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山西晚报采访团重走晋商万里茶路:古迹湮灭硝烟中 书中寻访旧时光;忆昔人货辐凑时

句子大全 2014-12-26 09:16:55
相关推荐

采访团在九江合影。山西晚报记者 寇宁 摄

九江千年古镇吴城

古迹湮灭硝烟中 书中寻访旧时光

晋商茶船从上一站河口码头出发后,顺信江水路向西,从余干县瑞洪镇驶入鄱阳湖北上。经鄱阳、吴城、都昌、星子、姑塘、出湖口,驶进长江。鄱阳湖水入长江口处,东有石钟山,西即是重要港埠九江府。

采访团冒雨在吴城采访。

9月14日,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进鄱阳湖,第一站便是千年古镇吴城。海昏古县,江右巨镇,商贸之都。吴城位于鄱阳湖、赣江、修河交汇处,自古以来便是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商贾云集的商贸重镇和物流集散地。繁华鼎盛时,有48座各地商贾会馆。

“市散渔翁醉,楼深贾客眠。隔江何处笛,吹断绿杨烟。”从韦庄这首诗中,可窥见当年吴城一带生意兴隆、商贾云集,百姓生活恬淡、安适的图景。可惜的是,由于日军侵华,此处大部分古建筑被毁,包括晋商在内的印记所剩无几。无论是出版的各种茶路资料,还是当地专家学者,对于吴城的晋商,都很少记录和听闻。于是,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到达此处,开始了一场特别的寻找之旅。

“装不完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

沿鄱阳湖水上公路向着吴城迈进

晋商歌谣说:“河口前,再装船,二百余柜装一船。濮阳湖(鄱阳湖)也担险,屡屡船被扣里边。开船一走七百里,这才到了吴城县。从吴城,装大船,每船就装千二三。装完货,又开船,此船路过九江关。”

采访团通过鄱阳湖水上公路前往永修县吴城采访。

遥想当年晋商进入鄱阳湖后,高悬着帆的茶船一路向北行驶,置身于浩渺的湖水之中,等待着他们的是前路遥遥和关山难越的艰辛。如今,当采访团车队跨越鄱阳湖湿地公园,驶入“水上公路”前往永修县吴城镇的路上,望着公路两岸难觅边际的鄱阳湖水,深感当年晋商的不易。

海昏沉没,立起吴城。穿越过鄱阳湖湿地公园,采访团便来到了永修县吴城。白墙灰瓦的徽派小筑林立街道两旁,环绕氤氲雾气,更显城镇古朴。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撤并其他海关,只留下广州一口岸通商,使得在鸦片战争打开五口通商之前,所有进出口货物必走江西。江西内驿传之快已达到‘朝令夕至,声闻可达’的程度。(吴畏《江西交通史话》)

“舟楫之便,尽于江西”。庐山市博物馆原馆长查小荣谈道:“吴城得益于鄱阳湖黄金水道,连接中原与东南海疆,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茶、布、麻、盐、纸、木材、海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商埠和交通枢纽。故有‘装不完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之说。”

会馆林立 商贾云集

吴城古镇寻迹山西会馆

明清时期,经济繁荣、商机无限的吴城,对于封建社会“重利轻别离”的商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全国各地的商贾和水客纷纷踏上吴城这块“淘金”的宝地。赚得“盆盈钵满”的外埠客商为了满足他们寄宿歇息、集会议事、洽谈业务、娱乐活动及解决纠纷、储藏货物的需要,不惜耗费巨资在吴城大兴土木,修建同乡会馆。清朝,吴城会馆建设迎来了高潮,最多时达48座。据实物及石碑资料,到抗战以前至少有20余处会馆和公所。知名的有安徽会馆、福建会馆、浙宁会馆、山西会馆等。

采访团通过民间收藏者的手绘地图寻找山西会馆的旧址。

由于1938年,日寇侵华,繁华的吴城也未能幸免。据庐山市博物馆原馆长查小荣介绍:“当时飞机、部队入侵,大小会馆烧了一个多月。著名的山西会馆也因此失了踪迹。仅存江西商人筹建的吉安会馆。”所以,吴城已找不到山西会馆的痕迹,著名的山西会馆在什么地方?外形如何?规模多大?不得而知。

那就去当地博物馆寻找,或许会有线索!本着寻访、求真的理念,采访团一行来到吴城博物馆。一进博物馆,墙上就挂着一张吴城镇历史古迹分布示意图。数十座风格迥异的各地会馆分布其中。记者马上在地图右下角——修河与赣江的交汇口附近,找到了山西会馆。示意图上会馆图标借用实景图,那么当年的山西会馆的确如图所示吗?

