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有机·寻旅

句子大全 2014-09-02 22:29:00
相关推荐

我笑了:“你若安好,一切都好。”

贵州行,规划五天。前四天,玩耍;后一天,购物、回家。

关于贵州,美妞惦记着黄果树的瀑布,我念想着黔东南的苗寨。还有镇远古镇,我也想去,这个想法最初缘起多年前看过某人的游记,很精彩。还有小七孔,位于贵州与广西的交接,据说风景也很不错。那么,问题来了:四天,四个地点,四个方向,怎么办?而且贵州的高速公路似乎并不发达,各个地区之间并没有完全贯通。通俗地讲,从A到B,或是从B到C……理论上都需要先回归到贵阳附近后才能再重新择路出发。“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一点都不错。贵州要想打好旅游这张牌,我想最重要的就是要先把路修好。

哎,又跑题了!重新回归正文。

遇到上面的问题,如何合理排序及安排行程就是个很大的学问。我是这样想的:苗寨,重在体验少数民族风情,必须人少、清净,所以一定要放到前面。镇远,也是如此。若是人多,古镇岂不成了热闹的集市。小七孔,地处偏僻,去一趟不易,索性放到大瀑布的前面。把美妞向往的黄果树放到行程的最后,实属无奈。但毕竟感觉那里距离贵阳较近些,即使这次玩的不爽,今后再去的机会想必也多。

排序问题,完美解决。下来就是按照日程预定宾馆了。同理,游览关注点不同的地方,住处也是颇有讲究的。苗寨和镇远,住处应以观景为主。小七孔,无需住宿,因为当晚要赶回贵阳,以便第二天起早看瀑布。贵阳么,当然要住在市中心的繁华地带,方便美妞的夜市美食和特产采购。

吃、住、行、游、购、娱……再想想,似乎能想到的问题都考虑的很周全了。松一口气,做一份完美的旅行攻略,绝不是简单地复制些景点介绍啊。再暗自得意一下,这样的行程安排足足可以当一名业余野导了。

(二)路上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这句俗语想必大家都知道。是小学时学的?还是中学?

先说“地无三尺平”。

起初还担心贵阳到西江的路况,上了路才终于把心妥妥地放到肚子里。一路的高速,虽然弯曲,但很平坦。车少,大车更少。除去平地,多数路都是在山里开的道,怪不得贵州本地修路的成本高。在山里开车,景色好,心情好。担心还车时被查出违章,稳稳地把车速固定在百码左右。按照既定的计划,只要中午前赶到凯里就好。

再说“天无三日晴”。

其实改为“天无三时晴”更为恰当。在市区,是晴天,艳阳高照。上高速,阴云密布,转瞬滴雨。再行,车子随着云彩跑,一会晴天、一会阴天。心里一个劲儿地祈祷:但愿到了西江是个好天气。但心里一直是晴天,因为知道“距离终点会越来越近”。

(三)凯里

凯里,是路途的交叉口。向南,是西江苗寨;向东,是镇远古镇。

选择凯里作为午休的地点,是因为在这里要去品尝大名鼎鼎的“酸汤鱼”。自打2006年去过贵州,这些年一直对贵州念念不忘的只有两个:肠旺面和酸汤鱼。美妞对这两个美食也是极其期待,出发前就不止一次地问:那个鱼和那个面,会安排品尝么?

预定苗寨客栈时,就顺便问过附近的特色美食。老板说,若是在凯里中转,可以去吃“满舅妈”家的菜,城南汽车站对面,消防队隔壁,纯贵州特色。末了,又加上一句:很辣,很火爆,不知你们是否能适应。听到这句话,美妞笑了,说:“就喜欢这样的。”我笑着回答:“不辣,不贵州”。

按图索骥,顺利抵达满舅妈。很小的店面,看看介绍,主要是经营“火爆肥肠”之类的。美妞面露难色:“这个……这个不是味道火爆,这个是内容火爆”。摇下车窗,大声询问路过的行人。有帅哥热情地回答:“凯里,没啥好吃的,除了酸汤鱼。你们要吃酸汤鱼吗?直走,左拐,下坡,第一个路口,侗家风味的酸汤鱼,吃过都说好。”

