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陈平:中美学者强强对话 华盛顿纪行的观察与思考

句子大全 2014-10-05 04:05:01
相关推荐

中方学者强调经济发展不是零和博弈。比如中国石油公司投资伊拉克的石油,当然欢迎美军维持地区安定。东亚金融危机之前,东南亚和东北亚国家都积极和中国发展经济合作,仿效欧盟德法煤钢联营的先例,推动亚盟和亚元的发展,但是遭到美国的反对。中国的能源与原材料都依靠进口,应当是中国而非美国更关注南海的航行自由和航行安全。 德国的柏林墙倒了,美国又修墨西哥边界的隔离墙。WTO的游戏规则是西方制定的,如今美国自己要修改WTO的规则。为何中国就不能提出完善世界体系的意见? 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中美在竞争中可以互联 本次活动资助人、著名爱国企业家于品海给中美对话做了总结。他提出改变思维方式的三个角度。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中心首席顾问、于品海博士 第一,把意识形态的政治问题转为经济利益的分析问题。第二,不同的思维范式可以竞争对话,就如苹果手机和安卓手机既有竞争,也要互联。第三,改革不仅是改变政策,更要创造新的环境。 有人说美国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欢迎中国投资。问题是:美国缺钱吗?美国中东战争花了多少钱?金融危机损失多少钱?。问题是有没有决心找新思路,做新事。 中美学者交锋的几个争议热点 我们在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外交委员会、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非正式对话,进一步深入讨论了美方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逐一讨论。 过剩产能问题 6月19日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中美对话中,有一个问题引起争论,就是中国近年推行的“过剩产能”政策在西方引发意想不到的争议。美国前商务部副部长雅格•卢谈到中美经济和贸易关系问题,尤其是中国钢铁和铝的产能过剩问题。他认为美国和发达国家已经生产和为全球提供足够的钢铁和铝合金,中国(尤其是国企)在这方面的生产造成全球产能过剩。 文一用西方的历史经验做了回答。他指出,美国整个十九世纪的崛起恰好是建立在汉密尔顿的“美国制造业计划”之上的,依靠大量产业政策和高关税来鼓励和保护国内制造业(比如纺织业)。当时的大英帝国不断告诫美国,英国和欧洲已经有足够的制造业(纺织品生产)产能,美国只需要集中农产品生产就好,通过全球分工与英国交换纺织品,不需要自己搞制造业,大建纺织业,造成全球产能过剩。 但是美国没有采纳英国的建议,而是通过成为制造业大国和强国实现工业化。历史事实证明,这不仅为美国,也为英国和全球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次,产能过剩问题是竞争性市场经济的自然现象,与企业性质(国企和私企)无关。 国企的效率问题 美方在会谈中最关心的是中国的国企问题。一是质疑中国改革的方向,为何不把国企私有化,反而要做大做强,是否标志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倒退? 我们的回答是:第一,没有理论和经验证据证明私有企业效率高于国有企业。家族企业可能比国企的问题更多。中国的国企主要集中在国家安全和天然垄断的产业,如航天、铁路、电力、石油,原因是这些产业投资大、周期长,民营企业难以规避投资风险。国企还要承担私企没有的社会责任。中国的竞争性产业就以民营企业为主。 第二,国有企业之间存在激烈竞争,大大提高国企效率。如电讯业的竞争。 西方垄断企业也有官僚体制,造成效率降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也面临同样问题。解决办法是当年的斯隆改革,把通用汽车公司拆分成几个独立子公司互相竞争。 邓小平思想比马克思开放。历史证明资本主义的市场体制,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企业效率关键在战略、团队、和技术,所有制的影响不一定是决定性的。第三,海外投资面临巨大的地缘政治风险,国企比私企更能抵御政治风险。 第四,历史上英国一度有竞争力的国企就是海军和东印度公司。如果没有他们开拓国际市场,英国工业革命和规模经济就不可能发展。反之,英国铁路的私有化并不成功。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美方的另一关注是中国经济和政治改革的走向。