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放达豪迈苏东坡

句子大全 2014-02-17 23:29:51
相关推荐

一千多年前的苏轼,所具有的超凡气魄和恢宏博大的想象力,时至今日,依然让人仰止,让人惊叹。

苏轼21岁进京应试,考了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只因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看考卷文章写得实在是好,以为卷主是自己的弟子曾巩,为了避嫌,便将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事后才知道,考卷是苏轼的。后来欧阳修对友人说:“捧读苏轼的文章,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

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掌控着天下士子的进退。这番话一出,苏轼顷刻名声大噪。果不其然,苏轼25岁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是历届制科考试录取人员中成绩最好的一个。

1069年,王安石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因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眼见朝野风雨飘零,平静不再。苏轼忍无可忍,上书陈斥新法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主动请求出京,在杭州、密州、徐州任职期间,他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例行公事地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然而,作为诗人的苏轼,就算是官样文章,下笔也会情动于衷。谢表中,他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得知,说他愚弄朝庭,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对皇帝不忠。接下来,新党一干人等,又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之间,朝堂之上传出一片倒苏弑苏之声。就这样,在湖州上任仅三个月的苏轼,成为“乌台诗案”的主角。

生死攸关的节骨眼上,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退休金陵的王安石也上书谏言:“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在黄州,苏轼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他那深刻的贯通天地的人生思考,行云流水一样自然、畅达,呈现出对沉浮荣辱冷静、旷达的态度。他为人亦如为诗,当行即行,当止就止,沉潜博大,韵味隽永。余暇,他率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以“东坡居士”自居。

宋哲宗即位后,高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还朝。然而,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以及尽废新法的状况时,认为新兴势力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议,对旧党执政后的腐败现象进行抨击。由此,他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遭诬告陷害。如此一来,苏轼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只能再度自求外调。

1089年,苏轼任杭州知州。翌年,便率众疏浚西湖,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立三塔为标。将挖出的淤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也就是现在的“苏堤”。杭州百姓出于感谢,过年时,抬猪担酒给他拜年。苏轼便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红酥的肉,就是流传至今的“东坡肉”。

在杭州,苏轼自比唐代白居易,惬意自在,纵意所如,触手成春。然两年后,他又被召回朝。又因政见不合,再次被调离,先后赴颍州、扬州、定州,后被贬至惠州。在惠州,他吟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之句。

六十二岁那年,一叶孤舟将他流放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苏轼虽然深感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否定人生,也没有因此颓丧,他抱着顽强乐观、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将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在这里,他办学堂,介学风,许多人不远千里从苏轼学。宋代一百多年,海南无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一路走来,坎坷不绝,但苏轼的豪放之气从未凋零。“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他白发皓首之年依然抖擞着的心声。无论为人还是为文,他的放达豪迈,血性阳刚,正如元好问所言:“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可谓‘一洗万古凡马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