带着这一疑问,记者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现场拨通了绘图作者的电话。对方表示,他是循着一本叫《话说吴城》的书籍上的手绘图稿绘制的,图并不是按照当年山西会馆实景画的。

记者继续寻找,终于在一本《千年吴城史记》中找到那幅吴城镇名胜古迹和古地名分布示意图,上面明确画有山西会馆的位置,与博物馆那幅相类似,但地址更为精准,位于东垄路与棋盘街的交汇处十八坡西北处。与此同时,在街头古董店,我们也找到了与此手绘图基本一致的《海昏县吴城地图》。

更令人兴奋的是,通过对关键书籍《千年吴城史记》一页页的翻查,我们也终于找到了对于当年山西会馆的外形描述。书中记载:“山西会馆正门牌匾上题字是‘义炳千秋’,堂上有关羽神像。逢到关羽生日和忌日,会馆都要祭祀关羽。山西人很会做生意,资本充足,为吴城商业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新发现让采访团兴奋不已。汇总多幅图信息,山西会馆在吴城的最终位置,基本确定,外形建设也有文字记载。秉承严谨的态度,记者向随团专家和九江、永修、庐山等文物专家进行进一步考证,仔细查看后表示,书中插图地图基本没问题,但地图的题名有问题。“海昏县吴城地图”,海昏县,是汉朝时期此地的名称。如果称海昏,那此图便还是汉朝时的出品,此种说法有误。但多幅手绘图中的山西会馆位置基本一致,没有问题。原来店主人的画蛇添足,差些影响了我们和专家的正确判断。

最终,经过持续的挖掘和探访,我们终于探寻明白,吴城确有山西会馆,位于十八坡一带。毁前的建筑,匾额上清晰写有四字:“义炳千秋”。

望湖亭上望“江湖”

会馆砖石铺就“新生之路”

如果说吴城是晋商、茶商们的聚集之地,那么望湖亭便是晋商茶船行驶在鄱阳湖上的灯塔。

“手摘飞星挂亭柱,心随去鸟入湖天。”望湖亭是古镇吴城一座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为正方形庑殿式建筑,四层三檐四角攒尖顶,亭上琉璃叠翠,翘角挽云揽月,其间回廊曲栏,四达轩敞,亭高数丈,千百年来矗立在镇东的山坡上,守望着这块土地,见证了吴城的美好年华和风雨沧桑,见证了往来商船的日日夜夜。

采访团一行踩着石板路,拾级而上,登望湖亭顶,凭栏远眺,看赣江、修河、鄱阳湖三水相连,远处往来的船只络绎不绝。庐山市博物馆原馆长查小荣介绍:“当茶商们带领着船队途经此处,看到望湖亭,便知道来到了吴城,可以休憩整理,重新上路。无论是历代文人,还是近代晋商,船行此处,落帆上岸后都要登上望湖亭,极目远眺浩瀚鄱湖。”

1939年春,侵华的日寇为了进逼南昌,从星子县闯入鄱阳湖饶河口,在飞机、炮舰掩护下,大举进攻吴城。一周的战斗,敌机狂轰滥炸,古镇火光冲天,万家店铺和民宅化为灰烬。同样与山西有关的是:抗战时,守吴城的便是晋军,守军将领为山西人商震。战斗打了一个多月,飞机、炮弹轰炸不断,英勇的晋军拼到最后,遗憾的是最后未能抵住日寇的铁蹄。

巍峨耸立的望湖亭顶尖被掀翻……如今,矗立在镇东赣江之滨的望湖亭,是1988年由永修县人民政府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募款于原址重建的。查小荣指着亭前的石板路告诉记者:“望湖亭前石板路上的大块砖石,正是拆用当年倾塌的各地会馆的砖石铺就的。”仔细一看,果然大小不一。不禁感慨,当年望湖亭为往来商人“指路”,如今倾塌的会馆砖石也可以为望湖亭修葺所用,也是一种缘分。站在这里,记者不禁想,不知道哪一块会是山西会馆的砖石呢?

