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大亚湾西区塘尾村 传承朱子家风家训

句子大全 2014-12-03 15:11:39
相关推荐

朱利彬讲述朱氏宗祠墙上刻的朱子家训。

塘尾村朱氏宗祠开设“朱子学堂”,弘扬传统文化。

塘尾村文化广场上的朱熹雕像。

清康熙年间,中国古代大思想家朱熹后裔朱永袺夫妇携岳父母从梅州五华南迁,辗转数个地方后,怀着朴素的“旺丁”心愿,决定在风景秀美的大亚湾西区塘尾村定居下来。300多年后的今天,永袺公“人丁兴旺”的愿望已然实现;不过他可能想象不到塘尾村今日之美丽、之文明。

作为朱子后人的塘尾村人,世世代代自觉践行和传承朱子家风家训。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塘尾村因村民“敢吃螃蟹”、敢为他人先,在乡村治理中创下多个“最早”而逐渐声名远播,朱子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教育得到有机结合。

进入新时代,塘尾村党支部、村委会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村民谋幸福”作为村“两委”的座右铭,从发展产业到修建基础设施,从整治环境到弘扬传统文化,塘尾村文明新风劲吹,建成一个邻里和谐、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美丽新乡村。

挖掘朱子文化滋养人心

“百善孝为先”“诗礼传家”“崇文尚德”“施惠无念,受恩莫忘”……7月31日,在大亚湾西区塘尾村朱氏宗祠,驻村社工为放假的青少年组织开展的“书经典家训,传优秀家风”家训书法班完美结课,孩子们个个展示自己所学,一幅幅用隶书写的家风家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村内族老的介绍及《塘尾村朱氏族谱》都显示,塘尾村建村已有300多年历史,当地村民都是朱熹的后人。文公朱熹逝世后,其后裔陆续向外迁徙,其中一支从福建迁至江西吉水县,文公八世孙珍公的父亲宝瑛公就世居于此。后珍公南下,从吉水迁至广东长乐(今梅州五华县)龙岗开基。珍公第十二世孙永袺公,于清康熙年间,在岳父母陪护下,携妻南下,先至惠东县梁化莲塘,后迁徙官溪,终卜惠州淡水(今大亚湾)塘尾开基立业。

永袺公定居塘尾村后,便开建朱氏宗祠,因此,老的朱氏宗祠已有300多年,被大亚湾区列为不可移动文物。2011年,富裕起来的塘尾村人“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筹集资金,在原来的中轴线上,按照传统的四水归堂的客家建筑风格重建了宗祠。宗祠坐西北向东南,进深四栋,前置禾坪和半月形风水塘。

塘尾村文化广场距村委会500米左右。重建后的文化广场由宗祠、朱熹雕像广场和鲤麻平公园组成,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景点。宗祠气势宏伟,门口是一口宽阔的水塘,水塘边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朱熹雕像,朱熹手持一本诗书,衣袂飘飘,炯炯有神的双眼眺望着前方。

朱氏宗祠处处体现着厚重的朱子文化。宗祠的“文德庭”是弘扬先祖文公思想文化之殿堂。走进这里,一眼便看到天井里摆放着一本翻开的“书”,书页上镌刻着朱熹的《观书有感》《春日》。对着天井的墙上,左右两边贴着朱熹手书雕刻的“诚信”“正气”4个大字。绕着文德庭外墙走,三面廊墙上雕刻着《文公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等流传数百年的家规家训。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翻读《文公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许多宣导正气之风、仁义、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传统美德的句子耳熟能详,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守祖泽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雨行正路唯读唯耕”“笃承兴国策,长立治家功”……朱氏宗祠的柱子、门口上有许多对联,无一不是围绕朱子家训内涵而作。

“朱氏宗祠不仅是我们祭祀的重要场所,也是村民弘扬朱子精神、传承朱子家风家训的重要场所。”该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利彬说,当年修建宗祠的同时,村里还修编了新的《塘尾村朱氏族谱》。族谱开头的显著篇目便是《文公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每家每户都有一本,人人持而学习。

塘尾村力求把朱氏宗祠作为传承家风家训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全村努力营造朱子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环境:在村主干道和村委会张挂有关朱子文化的知识介绍;开展朱子文化研究学习,省朱熹思想学术研究会曾两次在该村召开;该村还将朱子文化汇集成册,编辑出版了《龙虎山下的文化奇葩》,村民人手一册,让村民在日常的休闲娱乐中受到熏陶。

