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2022年备考诗歌鉴赏高考真题之比较阅读

句子大全 2014-08-22 08:57:31
相关推荐

命题特征

就一句诗歌与考纲必背篇目比较手法上的异同。例如:(2018年全国1卷)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

就整首诗艺术特征与必背篇目比较异同。例如:(2018年全国3卷)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就一句诗的手法与课外诗歌比较相同点。例如:(2017 年北京卷)“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2020年复习对策

考纲64篇必背篇目,不但要会背会写,更要在相似诗歌中比较鉴赏全面理解;既要宏观把握全诗艺术特征,更要微观掌握写景用了哪些手法;做到逐句理解,做到同一类型诗歌同一作者诗歌异同分析;鉴赏诗歌手法,学会课外迁移。

高考真题举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2018年全国1卷)

点评:身处逆境,乐观自信,爱国自强;联系《李凭箜篌引》与《雁门太守行》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答案 B

解析B项错在“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颈联中的“穷”并不是指生活贫困。“屈穷”意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

失误:错选C。原因:教材掌握不牢固。对策:巩固教材,拓展知识面,知识分子最忧虑的是什么,联系名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与“穷则独善其身”。

命题技巧:主句分析,重在理解;总体概括,景情联系。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案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首先解释诗句的含意,再点出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本联的表面意思是,冬天的寒风终会过去,春天将会到来,届时春风会把枯柳吹绿,柳条看起来好像笼罩在轻烟之中。从表达的情感上看,北风呼啸,喻指诗人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枯柳逢春、春柳笼烟的艺术遐思,表达了诗人虽处境艰难,但始终怀着乐观旷达的心态,不甘沉沦,在屡次受挫之后还能自我勉励。

失误:错当名句赏析。原因:思维僵化,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策:含义+分析+情感。

命题技巧:句子理解,关键词切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2018年全国3卷)

点评:神话传说,挑战大海,英勇无畏。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3答案 A

解析“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从最后两句可以知道,本诗咏赞了精卫填海的行为、坚韧不拔的壮志和奋斗到底的毅力,所以不会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

原因:不能整体把握,纠缠细节。对策:联系全诗,总体把握,理解主旨。

命题技巧:主句分析,重在理解;总体概括,比较展现。

4.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答案 观点一: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

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

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解析先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意或不同意,然后结合诗句来分析。如果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希望我死了之后还有子孙活着完成我的遗愿”,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是精卫对自己的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抒发;如果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我希望用我的生命来换取你的生命”,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不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而认为这是从作者的角度表达的。

失误:没有关键词。原因:不能从切入视角入手,结合诗句围绕主旨分析。对策:强化诗歌主旨理解,强化答案逻辑化。

命题技巧:争议探索,言之成理;紧扣主旨,结合诗句,全面分析。

类型二主观题比较

命题特征

就一首诗与考纲必背篇目宏观比较异同。例如:(2019年全国3卷)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就一首诗与考纲必背篇目微观角度比较异同。例如:(2017 年北京卷)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就一首诗内部比较不同手法对写景与抒情的不同作用。例如:(2019年全国2卷)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2020年高考复习对策

重视不同诗歌的宏微观角度比较,重视同一首诗歌写景抒情不同手法艺术效果的异同比较。比较成为诗歌背诵常态,成为诗歌鉴赏常态。

高考真题举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2019年全国3卷)

点评:民歌俚曲,劳动场景,欢愉情感。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5答案 B

解析“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根据第三句“田塍望如线”可知,田埂一眼望去如线般笔直,第四句中的“参差”一词在这里形容水光闪烁。

失误:不选B.原因:不能换位思考。对策:换位思考,转化视角,身临其境。

命题技巧:主句分析,还原场景,理解情感。

6.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初中教材的内容,同时也是高考指定背诵篇目,这首诗运用典故,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而本诗截然不同,诗歌采用民间俚曲的表现手法,语言通俗易懂,清新流畅,勾勒出田野风光和农民的劳动场面。

失误:语言风格理解错误。原因:教材掌握不牢,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策:掌握教材,形成体系,提高能力。

