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高二语文测试题:荷塘月色测试题及答案

句子大全 2014-04-19 10:26:32
相关推荐

A.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风致:写出了叶子的神态,这神态是做给流水看的,叶子与流水便沟通了感情。)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是形容人与人之间含情不语的神态,这里用在流水与叶子之间,赋予了它们人情味。) C.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这里把一闪即过的情景固定化,形成一幅恬静的画面,但静中有动。) D.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点缀:写出了满塘碧荷、荷花稀少的特点,与花相映成趣,更增添了荷塘的美。) 解析:D项应为“与叶相映成趣”。 答案:D 4.(2006苏、锡、常、镇四市模拟,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昆曲的缘起和本性,原本不属于那种大剧场商业演出的艺术形态,与园林艺术一样,更多地体现出文人的情怀和诗人的气质。 B.“激流”三部曲等作品,不但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人物的命运沉浮,更激励无数青年反抗封建压迫,追求自由与人性解放,甚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C.体制上的弊端、法制上的漏洞和政策本身的不完善等导致收入差距迅速拉大,这些方面近几年来政府做了很大努力,情况有所改善。 D.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蕴藉的美感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解析:A项,主语“昆曲的缘起和本性”和宾语“艺术形态”搭配不当;C项,根据上文,“这些方面”指代“体制上的弊端、法制上的漏洞和政策本身的不完善等”,表意错误;D项,末句应改为“常常会遭到破坏”或“常常有遭到破坏的危险”。 答案:B 5.下列句子中的分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B.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C.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D.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解析:A、B、D三项应改分号为逗号。 答案:C 6.下列对有关的文学常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南曲》《采莲赋》《西洲曲》都是古乐府诗。 B.《春》《背影》《荷塘月色》《绿》《威尼斯》等都是朱自清的优秀散文。 C.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爱国知识分子。 D.从写作背景看,作者对当时的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极为不满,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问政治。 解析:A项《采莲赋》是赋体文;C项朱自清是现代散文家;D项错在“不问政治”,朱自清是一位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正因为关心祖国命运,面对月下荷塘的美景才会产生淡淡的忧愁。 答案:B 剖析精彩文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__________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__________过一样;又像__________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的□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7.第一段文字分别写了月下荷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景物,作者注意描写景物动静结合,前两种景物是______________描写,后两种景物是______________描写。 参考答案:荷叶 荷花 荷香 波痕 静态动态 8.“田田”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写出荷叶的_____________的情状。“亭亭”意思是______________,写出荷叶的______________的情状。“袅娜”意思是______________,写出荷花的______________的情状。“羞涩”意思是____________,写出荷花的______________的情状。 参考答案: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稠密 形容女子或花木挺立秀气 直立 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柔美 盛开 心里害羞而举动拘束不自然含苞待放 9.“缕缕清香”和“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二者的相似点是__________。作者将诉诸________觉的“歌声”来比喻诉诸________觉的“清香”,这种修辞手法叫__________。 参考答案:若有若无,轻淡飘渺 听 嗅 通感 10.在第二段文字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动词,在方框处填上恰当的形容词,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案:泻 浮 洗 笼 参差 斑驳 稀疏 11.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相同的一句是( ) A.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D.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解析:B项修辞用的是通感,与例句同。 答案:B 12.“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作者打了个比方,那么“酣眠”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小睡”又指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满月的状态 月光朦胧不能朗照的状态 综合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因一湾碧水,我便开始写荷。 在水之湄,荷亭亭如盖。一叶叶碧绿平静地铺开,从水面缓缓地升起,水在荷叶的上面,亦在荷叶的下面,荷涌动,水便涌动,自池边往河心漫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