2017年11月开始,大亚湾区妇联联合西区街道妇联、塘尾村委会、塘尾村妇联以朱氏宗祠文化保护和传承为核心,开展了朱子学堂项目,按照“朱子礼仪教育”和“社区社会服务”两方面开展文化活动,服务当地村民。

在“朱子礼仪教育”方面,社工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开展“童蒙养正班”以及“教子有方班”,同时开设“文化导师班”,培养本土朱子文化导师队伍。不仅如此,社工还对朱氏宗祠、朱氏望楼等古建筑进行走访拍摄,对《文公家训》《弟子规》等经典文献资料进行采编记录,并带领当地学生参观宗祠学习经典,传承传统美德。

这个项目运营两年来,备受村中青少年儿童和家长们的欢迎。每到周末,朱子学堂在朱氏宗祠旁的“龙福厅”准时开课。书法、绘画、唱诵、茶艺……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课程与传承朱子家训融为一体,让村中少儿和村民们愉快地接受优良家风家训的滋养,不知不觉中涵养良好的品性。

传承良好家风 培育文明家庭

《文公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影响深远,仅从塘尾村朱氏家族来看,就有很好的家风传统。

塘尾村朱氏宗祠一直供奉着3位先祖——开基祖永袺公夫妇及其岳母。“在宗祠里供奉先祖的岳母,这种现象很少见,由此可以看出永袺公是一位孝老爱亲的人。”朱利彬说,永袺公的以身作则,为世代后人孝敬长辈、争建和谐家庭起到了很好的精神指引和榜样作用。

良好的家风传承,培育出文明的家庭、文明的村风、民风。若问塘尾村哪家最和美,哪家有最美儿媳,村妇联主席李月凤都数不过来:“最美家庭”朱容经有着温馨幸福的六口之家,全家互敬互爱、积极进取、热爱生活、乐于助人;“最美家庭”朱燕明夫妇和儿子儿媳都是党员干部,他们遵纪守法、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不仅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还热心参与村务,积极为乡邻排忧解难;好儿媳陈美琼善良热情、勤俭持家、孝

敬老人,30多年来夫妻、婆媳之间几乎没有“红过脸”;好儿媳李小红十几年如一日侍奉瘫痪的婆婆,悉心教导孩子健康成长……

文明乡风离不开教育。塘尾村自古以来传承“耕读传家”家风,村中出过不少教师。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开始奖学助学。从1999年开始,塘尾村成立了高考奖励制度,2014年起,第四次提高奖励标准,本科提高到4000元以上,专科提高到3000元。

教育成风化人,村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同步提高:全村有69名中共党员,其中大学学历以上党员有27人。

当时的“远见”变成了今日福利

塘尾村委会的道德讲堂教室里有一面荣誉墙,贴满了缩印的荣誉证书,诉说着塘尾村这些年来的发展与辉煌。

“党员干部团结一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朱利彬说,这二三十年来,村干部已自觉把这个思想理念刻在了心里。朱子家风家训到了新时代,其“正气”“仁义”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已然升华出了一种党群同心、勇于创新的人文品质。

1995年,朱利彬被选举为塘尾村党组织书记,这一做便已25年。

“开始做书记时,村里各种问题很多,村民上访多。”朱利彬说,当时正值大亚湾区大开发,土地、治安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也就是第一年开始,他和领导班子决定实施村民议事制度,采取村民自治来管理村务,“村里重大决策都由村民投票决定”。2007年,又将村民自治上升为“四民主工作法”。村民自治结合法治,村里的各种疑难杂症逐一迎刃而解。

朱子家风家训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加上与时俱进的法治理念,使得塘尾村的民风越来越好,许多改革创新得以实现。塘尾村村委会历届领导班子始终保持着超前的规划意识:1995年前后,村里通上了自来水;1996年,村里对学校建设进行科学规控;1999年,村里邀请了专业人士修编村庄规划。

2000年,塘尾村的村道实施硬底化。“当时按照上级政策,村道硬底化都是3.5米宽,我们去别的村看了,觉得太窄,过几年肯定不实用了,于是我们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商议,决定将村道拓宽到5米。”朱利彬至今仍记得,一开始有个别村民质疑,但村干部举实事、摆道理,群众听后心服口服,认为村“两委”是真心为群众谋利益。后来,5米宽的村道修好了,20年过去了仍不过时。

