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联合国维和行动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

句子大全 2014-05-10 12:16:53
相关推荐

在后冷战时期,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功能和规模持续扩展,为中国提高参与深度和广度提供了难得机遇。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也考验着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对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意义。然后就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如何进一步强化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提出了笔者的若干思考。

在软实力因素日益显现的当代,“国家形象”本身已成为国家力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伴随中国迅速崛起的步伐,中国的“国家形象”问题引人瞩目。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平台之一。冷战结束后,伴随着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致力于多边安全的联合国安全机制得到强化,国际维和行动的任务不断深化拓展。在后冷战时期,中国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互动日趋频繁,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提升。据统计,从1990年4月到2017年7月,中国累计派出军事人员3.5万余人次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为全球维和贡献最多的十个国家之一,被国际社会视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截止2016年6月,中国约有2800名军人在联合国9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包括步兵、工兵、警卫、运输和医疗等多支维和分队以及近百名参谋军官和军事观察员。目前,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提供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此外,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资金支持也不断加强,从2000年的0.999%上升到2011~2012年的3.939%,十年翻了两番。根据联合国2015年底通过的2016~2018年联合国会费与维和摊款计划,中国在此三年中将承担10.2%的维和摊款,跃居全球第二位。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纽约出席联合国维和峰会时,对中国军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给予高度肯定,同时提出支持联合国改进和加强维和行动的六项措施,包括加入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派遣更多人员参与维和、为各国培训维和人员、开展扫雷援助项目、向非盟提供无偿军事援助、向联合国非洲维和行动部署直升机分队、加强对联合国维和行动资金支持等。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将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作出持续而显著的贡献。

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对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意义

联合国维和行动之所以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密切相关,既源于国际维和行动本身的发展演变,也源于中国对国际维和行动的积极参与。冷战结束以来,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规模和功能不断扩展,主要大国对维和行动的关注也明显提升。中国在后冷战时期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顺应国际维和行动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这一选择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宣扬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的极佳平台

2015年9月下旬,习近平主席在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此后, 中国领导人及相关部门在多个场合、从多个层面对该理念进行阐释;该理念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引起较大反响。当然,鉴于当今国际社会充满矛盾和利益纷争的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绝非易事,如果仅限于对外部世界的宣传,可能效果有效,甚至引起一些别有用心之徒的曲解和抨击。如能借助国际机制在实际行动中展现中方的诚意和努力,则有望产生增信释疑和“润物无声”之效。在这方面,联合国作为全球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政治平台。其中,“为和平而生,为和平而存”的联合国维和行动作用尤其明显,它“给冲突地区带去信心,让当地民众看到希望”,直接体现了人类命运相互依存的特点,也非常符合中国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

履行中国“负责任大国”国际承诺的重要载体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政府逐步明确了做国际“负责任大国”的角色定位。进入新世纪后,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在参与国际多边机制方面逐渐体现出来,不仅有国际货币组织等多边经济机制和G20等多边政治机制,还有联合国维和行动这种多边安全机制。李克强总理在出席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时指出,“中国希望发挥负责任的作用,向国际社会继续发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安全的信号,并且和各国一起携手努力,做实实在在的工作。”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积极参与是中国“负责任大国”国际承诺的重要载体和生动体现。联合国维和机制因中国的加入和支持更显权威性, 因中国的合作和贡献而增添新动力。与此同时,中国通过支持多项安理会维和决议、派出高素质维和人员以及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和服务支援,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回避国际安全责任的偏见和误解。此外,中国在国际维和事务中进一步增强了与其他国家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和地区安全事务中的影响力,这在中国周边和非洲一些维和任务区表现尤为明显。