命题技巧:群文阅读,比较思考;语言特色,意象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2019年全国2卷)

点评:干谒七律,独立人格,为人正直,不卑不亢,理直气壮。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7答案 D

解析“受恩必报”错误,诗歌尾联表达的诗人对待恩惠的态度是,接受恩惠需要有理由,不能随便地接受别人的恩惠。

失误:不选D。原因:干谒诗主旨理解错误。对策:紧扣主旨,分析意象,理解细节。

命题技巧:主句分析,重在理解;全局把握,理解细节。

8.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答案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作答此题,需要结合颈联中两个具体场景,联系全诗分析其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颈联的两个场景,一是雨中垂钓引发乡思,一是秋夜中风吹木叶声阵阵传来,这两个场景将诗人孤高耿介的情怀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直观感受;结构上,诗人在直抒胸臆中穿插场景描写,可以使诗歌的节奏得以舒缓,使诗歌显得委婉从容。

鉴赏首联表明心志,虽然自己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不会改变,自己不会去拜谒朱门权贵之人,而是拜谒裴侍郎这样的儒家学者。颔联点题,把投书裴侍郎的目的直言不讳地讲了出来。颈联从直抒胸臆转而写景,更为形象地展现出自己孤高耿介的情怀。尾联再次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会随便地接受恩惠。全诗表达出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正常渠道进身的思想感情,语言铿锵有力。

失误:不能用专业术语,陈述作用。原因:没有健全知识体系。对策:景物描写作用,积累专业用语。

命题技巧:分析场景,鉴赏环境;多角切入,分条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1题。(2017年北京卷)

点评:南方美景,别样别离。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 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0.【答案】C

【解析】A项“际晓”意思是“黎明”,故“旭日东升”;“晴江一女浣”意思是“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众鸡鸣”意思是“众鸡鸣唱”。

B项“水国舟中市”意思是“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桥树杪行”,因为视觉的原因,远处的山桥似乎就在近处的树梢之上,这是空间上的明显错位,平面的图画有了立体感,有了动感,看上去就像“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项“万亩良田,井然有序”理解有误。这里“井”是“村落”的意思。“万井”,引申为千家万户。巴峡地形以丘陵、山地居多,很难有“万亩良田”出现,而且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缺少“出”的立体感;在同一视野中,“二水”与村落更有层次感。

D项“馀春”意思是“暮春”。由“忆帝京”“稍解别离情”可以看出诗人是借“山水之趣宽解”“离愁别绪”。

失误:不选C。原因:不能联系上下句,还原场景。对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要与实践结合;全局思维,联系上下句,理解巴峡特点,根据特点理解C。

命题规律:逐句解读,还原场景;角色切入,身临其境。

10.“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10.【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要抓住题干中的“鸟雀之声”“思乡之情”分析。 A项诗句意思是:黄昏时分黄鹂鸣啭,主人公在玉制的镜台前伤心。传递的应是深闺宫怨之情。B项诗句意思是:天已寒凉,大雁急于回归温暖的故乡,所以“雁声急”;时已“岁晚”,羁旅之“客”急求回家团圆,但归程遥遥。急切的“雁声”表现的是客居之人路遥急归的思乡之情。所以此项是以“鸟雀之声”传递“思乡之情”。 C项诗句意思是:苍鸠鸣叫,似两两相语于竹间。传递的是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没有传递“思乡之情”。 D项诗句描绘的是晚春景物,没有传递“思乡之情”。

失误:D。原因:仅从拟人角度比对相似性,考试点是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对策:审题全面,从情感与修辞两个角度比较。

