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腾讯书院第11期:马勇话民国四公子的政治情怀

句子大全 2014-08-28 02:53:39
相关推荐

溥侗节临《书谱》(四帧)。

溥侗是光绪皇帝的陪读,他的年龄比光绪皇帝小一岁,长时期跟着光绪皇帝陪读,接受的是和皇帝同等的教育,光绪皇帝是清代12个帝王当中文化程度、教养最好的皇帝,但是我们现在都把他妖魔化了,晚清、民国的历史基本上我们搞不明白。1898年戊戌政变之后,康有为梁启超告诉大家慈禧太后欺负光绪皇帝,我们觉得小皇帝光绪就是窝囊废。其实这个故事是假故事,这个假故事使我们对这个事情就很难理解。

溥侗之所以能进入到晚清民国四公子名单里面,是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的诗书、画、艺术,风流倜傥,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光绪皇帝的陪读,光绪皇帝在晚清最后二十多年当中,对中国的影响太重大。他的同学究竟在这些过程当中给他多大的帮助,支持?溥侗的祖上是康熙的直系一支,血统纯正。光绪皇帝跌宕起伏的一生中,他的这个同学,这个皇族本家,在政治上一定是有所作为的。

晚清民国尽管离我们今天不是很远,我们能够讲的,能够真正的西太少,溥侗的故事不能捕风捉影去讲,大家能知道的就很少。

我再讲张伯驹,他的情况有点和溥侗相似。张伯驹出生在1898年,他父亲张镇芳是袁世凯的表兄弟。张伯驹从小和袁家就有很亲近的关系。张镇芳在袁世凯做中华民国总统的时候,是很重要的角色。

民国和晚清的政治就是同人政治,安排亲戚很正常。张伯驹的父亲很快就做到了河南都督(省长)的高位。他也接触了很多高官,也和这些高官的子弟们建立很密切的关系。

张镇芳和袁世凯有特殊的关系,因此在袁世凯几次重要的活动当中都担任着重要的角色。1915年,走向帝制,最主要策划者里边,我们原来知道一个是广东梁士诒,一个是湖南的杨度,我们都这么讲的。其实真正给他料理内部事务的就是他的表兄弟张镇芳,这关系就非常重要了。张伯驹就在这样一种光环,大家庭当中成长,因此他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力就不得了。

张伯驹:倾家荡产收购书画无偿捐给国家 青年时期的张伯驹。

大家世族的公子哥,他一定要有家国情怀,乐善好施,不能把金钱看得很重,不能像我们今天有些高干子弟,见到穷人一分钱都不出,这就不对了。张伯驹最值得我们称道的是他穷自己一家之力,为国家收藏了不得了的艺术品。我们今天故宫藏品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张伯驹个人的收藏。他收藏有中国最早的绘画,是唐朝的,收藏的书法作品甚至比唐朝还早,那个纸本能传到今天,已经不得了了。当时一卖,都是几百两黄金,那是在晚清民国的时候,是相当多的一笔钱。张伯驹能用家里面传下来的钱把它收购回来,最后捐给了国家,和五十年代我们整个政治气氛有关。故宫就是清朝的皇宫,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之后,当年不叫故宫了,叫清宫,是溥仪居住的地方。溥仪退位后从1912年居住到1924年,这个时候仍然叫清宫,叫紫禁城。这里面藏有很多的作品,国内外的名家都愿意把自己的作品送到那里,因此当时清宫藏画也比较多。

1912年-1924年,清代的废帝溥仪在里面,当时也有很多作品流传,溥仪的弟弟从里面带走很多,他想出去留学,怎么办呢?从里边拿走一幅画将来可以换钱,当自己的学费,他就在那断断续续拿走了很多,他是溥仪的亲弟弟,都是溥仪送给他的。1924年冯玉祥一下子把清帝赶出紫禁城,很多作品都流散到民间。一些重要的作品就跑到了外国,特别像日本,日本的文人确实对中国古典的文明非常喜爱。在中国和日本的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中日就是一家的感觉,日本人觉得我就是中国一部分,并没有像我们今天讲的两个国家,因此很多从故宫流出来的很有名的作品,就被日本的有实力的文化人收购了。

张伯驹从国家民族的角度考虑,觉得不能让这些故宫里面流出来的东西都流出中国,于是就想办法收购这些艺术品,收了之后一直珍藏。经过了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动乱,经过了整个中日战争,再经过了后来的解放战争,一直到1949年之后,无偿捐给国家了,现在都在故宫里。国家给他发了一个证明,因为那个时候人的感觉和我们今天的感觉不一样,我们今天捐给国家得作价(国家要给捐赠者一些钱),那一代人就没有这么想。

