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绯龙话庐陵】 告诉你不一样的吉安(十四)

句子大全 2014-04-08 22:09:58
相关推荐

经济晚报

吉安人就看“每日吉安”!全城热点、突发事件、大小城事、最新鲜的信息资讯!.......你想看的,全在这里!没错,咱就靠谱!手指一点,赶紧戳二维码关注吧!

往期精选1、

2、

3、

4、

5、

吉安,古称庐陵,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不仅山川秀丽,而且历史上就有“文章节义之邦”和“江南望郡”的辉煌。

从6月10日起,经济晚报《每日吉安》重磅推出《绯龙话庐陵》专栏。该专栏由吉安市文联副主席曾绯龙提供文稿。坚持品质传播,传递正能量,讲好吉安故事,让庐陵文化的声音传播得更远、更高。

《绯龙话庐陵》不只是为留下记忆和乡愁,更为守护好厚重文化之根。吉安,作为红色革命老区,这里有精神之根,需要深耕细作,庄重著文,传递奋进乡音。状元之乡书香溢

盛夏时节,我慕名寻访明朝大器晚成的状元曾彦故里。

它位于吉安市泰和县沙村镇南坑村。这是一座十分偏远的乡村,驱车沿着曲曲弯弯的山路而行,很少看见人烟,就连家禽牲畜也鲜见。路两旁是密密匝匝的灌木丛,偶尔闪过一株虬枝横逸的古树,惊起几只伶俐的白鹭,扑楞楞飞向炙热高远的云空。不远处有潺潺溪水和声相伴,肥软的芦荻与轻盈的狗尾巴草迎风摇曳,为炎热的旅程带来一丝清凉灵动的野趣。曾彦,字士美,他早年在县学发奋苦读,却屡试不第,成了老童生。但他并未一蹶不振,仍刻苦求学,以状元及第的叔叔曾鹤龄为榜样,直到明朝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才中举人,时年四十三岁。又过了漫漫十二年,终于会试过关参加殿试。主考是四川眉山人、内阁首辅万安。他在阅读曾彦的对策时,被其翩翩文采所折服,禁不住拍案叫绝,其他评卷官亦有同感。万安回忆起前一天考试前点名时有个叫曾彦的,颀长伟岸,一表人才。拆封一看,此文正是吉安府的曾彦,便排在第一,交皇帝定夺。到了传所中进士进殿见面时,万安仔细审视这定为榜首者,却发觉他身材矮小,又黑又瘦,还略有残疾,惘然若失,怀疑以前可能是同名者或者看错了人。退朝后,万安再取曾彦的殿试策阅读,顿时觉得颇为平淡。可已成定局,只好作罢。这种以貌取人摇摆不定的心态险些使吉安少了一位状元,也让我联想到王昭君被恶毒画师刻意画丑的故事,而曾彦与王昭君的命运却迥然不同。因为曾彦虽已54岁,但有惊无险高中状元,前程似锦且能亲近家国吮吸乡愁。而王昭君却远走和亲,在异国他乡阅大漠孤烟,听北雁哀鸣,忆忧伤往事。

一路上,我想象着:多少个酷暑之夜,任凭蚊虫叮咬与汗水淋漓,身居僻野的曾彦,以一种咸涩苦楚的姿态,托起一副柔弱的身躯;多少个寒冬之夜,朔风呜咽,雪花漫飞,室外的纯白,反射到室内,让一盏如豆孤灯,有一种火焰燎原的壮美。春天,曾彦无暇欣赏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大自然胜景;秋日,面对“晴空一鹤挂云上”,他也不会“便引诗情到碧霄”。他沉浸在厚厚的古籍经典与叔叔的励志故事中,沉醉在一枚枚亲切温润的文字内,沉睡在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梦境里,让山旮旯里金色的书香,一寸寸地洗去“诱惑”这只惊艳之鸟留下的丝丝痕迹。

庐陵书生骨子里头的执着与坚守,就像一颗种子,即使落在石头缝里,也会绽放美丽的花朵,长出累累硕果。

正在沉思中,汽车“嘎”地一声停在几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农居前,镇政府的同志说,南坑到了。

这里就是鼎鼎大名的状元桑梓?!

