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改变人生命运的大舞台 “说书”里的浦东三十年

句子大全 2014-02-09 06:00:42
相关推荐

改变人生命运的大舞台 “说书”里的浦东三十年

2020-4-19 06:11:39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黄尖尖 王志彦 选稿:吴春伟

浦东开发开放30年,最有资格说说变化的,是浦东人民。30年前,浦东是一张白纸,住在平均楼高不过5层的陆家嘴一带,浦东人远望绵长而生动的浦西画卷,“羡慕、向往,却不敢想”,曹刚强便是其中一个。

不同的是,曹刚强既是浦东开发的见证者,又是时代的记录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浦东说书的创作者,他拿起笔,把这可歌可泣的30年,写进了说书里,也写进了自身与时代共起伏的命运洪流里。

钹子响起,醒木拍下,一出出时代大戏徐徐拉开帷幕。

说书的话本,变成了现实

“现在日脚过得笃悠悠,伲是‘鲜蛋咸蛋,肉松豆瓣,蹄膀汤淘饭,老酒扳扳’。”

——2017年,《养猪阿太》

1990年的早晨,是从自行车铃声中开始的。曹刚强骑车穿行在川沙的马路上,到县城广播电台上班。老曹有一个“副业”,白天写新闻稿,晚上给报纸写小说。这天,他拿到30元稿费,给女儿买了一只电动熊猫。老婆抱怨他:“乱花钱给孩子买玩具。”老曹憨笑不语……

曹刚强是浦东说书作家。1974年,23岁的他创作了浦东说书话本《养猪阿奶》,一度风靡全国,让浦东说书重回人们视野。2016年,从浦东广播电视台退休后,他又重新拾笔为《养猪阿奶》创作了续集《养猪阿太》。

说书里外,是浦东人三十年的生活变迁。1990年以前,浦东腹地是广袤的农村,各类副食品基地、蔬菜基地、奶牛场、养猪场分布于浦东各处。1990年浦东522.7平方公里范围内,农村地区占91.7%,只有在沿江地带出现港区、厂区和生活区混杂的生态,那是浦东最早形成的城市化痕迹。

话本里,幽默生动又极富生活气息的浦东俚语俯拾皆是。比如过去浦东人家的五道菜,生黄瓜、熟黄瓜、软蚕豆、硬蚕豆,再加一个萝卜干,30多年后变成了“鲜蛋咸蛋,肉松豆瓣,蹄膀汤淘饭,老酒扳扳”。走过那样一段岁月,曹刚强把浦东生活的真实质感写进了说书里。

浦东开发开放以前,居民居住条件简陋,1987年前,浦东无一户居民使用管道煤气。每天清晨,家家生起煤球炉,烟雾腾腾,居民蹲在马路边刷洗马桶。孩子们在简陋的教室里上课,2万名职工上下班路上要花4个小时,一场暴雨就能使11万户居民家中进水……如今,这样的生活早已成为历史,但昔日桩桩件件,却成为日后浦东开发开放的巨大原动力。

1990年以前,浦东100多万15岁以上人口中,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8年;300多所中小学中,学校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同时达标的仅有7所;50所卫生机构中,没有一所三级医院。如今,浦东有基础教育学校670所,卫生机构1256所,公立三级医院11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7万元,人们平均期望寿命从1993年的76岁增长到84岁。

2006年10月18日,浦东市民中心开门迎客。一位早年在农村当知青的黄先生第一次走进市民中心办理回沪手续。柜台内身穿各种制服的工作人员让他感到新鲜,84个窗口集合370多个办事事项,浦东人的衣食住行、就业求学,结婚登记、法律援助,都到这里一站式办理。从那天起,许许多多的浦东人带着和黄先生一样的新鲜与好奇,走进了新生活。

30年来,浦东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80万个煤球炉、80万个马桶消失了,1300余个居民家门口的服务站、服务中心覆盖了浦东所有居村……“养鸡场变成飞机场,生产队长变成楼组长”“阿太走路不歪差,还在广场上蹦擦擦”,浦东说书里的话本变成了现实。

每一方舞台,都面向未来

“去年时,我还在宅前宅后兜田头,捉鱼摸蟹是能手;想不到,世博会办到我家门口。”

——2010年,《欢乐一家门》

三十年后的一天,是从键盘敲击声中开始的。曹刚强的女儿曹皎月是珠宝微商,每天早上在电脑、手机上就能完成工作,空余时间还可以外出和带孩子。

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老曹读不懂,更让他无法理解的是女儿在人生选择上的洒脱。

曹皎月初中毕业时,华东师范大学到浦东提前招生,她没经过高考就上了大学,毕业后顺利成为一名幼师。然而几年后,她把工作辞掉,和同事一起做起了微商。“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多选择,‘铁饭碗’说放就放。”

曹刚强19岁初中毕业回乡务农,在村里刷标语,用大报纸裁一张纸来写小说,投稿到《解放日报》。在龚路文化站写下《养猪阿奶》成了“明星”以后,他当过杂志编辑,当过滑稽戏编剧,1982年进入川沙广播电台,终日走村串巷采访农村生活。

