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沧桑巨变中焕发青春活力

句子大全 2014-07-25 13:20:03
相关推荐

话剧诞生110周年:

在沧桑巨变中焕发青春活力

焦菊隐导演的老舍话剧《茶馆》。资料图片

今年是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

20世纪初,随着国力衰弱,一些有志之士把目光转向西方,试图从中寻求疗救中国社会的药方。正是在中国人探求救国救民的过程中,西方戏剧被引进来。应当说,这是中国人的一种主动的文化选择,当然,也是一种历史的遇合。

中国话剧从诞生之日起,便与时代变革同频共振,与社会生活相伴相随。回顾中国话剧发展的110年历史,我们同时感受着这一艺术形式的沧桑巨变和青春活力。

中国话剧的诞生

“五四”新剧的成就中国话剧走向成熟诗化现实主义的高峰新中国话剧的春天转型中的新时期戏剧

田汉历史剧《关汉卿》。资料图片

谈起中国话剧的起源,人们常说它是一种“舶来品”。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被动地接受了西方戏剧,在自足的文化形态中,硬性地植入了一种异质文化因素呢?其实不然。

最早接触西方话剧的中国人是谁?在中国内地最早接触西方戏剧的,是一些出使西洋的外交官。他们津津乐道西洋剧院建筑之华美,惊异西方艺人地位之高贵,慨叹西方戏剧布景之逼真。他们将西方戏剧的特点概括为“白而不唱”,格外看重西方戏剧的社会功能。他们以法国为例——法德战争后,法败,遂集巨款建戏馆,“盖以鼓励国人奋勇报仇之志也”。

早在1596—1604年间,《澳门圣保禄学院年报》就记载了中国学生演出西方的戏剧。在内地最早则是上海的教会学校的学生演剧。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继之又有《六君子》《张汶祥刺马》等。

中国话剧主要是通过日本这个桥梁而引进的。在其创始期,呈现出错综复杂、多元发展的状态。主要的社团,无论在演出宗旨、艺术追求,还是演出形态上都是不同的。

偏重西方戏剧原态演出的,是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团体春柳社。创始人李叔同等人主要受到日本新剧(西方戏剧演剧形态)影响,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第三幕,获得中外人士称赞;不久,又演出了根据美国作家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