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被封"张爱玲后又一人" 王安忆:有点身不由己

句子大全 2015-01-06 14:12:14
相关推荐

王安忆说,只要看过我的作品的人自然会明白我和张爱玲有很大的不同,只不过有很多机缘凑巧碰在一起了。比如《长恨歌》,第一个评论的是哈佛大学东亚系主任王德威,他写了一篇评论,说我是“张爱玲后又一人”,这就是他定的调子。其实这么说很“骗人”。

《金锁记》写于1943年(资料图)

本文原载于《京华周刊》

《金锁记》是作家王安忆的第一个剧本,但并不是王安忆第一次同张爱玲扯上关系。2004年,同样是由她操刀的这个剧本,便被电视剧《围城》的导演黄蜀芹搬上过上海的戏剧舞台。时隔7年后,这出戏由导演许鞍华再次制作,从香港北上,一路演到北京。有趣的是,这也是许鞍华第一次导演舞台剧,而许鞍华同样也和张爱玲有着紧密的联系——她导演过电影《半生缘》、《倾城之恋》,并被称为“最忠于原著的导演”。

自从小说《长恨歌》成为王安忆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以后,她就被频繁地称为“海派”作家,被称为“张爱玲后又一人”。而此番话剧《金锁记》的大规模上演,似乎更验证了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上海女作家之间难以磨灭的关联。

对此,王安忆并不否认,虽然她更喜欢人们知道她和张爱玲的区别。“只要你看过我的作品,就知道我和张爱玲有本质不同。”上海总被人们认为是“张爱玲的城市”,王安忆却说,她更希望上海是知识分子的城市,是鲁迅、巴金的城市。比起张爱玲,王安忆更钦佩鲁迅。

除了“海派”外,评论界对王安忆还有一个说法:风格多变。她的作品往往透露出不同的时代和地域背景,如《小鲍庄》来自她16岁下乡插队时的安徽农村,以文革时期为背景如《启蒙时代》,以上海为背景如《长恨歌》,以明代为背景如《天香》,似乎每一部作品都指向一个不同的方向。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中,却有一点永恒不变——写实。王安忆是坚定的写实派,她喜欢写日常生活。她是推理小说迷,她喜欢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其中一条理由便是“阿加莎最生活,谋杀的理由也罢,发生的场景也罢,都是常理,都是日常生活。”对此,王安忆自己有总结:“我尊重日常生活。”

对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重点叙述或许部分来自于母亲茹志鹃。茹志鹃也是当代文坛一名重要的女作家,代表作《百合花》曾被茅盾极力赞美。而在茹志鹃的笔下,“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十分少有,尖锐的矛盾冲突也不多见,更多的是普通人的性格和生活,普通人和时代的关系。

母亲并不希望女儿也成为作家,但王安忆还是坚定地走上了这条道路,并立志要比母亲做得更好。在写小说的道路上,她当然是成功的。《小鲍庄》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而广为人知的《长恨歌》更是获得了包括茅盾文学奖在内的诸多奖项。

除了《金锁记》外,王安忆还曾经将哈代的中篇小说《挤奶女的罗曼史》改编为话剧剧本《发廊童话》,但她的第一身份无疑还是个“小说家”。她不擅长制造戏剧冲突,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一个戏剧的“核”,再进行创作。相对剧情,她更重思想。她的小说风格含蓄,需要仔细静心品读方能得其中之妙。王安忆认为自己没有原创剧本的天赋,可是写小说,她认为自己是有天分的。

京华周刊:为什么选择张爱玲的《金锁记》作为第一部改编的剧本?

王安忆:《金锁记》是我个人最喜欢的张爱玲作品。它的戏剧性最强,故事的冲突也很强。曹七巧是个“强烈”的人物,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往往都是“物质化”的,是受过城市文明熏陶的,可是曹七巧,她带有一种“原始性”,她的欲望特别强烈,有物欲,有生存的不安全感。张爱玲的故事往往是透彻的,到好就收了,只有《金锁记》是到了底的。

京华周刊:张爱玲的作品是出了名的难改编,改编这部作品中有没有遇到困难?

王安忆:这是我第一次改编剧本,改了三稿,应该说还是很顺利了。可能别人觉得张爱玲的东西难改是有一些“迷信”在里头,认为她的东西不敢动。我删掉了原作里儿子长白那条线,主要是技术上的考虑,因为一出戏的时间和空间有限,这条线对于戏剧来说有点分散,很难处理,会让整个戏的紧密度下降。而从我个人的价值观上的判断来说,我不喜欢这条线,心里不能接受,因为太阴暗了。在小说中,曹七巧拿房事来刺激儿子,暗示媳妇是个性欲很强的人,这些都是用叙述的方式写出的,如果改编成戏剧的对话形式,会很难听。

京华周刊:部分由于个人价值观的原因,您删了那些戏份,那么,在这出戏里,有没有您个人想要表达的价值观?

王安忆:写剧本,我是新手,所以在写的过程中我比较关注技术方面的问题。从价值观上说,我想表达的就是一个女性的抗争,曹七巧很不幸,她的世界很小,她所有的抗议和挣扎都报复在她的亲人和自己身上了。

京华周刊:有了这次的改编,您的名字又和张爱玲挂钩了。似乎自从《长恨歌》后,您就和张爱玲撇不开关系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