转折点出现在1989年,上海霞飞化妆品有限公司的老板在报纸上看到曹刚强的作品,邀请他担任公司的广告部主任。“我犹豫了好久,最终还是决定‘下海’走一遭。”在霞飞厂的八年,如今说起都是一生难忘的经历。

浦东开发开放,在一片农田上建成一座现代化新城,除了物质生活的变迁,人们感受最深的是个人发展的机遇。浦东就像是一座大舞台,为普通人创造了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和挑战。

1990年5月,浦东开发开放办公室刚成立不久,要求参与浦东开发建设的人才就在门口排起长龙。自1990年起,浦东的地区生产总值从60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2734亿元,增长了210多倍;财政总收入从1993年的11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316亿元,增长了390多倍;浦东以全国1/8000的面积创造了1/80的GDP。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需要无数人才支撑,这也创造了大量就业和创业机会。2019年,浦东新增就业岗位达到11.4万个。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过去浦东人的就业选择有限,要么在乡下务农,要么到企事业单位上班。如今随着金融、科技等大批新兴行业兴起,外企项目纷纷落户,年轻人有了更丰富的就业选择。陆家嘴金融城50万名从业人员中,容纳了30万名金融人才,2万名金融高管。中科院高等研究院、张江实验室、上海药物所等一大批科研院所和研发中心里,集聚了145万名科研人才。平均每天有4.2个外资项目落户浦东,为浦东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平台。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曹刚强以世博为题材创作了浦东说书《欢乐一家门》,讲述一对父女要当世博志愿者的故事。“我是个从农村里走出来的毛头小子,如果不是开发开放,我的人生不会出现这么多转机。”如今,老曹也开始理解了女儿的选择,“在浦东,每一个地方都是舞台,每一条道路都面向意想不到的未来。”

有一种精神,润物细无声

“烟花三月下扬州,现在不要想扬州,就在屋里搞旅游。睏在床上是梦游,跑到阳台是周边游。餐厅就当美食街,点几个菜来喝杯酒”——2020年,《喇叭调》

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老曹在家隔离数十日后,又执笔创作了刻画疫情生活的话本《喇叭调》,用浦东说书特有的风趣幽默记录下这段历史。

昔日,浦东的文化设施很少。上世纪80年代,整个浦东地区甚至没有一家新华书店,浦东的学生要买复习资料,都要到浦西。于是浦东塘桥有个姓张的年轻人,在人行道上搭建了一间一层半的小房子,铺面卖书,上面的阁楼睡觉。

如今,22公里滨江东岸春意正浓,江畔分布着一个个新建的文化地标,民生艺术码头、船厂1862、艺仓美术馆,这里既上演着老曹喜欢的“上海沪剧艺术节”、文采会,也有吸引年轻人打卡的国际电竞比赛、PRADA首场海外大秀、鲍勃·迪伦首站全球巡展……

文化建设,从浦东开发之初就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多年前,一位亲历东方音乐厅建设的浦东人感慨:“后来人要是得知当年上海在还有多少路要修、有多少困难户住房没完全解决时,就决定建设这样好的音乐厅,他们就能体会到前辈们把文化建设看得有多重要。”未来,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三大文化场馆将相继在浦东落成,成为上海文化新地标。

30年来,浦东在软实力上,以细无声的方式滋润着浦东人的生活。“浦东活地图”沈入群平常喜欢倚在张家浜桥边,看着水中河鱼游动。“张家浜以前是一个臭河浜,还未看到河,远远就能闻到臭味。”如今这条全长22公里的景观河道成了围在浦东身上的一条美丽的绿色飘带。

生活环境的改善,也带来了浦东人精神面貌的改变。30年后的养猪阿奶变成了阿太,她家的珍贵兰花被一只小猪吃进了肚子,却无人来认领。仁慈的阿太知道小猪是残疾人阿良家的,她不忍说破,自己重操旧业把小猪照顾长大,物归原主。“这就是故事的结局。”老曹说,浦东人生活好了,还想着乡邻之间“鱼帮粥来肉帮饭,脱贫致富奔小康”。

现实中,阿太的精神无处不在。1995年,一个名叫“罗山市民会馆”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在浦东博山东路40弄30号挂牌成立。浦东在社区管理中引入民间社团经营,让当时人们眼里还“太超前”的社会组织遍地开花。中国大陆第一个民间社工组织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国内第一个社会组织孵化器上海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等均诞生于此。到2013年底,浦东各类社会组织已经发展到了1600多家,每年获得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资金5亿多元。

到2025年,浦东经济总量要达到2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新浦东。这不仅仅是量的翻番,更要有质的提升,切实为百姓创造高品质生活,特别是对超大城市治理,要怀着一种敬畏心。今天,浦东正在构建“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城市运行网,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更高效地管好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工作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更加幸福,真正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而这就是浦东精神。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