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拯救德语从娃娃抓起:语言壁垒撕裂德国社会

句子大全 2014-05-31 20:21:03
相关推荐

作者:小 丁

德国联邦政府家庭部上周宣布的一项统计数据吸引了不少眼球:德国320万学龄前儿童中有67.5万也就是超过五分之一的比例在家几乎不说德语,前两年这一比例分别为18.7%和19.4%。

相关报道

历来主张加强学前教育的自民党(FDP)对这一持续增长的数字表示了担忧,并要求加强幼儿园的德语教学。

正常的思维应该问:在德国,不说德语说什么?可是德国已经聚集了越来越多思维不正常的人。《南德意志报》(SZ)旗下的一份年轻刊物《现代》(Jetzt)9月7日就刊登了一篇名为“为什么没说好父亲的语言让我抱憾”的文章,不仅暗讽FDP党的担忧多余,还试图为不努力融入找理由。

文章开门见山点题,作者作为生活在德国的伊朗二代移民,虽然吃伊朗菜、听伊朗歌,却遗憾地没有继承好父亲的母语波斯语。伊朗亲戚来做客,只能用德语或是磕磕巴巴的波斯语唠家常。在学习波斯语过程中体会到了不少容易产生共鸣的文化现象,比如Taroof指一种过分的客套,在外谈生意给钱不要马上接啊,聚餐时盘子里最后一点食物不要吃啊,这些我们亚洲人也能感同身受、德国却鲜有耳闻的风俗。

文章到这也无可厚非,即便是纯正日尔曼人也可以喜欢上一门外语或是异域文化,并从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反思母语里不曾抽象化的种种。可既然波斯语对你这么重要,学语言的黄金时期幼年少年你在干什么?德国毕竟住着不少能够流利说两种语言的年轻人,他们都是在意识到寻根溯源父辈文化的重要性后才发奋学习父辈语言的吗?

接下来的行文就昭然若揭了:波斯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或是库尔德语在德国都会遭到歧视(vorurteilsbehaftet),而英语和法语则益处多、用途广(f rderlich und nützlich)。

这段话还特意加粗字体。此时作者终于承认波斯语说得不够好的原因之一正是其父:父亲想要孩子们更好地融入,担心学波斯语影响德语,作为女儿也是难以忤逆,尤其是见到父亲拿着自己优秀的德语课成绩单时欣慰的笑脸。

作者也解释了,高考后信心满满地去上了波斯语课,但很快因异地求学而中断。你不知道你报考的大学在哪个城市?到了新的城市为什么不能寻找当地的语言学校或是私教?估计还是觉得波斯语的用处不大,除了和亲戚唠嗑之外也没什么迫切需求,自己就先放弃了吧?作者还抱怨社会对夹杂波斯语口音的德语不够宽容,对流利德语和磕巴德语一视同仁才是不公平好吗?

所以学习波斯语会不会像她父亲以为的那样影响到德语呢?作者认为不会的,并以一个在学校用德语雄辩滔滔,在家只说波斯语的同学为例。一般认为,只要创造了足够多样且充分的双语甚至多语环境,小孩子是能很快成为多语种小天才的,但前提是多语种环境必须适宜,不是带小孩到处旅旅游、看看原版动画片就能培养成功的。

然而事实上很多家庭连旅旅游、看看片都做不到。我所接触到的一些包邮区驻欧侨民,孩子跟父母说流利的方言,跟同学老师说所在国的语言,但是汉语普通话非常有限甚至根本不会听说。按照伊朗的义务教育程度推算标准波斯语普及率估计也十分有限。作者父亲很可能因无法提供纯正波斯语使用环境而干脆放弃把孩子培养成双语的可能性。

而这位作者应该没有意识到,自己如果从小花更多时间在波斯语上,德语水平势必会打折,可能根本没有机会在德文媒体上长篇大论。她更没有意识到,交流可以用很多种语言,思考却只会用一种。

难道双语母语者在决策时用两种语言分别运筹规划一遍?如果得出的结论一致,又何必浪费那个时间?如果得出的结论相左,则必定有一门语言在决策时误导使用者。日久天长,所谓多语种优势难免沦为聋子的耳朵。

作者其实也很清楚,自己荒废了学语言的黄金年龄,现在再怎么努力也弥补不了遗憾了。你总不能从小练游泳,长大后抱怨为什么不会弹钢琴吧?她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其实是和提倡“学德语从娃娃抓起”的FDP党唱反调。德国人民到现在也迈不过去黑历史的坎,越是日尔曼的越不鼓励,越是不欧洲的越受欢迎。德国着力打造Multi Kulti(多元文化)的氛围,但是再多元的文化也要有个主心骨,德语文化理应当仁不让。

上个月有条汉语新闻《土耳其裔小学生德国校园内下课时间讲母语被罚》。亲爱的读者看到这样的标题怎么想:德国人欺负土耳其小朋友?连下课时间讲什么语都干涉?被打骂体罚还是抄写课文一百遍?事实上老师只是让涉事学生写了半页纸的作文《为什么我们要在学校里讲德语》。学生家长还不依不饶,质问为什么土耳其语的地位在学校不如同为外语的英语高。这种家长融入的意愿又有多高呢?

作为媒体工作者,看新闻从来不能孤立看。去年有条新闻找不到了,大意是说调查发现叫德语传统名字Maximilian的学生德语成绩普遍优于叫穆斯林传统名字Mohammed的学生,结论是阅卷老师先入为主地认为外来人口的孩子肯定不如本地孩子德语说得好,所以给后者打分偏低。可是如果移民后代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讲另一门语言,德语成绩有差距不是理所当然吗?不知哪位好心读者可以帮忙找到这篇新闻。

另一条让人忧心忡忡的新闻是去年全德有620万成年人在读写理解方面存在障碍,其中47.4%有移民背景。一方面是移民鼓吹多母语教育,一方面是欧洲强国文盲率居高不下,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语言是一个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工具,对德语不够重视反映了融入意愿不够强烈,鼓吹不以德语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则有着割裂德国社会之嫌。

相关报道

注:本文版权属于德国《华商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需与本公众号联系,并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德欧华商”。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