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那段人们互相尊敬 爱慕的日子哪去了?

句子大全 2014-06-10 16:42:31
相关推荐

本文摘选自《Lens》杂志

临近傍晚,捷克导演伊日?门泽尔(Jirí Menzel)才从墓地赶过来,他的新片在那里取景。这是一部关于排练歌剧的电影。他没有透露更多,也不需要――他的电影总是出奇简单,没有什么故事的迷宫,只是温柔地注视着普通人的优点和弱点,并混杂着荒谬和幽默。

“幽默是捷克的民族性格。”门泽尔对记者说,“捷克人习惯从下面看人,比如看拿破仑,我们更喜欢看到他作为一般人有破坏欲的一面,而不是看他统治者的一面。政治人物装扮得冠冕堂皇,我们却带着点嘲弄去看他们。嘲笑他们,也是保护自己的方式。”历史上,捷克曾遭日耳曼、斯拉夫等势力轮番侵略,幽默成为捷克人对抗压迫的手段。“为什么我们能够生存下去,因为幽默让我们学会在大国的阴影下生活。”他说,“笑也是了解世界最好的方式。”

▲伊日?门泽尔

采访约在布拉格一个公寓楼前的露天酒吧,门泽尔没有像他电影中的人物那么热爱酒,只是点了一杯粉红色的饮料。他还拒绝了一个酒鬼老友的邀请,很严肃地说,我是在工作。他看上去似乎是一个很认真的人,讨厌自己被称作艺术家:“今天很多东西都被称为艺术,在人行道上拉屎也被叫做艺术。而在以前,艺术是表明你真正懂得一些东西,那些画家或音乐家花了很长时间才能获得这个称号。电影只是手艺活儿。”然后,他又补充了一句,“我妈妈说,艺术家是那种想着避免天天早上起床上班的人。”

他很快就要展示自己幽默的天赋:先是拿着他的iPhone 4S和记者的iPhone 3GS玩起了“找不同”,伴随着哑剧般的表情变化;然后又数落起卡夫卡“把自己看得太过严肃”,而读者们又把卡夫卡和文学、艺术看得太过严肃。在他看来,哈维尔要可爱一点,“有几个剧很不错,但其余就是我智商理解不了的了”。他比较喜欢伍迪?艾伦,“伍迪能够让极其严肃的话题里都充满笑声,他也不喜欢阐释,他的实质和所有他传达的信息都很简单”。当然,他更喜欢博胡米尔?赫拉巴尔,28岁时执导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严密监视的列车》,就改编自赫拉巴尔的同名小说。

那段人们互相尊敬、爱慕的日子哪去了?

▲赫拉巴尔(右)与门泽尔(左)在电影《严密监视列车》首映现场

门泽尔比赫拉巴尔小24岁。这是迟来的一段友谊,因文学与电影的相遇、交谈而越发真诚、浓炽。“赫拉巴尔刚发表小说的时候,我立即发现它们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并且喜欢上了。刚好那时我的同事们正在做一部改编自他小说的电影(《底层的珍珠》),他们邀请我拍了一小部分,都很喜欢,于是又给我提供了《严密监视的列车》的剧本。” 门泽尔对记者回忆道,“我很幸福,能拍他的小说,还跟他交上朋友。”?

▲ 《严密监视的列车》电影截图

他就这样接着改编了《失翼灵雀》《金黄色的回忆》……一直到《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听到人们说门泽尔的电影我从不高兴,那实际是赫拉巴尔的电影才对。”门泽尔说。但他毕竟凭此在捷克新浪潮导演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几乎每一个捷克人都会说,门泽尔是我们第二重要的导演——排第一的是拍出过《金发女郎之恋》《消防员的舞会》及《飞越疯人院》的米洛斯?福尔曼。

▲ 《严密监视的列车》小说中译本封面

捷克新浪潮发轫于1962年。 赫拉巴尔粉碎了捷克当时虚假的写实文学,将人们的注意力重新放回现实之上。赫拉巴尔还原生活色彩和人性层次的努力,与年轻导演们产生了共鸣。门泽尔的朋友们都钟情于赫拉巴尔,他们不知道,赫拉巴尔的作品在国外也很受欢迎。过了几年后,门泽尔才知道《严密监视的列车》在国外获得的巨大反响。 门泽尔最初只是想奔着票房拍点儿好看的喜剧。他说自己常常只是无意识地去拍了那么一部电影,说不清它为什么成了时代的传声筒。

▲《雪绒花的庆典》电影海报

在上世纪80年代,从没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门泽尔拍出了著名的“乡村三部曲”:《金黄色的回忆》《雪绒花的庆典》《甜蜜的小村庄》,将镜头对准20年代的捷克乡村,一个记忆里的年代,甚至画面都涂抹着啤酒的颜色,让人忍不住想冲到酒吧大醉。对于质朴、原生态似的捷克生活,没有比这三部电影更加像回忆录一样,去细数它的美丽和温暖。在当时压抑、麻木的社会环境中,门泽尔试图唤起人性正常的一面。

▲赫拉巴尔《雪绒花的盛典》登上豆瓣读书首页

赫拉巴尔一直认为门泽尔是诠释他作品的最佳导演。他们两个都受不了严肃与乏味,而善于在幽默中开掘诗意,他们是“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和悲观的乐观主义者”。他们一个爱喝啤酒,写啤酒,将自己的文字比喻成啤酒,给别人喝之前自己先尝尝那味道好不好,宣称“喝啤酒对于好的写作是有象征意义的”,甚至说如果有女儿的话,他一定会用啤酒给她洗澡。而在另一个的几乎所有电影里,都有喝酒乃至醉酒的场面。《金黄色的回忆》背景正是赫拉巴尔父母的啤酒厂,几年前经营不善要关门时,一个喜欢门泽尔电影的有钱人买下了它,现在那里设立了啤酒节,纪念这两位艺术家。“这比奥斯卡奖还好。”门泽尔得意地说道。