大都是两层旧宅,褪色的门板、窄小的窗户、残损的屋瓦、爬着青苔杂草的墙角、堆满老式农具的院落,不像山外的别墅拥有挺拔的高度、大气的造型与优雅的装修。我随便走进一户人家,只见门口的土墙用竹匾或团箕晾晒茄子与蔬菜,地上支起的长竹竿长着一个个凸起的节,每个节上挂着青红的辣椒或者黄白的玉米。踱进厅堂,光线陡然黯淡,视野里尽是些青灰色老旧的物件,甚至有老式的电视机与自行车、瘸脚的板凳以及边角破损的斗笠。但左边墙壁上齐整张贴的十多张奖状让我眼睛一亮。奖状的内容从小学到中学,有写“好孩子”,有写“优秀班干部”,有写“学科带头人”,有写“优秀少先队干部”的,看得出获奖者是个品学兼优且有一定组织才能的孩子。“他是我侄子,”跟在身旁一直显得腼腆的曾宪浩看见我的神态后迅疾来了劲,嘴角噙笑,喉结一鼓一鼓的,“他爹妈都去贵州打工了,很少回来,只是节假日交给我照顾下,平时侄子吃住在我县的一座贵族学校,从小学到高中一贯制,每年生活费学费等开支就要一万五呢。”

我的嘴巴张得更大:“一万五,哦,这么舍得?!咋不花点钱改建一下破旧的房子呢?”

“这你有所不知,”村民曾文椿接过话茬,“这里的人不比谁家房子漂亮,只比谁家孩子会读书。有的父母在外打工,用辛苦挣来的钱让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在县城或者市里租房子,就是为了孩子去大地方读书,接受更好的教育。”

在与村民的闲聊中,我获取了以下信息。

南坑自然村原先唤作南溪村(听说被某位口齿不清的人改过,让村民一直耿耿于怀),虽只有20余户人家100多人(曾姓为主),但“簸箕晒谷,教子读书”的家训源远流长,故全村学风长盛不衰,这些年考取大学生10余名,包含从名牌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又考研成功目前在深圳发展的高材生曾繁煜。

在村里,我每时每刻感受到淳朴的民风与曼妙的书香。

村口新建的祠堂,占地面积很小,一点不气派,我却从门楣的楹联“滔裔愈俊秀定卜子孙繁昌天祠获重修犹显钟灵毓秀”以及珍藏的残破不堪依稀可见“甲科”字样的牌匾,掂量到沉甸甸的书香,读出了曾彦后裔的自豪与自信!

读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曾欣艳,一袭红裙子,长得眉清目秀,她带着小弟弟在几张墙上张贴的的画报前认字,旁若无人地带读起来:“苹果”“白菜”“香蕉”“月亮”“小汽车”“天安门”“解放军”……小男孩奶声奶气,有时目光游离,掰手指玩,左右而言他。欣艳也不纠正,依旧摇头晃脑、情绪飞扬。清脆的童音把一只小花狗、几只灰黄的麻雀吸引过来,它们一点不怕人,在屋内不停地跳跃着、欢叫着,似乎也想客串一回欣艳的学生。我屏住呼吸,不敢笑出声来,生怕干扰了这剔透纯净的一幕。透过欣艳与其弟弟诵读的一幕,我的眼前书香荡漾,仿佛浮现出村里的下一代长大成人依次步入大学校园的热闹情景。

为了展示先祖曾彦的风采,曾文椿特意从家中捧出《南溪曾氏和甫公大成族谱》给我看。这真是曾文椿的传家宝,他将已经略有破损的族谱放在家中的樟木箱里,又用报纸包了几层。翻到族谱的中间部分,我惊奇地发现了几片蜷曲的黑黄烟叶。“防虫子用的,”曾文椿告诉我,“每年还要让族谱晒一晒,沾点阳光的味道;让新生儿摸一摸书页,沾点书卷气,将来也可能成为状元郎哦。”旁边的曾欣艳弟弟猛地快速伸手来抓族谱,曾文椿一边轻声呵斥:“调皮蛋甭乱抓,轻点、轻点!”一边却牵引着调皮蛋的粉嫩小手,在族谱的封面及封底均抚摸了一遍。

多么有情怀有意思的村民!以这种特纯特真特萌的方式,表达对状元先祖的崇仰之情,我看着听着都醉了!

曾坤宪是我们此行的向导,他当过村小组长,今年七十多了,身体很硬朗。他带领我们来到后隆山的曾彦墓。曾彦墓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显然维修过的墓体上,爬着一条长龙状的绿色植物,是否暗喻曾彦矢志不渝的求学精神呢?

