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画家李以泰:把湖州南浔的美带向世界

句子大全 2014-09-28 12:02:43
相关推荐

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眉毛冷峻锋芒,浓密的胡须,身着黑色长衫,指间夹着烟卷,立在桌后 这是人们最为熟悉的鲁迅形象,而这一形象的创作者就是南浔籍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李以泰。

近日,李以泰受邀莅临湖州南太湖国学大讲堂,为30多名美术爱好者带来了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李以泰围绕“如何欣赏中国画”这一主题,结合自己长期的艺术创作经验,具体地分析了顾恺之、梁楷、吴昌硕等著名画家的作画特点,从山水、花鸟、人物、工笔画、写意画,以及笔墨、意境、气质、修养等方面,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对中国画艺术欣赏的见解和看法。

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版画家,李以泰对木刻版画倾注了巨大心力,天然的木纹肌理,化作平湖、青山甚至流云,在李以泰的笔下,木色,刀痕,水晕,如造化般浑然天成。

1974年,凭借版画作品《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30岁的李以泰开始在中国美术界崭露头角。残留的木痕,勾勒成一张经过风吹雨打的面庞,大块黑色下面,隐藏着精确的人体结构。

这幅作品以其简洁明了的格调,成为鲁迅肖像木刻的经典。

上世纪80年代,由于工作的关系,李以泰和夫人分居两地,就一边管孩子,一边搞创作。

在教学上,李以泰潜心投入,身体力行。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任中国美院版画系副主任后,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和创新,开设了“民族民间美术”和“版画黑白形式构成”新课,并主张将构图艺术学、黑白艺术学和色彩艺术学这3门课程列为高等美术院校的必修课,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行家的好评。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版画创作耗费极大的脑力和体力,李以泰的身体慢慢变得虚弱起来,书桌上常常放了一堆药。“之后我就渐渐不再创作版画了。”李以泰说。

也说艺术复兴中国梦

细细欣赏李以泰的作品,或静穆、或恒久、或激昂、或悲怆、或寂静、或温婉,形神兼备,功力尽显,折射出他对艺术创作的熟稔水平。

说起关于版画创作的历史渊源,李以泰显得精神抖擞。他告诉记者,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刻版画,是刻于公元868年,唐代的《金刚版若经》卷首佛画。

据介绍,版画发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甚至更古,到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金刚经》扉页画“说法图”(现藏大英博物馆),技艺已经相当成熟。至14世纪初,中国民间印制极粗糙的纸牌,由商人传入欧洲后,欧洲的版画和印刷术才逐渐发展起来。

李以泰介绍,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木刻版画一直以中国书画复制者的角色出现,而到了近代,由于鲁迅的倡导,版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世纪30年代,中国新兴版画之父鲁迅不辞劳苦,自费编印画册,把德国的珂勒惠支、比利时的麦绥莱勒等版画巨匠的作品以及苏俄的版画介绍到中国,邀日本友人举办木刻讲习会,并担任翻译,多次举办个人收藏的外国版画展,与许多木刻青年通信,寄送资料,逝世前11天还扶病参观中国木刻展览,鼓励和指导木刻青年的创作。中国的版画在鲁迅不遗余力的倡导下,虽然处境艰苦,终以燎原之势蓬勃发展起来。

“为什么鲁迅先生要在上世纪30年代把版画介绍到中国来?因为他看到了在国外,很多版画作品都反映了时代,反映了人民的呼声。他觉得那个时候中国很需要这样的艺术。所以他不遗余力,自己拿出钱来支持版画事业。”李以泰结合自己创作《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的版画实践说,几乎每一个版画创作者,都会以鲁迅为创作对象,进行版画创作。

李以泰表示,中国的版画要发展,应该是在吸收一切当代世界艺术养分的基础上,沿着自己的轨迹发展,走自己的路,不应该模仿西方的版画,盲目跟着西方当代艺术思潮走。

只有文化的多元性和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才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和艺术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愿中国的艺术能得到健康蓬勃的发展,早日实现伟大艺术复兴的中国梦。”李以泰说。

漫步南浔古镇话乡愁

黑瓦白墙,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之中;小巷里虚掩的大门,还有老人在生煤炉。“这里有原住民,南浔的老人还生活在老房子里,最有江南的味道,这些是其它古镇比不了的。”李以泰边夸赞南浔古镇,边拿出手机来记录。

或许是故乡情愫,或许是看多了都市繁华,李以泰漫步在南浔古镇,他觉得如今的南浔显得韵味更加足了。

1993年,李以泰第一次来南浔,对于这个父辈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他觉得既陌生又亲切。

“那一次来,我是带着画板来的,在南浔待了没多久,就回杭州了,印象里最深刻的就是南浔的水了。”李以泰回忆道。

作为一个根在南浔的人,李以泰告诉记者,小时候依稀记得父辈们在茶余饭后讲过南浔古镇的一些故事,长大后才知道,当年父辈们离开南浔是因为战争。

“因为战争,祖宅倒坍了,那时候一家人就去了上海。”李以泰说。

有游船、有南浔特产、有丰富业态,看到了古镇原汁原味传统文化的同时,李以泰也看到了一个变化中的南浔。

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眼下南浔古镇的人气越来越旺。记者随李以泰漫步在小莲庄门口,恰好看到一群来自湖州师范学院美术系的学生,他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写生。

“这就是南浔水乡文化的吸引力,南浔古镇因为文化出名,往远了说,它或许能成为一个培育文化的摇篮,把南浔的美传播到全世界。”李以泰说。

“嘉业堂藏书楼现在仍有不少保存完好的木板,这些木板在当时是被用来做铅字印刷的,我们可以尝试着再去找一下当时的印刷机,这样就可以做一批限量的木板书,也可以适当向游客开放,让游客自己来印刷。”走在南浔古镇景区,李以泰时刻不忘讲一些关于发展文化旅游的建议。

文化是维系感情的资源,“回忆、乡情一直是最催人泪下的。” 李以泰还建议可以出版一些南浔籍在外人士回忆故乡的小刊物,请各地的南浔名人来写一些文章,这样容易引起在外南浔人的共鸣。

“以南浔目前的平台,可以创造条件、量力而行,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态度,请他们回来助力南浔的发展。”李以泰说。

除了南浔文化的推广,李以泰还关注家乡经济的发展,希望家乡越来越好,在生活富裕的同时文化富庶。

人物名片

李以泰的版画生涯始于1963年,早期作品以套色木刻和石版为主,代表作有《志愿》《雷锋》和《毛主席在九大》等。

1973年后,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黑白木刻,代表作有《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新疆短歌(组画)》《亲如一家》《彭德怀在朝鲜战场》《李大钊烈士》《啊,火焰山》《希望》等。

1982年后,又创作了许多水印木刻,以神形兼备的人物形象刻画和浓烈的生活气息取胜,代表作有《西湖烟柳》《断桥霞光》《白蛇传(组画)》等,作品吸收了更多民族民间绘画的营养,如中国传统民间泥塑和年画的造型、色彩和构图。

1991年任浙江版画家协会副主席,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美协会员等。

作品简述

1980 年作品《鲁迅》被文化部选送参加联合国中国绘画艺术展览,巡展于世界各国,1982 年由中国美协选送参加法国春季沙龙。

1984 年作品《江南三月》《织鱼网》入选卢布尔雅那国际版画展览。

1986 年作品《湖畔》被中国美协选送参加联合国国际和平年展览。

1997 年作品《希望》入选波特兰国际版画展览,荣获“帕彻斯”奖。

2003年作品《嘉陵江畔》等5幅作品为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

2005年创作的《相逢》等6幅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