▲赫拉巴尔在自己家的宁布尔克城啤酒厂。1930年摄

赫拉巴尔总是描述底层的生活,强调“宽容地饶恕所有人性的弱点”。门泽尔对此理解得再好不过:“在这个世界所有的创造物中,人是最有趣的。恰佩克和赫拉巴尔看到了这点。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有趣之处。”

“赫拉巴尔并不自认为是知识分子,虽然他的智商很高,但他的脚却是在地上。对人对生活的关注、热爱,让他留在了他处身的人中间。”门泽尔对记者说道。

身为法学博士的赫拉巴尔,从事过推销员、炼钢工、仓库管理员、废品回收站打包工等工作,只有在这些地方,与这些他认为的“底层的珍珠”在一起,他才会感到快乐、自在。他听他们聊生活琐事(尤其是在酒吧里听),回忆悲伤的、快乐的往事,从中汲取故事,深入他们的心灵经脉,沉淀美与奇特,塑造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因此,赫拉巴尔总是说他不过是在记录别人的生活,“我写作实际上是为了所有普通的人,所有我所遇见并彼此倾心交谈的人。”

▲赫拉巴尔在金虎酒馆

门泽尔也历练了一双包容的眼睛。在《雪绒花的庆典》中,乡村狩猎协会的男人们展露了各种丑态和窘态,但在结尾,当一个爱唠叨的可爱的年轻人死去时,气氛变得伤感,生活却还要继续,于是,最后的镜头停留在周边葱绿的树林和树林里伸出的道路。

“我要是不爱这生活,我要是不相信它,恐怕我不仅不会写作,而且也不会存在于这里了。因为没有信念是没法活的。” 赫拉巴尔写道,“我热爱那些工作之余能坐下来喝个啤酒的人们。他们在那里简要地复述着他们的这一天、这一个星期、这一年、他们整个的一生。他们不仅善于嘲笑这一切,而且也能为自己的这一切哭泣。”

新书《雪绒花的庆典》通过一个个短篇故事描摹个性各异的众生相,独特的面孔和独特的命运,令读者印象深刻:抠门的哈宴卡餐厅店主、美丽优雅的贝妮科娃夫人、永远的影迷卡格尔、生活在昔日光辉里的自负画家、喜好囤积二手残次品的快乐先生麦德克、无法自控嗜食香肠的饕餮卡雷尔、心中唯有苹果树以摆脱专横妻女的弗兰茨、坐在轮椅上的两个铁哥们洛萨和巴维尔、热心助人甘为朋友牺牲性命的乐力、头戴白色礼帽的神秘的雍德克、为一头被射杀野猪的归属而争执不下的两个狩猎协会……

“真实世界的片段在我的打字机上喷涌而出,它们看似疯狂和令人困惑,然而无奈地充满了人性。我写下关于人的短篇故事,那群人深陷美丽和怀旧的爱河,犹如对青春少女的一见钟情;那群人始终保留了初恋般的眼眸,所以我和他们称兄道弟,水乳交融。我认为,那些人和画面蕴含了面包的酵母,我的故事就像我们每天食用的面包,用自古生长于这块土地的谷物糅合而成,只是,在面包边上我搁了一把实用的小刀,它不仅面包需要,人类的命运也需要,那就是写作。”(摘自赫拉巴尔1984年的访谈。)

更多推荐:“蓝色东欧译丛”(花城出版社)

“蓝色东欧”部分书目

红色*标注为已出版

蓝色▲标注为近期即将出版

第一辑

*《石头城纪事》(小说)

【阿尔巴尼亚】伊斯梅尔? 卡达莱 著李玉民 译

*《错宴》(小说)

【阿尔巴尼亚】伊斯梅尔? 卡达莱 著 余中先 译

*《谁带回了杜伦迪娜》(小说)

【阿尔巴尼亚】伊斯梅尔? 卡达莱 著 邹琰 译

*《石头世界》(小说)

【波兰】塔杜施? 博罗夫斯基 著 杨德友 译

*《权力之图的绘制者》(小说)

【罗马尼亚】加布里埃尔? 基富 著 林亭、周关超 译

*《罗马尼亚当代抒情诗选》(诗歌)

【罗马尼亚】卢齐安? 布拉加等 著 高兴 译

第二辑

*《我的疯狂世纪(第一部)》(传记)

【捷克】伊凡?克里玛 著 刘宏 译

*《我的疯狂世纪(第二部)》(传记)

【捷克】伊凡?克里玛 著 袁观 译

*《我的金饭碗》(小说)

【捷克】伊凡?克里玛 著 刘星灿 译

*《一日情人》(小说)

【捷克】伊凡?克里玛 著 高兴、杜常婧 译

*《终极亲密》(小说)

【捷克】伊凡?克里玛 著 徐伟珠 译

*《等待黑暗,等待光明》(小说)

【捷克】伊凡?克里玛 著 杜常婧 译

*《没有圣人,没有天使》(小说)

【捷克】伊凡?克里玛 著 朱力安 译

*《花园里的野蛮人》(散文)

【波兰】兹比格涅夫? 赫贝特 著 张振辉 译

*《带马嚼子的静物画》(散文)

【波兰】兹比格涅夫?赫贝特 著 易丽君 译

*《海上迷宫》(散文)

【波兰】兹比格涅夫?赫贝特 著 赵刚 译

*《父辈书》(小说)

【匈牙利】瓦莫什?米克罗什 著 许健 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