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杨振宁问莫言:你我出身不同 得诺奖有何感受?莫言的话让人叫好

句子大全 2014-11-16 08:01:34
相关推荐

"一个人记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体会到太多事情也不幸。"——沈从文《边城》

高手与高手的较量,常常招招致命,面上不动声色,其实私下已经过了几百回合,心理素质不强者很快便败下阵来,素质强者四两拨千斤,看似处于弱势,实则将对方的招数结结实实挡了回去。

杨振宁尖锐提问,氛围紧张

诺贝尔奖,即使不是学术圈的人也会徒增几分敬畏,每逢诺贝尔奖名单揭晓,总有成千上万的网友关注着,可诺贝尔奖似乎一直被欧美国家把持,发展中国家鲜少有人获得此荣誉。

我国的综合实力逐渐增强,文化、经济、工业各方面都在崛起,但获得诺贝尔奖者却是寥寥。

医学方面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文学方面莫言获得了诺贝尔奖,我国其他领域的诺奖依旧是一片空白,唯一能沾上边的便是作为美籍华人的杨振宁在物理领域获得过诺贝尔奖。

中央电视台曾有一档节目同时请到了莫言和杨振宁,在当时反响很大,杨振宁在节目中问莫言:你我出身不同,我是大学教授的儿子,你是农民的儿子,共同站在诺奖的颁奖台上你的感受如何?

杨振宁在问完这个问题后,还特意说了一下自己的感受,说他得奖的感受与美国的物理学家得奖感受不同,随后将话题带向莫言,问他是不是有一样感受。

或许杨振宁是好意,想在节目上深挖一下莫言当时的想法、感受,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可毕竟是在公开的节目上,这个问题问的角度颇有些刁钻,回答的稍有差池便容易被其他国家的媒体钻了空子,大肆作文章。

而且开头说你是农民的儿子,我是教授的儿子,敏感的人可能会觉得颇有几分捧高踩低的意味,难道21世纪了,还要论阶级,论出身吗?

出身不同,起点不同,起点低的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追平或者赶超起点高的人,但并不是全然下了结论,出生决定论是旧时代的封建思想,早就因该废除。

杨振宁的这个问题处处暗藏玄机,这么说也不对,那么说也不对,如果说高兴容易被人说得意忘形,如果说感觉很平淡又会被炒作对诺贝尔奖不屑一顾,谦虚会被说虚伪,直白说又会被人讲上不得台面。

莫言巧妙回答,化解危机

危机四伏,但莫言并没有慌张,他全程很有礼貌,认真听完杨振宁讲话然后回答道"我觉得是跟任何人不一样的!因为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次颁给中国籍作家。"

他还说在领奖台的时候他把自己当成一个观察者,在看国王、王后以及他们两个漂亮的女儿。

此话一出,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中国文学界确实是第一次有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事实,也没有什么可耻的。

万事都有个开端,谁也不是天生就博学多才,书是一本本看,路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大方承认比遮掩来的坦荡。

莫言巧妙的将农民儿子与教授儿子的不同,变成国与国之间的不同,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颇带些火药味的话题,可又是答了,说出了不同,杨振宁也没有理由再问。

将自己在领奖台上作为一位观察者这番话也是趣味十足,将众人的注意力拉开,同时缓解了因为尖锐问题带来的气氛紧张,莫言不仅文字功夫到家,就连嘴上功夫也并未输人分毫。

莫言的风趣幽默不止体现在节目上,他还曾说,不少作家的童年都是悲惨的,可以放在他身上,这么说着实有点冤枉双亲。讲话趣味十足。

莫言的作品常以乡土情怀、解构正史、反人性批判、批判退化、批判欲望作为主旨,文章饱含深意,绝不只是简单的讲讲故事,他的人生哲理就藏着那些看似普通、平凡的话语中。

作品见人品,美而不自知

在莫言的作品《生死疲劳》中西门金龙对权力的过度追求让他颠倒人伦、超越纲常和法律界限,最后落得个人灭下场;《檀香刑》中赵甲沉迷虚荣变得残酷至极,最后悲惨结尾;《红树林》中林岚的父亲对权力的渴望支配他将自己漂亮的女儿嫁给智障。

莫言通过一杆笔塑造了沉迷各种欲望的主人公,也塑造出了一个冷血无情的灰暗世界。

1987年,莫言因《红高粱》获得全国中篇小说奖,随后逐渐被全国、被世界所关注,直到2012年攀登了文学界奖项顶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此后他并未停止脚步,沉迷于登顶的喜悦中,沉迷于各大节目和演讲,而是继续拿起笔杆创作,一个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人物"就这样在他笔下活泛起来,莫言这种低调和努力的姿态,用时间赢得了赞誉,获奖不断。

出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高度,有人曾说,创造小米的雷军就是普通人通过奋斗能达到的顶点,那同为普通家庭出身的莫言又该怎么算呢?一个是走在行业前列的企业家,一个是荣获文学最高奖项的作家,难道作家要比企业家低一等吗?

人生从来没有什么天花板,所谓天花板不过是弱者给自己找的说辞,他们自以为懂得了很多,其实恰巧是这种"懂得"给他们带来了不幸,如果非要"懂得"那么多条条框框,还不如什么都不知道的好。

我常常觉得,一个人知道自己美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当她知道自己的美能换取资源的时候,很难有人能守住内心的底线和操守,她会以此作为筹码获取她想要的东西,硬生生将美变了颜色。

莫言便属于"美"而不自知的人,他的美在文字,在内心,可他的语言,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淳朴的,那些嚣张和躁狂在他身上找不到一点影子,或许这才是一个大家真正应该有的气度!

文/映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