他们质疑中国的改革方向是否在逆转市场化和民主化的方向。 陈平和琼斯—霍普金斯大学中国系主任兰普顿。 我们的回答是西方媒体片面解读中国的政策,中国从来是两条腿走路,一面强调要发挥市场作用,同时也强调要加强政府作用。2015年中国股市发生大幅震荡,中国政府干预半年内就稳定了。美国虚拟经济的规模是美国GDP的50倍,世界GDP的10倍,金融危机过去8年了,至今没有加强监管,留下世界经济最危险的定时炸弹。 美方质疑中国的过剩产能,造成西方经济的复苏困难。我们回答:西方的规模经济就是用过剩产能打开世界市场。当年英国规模生产的过剩纺织品产能打破了印度、中国自给自足的纺织品市场,美国战后的马歇尔援助,用美国的过剩产能占领了战后的欧洲市场,但是避免了战后欧美的大萧条。显然过剩产能不能一概而论。中国结构调整的重点在淘汰落后的污染产业,加速发展绿色经济,和美国保护污染产能方向不同。 至于中国政府在经济放缓时加强政府作用,是凯恩斯经济学在全世界复兴的典型现象。市场经济有周期性的波动。繁荣期市场发挥主要作用,萧条期政府发挥主要作用。俄国、美国、欧洲、日本等国都在加强国家的作用,弥补市场在危机中的缺失。倒是中方很理解美国近期政治变化的经济原因。 “一带一路”的起因和前景 美方从事安全和军事研究的专家,特别关注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缘由和走向。美方质疑了一带一路的可行性:第一,铁路运输的成本比海运高得多。第二,中东、中亚地缘政治的风险比海运更大。第三,假如一带一路的经济价值可疑,那么中国的政治动机就更令人不解:是否中国的战略目的在填补美国势力的真空? 我们的回答是:一带一路的起源是民间企业主动,因为国内资本过剩,沿海企业自然向周边国家拓展市场,越南、缅甸、泰国以及巴基斯坦等国,都欢迎中国企业投资,建立生产线。内地省份竞争不过沿海企业,却发现可以拓展周边的内陆市场,例如俄国、哈萨克斯坦,铁路运输可以延伸到西欧和土耳其,规避海上战争的风险。这些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安全形势,使民营和国营的企业家呼吁中国政府和沿线政府合作,改善海外的投资环境,逐渐演化成一带一路的系统努力。 中国改革是地方政府推动的。农村改革的家庭责任制是安徽首创,其他省份效法。一带一路是重庆的渝新欧铁路,从发展沿线国家的通关联盟开始,类似德国统一前的汉萨关税同盟。开始只有中国货物单方向销往西欧,如今回程进口已经大幅增长,缩小了中国的贸易顺差,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网络。 美方反复追问,为什么中国希望美国加入一带一路,难道是要美国军队保护中国商道,让中国再次搭美国便车。我的回答是,中国包容性的开放政策,目的是避免再次出现冷战。两次大战前后形成的军事同盟并不能避免战争。北约东扩加剧而非缓和东欧与中东的不稳定性。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是用包容性的贸易网络来促进经济发展。恐怖主义的根源不是宗教,而是人口高速增长的地区,年青人没有就业希望,才会造成极端势力崛起。战争不能解决经济问题。 破解西方信念的最好办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我们感到民间强强对话的方式虽然尖锐,却把问题揭示的更为深刻,不但有助于加深中美高层智库之间的了解和互动,更有助于提高国内经济理论界的水平。这里讲几条个人的观察和体会。 政治问题讲经济,是非问题讲利益 马克思讲经济是基础,是普遍有效的分析方法。在讨论国际问题时,我们把意识形态的争论,变为经济问题的争论,把国际问题的是非,变为经济利益的调整,就不难找到强强对话的余地和共识。 对话现场 地区问题国际化,历史问题多元化 我们发现,西方地区问题专家的知识面相当窄,如果就事论事讨论东北亚问题、南海问题,很难找到出路。如果跳出地区问题看世界大局,就可以改变思路。 讨论中美关系,不如先讨论西方与非西方世界的关系,认识西方中心论的局限。再讨论多元文明的发展,批评美国例外论,普世价值论。这就可以在更大的知识框架下,面对历史遗留问题。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活用西方历史和西方经典 美国主流教育排斥异端理论,所以不熟悉马克思的语言。破解西方信念的最好办法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方法之一,是用西方历史的还原来颠覆西方媒体的价值观。 方法之二,是重新解读西方自由主义的经典,如亚当-斯密的理论自相矛盾,“分工受市场规模限制”,直接限制了“看不见的手”的功能。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也和新古典经济学矛盾。