展现中国军队“和平、文明、威武之师”形象的良好窗口

由于多种原因,中国军队曾给外部世界留下了比较神秘和不开放的印象。一些敌对势力屡屡丑化、抹黑我军形象,肆意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以至于一些友好国家和人士也会产生误解。在谣言和敌意丛生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军的了解、树立我军的良好形象是一项重要任务。在这方面,联合国维和行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窗口,已成为国家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国际维和行动以来,走向世界的中国维和军人展现优良作风和过硬素质,赢得了联合国机构、驻在国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好评。联合国秘书长、维和事务主管、相关特派团民事和军事领导等都曾对中国的维和行动表现予以高度评价;中国维和部队在刚果(金)、马里、南苏丹、利比里亚、黎巴嫩等任务区树立了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爱民助民的良好形象,受到相关国家首脑的肯定和民众的称赞,被誉为“中国人民和军队的友好使者”、“可爱的东方朋友”。中国维和部队创造的“中国标准”、“中国速度”、“中国质量”和“中国技术”在一些维和任务区得到提倡和推广。中国维和军人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不辱使命,用实际行动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军队的强大不是潜在威胁,而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坚实力量。

有助于培养国内民众的战略自信,增进海外华侨华人的爱国之情

由于中国近代以来的百年屈辱外交史,中国部分民众对外部世界产生比较复杂的心态。新中国成立让中国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和扬眉吐气,但由于冷战格局和“革命外交”等因素,中国部分民众在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仍然存在误区,自卑或自负的心态一定程度存在。当然,伴随中国的国力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我国民众的心态已经日趋平和与自信,但是民族复兴伟业对国内民众的认识和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对民族复兴和中国道路的坚定信心。培养国内民众的战略自信是中国国家形象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就此而言,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有助于激发国内民众的爱国心和自豪感,强化他们对于“中国梦、强军梦”的现实感知,从而为中国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奠定更坚实的群众基础。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贡献巨大,是中国国家利益拓展的重要助力。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从整体上提升了华侨华人对祖国强大力量与和平意愿的认识,不仅增进了他们的爱国之情,也鼓励了他们在海外坚持创业和投资的信心,这在非洲地区表现尤为明显。

关于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强化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几点思考

目前,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进入了平稳发展的阶段。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成为中国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对于建设中国国家形象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当然,中国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国家形象建设方面,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阻碍和制约因素,有待进一步破解。如何实现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和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良性互动,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

恪守维和基本原则,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哈马舍尔德原则

联合国维和行动作为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实践,必须要坚持基本原则, 在联合国宪章和哈马舍尔德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否则就有可能沦为对当事国主权和内政的强制性外部干预,反而会加剧所在地区的动荡不安和损坏维和行动的正义形象。追溯历史,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刚果维和行动之所以最终失败,美国过度干预刚果内政并引发美苏尖锐矛盾是重要原因之一;而柬埔寨、利比里亚等比较成功的联合国维和行动,则体现出对当事国国家主权的尊重,也赢得了当事国冲突各方和民众的肯定。哈马舍尔德的维和三原则(当事国同意、中立、非自卫或履行授权不使用武力)就其核心精神而言, 与我国长期坚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内在一致性,尤其是尊重国家主权和避免干涉内政。一直以来,中国在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实践中恪守维和基本原则,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哈马舍尔德三原则,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有力地塑造了中国真正和平维护者的良好形象。在今后的维和实践中, 中国应继续坚持本国的正确主张,在参与实践中引导和塑造未来的联合国维和行动,适当抵制某些西方国家在维和实践中无视当事国主权或干预当事国内政的倾向,避免由于超越授权、立场扭曲或滥用武力而陷入困难境地。

进一步加强中国军队参与国际维和的能力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军队要想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展现自身良好形象,就要加强维和能力建设。首先要强化我军参与国际维和的战略筹划能力。自1990年首次派员参与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迄今,我军参加国际维和行动已经历了27年的光辉历程。由于维护世界和平的现实需求以及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将是我军的一项长期任务,需要高屋建瓴地全面筹划中国军队参与国际维和的总体战略,更好地服务国家整体利益和对外交往的需要。其次要努力加强中国维和任务部队的核心能力建设。国际维和行动多数是实战或准实战条件下的军事行动,要在任务区有出色表现, 平时练好内功、强化核心能力建设是关键。面对更趋急难险重的未来维和任务,要进一步加强中国维和部队的核心能力建设,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锻炼部队,提升我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其三要进一步加强中国维和人员的业务和拓展培训。中国维和官兵身处我军对外“窗口”的前沿,是维和任务区的中国“代表队”。参与国际维和的我军官兵是从全军精心选拔,总体作风优良,素质过硬。虽然少数人员外语水平和外交素养相对薄弱,不过该问题已经引起了相关领导机关的重视。近年来正通过规范化、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不断提升我军维和人员的外语应用技能和对外交往能力。

