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电影《致青春》展示的是什么样的青春?

句子大全 2014-03-04 15:39:43
相关推荐

据媒体报道,截至2013年5月7日,赵薇导演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持续火爆,目前累计票房达5亿元。随着票房的节节攀高,《致青春》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各大网站竞相评论。

观赏完电影,笔者认为对目前网上热评要进行冷思考,不妨问几个问题:《致青春》致的到底是什么样的青春?火爆的原因究竟何在?

在笔者看来,影片传递的价值观是极度混乱的,所致的青春也是难以让人接受的。《致青春》依靠现实青春主义作为吸引年轻人的口号,所依靠的却是对主流价值体系和传统文化的嘲弄和讽刺。金钱至上、个人主义、“三俗”现象在影片中大行其道,比比皆是,“挥霍青春”成为不负责任的广告卖点。影片中很多男性心理阴暗、性格变态,很多女性则大搞混乱男女关系。男主人公陈孝正出身农村,学习勤奋,但极端自私、功利、阴暗,为了一己之私,不择手段。大学生活的颓废、对未来人生的悲观、男女关系的混乱等都体现了影片追求经济性、观赏性而“娱乐至死”的取向。电影取材角度也异常狭隘,给观众形成一种误导,以为爱情就是青春的主旋律,谈恋爱就是大学生生活的全部。难怪有人说,赵薇等人试图用自己乱七八糟的青春或是他们向往的青春来代表当下大部分人的青春。

影片对当前教育现状的批判是不负责任的。电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代中国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把问题集中放大、过度渲染夸张是不妥的。整个影片见不到这群学建筑的学生刻苦攻读的情节,见不到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生活,见不到教师、学校、党团组织的正面形象。大学校园的社团活动只是方便男生泡妞、男生宿舍邋遢肮脏、女大学生到医院排队流产,丑化学校领导、宿舍管理员、保卫处长……影片所展现出的负面元素,解构了大学神圣殿堂的形象,对高校管理体制有意歪曲。

影片基调灰暗,充斥着对现实社会的消极暴露。这部电影对大学生活和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揭露,没有批判,或批判无力。相反,正是这些暴露情节成为影片的“看点”、“卖点”,如女主人公郑微的母亲与男主人公林静的父亲通奸等。虽然电影场景和道具能勾起很多人的回忆,但在关键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塑造上,完全脱离了当时所处的大学环境,把人性中恶的和负面的元素无限放大,对感情的欺骗和对女性的玩弄成为主要故事情节。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赵薇执导《致青春》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拍摄雪景,用硫酸镁进行人工降雪,当时就造成8棵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枯黄。对高等学府心无敬意,却大肆嘲讽糟践校园生活,实在匪夷所思。

此外,影片从头到尾充斥着抽烟、喝酒、打扑克牌、暴力、偷窃、“咸猪手”、京骂、男女大学生恋爱时的暴露镜头等等,部分画面粗鄙不堪、语言低俗下流。

当然,《致青春》也有其独到的“成功之处”。

《致青春》抓住了“青春”这个最大的年龄群体和电影消费群体。据统计,近几年我国电影市场的观众平均年龄不到23岁,“85后”、“90后”人群已构成当前电影院的观影主体。2011年以来,《失恋33天》、《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北京遇上西雅图》等一批青春怀旧类型影片逐渐在影坛出现。《致青春》也是大打青春怀旧牌,它既迎合了文化消费主流人群的口味,又激发了观众情感上的共鸣。毕业时离别的伤感,找工作的艰辛,在爱情和现实间抉择的艰难,青春渐行渐远的失落,现实压力下的困惑迷茫……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成为青年观众热情消费的主要缘由。

此外,商业策划营销得力也是其火爆的重要因素。《致青春》的档期定在“五一”小长假观影热潮前后。而几天后的5月4日又适逢青年节,使之成为媒体节假日新闻的热点,使《致青春》有了更多的炒作空间。从开始筹备到上映12天票房破5亿,《致青春》一直话题性十足、新闻不断。在百度新闻中搜索“致青春”三个字,出现的相关文章包括演职人员的各种新闻、八卦,电影幕后揭秘、拍摄地介绍,片中人物的穿衣时尚,影片经典台词、场景汇总,不断刷新的票房成绩以及四处飞来的叫好声、责骂声、质疑声。所以说,《致青春》不仅“赢”在题材,也“赢”在市场商机无限。

商业电影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它承担的社会责任、文化责任何在?营销的巨大成功与影片质量的粗劣,两相对比,笔者有一些更多的思考。

有关部门应切实加强电影生产、审片过程的严格管理。青春片对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青少年影响巨大,尤其要重视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观众。对票房预期高、演艺人员知名度高的影片,更要从严管理,因为一旦导向存在问题,社会影响越大,负面效果越严重。票房收入越高,毒害越大!

应尽快建立有公信力的影评平台。现在的商业电影宣传套路先是在网上写大量影评,雇佣大量枪手、水军造势,微博效应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给力,形成一边倒的舆论态势。专家评审会不能搞成同行互相吹捧、互相造势的聚餐,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如此这般,中国电影还要沦落下去!

目前在国外,大致有两种正在运行的有效机制:一类是由不靠影评挣钱的独立影评人撰写影评,一类是来自大媒体的权威评论人,因此这些影评人权威性强,让人信服。而我国的现状是自己导、自己演、自己炒、自己评,谁的吆喝声大,谁出的钱多,谁的影片知名度就高,存在“我说好就好,不好也是好”的话语霸权现象。要通过政府引导,建立一个由权威专家推荐为主、管理部门把关的影视评价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新闻媒体应避免成为电影恶性炒作的“推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提高票房收入,电影生产方、投资方、发行方、主创人员各显神通,通过花样繁多的方式进行新闻炒作,千方百计找卖点、爆点,吸引受众眼球,网媒、纸媒、屏媒一哄而上,狂轰滥炸。有的记者、编辑连影片都没看过。一些媒体不仅沦为电影宣传炒作的工具,还为各方展开骂战提供了平台。在不恰当的炒作中,媒体缺乏鉴别力、鉴赏力,失去了客观、公正、理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