查小荣还补充道:“比较遗憾的是,望湖亭的修建采用了现代的钢筋水泥,虽然还原了样式,但更应该学习山西修复古建时的‘修旧如旧’,沿用我们古代的木质榫卯结构修葺。这一点,向山西学习。”

九江海关姑塘分关旧址

忆昔人货辐凑时 山西茶商留盛名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九江,处于长江黄金水道与鄱阳湖交汇的位置,古称浔阳、江洲,自古就是“万商往来之区”,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茶叶集散地,与福州、汉口并称全国三大茶市。江西、福建、安徽等地所产茶叶,大半由此集散,或运抵汉口上岸,北上恰克图,销往俄罗斯和中亚;或运往上海,转海路运销欧州、日本和东南亚。清同治《九江府志》记载:“江西茶叶批验大使所址设在九江,名为‘茶引批验所’。”办理茶引、茶税、检验等事宜均需到此。

琵琶亭

九江也是晋商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的经营港埠,许多商家与票号在此经营各类商品和票号。九江同时也是晋商茶叶的采购地和集散地,据记载,清光绪八年(1882),九江共有茶庄344家,晋商是其中一支劲旅。

九江海关姑塘分关旧址

晋商用“苏州码”记账

9月15日,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一路行驶来到鄱阳湖湖口附近,不同于鄱阳湖中段(葫芦腰)的风高浪急,此处风平浪静。这里就是曾经“日对千桅杆,夜观万盏灯”的江南名镇——九江姑塘,湖边棕墙黑瓦的欧式楼房建筑,正是九江海关姑塘分关旧址。

向当地专家探寻晋商茶路的点点滴滴

九江海关姑塘分关,位于濂溪区姑塘镇姑塘村,背靠姑山,面临鄱阳湖,依坡就势而建,由四栋建筑组成,分别为征税处、行政管理办公室,陈列室和宿舍,四边建有围墙,将四栋建筑合而围成院落。海关占地面积2028平方米,建筑面积551平方米,建筑风格为典型的西式风格。1987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濂溪区文管所朱平介绍:“明清时期,水上货运的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明景泰元年,在九江府德化县设九江钞关。由于钞关距鄱阳湖、长江交汇处数十里,无法控制长江下游进出鄱阳湖的船只,所以不得不在江、湖交汇处的湖口县另设关卡。但湖口断崖壁立,风急浪高,没有船只泊岸的港口,很多船只倾覆,税款流失严重。于是,在清雍正元年(1723年),便在水势较为平静的姑塘镇设立了税收关卡。于是,姑塘这个原本荒凉的小渔村,有了码头、驿站、会馆、酒肆、茶楼、歌寮,成了商客与船家过往的必经之地。清咸丰八年(1858年)九江被辟为通商口岸,十一年(1861年)成立九江海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姑塘划归九江海关管辖,成为远近闻名的闹市。”

随团专家田建携带的《行商遗要》中有这样的记载:“大姑塘报税例,每箱过秤八十二三四五……”田建告诉记者:“茶商们购买茶引,缴纳茶税,接受检验,都需要来这里办理一切手续。”仔细看记载,竟有些符号比较陌生。田建介绍:“在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以前,晋商们记账用的是‘苏州码’。苏州码,也叫草码、商码,是中国早期民间的‘商业数字’,常用于当铺、药房。它脱胎于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算筹,也是唯一还在被使用的算筹系统,产生于中国的苏州。”

苏州码在商业、金融及普通百姓生活中,特别是使用竖写账本的记账方式被广泛应用。因其形象性很强,上至官宦下至商贾、百姓即便是文盲,也极易掌握,而且能熟练地书写,所以又被称之为“商业数字”。如今看来像“密码”一样的苏州码,在晋商的账本中随处可见。