如果我们讲民国四公子,他们的绯闻这一块,作为历史学来讲,特别不适宜在公开场合说,私下聊天我也能讲讲他们的八卦,但是这种公开讲,不太合适。有时候绯闻也是新闻,实际上当事人他是故意的,他不是故意散布出来,但是某种程度上他默许,因此我们在研究近代,都要看它的外部环境,这些八卦故事很难讲。

我今天想讲的是四公子的政治情怀,政治情怀是什么意思?就是他一定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有所担当,有所贡献,这里面能够讲的,刚才我讲去掉这两个,张伯驹和溥侗,我们不清楚,溥侗的故事一定有,但是我们不清楚,张伯驹的故事也一定有,我们也不清楚,在政治上的层面我们不清楚。但是,我们现在能清楚的(是袁克文和张学良),这两个人我大概能讲出来和原来的这种叙事不太一样的。

袁克文非常聪明 这与他母亲是朝鲜人有关 袁克文的书法作品。

先讲袁克文,袁克文是袁家老二,他的老大就是袁克定,袁克定是袁世凯的原配生的,袁克文是袁世凯在朝鲜当商务督办的时候,在朝鲜收的两个姨太太之一生的,并不是袁世凯的原配生的。朝鲜的贵族当中姐妹俩,亲姐妹俩嫁给了袁世凯,大概是第六,第七这个样子,袁世凯和袁克文的母亲的年龄差异很大,袁克文的母亲也是属于朝鲜的贵族家庭,当然我们又不能讲出生的血统,贵贱,遗传和智慧有多大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这种远距离杂交有利于人种的优化,中国人在两三千年前近亲不能结婚,后来生物学证明你最好不要在本村找,你要跨省找,跨县找,有助于遗传。

我们认为袁世凯可能就是从小家族起来的,其实不对,袁家是清代的大臣,三代受到朝廷重用。袁世凯之前的三代人,做官没有后来袁世凯做得那么大,也是在清朝的官僚体制当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袁家对子女的影响力当然也不一样,不是我们想的第一代从平民起来的。我本人是平民出身,但是我对他们这种官宦家庭出生的,我们真是高看一眼,为什么呢?因为人家就是见多识广,我们后来读书才知道很多东西,人家都不需要读书,从小就见到,感觉就和我们不一样,平民出身和贵族出身差别大概就在这里。袁世凯和朝鲜贵族结亲之后生下袁克文,我们现在看到的材料当中都讲到袁克文非常聪明,非常智慧,和这种血统可能有关系。

民国官二代的教育:请当时最好的学者当家庭教师

当然,袁克文很聪明也和袁世凯的地位很高有关系。袁世凯的地位很高,有助于他的家教,他给袁家子女请了最好的老师。袁家的女孩子请的都是女老师,其中一个最有名的就是吕碧城,她是晚清到民国最重要的女学者女侠客,和秋瑾是朋友,和人艺的老院长英若诚的父亲及严复都有很重要的关系。

袁世凯家的女孩子有十几个,袁世凯死的时候据说有两个是遗腹子。大概袁世凯活的时候,他们家里面能上学的,我估计应该在10-15个人之间,但是也不会很多,袁世凯1915年去世前一年,冯国璋和梁启超问他:“听说袁公你要当皇帝?”袁世凯说:“胡说八道,我根本不想当皇帝”。袁世凯讲,我孩子们都很小。他们家的家庭老师可都不得了,像南开大学的创办人严修。在1897年11月份的时候,严修上折子称要改革中国的科举制度,他在中国的教育界就相当于民国初年的蔡元培,相当于民国后期的傅斯年、胡适。这样的一位教育家,当时是袁家的家庭老师。

袁家当时的两位家庭教师严修(南开“校父”)及吕碧城(《大公报》第一位女编辑)。

袁家几个男孩子出国留学都是严修送到英国安排好学校,安排好住宿,安排好监护人。严修的学问很大,袁世凯死了之后,袁家的后人仍然是把孩子交给严修管理。这种很好的教育环境,还有一个重要的是给袁世凯教过书的张謇,也是在他们家教他的后代子女。所以这就使袁克文在很早的时候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也让他在官宦圈里玩得很好。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袁克文从小就讨人喜欢,这种讨人喜欢对他后来的成长发展非常重要。如果小时候就被别人不喜欢,可能对他后来也非常重要。袁家两个最重要的孩子:袁克文和袁克定,袁克定好像就有点不讨人喜欢,因为他心事重重,总想着政治。政治家心里老想政治,对自己是很不利的。袁克定在整个的成长过程当中介入政治太多,民国初建之后袁世凯当了大总统,长子当然很重要,我讲晚清四公子当中的陈三立,等于就是他爹陈宝箴的私人秘书。陈宝箴是湖南巡抚,所有到湖南去办事,所有去找陈宝箴的事情都要经过他儿子这一关。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 我们将来根本不可能再出现世家大族

