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汶上县创新实施“以文化人”工程有效探索移风易俗新路径

句子大全 2014-12-17 09:13:21
相关推荐

4月16日,央视综合频道以“山东汶上抵制‘天价彩礼’倡导婚嫁新风”为题,播报了汶上县移风易俗典型经验。在今年上半年移风易俗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汶上县由济宁市第8名跃至第1名;由山东省第125名跃至第7名,前移118个位次,提升幅度全省第一,工作经验在济宁各县市区进行了全面推广。这得益于汶上县从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入手,创新实施了“以文化人”工程,有效破解了婚丧事大操大办、天价彩礼等移风易俗难题,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文明新风逐渐形成,群众对移风易俗工作的满意度大幅度提升,汶上探索出了一条切合农村实际、群众认可、适于推广的移风易俗“汶上模式”新路径。

创作一批“以文化人”文艺作品,用“贴心话”传达移风声音

深入调研摸清问题。汶上县坚持问题导向,走基层、摸实情、查问题,围绕农村婚丧嫁娶、乡风民情等内容,发放移风易俗调查问卷1万余份、召开各层面座谈会50余次,大规模入户走访听取意见。据调查,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天价彩礼等,尤其是“万紫千红一片绿”“三斤三两”“一动一不动”等现象,导致因婚致贫等问题,群众内心反感、反映强烈,严重损害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党委、政府主导推动移风易俗,刹住讲排场比阔气、盲目攀比之风,得到了群众积极拥护支持。

聚焦难题组织创作专业文艺节目。发挥文艺节目喜闻乐见、潜移默化的独特优势,以移风易俗为主题,利用汶上传统文化、特色文化、乡土文化等丰富资源,依托专业剧团、庄户剧团群体,邀请文艺创作专业人士和熟悉汶上民俗风情的优秀文艺骨干,创作富有地方特色、形式灵活多样的文艺精品佳作。通过基层采风汲取素材,通过内引外联、多方合作,精心组织剧本研讨、节目排演、音像录制等环节,提升文艺节目品质。今年以来,汶上县创作完成《新小二黑结婚》、《后悔药买不来》、《王晓红退彩礼》等移风易俗文艺节目110多部,巡回演出300余场次,其中,《新小二黑结婚》讲述了发生在汶上农村的普通家庭,因天价彩礼引发矛盾,险些让两个家庭破碎的故事,引起群众强烈共鸣,将在济宁市范围内进行巡演。

引导群众创作乡土文艺节目。坚持走群众路线,组织发动草根文艺爱好者,发挥各自特长,根据身边典型事例和自身实践体验,以曲艺、小品、歌曲戏曲新编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一批移风易俗乡土文艺节目,唱响丧事简办、婚事新办等文明节俭新风,抨击“重葬轻养”、“天价彩礼”等不良现象。在群众自编自导自演中,由观众变演员,由群众演给群众看,由群众身边事感动身边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精心设计宣传作品。围绕群众切身利益和诉求,精心设计20余条通俗易懂的宣传标语,覆盖到每个村居、每条街巷、每条主干道,使“不要彩礼和嫁妆,自己家业自己创”“丧事简办都点赞,大操大办惹人厌”等观念深入人心。设计制作图文并茂的移风易俗新年挂历、宣传扇等宣传品,逐村逐户发放到群众手中,使群众耳濡目染,深化移风易俗观念。

打造一套“以文化人”宣传载体,广泛播撒移风易俗种子

陈规陋习痼疾深重且长期演变,要着力建设“以文化人”宣传载体,在潜移默化中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让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移风易俗成效持久,文明新风落到实处。

“种文化”“送文化”相结合。广泛组织文艺剧团,“送戏下乡”进行惠民巡演,积极传播移风易俗观念,让群众在欢乐的艺术享受中认识提高,观念转变,达到内化于心的效果。发动草根文艺爱好者,积极参与移风易俗主题宣传,逐渐培养出移风易俗宣传的群众力量。依托庄户剧团、草根文艺骨干等,通过指导培训、现场观摩、展演评比等方式,组建扎根农村的文艺表演队伍,并重点培育,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活动覆盖范围,打造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演出队伍。在移风易俗过程中,根据群众的反响和建议,适时对队伍组成进行调整、充实、完善。目前,汶上县乡土文艺演出人员达到800余人,“庄户剧团”发展到25个,成为一支支“永远不走”扎根农村的文化队伍。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通过发放宣传品、建设文化墙、悬挂宣传横幅、出动宣传车辆等方式,将统一设计出的宣传标语,进行大范围、高密度宣传,覆盖全县每个村居、每条街巷、每条主干道,使移风易俗观念迅速普及,氛围逐渐浓厚。在电视台开设《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专栏专版,在O2O便民服务平台上宣传移风易俗政策和内容,开通移风易俗微信公众号,组建移风易俗微信工作群,制作《以文化人润中都》宣传片,通过各类新媒体广泛传播,进一步扩大移风易俗新观念的覆盖面,形成强大舆论冲击力。今年,汶上县在市级以上媒体刊发移风易俗专题稿件80余篇,央视1套、山东新闻联播、大众日报等主流媒体以《汶上以文“化”人助推文明新风》《汶上表彰6名不要彩礼的“好媳妇”》等为题,重点报道了汶上县移风易俗工作做法。

