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60年前最美乡村女教师史瑞芬:曾被毛主席接见

句子大全 2014-11-26 22:17:12
相关推荐

史瑞芬老师当年在清水塘小学上课的情形。本版图片均为档案资料图

50多年前,有一部中国版《乡村女教师》红遍全国。而比电影更红的是女主角的原型,溧阳的全国模范教师史瑞芬。1952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专门为史瑞芬拍摄了新闻纪录片在全国放映。随着这位乡村女教师的事迹登上《人民日报》和各地报纸,史瑞芬这个名字家喻户晓,成为全国教师学习的榜样。

前不久,扬子晚报记者在溧阳市档案馆查看到史瑞芬的档案资料,一个仅仅在清水塘小学工作了4年的乡村女教师,不仅获得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而且,她的故事还被拍成电影。在她离开清水塘60年后,乡亲们还对她念念不忘。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位教师?

本期档案人物

史瑞芬

1923年-1977年

史瑞芬出生在溧阳戴埠镇的一个城镇贫民家庭,1950年1月参加溧阳冬学教师训练班学习。

训练班结束后,县文教科安排她到余桥乡清水塘小学任教。

1951年8月,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的光荣称号。

1951年11月,史瑞芬等全国劳模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并和毛主席同桌共进晚餐。

在清水塘的日子

为了采访这位模范教师的事迹,记者跟随溧阳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来到史瑞芬当年办学的清水塘村。经历了60年的风雨,当年设在祠堂里的小学校早已经搬迁,原来的校址成为了村子里的一片田野。然而,令记者意外的是,史瑞芬的学生,如今都已年近八旬的老人对史老师的课堂依然记忆犹新,提起当年的史老师,不少人眼泛泪光。

第一堂课 学生太调皮 惹哭了史老师

毕水金老人今年74岁了,他的家就住在当年的小学校隔壁。1950年4月1日傍晚,年仅10岁的他和小伙伴在家门口第一次见到了来学校报到的史瑞芬。“史老师把介绍信给村长看,村长高兴地告诉我们,穷孩子以后有学上了。我心里觉得,史老师跟以前村里看到穷孩子就骂的私塾先生很不一样。”

聊起史瑞芬救济学生的事情,毕水金和一旁81岁的毕金锁老人,眼眶红红的,不时用袖角去擦即将流下的泪水。

清水塘村在当地穷得出名,又正值春荒,乡亲们吃不饱肚子,哪有心思上学。史瑞芬给村民们动员了几天,仅有18个学生家长答应报名。尽管人数不多,但史瑞芬依旧满怀信心地告诉大家:“就算只有一个学生,我也要教下去。”

毕水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上课时的情形。“村里的孩子野惯了,到了教室到处乱跑,老师来了,还有人站在板凳上吵闹,老师就咳嗽,可是根本不管用,第一堂课,史老师发火了,大家才坐好。过了一会,又钻到桌子底下玩了,史老师气得出门就哭了。”

这件事情,在1951《苏南日报》记者梅汝恺《我在清水村》的通讯中,也有史瑞芬关于第一堂课的描述。“第一堂课就失败了,我办学的信心也动摇了。产生了厌恶情绪。”

应对春荒 史老师吃草 把粮食让给学生

然而学生李息妹因为两天没吃饭,饿得晕倒在教室的事情让她改变了想法。“这些孩子能吃苦耐劳,眼下最饥饿的时候,他们还能坚持上学,他们自制力虽然差,但对知识很渴望。”想到了这些,史瑞芬下定决心,一定不能让孩子再次饿晕在教室里。

春荒越来越严重,村里的孩子许多生了病,出现了辍学的学生。

今年81岁的毕金锁,也是史老师的学生,他告诉记者:“史老师看到村里孩子挨饿,心里着急,跑到村民家,请他们把孩子白天交给自己照顾,不过她自己也吃不饱。后来,她只吃红花草,把粮食省给学生们。”

此外,史瑞芬还带领孩子们到田里挖野菜,减轻家长负担。春荒的这个学期,史瑞芬告诉来蹲点的《苏南日报》记者梅汝恺,“前四个月我只吃掉大米4斗。”

4月份上半个月她每天都只吃两顿稀饭,4月半到5月半这一个月,为了救济挨饿的孩子,她整整一个月未吃一粒米,全是吃的红花草、树皮和野草。

由于连续饥饿,营养不良,史瑞芬的身体受到严重损害。5月中旬的一天上午,史瑞芬饿得晕倒在黑板下面,吓得孩子们大哭。幸亏村民及时赶来,帮她掐人中,灌粥汤给她喝,终于把她救醒过来。

新学期 除了教孩子 还办夜校教农民

挨过了春荒,暑假结束后,当史瑞芬再次走进学校,她惊奇地发现学校变了:先前歪歪斜斜的台凳,现在都已经修理得端端正正;学校旁边6分多地的园地也装好了篱笆。学校校委会还替她做好了招生工作,学生已增加到55人,只等自己回来开学上课。看着这一切,史瑞芬对可爱的村民们充满了感激。

上了几天课,清水塘村长找到了史瑞芬,向这位热心的女教师提出了一个想法。在《我在清水村》一文中,史瑞芬讲述了自己为农民开办冬学夜校的点滴。“今年是丰收年,农民生产劲头也很足,只是大家不识字,懂的道理实在太少,村长跟我说,好多上级政策农民们听不懂。因此,让我来办个农民学习班,晚上闲下来,大家聚在一起,学学文化,读读报,讲讲形势。大家想学习,我就不能不教。”

开办农民学习班的想法虽然好,可是具体实施起来却不容易,首先是办学经费,农民们学习用的纸笔和灯油都需要钱。村民们家里穷,史瑞芬就开动脑筋,亲自带头打鱼换钱,她还发动几个年轻农户去自己的老家贩小猪赚钱,终于凑齐了办学经费。其次是时间问题。学校当时只有史瑞芬一个老师,白天她要教4个班学生,每天又有大量的课外作业,本来就已经很忙。但是为了让农民们识字懂文化,史瑞芬每周抽出两三个晚上,让农民学文化、学政策。

冬学班扫盲 她成了人们心中最美的人

夜校办了没多久,县里就号召各村办冬学,在青壮年农民和妇女中做扫除文盲的工作。于是,村上的农民学习班改成为冬学班,史瑞芬的任务更重了,每天夜里都要上课。从此,一到晚上,毕家祠堂里的汽灯一亮,不光是清水塘的村民,就是附近几里路的农民,都会汇集到清水塘这座破祠堂里来。

史瑞芬不仅教大家识字,还把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以及其他地方的土地改革中的许多故事融合到课堂上。农民们听得津津有味,参加冬学的农民队伍也不断壮大,由开始的十几人到几十人,直至发展到一百多人。

村民进步很快,而史瑞芬也通过冬学,和农民真正融合到了一起,成为了村民心中最美的人。不管谁家有事,都爱找史老师商量。

为了防治村里水稻田的螟虫灾害,史瑞芬从报纸上收集各种治螟知识,和村民们一起捉虫。有夫妻不和吵架的,都爱找史瑞芬做中间人评个理;村里的嫁娶活动,大家都忘不了邀请史老师做个见证——史瑞芬虽然只在清水塘当了4年教师,但是对于村民们来说,史老师就是亲人。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60850000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