努力争取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足够的话语权

话语权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联合国维和行动是冷战后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最重要的手段,在此领域的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这种话语权主要体现在决策规划、政策制定、经费分摊、部队派遣以及国际舆论影响等方面。虽然美欧等西方国家派遣的维和人员数量不多,但它们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比较牢固地控制着话语权。这些西方大国不仅试图从幕后掌控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方针,还不断发展创新“人道主义干预”和“强制和平”等维和理论,引导维和行动向有利西方霸权把持的方向发展。联合国总部及各特派团的一些维和事务关键岗位也由西方国家把持。除此之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一直掌握着国际舆论的主导权,导致中国在处理维和相关事务时受其制约。譬如,2008年前后国际舆论对中国处理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的扭曲报道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无独有偶,2016年10月,美国非政府组织发布报告诬称中国维和部队在7月南苏丹冲突事件中“弃营逃跑”,遭到中方的严词驳斥。伴随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目前中国在多个国际多边经济、政治与安全体制中的话语权均有显著提升。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历史较短,在该领域的话语权虽然也在不断提升,但仍相对有限,与中国的维和贡献尚未完全匹配。中国长期以来坚持反对维和行动中的大国主导,只有努力争取维和领域更多的话语权(譬如加强构建宣扬中国的维和理论、政策和主张、在联合国总部和任务区争取更多的维和关键岗位等),才能更有效地反击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提高宣传本领,增进国内外对中国维和贡献的了解

近年来,国际社会和中国民众对于中国维和贡献的了解正在不断增加。关于中国参与国际维和行动的报道经常出现在国内各类媒体上,中国维和人员的英雄事迹也得到了大力宣传。譬如,2015年11月,中国国防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25周年图片展”,取得很好收效; 2016年我国驻马里和南苏丹维和部队先后遭遇袭击并出现人员伤亡后,全国多家新闻媒体对烈士申亮亮、杨树朋、李磊的英雄事迹进行了广泛报道,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较大反响。应该说,关于中国维和贡献的宣传总体卓有成效,不过仍可进一步强化,尤其是对外宣传。学者李安山指出,对国家形象的宣传不能局限于中国政府,“从策略上看,由政府宣传不如由非政府力量(主要是学者和各种民间)组织宣传,由中国人宣传不如由外国人宣传”; 外部客观评价“最具效果”,“学者意见远比政府宣传有效”。此外,宣传方式也可不断创新,有时通过影视作品等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可能会收效更好。譬如,维和题材的韩剧《太阳的后裔》在播出后迅速风靡全球,屡创收视纪录,不仅商业收益良好,也是对韩国军人参与国际维和行动的成功宣传。目前,我国参与国际维和事务主要由军队和公安的相关职能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关于维和的宣传主要通过官方途径,主要受众在国内。一方面,相关职能机构可在现有成绩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自身外宣(或曰战略传播)能力建设。另一方面,为优化配置资源,可以将对中国维和贡献的宣传更好地融入中国外宣乃至公共外交的整体工程,寻求更多的渠道来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维和的了解。可以想见,中国的维和贡献一定会为中国的外宣工程和国家形象建设增色不少。

小结

在后冷战时期,中国有选择地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一个既体现国际道义担当又符合自身战略利益的重要举措。其中,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对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宣扬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理念的极佳平台,又是履行中国“负责任大国”国际承诺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展现中国军队“和平、文明、威武之师”形象的良好窗口, 也有助于培养国内民众的战略自信,增进海外华侨华人的爱国之情。

当然,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尽管为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提供重要平台、载体、窗口和助力,却也考验着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能力。客观言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一些因素,中国国家形象建设在联合国维和领域也存在一些阻碍和制约因素。为破解这种种阻碍和制约因素,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强化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做进一步努力:其一,恪守维和基本准则,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哈马舍尔德原则;其二,进一步加强中国军队参与国际维和的能力建设;其三,努力争取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足够的话语权;其四,提高宣传本领,增进国内外对中国维和贡献的了解。

胡二杰: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曾任联合国马里维和特派团参谋军官。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