基层文化服务“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完善“建管用”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扎实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健全农村文化大院、文体广场、农村书屋、乡村儒学讲堂等文化阵地,注重融入移风易俗元素,增设移风易俗资料、书籍等,开展移风易俗主题书法、绘画、摄影、读书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创作编排、推广普及移风易俗主题广场舞,让广大农民群众在跳舞健身的同时受到教育熏陶。深化“舞前十分钟·百姓话场”,组织“乡村民嘴”搜集移风易俗典型,形成通俗易懂的宣讲稿,在舞前用乡言俚语进行“微宣讲”,引导农民群众算透对比账、明白账,认清陈规陋习危害,让移风易俗外化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移风易俗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移风易俗不是对传统习俗的全盘否定,必须根据实际合理取舍,如汶上县在丧事上“三叩九拜”等丧葬文化礼仪,不存在低俗和浪费现象,要把握不提倡不禁止的原则,让其自然传承下去。汶上县移风易俗工作全面铺开后,全县90%以上的村(社区)改用音响设备代替了唢呐班,同时积极引导他们加入庄户剧团,为唢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找到了新途径。注重家风家训的弘扬和传承,建设家风家训教育展馆,汇集了传统家风家训经典,展现了本土好人美德故事和人文民俗风情,打造展示移风易俗文化的新阵地。

培树“以文化人”关键群体,落实移风易俗要求

文明新风要落地生根,就要抓住关键群体,坚持行政引导、村民自治,将移风易俗的各项要求具体细化,抓住遏制婚丧事大操大办、天价彩礼的“牛鼻子”,推进移风易俗新观念落实,为群众拧紧“节流阀”。

组建起能管得住“大操大办”的红白理事会。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公开推选群众威信高、办事能力强、作风公道正派的老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强有力的红白理事会班子,引导婚丧事宜文明有序开展,坚决防止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目前,汶上县各红白理事会能有效提供“一条龙”服务,丧事普遍实现了“一套音响、一首哀乐、一条白布、一碗饭菜”的“四个一规范”。强化业务培训,从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各个流程上进行详细指导,精选过硬红白理事会代表进行现身说法。对红白理事会成员实行挂牌上岗、评议监督、动态管理制度,连续两年群众评议较差的,按程序予以清退,保持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对厉行节约、群众满意度高的,列入美德新星和各级好人的优先推荐人选。据统计,汶上县每年约举办喜事5900例、白事4700例,红白理事会制度落实后,平均每场喜事可节约1.5万元,白事1.2万元,每年可为群众节约1.45亿元。

成立热心服务的“红娘”协会。以各村居妇联主席、计生专职为班底,广泛成立公益化“红娘”协会,充分发挥其熟悉当地村情民情、善于沟通的优势,义务为适龄青年介绍对象,成为红娘领域中的一股清流,让抽取彩礼提成的职业媒人没有市场。“红娘”在牵线搭桥中积极倡导喜事新办文明新风,引导未婚青年树立健康文明的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既广泛宣传因婚致贫等危害,防止婚姻“市场化”,使“婚姻贵在和睦,彩礼埋下隐患”、“出嫁女儿要彩礼,街坊邻居看不起”的观念深入人心,又积极传播文明新风,使“选婿图个好郎君,不要彩礼和订金”、“不要彩礼不欠账,和睦美满幸福长”成为社会共识,让自觉抵制高价彩礼逐渐成为新风正气和主流趋势。同时,树立优秀“红娘”榜样,根据促成婚姻数量及质量,评选一批金牌、银牌、铜牌“红娘”进行表彰,充分激发“红娘”队伍活力。

培育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先进典型。开展了“不要彩礼的好媳妇”评选,涌现出不要彩礼的“好婆婆”孔凤琴、“好媳妇”关菲等先进典型,在“三八”妇女节予以隆重表彰,在央视一套、山东新闻联播、大众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了报道,为群众树立了好榜样。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汶上县1.9万名农村党员全部签订了“移风易俗示范带头承诺书”,以实际行动做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带头者。

把握“以文化人”内涵,构建移风易俗长效机制

陈规陋习根深蒂固、复杂多样,仅靠行政命令强行禁止难免出现逆反心理,必须着眼长远,理性对待,长抓不懈,久久为功。注重正面引导,争取群众认知认同,将工作切实做到老百姓心坎上,不搞“一纸令”“一刀切”“一阵风”。汶上县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稳步推进移风易俗持续深入开展。将移风易俗的有关要求细化为条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进行修订,汇总完善成村规民约,长期遵守。建立长效考评机制,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定量指标,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