由于日军侵华,姑塘镇大部分古迹被毁。当采访团来到税关旧物展示间,被墙上的巨幅姑塘古镇图震撼。百舸争流,商铺林立,一派繁华热闹之景象。濂溪区文管所朱平告诉记者:“自宋朝至今,姑塘的历史已有一千余年,鼎盛时期就是姑塘分关在此设立的这二百余年间。南来北往的商船满载茶叶、大米、木材、瓷器、食盐、夏布、烟叶、纸张、百货、日杂货等,在姑塘停泊和交纳关税。”来自山西的茶商就是其中一支商业劲旅。“居民稠密”“烟火数千家夜有万盏灯明”“帆櫝蔽江、人货辐凑,日夜不绝”是当时姑塘的真实写照。姑塘全盛时期商号近千家,人口逾三万六千余人。

随着历史更迭,姑塘税关也几经风云变幻,但最终令这里真正落寞的,还是交通格局的改变,铁路、陆路运输的快速发展令水运的作用迅速下降。1931年,姑塘税关被正式关闭。抗日战争时期,姑塘镇及姑塘钞关均被战火所毁,如今仅剩下一套由欧式楼房怀抱而建的院落。

探访浔阳江畔琵琶亭

九江茶文化焕发新光彩

冒着蒙蒙细雨,采访团一行来到九江市长江岸边的琵琶亭,诗人白居易于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在这里写下长诗《琵琶行》。千百年间,帝王的喜与怒、谪臣的悲与欢,都烟消云散。唯有《琵琶行》情系历代名客,传唱千古;唯有琵琶亭穿越千年尘埃,依旧矗立。人们在古诗与古亭里找到了共鸣,隔着数百年的时光成为知音。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在九江茶文化中,白居易的传世名篇《琵琶行》不得不提。这两句诗不仅道出了当时社会对商人的看法,而且也印证了浮梁在唐代已经是茶叶贸易中心的史实。景德镇过去隶属于浮梁县,浮梁古城目前就在景德镇北郊。许多人并不知道,这里除了生产陶瓷,其实还产茶,唐朝时浮梁已是茶叶集散地。

唐朝的茶叶贸易之兴盛,从许多诗中就可以窥知一二。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诗中“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已经把茶商们络绎不绝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在距离琵琶亭不远处的九江客运码头(原外贸码头),一组名为“茶市”的铜雕塑群引人注意。栩栩如生的雕塑记录了茶商在此制茶、运茶、贩茶的过程,仿佛再现了九江这一中国三大茶市之一的繁盛。

在往来晋商以及当地茶商的影响下,以茶为媒兴起的九江,既有种茶成习的悠久历史,又有历经了千年的饮茶积淀;既是重要的茶文化发源地和传播地,又有传承至今独特的文化内涵。据当地负责人介绍:“如今的九江,也开始重视茶文化的发展。茶被中国人尊称成为国饮,文化历史绵延数千年。自2014年成功举办第一届‘九江市大型公益茶文化节’以来,就形成了良好的口碑,迄今已连续举办七届,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题,它已成为九江人心目中一项重要茶事活动。”

谈及九江的特色茶叶,非庐山云雾茶莫属。庐山云雾茶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始产于汉代,现如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栽种历史,在宋代时期就已被列为“贡茶”,是有着悠久历史具有独特内在品质和内在浓郁文化氛围的地方特色产品。陆羽在《茶经》中给庐山的泉水和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好茶需用好水泡,用庐山泉水泡庐山云雾茶是庐山一绝。庐山到处是瀑布涌泉,天然山泉水资源取之不尽。茶圣陆羽曾遍游庐山,品泉论茶。

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庐山云雾茶以“味醇、色秀、香馨、液清”等特点而久负盛名。仔细品尝,其色犹如沱茶一般,却又比沱茶要清淡一些,如果用庐山的山泉沏茶焙茗,就会更加香醇可口。在历届茶叶评比中获得多次殊荣,1959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