袁克定在民国前后,大概从1908年开始,袁世凯在朝政当中地位越来越高的时候,袁克定成为袁世凯的私人代表。他说的话大家都觉得可能就是袁公的话,很多袁世凯欣赏的人,如杨度、梁启超、严复等,并不是说随时都能见到袁世凯,真正和他们打交道的并不是袁世凯,而是他的儿子袁克定。

袁克定在这个过程当中对袁世凯的政治事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08年袁世凯回到湖南安阳修养。我们过去概念当中,好像他回去就被管制,什么都没有了,其实这个是不对的。袁世凯是在养病,但是袁世凯和朝廷之间,和南边的政治家、北方的政治家,和教育界、文化界、军界、政界都保持着密切往来。袁家有电报,铁路也在那个地方转了一个弯,他之所以住在那,就是离火车也很近。这个过程当中,最主要替袁世凯联系的就是他的长子袁克定。

1908年一直到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民国建立,袁世凯当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之后1913年正式当总统。但是最不幸的事情是,袁克定抱着这么高的热情,梦想着以后的政治地位时,恰恰就在1913年,民国二年的时候,袁克定骑马在老家安阳摔倒,骨头摔断,之后大概昏迷了两天,当地的医生也没给他把腿接好,成了瘸子。这就使他的政治前途一下子不看好。不是外界不看好,袁家的人也觉得,如果袁家可以有人当高官的话,袁克定的形象也不太适合。袁克定的地位,不仅在袁家,包括袁世凯的朋友圈,都是这个问题。

袁世凯本身在这之前对袁克定非常信任,非常欣赏,但是慢慢的,他会想老大将来发挥起来有点难,因此就去培养老二。因此袁克文就在袁克定腿摔伤之后,地位慢慢提升。当然这是很好的事情,过去人不像我们现在计划生育,只要一个孩子。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所限,我们将来根本不可能再出现世家大族了。

袁克定骑马摔伤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 袁克文(左)与袁克定(右)。

袁家的子女多,老大有问题,老二上,这会导致老大和老二之间产生问题。这在中国历史上不是第一次出现,唐代李世民和他哥哥李建成;再往前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曹操的两个儿子和袁世凯的两个儿子性格特别相象,都是老二具有非常超人的才华,导致很重要的麻烦是,老大老觉得老二想颠覆他。因为中国从三千年前的周礼开始已经约定了老大的法定继承人地位。长子的继承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袁克定摔伤之后发现他的地位在动摇,老二的地位在提升,因此,他们兄弟俩之间有了心结,这对后来的历史解读非常重要。由于袁克定有这么一种怀疑,他一定想办法把地位做实。

1915年,中国为什么从民国走向帝制,简单讲可能有几个原因:

第一点,走向民国共和这种体制太短了,1912年-1914年,民国三年,太短了,衍生出一大批问题,宋教仁被刺杀,国民党造反(二次革命)等。第二点,1914年又发生一个大事——第一次世界大战,紧接着一战衍生出一个问题,日本出兵占领山东,把德国人的权益收走了。它收走之后日本很快给中国政府一个备忘录,要求中国政府确认德国的权益转到了日本手里面,这就是我们历史上讲的21条,历史书里把它描述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完整交给日本并不构成问题,日本在要求中国政府确权备忘录里增加了两点,一个是要求把东三省满洲给它,满洲是很大的一块地盘。另外要把蒙古给它,这两条是袁世凯无论如何不可能答应的。第三点,事情发生后,中国政府还面对着另外一个更复杂的问题,蒙古闹独立。晚清人不愿意和汉人通婚,喜欢和蒙古贵族通婚,让蒙古不要脱离中国。但是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恰恰导致了一个共和国家,这使得蒙古要脱离中国。1915年的时候,这是中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历史背景理解袁世凯称帝:对防治蒙古独立 解决山东被占问题有益处

