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你熟悉而又陌生的央视《新闻联播》

句子大全 2014-09-03 16:04:10
相关推荐

《只为多看你一眼——6分30秒的团聚》

讲一个小细节大家就能明白,为什么说央视的报道早就已经大为改观了。

可能大家在观看节目的时候,往往会忽略配音。我简单说一下,一般而言,记者写稿完毕后,会由专人进行文审。稿件通过文审后,就会拿去给播音员配音。

这些播音员都是从各大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子中招来,专业功底很强——因此一个个都是字正腔圆,形成独特的播音腔。由播音员配音的稿件当然好,但都有一个问题,过于严肃和正式。所以在央视走基层报道中,基本不会让播音员配音。

就拿历年的新春走基层报道来说,所使用的配音都比播音腔更舒缓,甚至能听出地方口音,就跟身边朋友的声音差不了多少。

这些报道其实是由去现场采访的记者亲自配音,一来更加平易近人,二来去过现场的写稿人更清楚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和语调去读出来。

既然央视做了这么多改变,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在吐槽《新闻联播》呢?

事实上,作为国家级媒体,央视收罗全国顶尖媒体人才,拿捏全国地方台报道资源,做的报道从业务层面来看,从来都不差,甚至可以说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准。

大家喜爱吐槽《新闻联播》,一是由于惯性,二是观众本身就不喜欢严肃的政经新闻,三是部分人员不认同主流价值观,对现政权有反感情绪。

从业务层面来看,《新闻联播》其实是国内同行难以逾越的高峰。我简单总结了一下《新闻联播》报道的几个特点:

1.题材重大。新闻有软硬之分,社会新闻软,政经新闻硬。软新闻人情味浓,硬新闻严肃刻板。《新闻联播》作为官方喉舌,所做的报道中,硬新闻占绝大多数,尤其是一些时政和会议报道,虽然画面拍摄工整,编辑规范,但内容对于不关心时政的观众来说,着实无聊。

《新闻联播》当然也会报道正能量满满,富有人情味的软新闻,前提是要传递正能量。比如

央视联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一直在努力地顺应观众喜好,最典型的就是稿件中处处可见的“化硬为软”。本来题材就硬,如果写稿时,还用很硬的写法,那观众就完全看不下去了。

所以,在新闻联播稿中,经常使用比喻和很形象的词,比如报道“农民收入增加”,这是文件式的语言,那么央视联播的记者就可能会写成“农民的腰包鼓了”;

政府出台多种政策措施,可能写成“在某某领域出台一揽子政策,打好创新组合拳”会更具有吸引力;

在脱贫攻坚报道中,“某贫困地区泉水养鱼取得良好成效”写成“泉水养鱼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黄金鱼”,明显更生动活泼。

还有“甩掉贫困户的帽子”、“在乡村旅游上做起了文章”,“围绕某某产业发展,下了一手产业富民的好棋”等等,无一不是在语态和语句生动性方面下了大功夫。

2.用词精准。央视联播的稿件可以说“字斟句酌,一字千钧”。这个就不拿具体的稿件举例了,只说存在这样的现象,有些稿件改了几十遍,甚至离直播不到20分钟了还在纠结字句表述。关于用词精准这一点,我将在后文中细细解析一篇央视联播的稿件,带领大家体会一下。

3.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虽然平常很多观众都不看《新闻联播》,但毋庸置疑,《新闻联播》的节目都是很有讲究的,堪比一篇论文的写作,要有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我印象比较深的一篇报道是《天山南北绽新颜——发挥资源优势 经济跨越式发展》,从没在写稿上揪掉自己头发的人,很难体会这篇文稿是多么出彩,具体解析如下:

在8月中旬举办的2015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上,新疆特色林果的成交额达到了十几亿元,成为了会场上的“吸金王”。在若羌红枣的展台前,枣农支树峰一直被各地的厂商围着下单。

【点评】“吸金王”——化硬为软,“围着下单”仅用4个字就点明了现场的火爆程度。

人们慕名而来,是因为这几年若羌红枣成了国内红枣市场的“带头大哥”,不但名声在外,还引领着市场的价格走势。

【点评】先是“慕名而来”,接着是“带头大哥”,然后又是“名声在外”,最后是“引领走势!”,这几个词层层递进,力度一个比一个大,看来若羌红枣的确是很牛逼啊。

早在2001年,若羌县政府就号召全县农民改种红枣,发展特色林果。但在当时,响应的人却没几个。当地村民觉得种枣树不赚钱,更喜欢种棉花、玉米、小麦之类的农作物。

【点评】“文似看山不喜平”,“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这一段也算是央视联播文稿的套路了,要挑出一些困难来讲讲,有了曲折就有了故事性。

若羌县政府就号召全县干部学习枣树种植技术,一对一手把手的教给农民,同时免费提供树苗、化肥,奖励成活率高的种植户。红枣产业在当地开始生根结果,红枣熟了的第一年,支树峰就尝到了甜头,当年分红达到4万元, 去年分红最高的达到28万元。

【点评】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啊,“一对一,手把手把技术教给农民”,很形象很生动有木有!不像某些偷懒的记者,直接翻用政府文件里的话语,让人觉得虚头巴脑。

红枣大县连续6年成为西部农民收入第一县。从去年开始,若羌县政府又打出了“合作社+电商”的组合拳,种得多,卖得快,若羌枣农的收入再创新高,达到了人均26500元,红枣大县若羌已连续6年成为全国西部农民收入第一县。

【点评】出台了“组合拳”,枣农种得多,卖得快,收入人均26500元,很扎实的事实论据。

随着新疆近五年的产业调整,特色林果业不断向“种植深加工”模式转换。林果面积达到2200多万亩,占自治区面积四分之一,特色林果年产量达 650万吨,产值超过450亿元。

【点评】同样是扎扎实实的数据,而且不再局限于若羌县这个小小的地方,进一步报道了新疆的特色林果业发展概况。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