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蔡维泉 徐世澄:跨越几万公里的中秘“老乡情”

句子大全 2014-04-27 08:50:17
相关推荐

本文根据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徐世澄教授,察哈尔学会外交事务委员会委员、原中国驻阿根廷、厄瓜多尔大使馆政务参赞蔡维泉口述整理而成

▲秘鲁的人口广泛分布于沿海城市及地区 

有一种劳动力输出 叫“我去秘鲁挖鸟粪”

华人移民秘鲁发生在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期,当时的满清政府在经历过战争后,落后于世界大潮。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让百姓们被繁重的赋税压得毫无喘息之力。

 ▲鸦片战争

▲  太平天国运动

▲ 华工老照片 

▲ 华工向秘鲁移民的航行路线

▲ 秘鲁的卫星地图   气候自东向西依次为热带雨林、热带沙漠、高原气候

▲ 遭受非人待遇的南美黑奴

秘鲁华人的奋斗史

华人向秘鲁移民共有两个高峰期:1849-1874年的“契约劳工”时期,移民量约10万;1874-1900年的“自由劳工”时期,移民量约5万。

▲ 契约华工 背井离乡

▲2017年秘鲁考古学家在首都利马发现16具中国劳工的骸骨。(那个年代中国人漂洋过海到秘鲁,由于不是天主教徒,所以不被批准下葬于正规坟场。)

▲移民秘鲁的华工大部分从事挖鸟粪的工作

 ▲李鸿章“铁腕”处理秘鲁华工案, 使十数万华工摆脱被奴役的命运

在多方干预和协商下,1874年清政府正式与秘鲁建交,并于同年签订了《中秘友好通航条约》。从此,在秘鲁的华工结束了苦力生涯,终于获得自由。

华工重获自由 开启新生活

获得自由后的华工仅有极少部分的人选择回国。根据资料考证,在1909-1929年的20年间,仅有155名华工返回中国。

▲秘鲁首都利马街头的中餐馆

▲生活在秘鲁的华裔

二战结束后,秘鲁移民政策放宽,移民秘鲁的华人再次增加。现在,生活在秘鲁的华人除了少部分是19世纪之前的后裔外,更多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新移民。

秘鲁华裔奇特姓氏故事多

中国有句古语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形容任何时候都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但是,初到秘鲁的华人第一个失去的就是自己的名字。

秘鲁人为了方便管理华人和发音方便,给这些华人重新取了秘鲁名字,比如,何塞、桑切斯、胡安· 阿孔等。但是,大部分的华人还是努力保留了自己的家族姓氏。

No.1 叶=HOJA

比如有的华裔姓“HOJA”,西班牙语是“叶子”的意思。很可能是当时由于语言障碍,这个中国人拿着树叶告诉移民官这是他的姓。姓“叶”也就变成了姓“HOJA”。

No.2 梁=LEON

还有被写成近似发音的姓,如许多华裔的姓是“LEON”,西班牙语“狮子”之意,但实际上是“梁”。

No.3 大福=DA FU

“DA FU”,这个所谓的姓显然是个名字,也许叫“大福”,结果阴差阳错成了姓。如今在秘鲁姓“大福”的华裔还真不少。

No.4 CHAN TAI ON

还有更奇葩的姓叫“CHAN TAI ON”,这是粤语的发音,名字和姓被写成了一长串的“姓”。

No.5 SANCHEZ

有一位50多岁的秘鲁人专门制作了家谱。他用了差不多10年时间,四处搜寻有关自己家族的线索,为的是能够找到自己的“根”。族谱上显示他是第六代华裔,很可能因为移民官的问题,根据发音给他爷爷起了个相似的秘鲁姓“SANCHEZ”,他的爷爷也许叫“SAM CHE”。

在华工还未获得自由人身份以前,秘鲁吸引华人移民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劳动力,所以华人移民几乎全部是青壮年的男性,女性只有150名。为了解决婚姻问题,早期的华工迫不得已只能与秘鲁的下层人士通婚,比如黑人、印第安人或黑白混血,他们的后代被秘鲁人讽刺为“Injerto(嫁接)”。

▲秘鲁华裔小姐评选

后来,随着华人经济和社会地位的逐步提高,上层白人也逐渐与华人通婚,对华裔的称呼也从贬义的“Injerto”变成了“Tusan(土生)”。可以说,异族通婚给华人融入秘鲁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一种骄傲,叫“我是秘鲁华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秘鲁华工从一开始的底层苦力到逐渐被秘鲁社会所接受。这一过程无疑是两种文明相互了解、融合的过程。为了融进陌生的秘鲁社会,华人移民在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上都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利马中国城

从契约劳工转化为自由人的华人,发挥了中国南方人善于经商的传统。从1850年出现在利马市中心的第一条“唐人街”开始,到19世纪末,华人商人已经遍布秘鲁大大小小的城市。