哈耶克的“自发秩序”和物理学“自组织”和“复杂系统”的联系,否定了西方的普适价值和制度趋同论。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明确指出技术创新换代的结局是走向社会主义而非资本主义。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更能说清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如果说中国经济学家的理论分析比西方政治学家更具理论规范的优势,则中国的民营企业家给美方解释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对民众更有影响力。 对笔者影响深刻的是南海集团董事长于品海讲个人的经历,他读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对银行资本的分析,对他创业成功有重大影响。刺激同行经济学家回头补课资本论。他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观察建议,也极具说服力。 我们结束华盛顿之行的次日,美国公共电视台 (PBS)在5月21日播出对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马云的采访。马云对中美商业模式的对比,把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解释得比经济学家还清楚。令人信服的反驳了西方经济学家对中国不公平贸易的指责。 中国开放之初,西方跨国公司就纷纷占领中国大城市的主流市场。但是中国后起的民族企业却不断攻城略地,这是为什么? 马云指出,阿里巴巴成功的经验有三。 第一,阿里巴巴创始的方向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远见,创业目标不只是为了赚钱,才能建立团队的信任,长期打拼。 第二,经营的方针是顾客第一、员工第二、投资人第三,美国许多投资人不能理解。马云批评说,美国公司化许多时间讨好老板,却不讨好顾客,即使他们有技术、有品牌,但是也会失去市场份额。 第三,马云留住人才的办法,不是靠西方的法制,而是靠企业的文化。 第四,阿里巴巴的战略不是建立亚马逊那样的商业帝国,而是建立和中小企业共同生长的生态平台。阿里巴巴创造了几百万人的就业,但是只有几万员工。阿里巴巴并不像西方跨国公司那样去直接雇用几百万人,或拥有上下游的公司,垄断定价权,而是和中小企业分享成长的过程与成果。 依我观察,美国商业模式就是鼓励大型企业垄断,获得垄断利润,消除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中国模式恰恰相反。要大中小企业共存。所以,马云讲清楚的是,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是包容共生而非垄断排他的模式。华为的模式更是员工与企业家共同创业的模式,是新型的合作资本,而非西方的垄断资本。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创新,要向民营和国有的企业家学习。 中国智库要加强学、官、商界的对话合作 本次华盛顿之行,也深感美国智库的运作方式,有值得中国智库的借鉴之处。 第一,我们两天时间在华盛顿密集拜访了四五家智库,相互间距离都不远,离国会也很近。重要的深度会谈,有关智库和大学的重要学者都来参加。这在北京、上海都是不可能的。即使在北大,经济类的学院就有4家,政治类的也有3家,平时很少往来。更别说不同系统之间的交流了。 建议中央在雄安新区分流非首都功能以后,在北京专门建立一个智库区,集中不同部门,不同学科的智库交流平台。建立大学、政府、和企业间人员的交流、轮换、与兼职的制度,才能掌握国情世情,提升国内外理论和政策的话语权。 中国政府早就理解了多军种协同作战的重要性,也加强了航天、金融、网络等系统工程的建设,但是至今没有意识到分析学科跨界综合研究的重要性,导致部门之间的协调脱节,理论和政府运作脱节。在体制上应当与时俱进。 第二,美国智库的成员包括大量在美国政府要害部门工作过的官员。智库的研究紧密对应政府运作的需要。许多人都有在政府、企业、学界工作过的经历,不像中国智库,政府、学界分离,几乎没有多少人在实体商界工作过的经历。 所以中国政府官员经验主义和学界本本主义的作风特别严重,造成中国改革的实践经验丰富,但是国内外官员和学者都缺乏话语权。加强官、学、商之间的人员交流和合作,对中国智库的体制改革极为重要。 本次华府之行是民间学术交流,笔者只参加了部分的华府交流。文中的观察,只是个人意见,错误之处由个人负责。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