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古韵新风看鲁绣 千古技艺话传承

句子大全 2014-10-17 17:36:04
相关推荐

鲁绣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是中国北方民间刺绣的代表,属中国“八大名绣”之一。在春秋时期的齐鲁已兴,史称“齐纨”或是“鲁缟”,至秦而盛,至汉已相当普及。《史记·货殖列传》上对此有“冠带衣履天下”之称。

鲁绣有2600多年历史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鲁绣藏品《文昌出行图》、《芙蓉双鸭图》、《荷花鸳鸯图》不仅证明了鲁绣的悠久历史,也充分表现出鲁绣在风格和材质上与其他绣种的区别。1974年,山东邹县(现邹城市)出土的元代李裕庵墓,精美的鲁绣让我们看到了更久远的鲁绣足迹。

2600多年漫长的发展历程,鲁绣因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古朴典雅、质地坚牢,以及耐腐蚀、耐磨损、便于长期保存等特点一直备受人们喜爱。其中,最亮眼的当属发丝绣。发丝绣是在鲁绣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个品种,是鲁绣中的极品,作为艺术贡品自唐朝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在清朝出版的《顾绣考》一书中就有“远绍唐、宋发丝绣之真传”的记载。

与鲁绣的“蜜月期”

1952年,在济南泉城路芙蓉街龙神庙,七位鲁绣艺人自带绣花工具,一把剪刀、一批白布起家,揭开了济南鲁绣繁荣的序幕。

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鲁绣的辉煌时期,这期间,在王玉珍、张明珍、高秀云、纪云等老艺人的口传心授下,传统的鲁绣工艺有了很大发展,涌现出了赵玉兰、卢化兰、张秀英等一批批技艺高超的鲁绣艺术大师,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多幅经典作品分别被国家及海外收藏,其中《百蝶图》、《百菊图》、毛泽东手书《采桑子·重阳》、《六朝松》等多幅作品被陈列于人民大会堂18年之久。《周总理的睡衣》被周总理纪念馆收藏。大型发丝绣作品《竹林七贤图》在同行业中首获国家珍品金杯奖。

这期间,鲁绣技艺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上世纪50年代初期老艺人王玉珍首创机绣长针绣针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宋爱华是在鲁绣还处于鼎盛时期参加工作的。那是1979年,那一年她18岁,用宋爱华自己的话说:“从此,便与鲁绣分不开了!”

她被分到技术部门,样品试制配色一干就是10年,积累了丰富的刺绣、图案及色彩方面的经验。工作之余,勤奋好学的宋爱华读了三年的大学,拿到了档案管理学的文凭,又通过进修取得了MBA工商管理硕士学历。由于她懂技术懂管理,领导决定让她负责技术档案管理。

“以前只知道绣花,不了解鲁绣中蕴含的文化,自从亲自接触鲁绣藏品和技术档案资料,翻阅设计师和老领导们对鲁绣技术和鲁绣文化的研究,从而加深了对鲁绣内涵的认识,加深了对鲁绣的热爱。” 宋爱华深有感触的说。

在档案室,宋爱华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业余时间,她绣制了多幅花鸟、山水、动物作品。同时,为了更好地丰富自己,2000年,又在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染织学院进修了绘画课程。

历尽艰辛入藏博物馆

山东省博物馆恢宏大气,在博物馆三楼古色古香、清净淡雅的鲁绣展厅,精美的绣品分外夺目,观者络绎不绝。百余幅花鸟、山水、人物、动物等各种题材的作品,几乎涵盖了自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期的经典作品,是山东鲁绣发展历程和鲁绣针法技艺演变的重要写照,代表了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大厅中心,身着统一服装的绣花师傅们正在各自专心绣制着手中的绣品,那份专注和精湛的技艺,吸引着不断前来的观众围观······

可世人不知,这些藏品差点经历了被遗弃的结局,是宋爱华和热爱鲁绣的同事们经过多方努力才把它们保留下来。

2008年,鲁绣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给当时已经处于困境的企业带来了一丝希望。为了挽救鲁绣技艺,领导决定恢复鲁绣研究所,宋爱华负责鲁绣研究所的主要工作,兼公司档案资料管理,从此,宋爱华开始近距离接触发丝绣。