广东人爱吃、会吃的天性也在秘鲁发扬光大,“chifa(中国米饭)”即为广东话“吃饭”的变音,是中华料理在秘鲁的一种变体。就像“左宗棠鸡”占据了美国人的外卖菜单一样,走到哪都要先满足口腹之欲的中国人,把中国美食也带到了万里之外的秘鲁。

华人开办的商社、饭馆、杂货店、理发店、中药店,不仅养活了自己,还为秘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Chifa是传统秘鲁食物和广东菜的融合

▲Chifa是传统秘鲁食物和广东菜的融合

秘鲁的街头遍布写有“chifa”招牌的中国餐馆。chifa是几代秘鲁人为了迎合秘鲁人口味和当地食材,对传统中餐进行改良的产物。

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奋斗,华人已经在秘鲁站稳了脚跟,逾百万的华裔活跃在秘鲁的各个阶层中。他们当中不乏佼佼者:

▲黄氏大型连锁超市

_1983年由黄氏家族创办的黄氏超市,现在已成为利马知名的大型连锁超市,经营额占利马零售额的65%

_1967-1999年间,共有十余位华裔当选秘鲁议员,维克多·许会·罗哈斯更是担任过1998-1999年度的国会主席

_多名华裔运动选手曾在奥运会上为秘鲁摘得金牌

▲华工老照片

很难想象,170多年前他们的先辈还是一群默默无名的苦力,被当作低劣人种,经受残酷的欺凌和剥削,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和故土。

但是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没有失去中国人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民族精神。华裔终以其傲人的个人成就、突出的社会贡献,得到了秘鲁的接纳,也提升了华人在世界人民眼中的社会地位。

秘鲁侨胞力促中秘友好

创立于1886年的“秘鲁中华通惠总局”,是清政府驻秘鲁公使郑藻如奉清光绪皇帝御颁圣旨成立的。所谓“通惠”就是为“通商惠工”,团结在秘侨胞,维护华人权益。

目前,通惠总局已有130多年历史,在秘鲁全国拥有27个基层会馆。在2016年由国务院侨办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上还被评为“华社之光”社团。

▲秘鲁中华通惠总局

抗日战争时期,该社成立 “秘鲁华侨抗日筹饷总会”,组织华人捐款、义卖。仅用一年时间便为抗日筹款100多万美元,引得周恩来题词称赞:

万里外六万海外侨胞,

筹捐抗日军饷达二百万秘币,

是抗战之模范,

是抗战之光荣!

——周恩来

时至今日,通惠总局服务侨胞的理念始终没有改变:开设免费诊所、为华裔老人提供帮助、为新移居的华侨举办西班牙语补习班等。

华侨移民秘鲁周年庆典

1999年10月17日晚,在利马“国华大酒家”举行盛大晚宴,庆祝华侨移民秘鲁150周年。时任中国驻秘鲁使馆一等秘书蔡维泉当时被派到秘鲁使馆,协助任景玉大使开展筹备工作,因此全程参与了该庆祝活动。

▲中国前驻多米尼加共和国代表蔡维泉

据蔡维泉代表回忆:“秘鲁当时的外交部长费尔南多·德特拉塞格涅斯·格兰达的祖上也是外交官,并且正是与清政府签订《中秘友好通商条约》的秘鲁外交部长。费尔南多先生对华侨来秘的历史以及中秘友好交往的历史非常重视,也特别感兴趣,于1999年完成了以秘鲁华工为主题的长篇小说《血与沙》。”

▲2011年6月17日,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秘鲁著名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以《一个作家的证词》为题进行演讲

”这本书是用西班牙文写成的,我帮助他协调翻译工作。2011年,中文版《沙国之梦:契约华工在秘鲁的命运》的首发仪式在北京成功举行,在中秘两国引起广泛的反响。"

150周年庆祝活动最重要的项目就是重新装修利马中国城(唐人街),使之更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以表现尊重中华文化,肯定华裔的贡献和作用。

▲徐世澄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徐世澄教授不无感慨地说:“我曾去过纽约、旧金山等很多城市的唐人街,秘鲁的唐人街在拉美地区来讲是做得最好的。这得益于秘鲁对待华侨开放包容的态度与政策。”

中拉友好合作行稳致远

▲2019年举行的纪念华人抵秘170周年“快闪”活动

今年是华人到达秘鲁171周年。在漫长的岁月中,秘鲁华人曾历经沧桑,但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顽强奋斗、不屈不挠,以自己的勤劳、勇敢、才智和团结精神开辟新天地,并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丰富了秘鲁的文化。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宽阔的太平洋曾经意味着遥远,把中国和拉美分隔;如今,友好合作之舟正乘风破浪、砥砺前行。愿中拉友好世代传承,行稳致远!

参考《远在南美的秘鲁为什么有这么多华人》

《秘鲁华裔奇特姓氏故事多》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元元

责编 | 唐春云 徐坤阳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