他痴迷万里茶路

陪着采访团从福建走到江西

作为本次“弘扬晋商精神重走万里茶路”活动研讨会的专家之一,武夷学院副教授赵鹏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万里茶路迷”。他不仅意外出现在采访团经过的武夷山分水关,还由闽入赣随着采访团一路到达江西省铅山县石塘镇。赵鹏升说,他和茶路的缘分,和2006年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有极大的关系,这部火遍大江南北的影视剧,让他特别“受刺激”,“我们很多当地人,都不知道万里茶路是从武夷山开始的,尤其是年轻人,更是知之甚少。”

这部电视剧,“点醒”了赵鹏升,他开始关注和万里茶路有关的信息,之后看到内蒙古作家邓九刚写的《茶叶之路》这本书后,更坚定了他的信念,“服务地方,传播文化本就是高校教师的义务,我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关注万里茶路,关注茶路精神。”

经过几年的准备,2015年赵鹏升申请了国家艺术基金,课题就是万里茶路,他想通过影像的方式,把和茶路有关的古驿道、会馆、茶号等等做一个遗产的保留。并且自费重走了万里茶路,虽然因为客观原因,他只走到了伊尔库茨克,但那一趟行程,在他心里烙下了印。随后不久,赵鹏升整理好图片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了摄影展。

2017年,赵鹏升自主开发了万里茶路的免费线上课程,又是拍视频又是做PPT,到目前已经上线280多分钟的视频以及20多个章节,覆盖茶路沿线的所有节点城市。

采访团走到武夷山分水关时,赵鹏升已驾车等候多时,“开会时听说你们要来,所以就早早过来了,想听听来自晋商故里专家们的讲述。”没想到,原本只打算在分水关稍做停留的他,在听了专家们的讲解后,干脆加入采访车队,一路跟着到了江西境内,又在石塘镇停留许久,才非常不舍地分开,“真想和你们一起走完万里茶路。”

赵鹏升说,茶路沿线其实有很多值得发掘的东西,比如茶路美食就很值得研究,“打算后半辈子就交给茶路了。”

在他不懈地努力下,现在已经不少学生加入到他的研究团队中,线上课程也有1000多人选修。“山西是茶路大本营,重中之重,现在的愿望是,可以仔仔细细再走一遍万里茶路,并且邀请山西籍专家,给学生们录课程。”

万里茶路上在外打拼的山西创业者

“老乡们,我们在九江挺好的”

据记载,九江曾是晋商茶叶的采购地和集散地,同时也是晋商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的经营港。9月15日,采访团来到九江,在这里试图寻访晋商代表,后经江西省山西商会推荐,找到了谭阿鹏和杨梅,两位都是在九江打拼多年,作为小微企业代表在市场上有着一定地位。他们每年都会回到山西,也会经常讲述山西故事,努力传承晋商精神,树立出门在外的山西人形象。

谭阿鹏

“山西水泵”为防汛排涝贡献山西力量

浩荡长江,洪水咆哮。每年入汛以来都是谭阿鹏最忙碌的时候,暴雨肆虐的九江市多处堤岸告急,内涝严重,整个市覆盖的区、县城都打响着防汛战役,而谭阿鹏所销售的“山西水泵”发挥着它的防汛排涝作用。

谭阿鹏、任丽丽夫妻给“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点赞,给晋商万里茶路沿线的创业者们点赞。

12年前,在广西柳州参加水泵等相关水利技术学习培训后,29岁的谭阿鹏接到山西解州水泵厂的指令,独自一人前往九江,打响“山西水泵”在九江销售的第一枪。

那时的谭阿鹏并不了解九江,只是知道“它”离家乡很远,从运城没有直达九江市的火车,需要先到西安后,再换乘抵达。

来到九江市,除了空气比较潮湿以外,饮食习惯、语言交流沟通等都还能适应。对于谭阿鹏而言,真正面临的考验还是市场开拓的问题。

在这个“举目无亲”的陌生城市,山西水泵的推广工作充满挑战。夹杂在江西本土制造生产的水泵、上海系列水泵等品牌水泵市场里,谭阿鹏四处碰壁。

很快,谭阿鹏给自己梳理出一条主线,他的水泵以工业用途为主,主要服务于防汛、抗旱。应该将目光锁定到水利工程建设服务中去,于是他开始建立水利局关系,向水利局有关部门做起自我推介,没想到,政府政策愿意给予他这样的外地人一定的支持。同时,谭阿鹏还想到民生服务的好处,他要让九江市都能看到“山西水泵”的大字,于是,在销售店铺里,他总是将“山西水泵”的字样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并且还将“关公”摆在店里的高位。