若是晚上来品尝侗家酸汤鱼最好,因为还有表演。大中午的,只能看见侗族少女在彩排。还好,酸汤鱼牢牢地吸引大家的目光,也根本没有闲暇顾及他处。“好吃,真好吃。”美妞一个劲地点头称赞。江团也很便宜,38元每斤。在西安,目前的时价应该是68元。酸汤鱼好吃,酸汤泡饭也不错。有图作证,美妞连吃两碗。

值得一提的是,凯里的市容市貌很赞。迎宾大道,宽阔笔直,道路的尽头通向远处的群山。山里,有一处美丽的地方叫西江苗寨。

(四)暴雨

从凯里出发,接着向前走就进入了雷山县境内。还未驶出迎宾大道,就看见远处群山之巅阴云密布,浓烈且黑沉。午饭时,车里被太阳晒得发烫。现在开着窗行进,风竟然让人感到很冷。一道闪电,从天际划向远山。随之,“咔嚓”一声响雷传入耳际。“山里下雨啦!”我大声喊。

进雷公县境,车子始终在雷山下的公路上盘旋。左侧是山体,右侧是清澈见底的白水河。这里是典型的河流谷地,景色宜人。时不时可以看见散落的苗寨,或大或小,民居三三两两坐落在山坡上。还有梯田,线条优美的勾勒在山腰,宛若丝带。苗寨和梯田,虽规模都不大,但与自然的协调搭配,看上去很美妙。“看这里,苗寨”,“那里,苗寨”,美妞兴奋地望着窗外指指点点。千百年来,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

毫无征兆地,大雨瞬间泼落。雨滴很大,窗外白茫茫的一片。视线极差,即使车速降为20码,还是看不清路况。担心开到河谷里,美妞不停地提醒着让尽量往道路中间开。我不敢,我很担心对面雨雾中会突然冲出来车。这么大的雨,最保险的方法,就是慢,慢,慢。

山里的人却不怕雨。看见好几个本地老乡,只是头上顶着草帽,然后步履从容地在路边行走。还有黄牛(确认不是水牛么?),独自在田里站着。那些牛并不耕作,只是静静地伫立着饶有兴致地看往来的车辆。车里很静,车外很闹。我专心开车,美妞专心看景。雨水哗啦啦的泼洒在车身上,就是彼此的短暂交谈,也需扯开很大的嗓门。

“多难得的经历。”我说,“都说贵州无晴日,遇上这么大的雨,绝对的不容易。”美妞将头靠过来,大声说:“不是说贵人出门多风雨么?这也是个好兆头啊。”我用头示意美妞看窗外,说道:“你看那些人,本地人,他们知道这里的天气情况。放心吧,一会儿肯定就晴了,否则他们也不会这样不打伞的。”“打伞么?这么大的雨还能打伞么?打伞也会被浇透,还不如这样淋着痛快。”美妞说完,稍微开了点窗。

风,“嗖”地一下钻了进来。“好冷!”我大喊。

(五)苗寨

关于西江苗寨,请先看相关传说,科普如下:

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部落向北扩张,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

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舜帝位,“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徙,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

战国时期,秦灭楚,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

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

公元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林荫记》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

科普结束,接着讲故事。

西江苗寨距离凯里不过30多公里,所以即使因为大雨降低了车速,个把小时后也就开到了苗寨外的停车场。

停车场,车子停放得不是很满,但也确实不少。望着窗外依旧很密集的雨,心里暗自庆幸:幸亏赶在五一节前来这里,否则估计车满为患,都得在山路上排着了。给苗寨“一木草堂”客栈的老板打电话,告知已经抵达。对方回答:雨太大了,你们还是先在车里躲躲雨吧。等一会儿雨小了,约个地方来接你们。

美妞抓紧时间收拾东西,我赏景,祈雨(停)。山那边,有些亮了。这是过云雨,估计过不了多久就会停的吧。云,或厚或薄,漂移的速度都很快。

点一支烟,听一首歌。在暴雨的洗礼中,我们终于来到了西江苗寨。

雨停,是十几分钟后的事情。

美妞去买票,快步;我拖着行李,滞后。不多久,美妞跑回来,急促地说:“快,你的摄协证呢?有证的,免门票。”翻包找证,我抽空问:“门票多少钱?”“100元,另加20元的环保车。”“嗯,省下的100元,晚上加几个硬菜!”我笑着说。