我个人觉得袁世凯1915年走向帝制有各种复杂的原因。当然他也有私心,毕竟来自于中国两千年丰厚的帝制土壤,中国的帝王思想在袁世凯这一代人中根深蒂固。袁世凯1915年走向帝制的原因:拢住蒙古,解决山东问题,因为这些问题都与有没有皇帝有关。

当皇帝就要有皇太子,要有一系列的家庭架构。当时的中国很搞笑,1915年下半年,皇宫里面到处都是裁缝在做衣服,做龙袍,做宫里面后妃穿的衣服。这个时候真正竞争最激烈的就在皇太子上,袁克定腿摔坏之后觉得地位在下降,怀疑他的大弟弟袁克文。袁克文是大家都推着他,但是越推他就是越害他,袁克文在这个过程当中开始往后退。最重要的是袁克定在这个帝制过程当中,几乎是垄断了对袁世凯的所有信息渠道,所有的信息都要告诉袁克定,袁克定再去告诉他爹。领导人再伟大,总有昏庸的时候。这个时候,当年北洋时期和袁世凯一起共患难的老哥们,像冯国璋、段祺瑞、张勋、严修,都是跟着他一辈子的,这一拨人并不认为1915年的中国应该走向帝制。

袁世凯。

但是,这一拨人怎么办,大家兄弟一场,从1890年代开始大家走到一起。他们不可能像后来的蔡锷那样这样造反。无论如何,让段祺瑞这些人去反袁世凯,他们是做不到的。他们采取的办法是不来往,不出恶声,我不反对你,我可以请病假。这几个老哥们都请病假了,段祺瑞请病假,严修本来是他们家的家庭教师,这时候他发现根本没有办法劝袁世凯,弄得袁克定很不愉快。于是严修到1916年6月份,有半年都没有再来袁家。

袁世凯称帝因儿子误导:袁克定私印报纸蒙骗父亲

这些外部变动都没有引起袁世凯的警惕,他没有想到这里面会有那么多的问题。袁世凯得到的信息都来自于袁克定,袁克定不断忽悠他爹,劝他父亲称帝,我们只有解决了帝制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怎么解决帝制?袁克定专门给袁世凯印了一份报纸,上边写着:日本皇室发表声明,支持中国恢复帝制;英国皇室也发明声明支持袁世凯称帝。袁克定这件事情做得非常恶劣,他就利用特殊环境下的政治背景,专门印报纸给袁世凯看。很多领导人很伟大,很聪明,但是他就没有办法防家贼。后来袁世凯就说他儿子是欺君之罪,我们现在管这叫“坑爹”,袁世凯在这个过程当中迷迷糊糊就被推向帝制了。其实日本皇室根本没有说,他看不到真报纸。另外,老哥们不再提意见,朋友都不再讲,袁世凯始终没有弄明白怎么回事。

直到1916年的时候,他才弄清楚外面怎么评价他。他有一个非常喜欢的女儿,有一次她的丫鬟回家探亲回来,带着瓜子,用报纸包的,这个包东西的报纸被袁世凯的女儿看到。这个是真报纸,上边写着:日本政府抗议中国走向帝制,英国政府也抗议,中国不能走向帝制。他女儿把这个报纸拿给他爹一看,袁世凯就懵了。

这时候起到重要角色的是袁克文。袁克文也给袁世凯上了一首诗,袁世凯当时可能没有读懂,也就是很隐讳地告诉袁世凯不要走到城楼最高处,不要想当帝王。当时袁世凯没有看明白这首诗,因为是自己儿子,他不愿意去琢磨这里面的深意。袁克文不仅自己写,也动员他一个很重要的朋友方尔谦写。这个方尔谦和袁克文后来是儿女亲家,两个人同吃同住同嫖娼,是非常亲密的战友。他也写了一首诗给袁世凯,袁世凯都没有看懂。最后还是袁世凯的女儿告诉了他外边对他称帝的评价。

现在我们再看1916年的帝制,就会有不一样的改变。我们不能说袁世凯是好人还是坏人。袁世凯在这个时候的想法就是很快刹车,帝制不搞了,还当总统。但这时已是1915年底,已经有一批可能在帝制当中得到好处的人,袁世凯阻止不住这批人的劝进。我们所(编者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档案藏有一大堆当时的文档,都是推举袁世凯当中华帝国皇帝的推荐信。你不能讲这些东西都是假的,当时的气氛,只有帝制是中国的出路,因为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有很深的感情,希望国家好,帝制才能让中国好。因为袁克文提过意见不要袁世凯去当皇帝,不要恢复帝制,他哥哥袁克定肯定很恼火,袁克文1915年帝制不可阻止的时候,没有办法在中南海里面待下去了,就去了上海。