命题规律:相似比较,根据诗歌,总结手法,根据手法,判断相似。

11.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11.【答案】《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解析】此题属于比较鉴赏题,题干中已明确给出了比较的角度,即意象和情感。解答此题,首先应该找出各句诗中出现的意象,然后通过这些意象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中,描写三峡用的意象是“猿鸣”。猿鸣极哀,诗人通过猿的叫声,渲染了巫峡的凄清,表达了内心的凄凉和悲苦。“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中,描写三峡用的意象是“玉露”“枫树林”。诗人借此写出了秋天巫峡的凋零衰败之气,表达了内心的凄苦。《晓行巴峡》描写三峡,选用了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万井、二流等色调明丽、富有巴峡乡土气息的意象,表达了诗人身处清丽的景物之中的闲适之情;从诗歌最后一句“稍解别离情”可知,诗人还有一点淡淡的思乡之情。

失误:不能从意象和情感两个角度组织答案。原因:不能概括意象特点,组织答案套路化,思维僵化。对策:围绕问题角度组织答案,分析问题本质,本题考查意象特征以及作用,引导学生健全知识体系,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力。

命题规律:从意象与情感角度比较课内外诗歌不同点,侧重与审美能力。

类型三组诗比较

命题特征

同一主题,两首诗歌,比较异同。

客观选择题比较异同。例如:(2019年北京卷)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主观题比较异同。例如:(2019年北京卷)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020年高考复习对策

整理组诗,培养学生群诗阅读能力;精选习题,提高学生比较异同能力;在比较中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在比较中提高学生语言水平,把背诵复习、诗歌鉴赏与作文语言水平提高连成一线,形成体系。

高考真题举例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题。(2019年北京卷)

点评:题画诗歌,七言组诗,侧重审美,比较异同。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

注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9.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9答案 C

解析“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说法错误,墨梅图中并无桃李,诗歌中“桃李依然是仆奴”只是借用桃李来进一步衬托画中梅花的“清姝”。

失误:不选C.原因:不能理解如何描写梅花。对策:抓住梅花,多维理解。

命题技巧:主句分析,紧扣审美,分析梅花。

20.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20答案 A

解析B项第一首诗的主旨是赞颂画师画梅技艺的高超以及梅花的清姝,并不是对“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的讽刺。C项第二首借用寿阳公主的典故,将美人之面与高洁之花融合,目的是衬托梅花的美,并非“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D项将“艺术来源于生活”作为诗人的“画外音”,属过度解读。

失误:C。原因:审美能力较差,不理解典故作用。对策:对象特征,描写方式。

命题技巧:总体评价,侧重审美,突出典故。

21.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答案 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此题包含两个要点:一是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即主要强调其重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二是两首诗在题咏侧重点上的不同,前者重在赞美墨梅的“清姝”,后者侧重赞美画师的造诣。

鉴赏(其一)该诗以桃李俗艳衬托墨梅清姝。在诗人看来,巧妙的画笔终不能改变无盐的丑陋;眼前这幅梅花,纵使画成黑色,也无损梅的风姿,它的格调依然远在桃李之上。桃李浓艳,难免媚俗;梅虽墨色,却自清姝。一个“清”字,盛赞了梅花洁身自爱、孤高傲世的精神。“仆奴”一词,是对庸俗的鞭挞。诗中隐然可见诗人孤芳自赏的胸怀和冷眼阅世的人生态度。

(其四)该诗用赞美画师来写梅花。“含章檐下”借用宋武帝寿阳公主的典故。诗一入手便把美人之面与高洁之花融合,衬托出梅花的美。次句说,原来这巧夺天工之画,出于画师生花之笔(秋兔毫即指毛笔),这一句赞美了画师的技法。后两句更进一层,说这位画师不仅技法高超,而且艺术境界也极高,他把白梅画成黑色,乃是“遗貌取神”。他追求的是梅花的意态之美,至于为白为黑,原不在意。正如善于相马的九方皋,“在其内而忘其外”,取其意而遗其形。

失误:不能写出侧重点。原因:审美能力较差,不能联系选择项。对策:习题互动,抓住关键词。

命题技巧:比较异同,突出审美。

总结:比较是一种命题方式,更是一种思考习惯;比较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创新思维。高三三轮复习,不能不渗透比较思维,不能不养成比较习惯。

本文系转载,原作者: 告知帮您署

本文由语文阅刊(yuwenyuekan) 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致原创作者: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