“为了保护曾彦墓,村民经常来这里走走看看,每年还要在几位老师以及留在村里的退休干部组织下,举行一系列祭拜活动。”曾坤宪一路向我们聊家乡的现状,也聊曾彦的传奇故事,眼里绽放的是满满的虔诚与豪迈。

曾坤宪说呀,曾彦十六、七岁时,因家境贫寒父亲让他辍学。于是他到圩镇上一家经营土特产的店铺当挑夫,帮店主收购乡村的花生、芝麻等土特产,挑到泰和街上去卖,再从街上挑回布匹、食盐等交给店主经营。一天,曾彦与同伴走累了,便在一栋祠堂的廊下歇脚。突然听见祠堂后厅传来读书声,他连忙走进祠堂前厅,坐在天井的石条上听着。不知过了多久,天飘起雨丝,曾彦只好离开天井,靠近后厅板壁继续听。下课了,雨也停了,曾彦这才回到前廊去挑东西。低头一看,不好!斜飘的雨水淋湿了箩筐,食盐溶化了不少,布匹也湿了。他硬着头皮将货物挑回店里。在店主的责问下,曾彦如实相告,同伴也作证。店主本是个读书人,多次应试名落孙山,便做起了生意。得知真相后,有了几分理解。他对曾彦说:“既然你如此好学,那我们来对对句吧。对得出,不用赔偿,工钱照付;对不上,得赔偿损失。”店主见食盐淋湿,溶化了一些,灵机一动:“盐客之人檐下宿,檐水滴盐。”曾彦思索片刻,对道:“渔翁之徒雨中立,雨中求鱼。”店主听了,连声称赞。

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九年考满,本当升迁,却被人谮毁,出为南京翰林院侍读。明弘治初(公元1488年),曾彦修《成化实录》,弘治四年八月,进为左春坊左谕德,弘治六年十月改任南京翰林院侍读学士。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十月乞归致仕,年七十三岁。弘治辛酉(公元1501年)六月十四日卒,享年七十七岁。

曾彦老年登第,迟著不振,难以有所作为,但也有特别名望,其为文不事削刻,而思致绵邈,著有《申晚集记》。退休归乡后,居南熏楼,楼门上亲笔书写对联:“尚诗书琴瑟之清素,远钟鼓纨绔之哗喧。”表明他甘于淡泊洁身自好的心迹。

读到曾彦此妙联时,我对“诗书琴瑟”四个字印象特别深刻。诗书琴瑟,这既是曾彦晚年的最爱,也成为其后人孜孜追求的生活图景。我在想,在这个大发展大变革时代,如何牢记历史保留乡贤文化,如何恢复传统保留农村最本真最纯粹的乡愁,而不是一味地仰视或照搬城市琳琅满目的文化样式,这值得每一个人去深思与探索。小小的南坑村,在中国偌大的地理版图上,就像一滴水、一粒尘土,但村民数百年来坚持守望珍贵文脉,不忘状元风范,以读书为荣,以成材为乐的风气,无疑诠释了两个保留的深远意义,诠释了“诗书琴瑟”的有效实现途径,为中国广大农村的和谐进步与文明发展提供了一个样本。

归途中,我看见南坑村附近的铁路上隆隆驶来和谐号列车,车厢里的城里娃透过窗玻璃,在好奇地张望田埂上牵牛的农村孩子,农村孩子同样抬头在眺望列车里的城里娃;亦听见从农户家中传来隐隐约约的竹笛声,从广袤田野与山林里传来的山民耕作的阵阵此起彼伏的号子声,从《南溪曾氏和甫公大成族谱》里头传来的“诗书琴瑟”声。现代文明与传统农耕文化交织在一起,相得益彰,让我的状元故里之行,竟然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魔幻快意。曾绯龙

男,汉族,70后作家。做过中小学教师,担任过县委外宣办主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乡党委书记、市作协主席等职,现担任吉安市文联副主席。

在《人民日报》《散文选刊》《文艺报》《海燕》《光明日报》《草地》《羊城晚报》《阅读》《江西日报》《星火》《创作评谭》《井冈山报》《凉山文学》《西藏文学》《中国艺术报》《长沙晚报》《雨花》《辽河》《中国青年》《光华时报》《中国文物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00多万字。

主编《永新红色历程》等书籍,出版《大珠小珠》《庐陵映象》等书籍,策划并编撰了《迁徙——献给峡江水利枢纽移民安置工程》《千年荣耀——庐陵文化精粹》《庐陵书院》《庐陵状元》《品读井冈山》等书籍。为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中国民协以及江西省作家协会的会员。有散文获得全国微散文大赛三等奖、江西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等文学奖项。曾获吉安市首届十佳青年新闻工作标兵、全国优秀文艺志愿者、全国第三届“书香之家”等荣誉称号。《每日吉安》法律顾问:

江西人民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黄贵昌

作者| 曾绯龙

责编| 杜福仁 王梓沣

二审| 刘 文

三审| 刘科强在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