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珊瑚卫士——湘籍海洋生物学家陈偿的故事

句子大全 2014-02-27 03:54:43
相关推荐

陈偿指导学生实验。 2009年西沙永兴岛。 在华容县终南乡松树村的一所小学里,一个叫做陈偿的小男孩被语文书上的一段话迷住了: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陈偿的眼睛久久盯着写珊瑚的那一段,觉得珊瑚像一棵开花的树,又觉得那些珊瑚好像在动,难道珊瑚是动物吗?他举起了小手:“老师,珊瑚是植物还是动物啊?”珊瑚是植物还是动物,老师也不敢肯定。 “我长大以后要去看海!要去探寻珊瑚后面的秘密!”陈偿在心里种下了一个梦。 “我的信仰在召唤着我!” 2006年,当年那个有着海洋梦的孩子已经成为了一个海洋生物学家,他毅然归国,因为他牵挂着祖国海洋里美丽的珊瑚。 此前读博士他考入中科院海洋生物研究学院,选择了海洋生物研究。当时我国海洋生物学是所有生物学研究中最薄弱最落后的分支,刚刚起步,从国家利益出发,他决定从这个薄弱部分开始赶超。另一个原因是小时候对大海的向往。 在瑞典两年的博士后研究中,陈偿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在有影响力的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得到国际认可。学业结束,陈偿谢绝了导师的挽留、瑞典政府的高薪聘请和优厚的生活条件,选择回国。“正因为我们国家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落后,所以我更要回去。我的信仰在召唤着我!”陈偿一直觉得自己离“信仰”这个庄严的词很遥远,此刻,他觉得信仰就在他的内心升腾,这就是祖国的呼唤。 珊瑚为何变白、死亡?珊瑚礁将从地球大部分地方消失? 珊瑚其实是动物珊瑚虫和植物虫黄藻共生的载体,两者是共生关系,离开谁都无法生存。珊瑚本身是白色的,它的美丽颜色来自于体内的共生虫黄藻。如果共生藻离开或死亡,珊瑚就会变白,最终因失去营养供应而死。珊瑚变白的主要原因是虫黄藻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海水温度升高4摄氏度以上,珊瑚就大量白化,死亡率在90%以上,海水浑浊、对阳光的透射能力下降,也会使珊瑚礁面临威胁。病毒可能是导致珊瑚白化的根本原因。陈偿就是研究这种病毒的人。 七连屿附近有一个0.18平方公里的小岛,因为珊瑚白化严重,海水冲击加上台风的侵袭,5年以后这个小岛消失了;海南文昌县月亮湾的海岸线则因为珊瑚礁遭到人为破坏,一度后退200多米。如果不采取得力措施,100年内,珊瑚礁将从地球上的绝大部分地方消失。中国众多珊瑚群岛的命运也不容乐观。 有鉴于此,陈偿带着他的伙伴们白手起家,克服重重困难,在西沙群岛兴建永兴岛海洋站,在茫茫大海中建立了永不沉没的科考船。 保护珊瑚就是保卫我们神圣的领土 陈偿说当美丽的珊瑚褪掉各种颜色,出现“白化”,就意味着濒临死亡。我国的岛屿绝大多数是珊瑚岛,没有珊瑚,这些岛屿的面积就会一寸寸流失减少,所以,保护珊瑚就是保卫我们神圣的领土。这是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事业。 归国以后,陈偿回到中科院南海研究所工作,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租船和设备,深入海下世界,了解南海珊瑚的现状。他了解到西沙群岛因海洋环境恶化,珊瑚生病、死亡现象已在一半以上,心急如焚,四处奔走呼吁,国家终于决定成立对生病珊瑚进行病理研究并进行治疗的实验基地,地点在南海诸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屿永兴岛。 基地建设困难重重。第一次来到岛上,陈偿和学生们全靠自己肩挑手扛,从轮船上卸下建房的基本设施,钢管、夹板、水泥、砂石等等。每天在40摄氏度的高温中的沙滩上睡觉,蚊子成群地飞,鸟粪随意地落在脸上。那时没有水和电,淡水靠大陆来的大船供给,十天半月才来一次,常常不能洗澡。晚上所有活动只能打手电,电池也必须省着用…… 终于,陈偿在当时的永兴岛上搭建了第一座活动板房,两年后珊瑚实验基地竣工,紧接着实验大楼动工,各种先进的设备相继引进,永兴岛有了可以拆卸的移动式珊瑚育苗基地,有了海水过滤消毒系统,有了玻璃钢槽培育系统等等。 西沙站、南沙站:南海上永不沉没的“科考船” 条件虽比陈偿刚来时要好很多倍,但比内陆还是差之千里。食物要依靠补给船运送,没有新鲜蔬菜,没有网络,连电话都不能打。最可怕的是台风。每次台风的侵袭都是一场战斗。有一次台风使补给船一个多月无法起航,后来连野菜都吃光了。 尽管条件艰苦,但陈偿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坚守在永兴岛。