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白毛女》延续上芭人精神 三代主创共话民族芭蕾传承创新

句子大全 2014-02-14 18:27:49
相关推荐

东方网4月29日消息:今明两天,上海芭蕾舞团将在上海大剧院献演两场《白毛女》。这部1964年完成的作品让中国芭蕾第一次甩掉了“洋拐杖”,走上了民族化道路,剧中“北风吹”、“红头绳”等经典场景也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集体回忆。对于前身为《白毛女》剧组的上海芭蕾舞团而言,这部舞剧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上芭团长辛丽丽说:“对于上海芭蕾舞团而言,《白毛女》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一部舞剧,是上芭人精神的延续。”

在芭蕾舞剧《白毛女》诞生50周年之际,程代辉、林泱泱、凌桂明、汪齐风、余庆云等老中青三代主创在上海芭蕾舞团聚首,对话民族芭蕾舞传承创新。

老一辈演员:与“白毛女”原型一起生活

《白毛女》编导之一程代辉已经年过八旬,身在北京的她,特地赶了7:00的火车来到上芭参加这次“聚会”。参加《白毛女》的创作时,程代辉只有30岁出头,而当时的主创基本都是上海舞蹈学校的教职人员。

接到创作芭蕾舞剧《白毛女》这个任务,程代辉心里“既高兴,又忐忑”。当时上海舞蹈学校的教学基本都是参照苏联芭蕾学校的模式,能够让西方的芭蕾艺术走上民族化的道路,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尝试。然而,想到当时的主创都没受过系统的编舞训练,程代辉心中不免有些没底。“当时工作日上课,周末则用来编舞,有时候走在路上甚至做梦的时候也在想舞蹈动作。”主创们的全身心投入获得了回报。1964年,《白毛女》在第五届“上海之春”首度亮相便受到广泛好评。

舞剧《白毛女》也为演员们带来不少宝贵的体验。“为了体验白毛女的艰辛,我们甚至去四川拜访了白毛女的原型罗昌秀,并且与她生活了一段时间。”老一辈“喜儿”余庆云回忆。有意思的是,当舞剧《白毛女》红遍全中国,各地的歌舞团都纷纷派人来学习。面对几十个“白毛女”,担任老师的余庆云只能以“广东白毛女”、“陕西白毛女”来称呼大家,场面十分有趣。

青年演员:技巧过硬,情感细节仍需加强

过去,为了体会角色的情感,融入剧中情节,老一辈的《白毛女》演员们都要下农村干农活,体验农民的生活。不仅如此,由于对于中国传统元素的介入,《白毛女》演员们甚至还要接受戏曲、体操方面的培训。比如,为了演好其中的不少打斗戏,男演员们便找来体操老师,纷纷练起了在地上翻滚的“毯子功”,呈现效果十分理想。

“所处的时代不同,青年演员很难完全了解当时的情感。”凌桂明是上海舞蹈家协会主席,他同时也是第一代“大春”的扮演者。他认为,几代人下来,《白毛女》的演员们各方面的条件越来越好了,技术更是青出于蓝,然而对于一些情感细节的表现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对此,程代辉建议年轻演员们不妨多进行一些民族舞方面的训练。“青年演员们习惯了古典芭蕾的优雅程式,上身动作还有一些僵硬,对于那些民族元素极强的元素就拿捏得不够到位。不妨多加强一些民族舞方面的培训,将肢体的张力打开,情绪的表达才能更充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