的山路进入深山,跨过几道梁,绕过一条河,大约四十多分钟,远远便可看到道边那暖红色的顶、温馨的墙、统一的标志——“这就是东葛丹村卫生室”,同行的县卫生局相关人士主动介绍。

走进卫生室,身穿白褂、年过花甲的李种来大夫正忙着用壁挂式诊断系统给一位老乡量血压。

“现在还喝酒吗?别再喝了,血压又有点高。”李种来叮嘱这位老乡。“不敢喝了,几个月前那次脑干出血,要不是你帮着联系120送我到县医院,怕早没命了。大夫不让抽烟、不让喝酒。”老乡这样回应。

李大夫的问诊很细致,也源于他对乡亲们基本情况的了然于胸。东葛丹村一共200多户、500多人,谁家有几口人、谁得了什么病、谁对哪些药过敏,他心里很清楚。

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喝水后,李大夫便又转身照顾围上来的几个老乡。

环顾这个卫生室,用隔断分成几个小间,地面墙面很干净,两块前几年获的优秀荣誉牌匾随意竖在墙根,村民健康档案整齐排放在一个立式木柜中。

“这会儿条件好多了,环境好了,设备全了,老乡们看病更方便”,站在旁边的南峪镇卫生院宋院长插话:“过去的卫生室条件很差,要啥没啥。近几年,中央、省市和县里,支持力度很大,一般的小病,村医就能看。”

正聊天时,装在李大夫兜里的手机响起一阵铃声。原来是村里90岁的荆四妮老人身体不舒服,老人的儿子打来电话希望给看看。放下电话,安慰几句在场的老乡,李种来挎上药箱三步并作两步就出了门。爬上一道坡、拐了几个弯,大家匆匆走进荆四妮家。额头蒙着一块白毛巾的大娘蜷曲着身子躺在坑上,两眼无神、萎靡不振。

李大夫放下药箱就给大娘摸脉,诊断是轻微心梗,决定先让老人服下硝酸甘油,还有几片疏通血管和止咳化痰的西药。

“实在不行,还得输几天液”,李种来一边整理药箱,一边叮嘱大娘的儿子。

这么多年了,大娘的儿媳患类风湿关节炎、手足畸形,不能护理老人。大娘自己又患冠心病、心肌梗死病,很多次病情复发,都是李种来及时上门出诊、输氧、输液,忙活半天,一直等大娘病情好转才离开。

如今,李种来已有幸成为石家庄市执业时间最长的村医。有付出就有回报,去年还被井陉县评为该县“最美乡村医生”。

骑坏3辆摩托,用坏100多支手电

“老王,今天吃药了吗?可不能断药,不然老毛病还得犯”,走在给老乡看病的山路上,李种来碰上正揣着手靠在门槛上透气的王大爷。王大爷“嗯”了一声,冲着大伙笑。

年老多病是村里人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作为贫困村的东葛丹村更是这样,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出去打工挣钱了,市里实行山区教育扶贫,适龄的孩子也都到城里上学,山沟里剩下的全是老弱病残。

现年80多岁的老人吴桂珍,则是李种来常年关注的另一个重病号。

“她的脊柱炎很严重,还有腰椎畸形、下肢脉管炎、心律不齐”,李种来说:“病人非常痛苦,老伴也80多岁了,行动不便、不能叫医拿药,但只要打来电话,我都会很快赶过去。”

“这些老人很可怜,自己的病很重,但有的是孩子不在身边,有的是孩子根本没能力搭把手。”李种来面带微笑这样说话,却能听出一丝无奈和酸楚。

东葛丹村受自然环境条件所限,村民居住分散在长达3公里的一沟两侧,分成13个自然小片,加上过去道路难行,给行医带来巨大困难。

然而,45年如一日,从当初的步行,到后来的骑自行车,再到后来骑摩托车,李种来都坚持了下来。

村里上坡路多、拐弯路多。以前都是步行出诊,后来年纪大了,有的路很远又全是沙石,而且大坑套小坑,太难走,李种来就改骑自行车。

“自从过了50岁,感觉体力明显不如以前,想买辆电动车吧,山路又高又陡,根本上不去。就骑了一辆旧摩托,上山还省点儿劲”,李种来说,就这样,还是骑坏三辆摩托。

“记不清磨破多少双鞋底了,还用坏100多支手电筒。”李种来的老伴儿话里满是心疼:“黑夜里给人看病,也不知跌过多少回跤,还骨折了两次。”