谭阿鹏介绍,关公不仅是他的信仰,还是一份浓郁的乡情寄托。

慢慢地,谭阿鹏建立起自己的九江“朋友圈”,只是空闲时候,他还是期望朋友圈里能够出现“乡音同乡人”,更希望有山西老乡能够看到这里的“山西”字样。

谭阿鹏在九江打拼的这些年,他创立了九江尚嘉机电防汛物资有限公司,担任着售后服务维修等工程重要事务。他的妻子任丽丽也早已到了九江市,陪他一起创业,致力于水泵市场的开拓。直到2017年,经历过四次搬家的夫妻俩终于住到了九江市政府给小微企业扶持的“公租房”内。在外打拼创业时间久了,任丽丽的心中,也一直有份“乡思”萦绕着,回到山西陪伴孩子成为她的心愿。

值得欣慰的是,夫妻俩在九江市坚守的水泵市场越来越明朗,水泵订单每年呈稳步增长态势。他们每年坚持做的事情,大概就是重要的节假日都要回山西探亲,看望家中的父母与孩子,看望亲朋好友。

在外打拼这些年,他们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年都要从家乡发几十箱陈醋、大红枣、山西核桃等特产寄到九江市。更多时候,他们还将大量的特产分享给当地人,让他们来了解自己的家乡,进一步了解山西。

2016年,江西省山西商会成立之际,谭阿鹏加入了商会,他见到山西老乡们很是激动,大家相互学习,老乡们互相支撑,互相帮扶,人虽然在外地,心却多了份温情。

谭阿鹏说,在打响“山西水泵”这张品牌的路上,他们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在江西从事祁县水泵、解州水泵等水泵产业的老乡们都会互相往来,彼此照料,这是晋商精神另一种折射。

杨梅

“九江媳妇儿”是个不服输不怕苦的山西人

杨梅,出生于1985年,河津人。她是九江山西老乡圈里的热心人,更是嫁到九江敢闯敢拼的创业新秀。接管家里电器产业之后,挨家挨户将家电送下乡,将服务跟踪做到极致。

嫁到九江的山西姑娘杨梅和丈夫毛辉给“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点赞。

毛辉自幼在太原长大,直到小学五年级之后,才返回九江市,在他看来,他的一生都将与“山西”相伴。

毛辉的父亲毛胜雄是一位地道的“山西通”“山西迷”,毛胜雄曾在太原创业打拼15年之久,那时候主要从事工艺装裱字画、裱框等业务,毛胜雄热爱山西文化,也喜欢和山西人打交道。

在他看来,晋商精神值得学习,以晋中晋商鼻祖们开拓商道为例,毛胜雄讲述,以人为本、诚信晋商这些都是最值得铭记与传播下去的,而且山西人做的产品实实在在,山西商人也是本本分分居多。

2010年以来,毛胜雄将山西白酒、醋等地标性特产带到九江市,并深耕于山西名优特产的开拓,填补着九江市场空白。同时,他还开始留意在九江市的山西人,从各方面组织召集着山西老乡们的聚会。

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毛辉也逐渐喜欢上山西历史文化,更热爱山西面食。上大学的时候,他很幸运地遇到了杨梅,两人都学习园林艺术设计,情投意合,2004年,从校园恋情谈成了“校园恋情模范”,经历过7年爱情长跑之后,他们在2011年牵手结婚,并且决定返回九江市定居。

就这样,杨梅也开始踏上了她的创业之路。

2011年,回到九江的小夫妻俩,从父亲手中接手“家电电器”,小两口要将家电推广出去,打赢市场战。最开始,两个人还是一头雾水,既担心无法向父辈交代,又对电器市场开拓充满迷茫。