同样,2003年修建206县道时,有2公里从塘尾村穿过,按照当时的标准是7米宽。“我们又召开村民代表开会讨论,大家认为村里来往车辆多了,7米宽的县道太窄了,一致决定由村里出资加宽到9米。”朱利彬自豪地说,作为塘尾村出行的交通要道,穿行村中的这一段县道不仅宽敞,还有人行道和绿化带。事实证明,当时的远见,今日变成了福利。

路通财通。乘着大亚湾开发热潮,塘尾村各村民小组积极开展村企合作,开发房地产项目,让村民鼓了腰包、住上高楼;村庄环境变好,也吸引了附近响水河工业园区的外来务工人员进村租房、开店、游玩,村庄日益繁华,村民与外地人和谐共处。

村子建在绿地上村民生活在公园

樟树、乌榄、杨桃、龙眼、荔枝……在塘尾村转悠,随处都是绿树成荫。

“好的环境可以改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朱利彬始终坚信这一点。早在1999年,村里做了村庄规划后,便率先在全区试点村民小组环境改造。第一个接受“改造”的是横跨村民小组,由村委会、村民小组和社会贤达人士共同出资,对村道、绿化、卫生等村容村貌进行改造。经过改造,家家户户门前干净了。很快,全村各村民小组轮番上阵进行环境改造。

近年来,塘尾村及周边村土地寸土寸金,塘尾村却留出了3万多平方米的土地,通过村民集资、社会捐资,投入上千万元建设了鲤麻岭公园、投入3000万元建设了村文化广场和修缮朱氏宗祠,让村民有了休闲娱乐的地方。这两年,村里又对宗祠旁边的鲤麻平公园进行改造升级,种植了许多绿化树木,修建了散步小道。如今,两大公园连成一片。

“出门随处可见绿化和花圃,拐个弯就是公园和广场,空气清新,环境比城里还好。”家住塘尾村文化广场旁的朱老伯语气里满是骄傲。

“环境改造永远在路上。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努力改造村环境,环境变得漂亮,干部和村民的思想也随之发生改变,变得更文明。”朱利彬说,如今村里每年都会投入资金用于绿化整治。环境美化了,村民生活更加幸福,村子的荣誉也接踵而来:早在2013年度,该村就获得“惠州市森林村庄”荣誉称号;2016年1月底,又获评广东省文明村镇。

经过近20年的引导、宣传,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理念已逐渐深入塘尾村人心里。2018年11月,大亚湾区妇联以西区塘尾村为示范点,推动该村开展“乡村振兴 巾帼行动”美丽家园创建工作。一支由妇联执委和村民共同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将村里零散地块作为地基,把它们建设成村庄中人人共享的公共小花园,并长期维护和管理。

2019年,村里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掀起“三清三拆三整治”的人居环境整治热潮。村里许多老旧危险的房子、陈年垃圾被清理,房前屋后、路边转角的空地都进行了绿化。已经建好的大亚湾儿童公园就位于塘尾村龙山下,已然是村门口的又一大特色公园。

如今,全村总体绿化率达70%,绿化林地700多亩。塘尾村俨然建在绿地上,村民则生活在公园里。

同时,塘尾村良好的生态资源和人文底蕴,也逐渐成为一种乡村旅游资源,在大亚湾区创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过程中,成了备受游客青睐的”网红“打卡点。

随着乡村振兴如火如荼地开展,2019年塘尾村又被列为特色精品村。该村在新的村庄规划中提出: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健全管理服务体系,把塘尾村打造成一个经济繁荣、美丽宜居、管理有效且具有人文魅力的特色精品村。

朱文公其人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谥文公。宋朝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是孔孟之后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文公家训》是朱熹关于治家方面的一步重要著作。全篇300余字,精炼地涵盖了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文句工整对仗,言辞清晰流畅,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深厚的人生智慧,流传较广,影响深远。

《朱柏庐治家格言》

朱柏庐(1627-1698),原名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今昆山市),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潜心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躬行实践。其著《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仅524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为历代儒客尊崇,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

欧阳德辉 实习生戴琳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

通讯员高晓玲 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