坐在凳子上的李种来撸起左腿裤管,一道伤痕赫然在目。

早在1981年以前,在村卫生室,李种来还有一个同事,两个人一起给老乡看病。但村里条件差,后来人家调走了,30多年就他一人留在村里没动地方。

刊登在《井陉信息》特刊上“最美乡村医生”的光荣榜上,李种来排第一。

“无论是天寒地冻,还是酷暑盛夏,不论是疾风骤雨,还是大雪纷飞,他都得步行往返十几里的山路,背着药箱,带上各种药品,为村民主动上门巡诊、送医送药。”这是县里专家评审组给这位村医的评价。

“一个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具备很好的医德、心里要装着百姓。李大夫就是这样一个人”,井陉县卫生局的一位领导这样看这位老村医。

浓浓乡情怎能割舍

“其实我有很多机会走出大山。可心里老是想着病人,都有感情了。”李种来忆起这几十年的经历,感慨不少。

李种来的父亲当年在山西晋中市物资局工作,早就想让他去接班,工作好、工资高,但他没去。

“七八年前,镇卫生院两次想聘我。考虑再三,也没去”,李种来态度坚决:“不能走啊,离开了,村里没新医生,都不会打针输液。老乡们的痛苦解决不了,心里惦得慌。”

前来找李种来瞧病的几个老乡说,大伙儿都知道,李大夫的两个孩子都在县城工作,儿子在县交警队、女儿在县中医院,有房子、有工作,孩子们多少次要接他去县城住,不想让他再干这累人活儿。

“咱舍不了李大夫。”另一位老乡插话。去年冬天,李种来出诊不慎摔倒骨折,不得已歇了一阵。结果村里很多病号都到家里找李大夫,特别是在县医院住院那几天,有个老病号到处找大夫。大家感觉真离不开这个村医了。

然而,李种来的收入并不高。当前的一个政策是,村卫生室属于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医疗机构。在村卫生室从业的乡村医生,收入全部来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药品零差率、一般诊疗费”三项补助,抛去水电费等运行成本,一个月合计下来也就拿七八百元。

原来,东葛丹村一直是有名的贫困村,过去看病90%以上都是赊账,有的欠账10多年,而且无力偿还,都是李大夫垫资购药。这么多年,大约能减免老乡们的医药费5万多元,陪危重病人转院治疗次数超1000次,接诊病人超4万人次,走过的山路不下10万里地,从没收过出诊费和急诊费。

“没事儿,俩孩儿经常接济我,给零花钱。”李种来还种着二亩地,除了吃的,每年粜的粮食也能收入两三千元。

老村医的期待

“今年63岁啦,身子骨不如以前了。怕生病动不了了,大家伙可咋办。以后能有新医生接我就好了。”和老乡们聊天时,李种来的话里显露出一丝担忧。

不过,李种来不止一次说过,他的家在深山、根在深山,为了乡亲们的健康和幸福,愿意付出一生心血。

下过几场雨后,大山里的天气愈发地凉了。

“冬天快来了。村里得心脑血管病的病号又多了。”一直惦着乡亲们的李种来,性格乐观,眼神坚毅。但是岁月不饶人,头上已能看到一些白发,一些皱纹也已爬上额头,动作没年轻时利落,背也显得有些驼了。

而在将近50年的漫长岁月里,李种来出诊看病、默默奉献的蹒跚背影,则早已成为大伙儿心里的最美风景。

相关链接

目前,井陉县共有28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从业人员529名,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全县农民半小时就医圈形成。与此同时,石家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于2007年在全市农村县(市)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11年起对4041个村卫生室进行了新建或改建,农村基层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多年来,活跃在全市农村的1.3万余名村医,扎根基层、甘于奉献,为保障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推进全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石家庄日报 李芳)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