杨梅很快找准定位:送家电下乡,这需要挨家挨户去“跑单子”,需要一个乡一个乡的联络。外形瘦弱的杨梅每天都起早贪黑,挨家挨户地去村落了解电器市场,了解当地百姓们的诉求,不断调整着电器营销方案。

抗洪防汛特殊时期,杨梅按成本价给九江市政府提供冷风扇100多台,还给更多百姓以实惠价格同时提供售后追踪等服务,实现着惠农便民的行动。

如今,杨梅加入了江西省山西商会,成为会员的一分子。在商会群里,她经常看到同乡们分享着“晋商故事”“晋商典范”等,她便开始了解着晋商精神。

在杨梅的眼里,晋商精神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她们需要坚守的,就是“不服输、能吃苦、擅开拓”,在外打拼充满危险与未知,但也伴随着许多机遇,她希望能够继承晋商精神里的一个关键字,那就是“敢”。

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而为之。现在,她是九江媳妇儿,也是九江创业的山西人。她希望能有更多山西人来到九江市,大家互帮互助互相支持。

当得知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从武夷山到九江的行程后,从事山西水泵等相关机电防汛物资销售的谭阿鹏、任丽丽夫妻俩和将家电送下乡的杨梅、毛辉小夫妻,纷纷给采访团点赞,给晋商万里茶路沿线的创业者们点赞,同时给老乡们以点赞方式报平安。守望家乡,传播晋商故事,弘扬晋商精神,创业这些年,他们一直在努力。

万里茶路“路况信息”

九江,自古以来就是“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过去,九江是万里茶路的重要码头。在兴盛的万里茶路上,晋商鼻祖们奔走相告,热议着茶市、茶价、茶品,聊着家乡,聊着商道,更缴付着茶税。如今,在九江,从事创业的山西商人逐步减少,更多时候,在江西省打拼的新晋商代表们集中于南昌等核心城市。

定居于九江市的多数山西人,为南下军队后裔、退伍军人转业等居多,还有许多山西人通过求学、考学、嫁娶的方式,从事于医疗、政务、社会民生公职等。

图说

星夜兼程入九江

晋商余韵犹绕梁

9月14日,结束了江西上饶河口古镇的采访后,采访团不敢有丝毫放松,驱车赶往四百余公里外的九江市。

鄱阳湖上的水上公路。

九江,号称“三江之口,七省通衢”,有“江西北大门”之称。在万里茶路上,九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茶叶集散地,与福州、汉口并称全国三大茶市。

九江原外贸码头广场上的茶市组雕,展现了制茶贩茶的全过程。

九江,作为晋商茶叶的采购地和集散地,许多商家与票号在此都有遗迹留存。由于时代变迁、战乱与水患等原因,在九江寻找晋商茶路的遗存并不轻松。

到达当日,采访团先后赶赴鄱阳湖畔的永修县吴城镇与都昌县老爷庙水域,走访当地文化学者、个人收藏爱好者与茶路沿线遗存景点,在史料文献、古玩文物与历史建筑间寻找晋商万里茶路的点点滴滴。到达老爷庙水域时,天已大黑还下着雨,采访团不得不撑着伞借助汽车的灯光采访。

采访团夜间借助汽车灯光冒雨采访。

9月15日,采访团兵分两路,先后走访了九江海关姑塘分关旧址、观音桥古道、原九江外贸码头等。采访结束,已接近15时30分,而采访团还要赶往600多公里外的湖南安化。

姑塘镇税关旧址。

重走晋商万里茶路,探访晋商茶路遗存,挖掘晋商精神内涵,我们一直在路上……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田晓瑛 孙佳森 赵琴

摄影: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立明 寇宁

原标题:《山西晚报采访团重走晋商万里茶路:古迹湮灭硝烟中,书中寻访旧时光;忆昔人货辐凑时,山西茶商留盛名》

山西晚报采访团重走晋商万里茶路:古迹湮灭硝烟中 书中寻访旧时光;忆昔人货辐凑时 山西茶商留盛名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