青帮红帮不是黑社会 和今天的慈善组织非常相似 袁克文及眉云夫人。

袁克文来到上海后,就加入了当地的组织青帮,也就是我们后来讲的黑社会。实际上这个解读是不对的。我们对晚清民国的很多解读,都可能有一定的妖魔化和意识形态化。其实青帮、红帮和我们今天很多慈善组织非常相似。青帮起初是下层社会的互助自助组织。清朝中期最重要的运输管道是运河。运河的秩序怎么维护?运河的船夫,开小餐馆的,包括那些妓女,怎么才能不受到无端的伤害?怎么保护这些行业?为了解决这些行业,清代中期就诞生了青帮。

青帮当然有内部的组织,我们现在的这种慈善组织没有内部组织吗,也有。我们回望的时候就会发现不一样的历史。这时候袁克文离开中南海跑到上海,被推举为青帮的首领,他就想通过做一个非政府组织来帮助这个国家。

因此,我们去看袁克文的后半生,从上海到天津,他主要是以青帮首领的身份,在给社会做事情。他有一个同母的妹妹,也是青帮的首领,在上海开山门接受弟子,他们兄妹俩都在上海、天津做这个事情,做得很大,天津、华北的地面,哪出了问题,袁克文一句话就可以把很大的事情解决了。我们可能过去对中国社会治理不理解,1901年之前中国没有警察局这个机构。中国社会几千年怎么治理?它就是靠自主治理。在广大的农村,靠乡绅在治理。近代城市发生之后,1901年之后开始出现警察,另外还有一拨就是青帮,洪门,他们共同治理。我们后来的革命话语当中把它打成黑社会,这就比较麻烦了。孙中山就是黑社会的头头,蒋介石也是黑社会头头,所有近代革命者大概都和这些组织有关。

我打个不恰当的比喻,青帮红帮和我们后来的非政府组织非常像,它就是在救助着一拨特殊的群体。袁克文是1931年死的,突然死掉了,去给他送葬,哭丧的,就是他所救济的人,和尚、道士、尼姑、妓女,三教九流,也有军方的大员、政治家。如果把青帮定性为黑社会,这个送葬场面就不好解读了。

袁克文晚年为没能劝住父亲称帝而自责 自虐以求速死

袁克文的后半生当中,脑子里一直想着1915年的事情。他后半生当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只求速死”。他的这种行为有点像五四时期的苏曼殊,是完全自虐的。很多天不吃,要吃就吃得饱饱的,恨不得自己早死。袁克文有这个心理,是因为有一个重要的阴影在他脑子里转不开,就是他父亲的死。袁世凯之死,我们今天很温馨去想一想,其实他死得很悲壮。总的来说这还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因为他死之前,多少他的老朋友都去劝他不要生气。他的病就是气出来的,急性肾病。严修劝他:“这事和你有关,但是你不是主要责任,因为别人骗了你。是在错误信息下做出的错误决定。”严修说是杨度鼓吹帝制才把袁世凯害了,还没有讲袁克定。

但是袁世凯到最后非常明白,他说,说到底责任在自己。我看到这个材料时就在想:我们其实应该很公正对待袁世凯,他并不是一个污点很多的人。最后他能够有这么一种觉醒,你也会觉得袁世凯这个人还是敢担当。他并没有把这个责任推托,他认为最终的责任在自己,不管谁建议,毕竟决策人是他。他是总统,是他要改帝制的。袁世凯这一点讲得很悲壮,他这种悲壮恰恰给他的儿子上了一个精神上的枷锁。

袁克文的后半生,我个人在分析他,他始终有一个问题:“我要是不写那首诗会怎么样?”第二个问题,“如果我要像我的哥哥一样支持帝制会怎么样?”这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袁克文,因此袁克文的后半生基本上在这种折磨中度过。一方面他要去给社会干点事情,从情感、道德上补偿社会。另一方面他内心的煎熬没有办法解脱,他认为他没写的那首诗,让他对父亲的死有道德上的责任。袁克文后半生很受折磨,42岁就死掉了,我认为主要是这个事情。四公子当中,我重点讲袁克文的政治情怀,我们也不能讲他的政治情怀是一种现代政治情怀,但明显感觉他是有政治情怀,有担当的。为这个国家,为这个民族,他敢说话,能够说出一点比较正确的话来,他是四公子当中很重要的人物。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