一木草堂的老板在电话里告知我们在镇上的信用社旁边等。等我们下了环保车后,原先停了的雨又开始下了,依旧密集。拖着行李,行走在街道上,衣服瞬间湿透。石板路,若是平日行走一定是挺浪漫的氛围。可是在雨中,真希望它能更平坦些。根本就走不快,地图上看着的区区一里路,走了好久。信用社旁,美妞双手叉腰,气喘吁吁。我招呼美妞抓紧打电话,通知老板我们现在的地点。美妞拨过去,说:“占线呢。”扭头看,旁边一位女子也在打电话。短暂的对视,微笑。“你是……”我们双方几乎异口同声地问。这名俏丽的女子就是一木草堂的老板哦,太巧了。

一木草堂在苗寨接近山顶的位置,到达那里得要爬山。见我们很迟疑,她笑了:“不累,不算高,270级台阶,我们上去就要几分钟的。”美妞的百宝箱十足的沉重,让我充分领略了负重登山的艰辛。扛到肩上,大踏步向前,心中满满的兴奋,不累。

上山的道路曲折,时不时地还要抬头看看路。汗水?雨水?分不清了,总之脸上湿漉漉的一片。石板台阶,宽面,不滑。我注意地看了看,边角圆润,年代久远。

几乎力竭走不动的时候,美妞和老板已经站在不远处客栈石墙边的台阶上了。美妞挥舞着手臂,大声喊:“加油,老公,还有三十米!”

登顶,如释重负。

居高临下,俯瞰苗寨,蔚为壮观。曾经想象了很多遍的苗寨就在眼前,让人有些怀疑当下的不真实。吊脚楼,密密麻麻地拥挤在山坡上,不愧“千户”之称谓。远处,青山;近处,黛顶。

暗自赞一句“好景”,大声喊一句“苗寨,我来了”。

(六)天晴

我们在“一木草堂”预订了观景房,那里是俯瞰西江千户苗寨最好的位置。

客栈的前厅处,正有伙计在做木工。热情地彼此打声招呼,我们来到栏杆处看景色。

西江苗寨目前有一千余户人家,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被中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者认为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比较完整的地方。苗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格迪斯在他的著作《山地的移民》里写道,世界上有两种苦难深重的民族,一是遍布世界没有自己家园的犹太人。二是几千年来不断迁徙的中国苗族,而西江这个地方就是苗族历史上五次迁徙中的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陆续迁徙到达的集结地。

俯瞰远处,千户苗寨所在地为两山夹一谷。白水河在谷底蜿蜒穿寨而过,两侧的山形颇似牛角。山体并不对称,相对高度达数百米。西南侧的山,高坡陡,宛若一道高大的屏风,护卫着千户苗寨千百年来宁静的田园生活。东北侧的山地则舒缓得多,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顺着地势的起伏呈现出多样的变化。苗寨东南侧,是白水河长期侵蚀造成的一个山间盆地。盆地虽然不大,却是苗族人民世代耕作、赖以为生的地方。

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一栋栋的吊脚楼沿山坡依次第上,相连成片,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形。吊脚楼群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美妞拉着我的手,去楼上的观景台。

沿着木质台阶向上,我仔细端量一木草堂旁边的吊脚楼。

传统的苗寨吊脚楼,三层。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圈养牲畜和家禽;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还建有一个很特别的靠椅。据说那叫“美人靠”,主要用于观景、乘凉。苗寨本地有这样的说法,“美人靠上靠美人,不是美人俏三分”;第三层用来存放粮食和杂物。

观景台的视野更辽阔。视线上虽然仅仅是几米的升高,但感觉却是另一番境界。

左右找美妞,正在“美人靠”上端坐。这个时候,天空竟奇迹般地放晴了。阳光柔软的铺洒下来,照在她的脸庞。

笑容,很美的样子。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