由于企业长期困难,一开始用于研究所周转的资金只有处理库存的1千3百元。面对资金和人员严重匮乏的囧境,宋爱华想尽了办法。手绣一幅作品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而且要卖出后才能有收入,靠手绣作品的收入支撑研究所的运转太不现实。为此,她决定走一边培训学员扩大收入,一边在培训中绣制作品的路子。

创业的道路是艰难的,宋爱华和她的同事们跑展会、进社区,进行宣传、培训。手头紧,就自己动手,女人要干男人的活。做画框、联系业务、一切靠自己,舍不得打车,就骑自行车,一手扶车把,一手拿画框······就这样,宋爱华穿行在济南的大街小巷。

创业阶段的艰苦,宋爱华现在想起来都心生恐惧,她不知道哪来的那股拼劲,无法想象是怎么熬过来的!她曾连续几个月没有歇过一天班。

步入2009年,企业更加步履维艰,领导职工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多方努力无果后,开始考虑变卖保存多年的鲁绣藏品,以期能缓解经济压力。

每当看到收藏人士前来看货,宋爱华都心如刀绞。一针一线绣出一幅好作品太不容易了!这些藏品几经人员更换、搬迁,都没有丢失过,企业多年面临危机也没舍得变卖过啊!

“这些作品是近半个世纪鲁绣文化和技艺发展的真实写照,特别是新中国刚成立时期、文革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等特殊时期的作品和资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若卖掉,其历史性,完整性将遭受重创,将来再集结将相当困难。”谈起当年,宋爱华仍然感慨万千。

于是,宋爱华建议,最好能让国家有偿保护这些藏品。领导的想法与宋爱华不谋而合!在山东大学博物馆馆长于海广教授的帮助下,在山东博物馆领导与鲁绣公司领导的多次协商下,2009年8月8日,这批藏品以半收藏半捐赠的形式顺利入藏山东省博物馆。

传承是对鲁绣最好的保护

在鲁绣藏品进入山东省博物馆的同时,宋爱华也与同事们一道来到山东省博物馆,在鲁绣展厅里继续从事鲁绣技艺的展示、传承和保护、研究工作。

山东省博物馆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了宋爱华的灵感,也迎来她创作的爆发期。从2008年至今的8年时间里,宋爱华协助博物馆完成了文化部、科技司等国家级课题,其中,《濒危鲁绣技艺的保护与研究》获得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了《山东博物馆馆藏鲁绣精粹》一书。通过多年学习及研发,分别攻克生丝、熟丝绣线的染色技术及植物固色技术,同时,研究并攻克了丝织品植物染色技术,掌握了手工刺绣生产过程中所有重要环节,并且取得一项国家专利。试验完成了发丝双面绣作品,在鲁绣衣线绣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2010年,宋爱华绣制的发丝绣作品《老子》,获得山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大赛银奖。2011年宋爱华结识了有着50多年手绣经验的卢化兰大师,并常常登门拜访求教,卢化兰大师也毫无保留的将技艺传授给她。2013年,她绣制的《藏传菩萨》获得山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大赛银奖。2015年,她绣制的澳大利亚国花及美国八个洲的洲花分别作为国礼被山东省领导赠送外国友人。2015年,在法国成功举办了鲁绣展。2016年,由她自己设计、自己绣制、自己染线完成的鲁绣发丝绣《青铜器—颂簋》获得金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精神上的要求越来越突出,开始重视以精益求精为宗旨的手工艺,并开始在各领域去倡导以手工艺为代表的工匠精神,老手艺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人们需要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来促进发展,因此人们也开始关注传承了。

这,是宋爱华最感欣慰的!

多年来,她与同事们一起带领优秀学员绣制的多幅书画作品,均被山东省博物馆收藏。在她们培养的百余名学员中,一名取得了济南市鲁绣非遗大赛唯一的“技术能手”称号,另一学员获得了“济南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堪怜窗景,都闲刺绣,但续旧愁一缕。”古人把刺绣当做一种休闲,当做对大家闺秀的培养。可是在宋爱华这里,鲁绣是她的事业,是一种责任。

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愿鲁绣人才辈出,愿鲁绣技艺源远流长。(张代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