2011年,陈偿受命于危难之际,被任命为西沙站的执行副站长(没有设站长)。他使出了浑身解数让西沙站兴旺发达起来。他主持“中科院野外台站网络建设项目”,从此永兴岛上有了正常的网络系统;他兴建园区,内有水文和气象实验室、水声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等等大小实验室10间;他建立了保障科研调查所需的各种条件制度等。2012年7月,海南省三沙市成立。从不喜欢被媒体报道的陈偿借此机会大声呼吁,面对记者滔滔不绝,呼唤更多想干出一番事业的科学家来共同分享这个海洋资源研究的平台。 终于,越来越多的海洋生物学家、科研人员来到岛上,形成了我国海洋领域一支高水平的专家团队。陈偿和队友们陆续建立了立体的海洋、大气以及环境生态监测体系、南海水文环境数字预报系统,这是一个凝结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以及大气圈的多学科综合观测系统,不仅可以遥知南海的空间世界,还可以预知海洋的未来走向,结合卫星资料,可预知15天以内的海洋天气情况。有人说,西沙站就像一艘停泊在南海上的永不沉没的“科考船”。2013年,陈偿又担任了南沙站的站长。作为两个站的掌舵人,陈偿正不遗余力地工作着。 在黑暗的隧道里获得光 医生治病,常常是世界上已有这样的病例,但陈偿研究珊瑚却特别艰难,因为在国内还没有先例,国际上对珊瑚生老病死的研究也是近十来年的事情。一切都像在一条黑暗的隧道里孤独地摸索,要获得黑暗之外的真理之光,是一个多么艰难曲折的过程啊! 最辛苦且有生命危险的事情,是下海取样。整天在40摄氏度的高温下暴晒,珊瑚的刺很锋利尖锐,陈偿每次潜海总会挂彩、耳鸣,腿上留下一道道疤痕。尽管也能找渔民替自己下海,但他必须亲自去海底和珊瑚对话,亲自取样,心里才会踏实。 经过千万次探索,陈偿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确定了我国南方沿海珊瑚的主要病原弧菌,发现了西沙群岛珊瑚礁白化的几种主要病原菌,发现了环境与珊瑚共生微生物的关系,分离并发现了4种海水益生菌,获得了四项国家发明专利。8年多来,陈偿发表论文30多篇,在学术上赶超了国际水平,还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1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 在已经死亡的珊瑚礁上“种”珊瑚 在西沙的海底世界,陈偿和他的战友们潜入水底,在一处珊瑚完全白化的珊瑚礁停留下来,拿出一个事先已经焊接好的铁架,固定在已经死亡的珊瑚礁上,在铁架上稳妥地植入人工礁体,小心翼翼地将切成手指一般大小的珊瑚枝粘在人工礁体上,珊瑚枝便会在人工礁体上成活生长。这时,陈偿不止是珊瑚的医生,他已经变身为珊瑚的“修复大师。” 经过多年探索,陈偿和队友们研究出了独创的修复方式与机制。第一招是通过人工培育珊瑚,使珊瑚礁上生长出年轻的生命,让珊瑚礁可以起死回生。第二招是通过大如圆桌、小如脸盆钢筋混凝土人工预制礁体,抗击风浪,固定珊瑚,将人工礁体安放在珊瑚礁上,培植活的具有无性繁殖功能的珊瑚枝,使之在人工礁体上繁殖成活。 近几年,项目组科研人员先后在西沙海域投放了400多个附着珊瑚枝的铁架子及1500多个水泥预制件礁体,最早放下去的5厘米大小的珊瑚枝,如今已生长到13厘米,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修复珊瑚的曙光了。 珊瑚卫士的拳拳之心 三沙市建市后,陈偿作为三沙市人大代表大声疾呼,建议尽快设立专门的海岛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建立珊瑚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同时打造国家海洋生态公园与旅游示范区,通过珊瑚移植、人工礁体投放和生物资源放流恢复,重建健康的热带珊瑚礁生态系统,使示范区成为具有三沙特色的集珊瑚礁生态修复、水下旅游观光服务和岛礁安全保护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平台。 陈偿的西沙站与三沙市合作,开展了拯救珊瑚的一系列行动:建立污水处理厂、垃圾收集转运站、环卫站、海洋生物和文物保护站、海洋环境监测站等,主持“南海(三沙)旅游开放开发规划”,引导渔民转产转业、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凝聚了这位珊瑚卫士的拳拳之心。 看到人们越来越懂得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陈偿深感欣慰。但他仍充满忧患意识。救护珊瑚,医治珊瑚,为了珊瑚的那一份美丽,为了国土的更加完整,陈偿愿意守护一辈子。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