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春节祭祖最早源于洛阳

句子大全 2014-01-30 11:19:34
相关推荐

穿新衣、戴新帽,爆竹声声响、饺子热腾腾……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除了阖家欢聚,不少家庭还有一件颇为严肃的活动——祭祖。

穿新衣、戴新帽,爆竹声声响、饺子热腾腾……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除了阖家欢聚,不少家庭还有一件颇为严肃的活动——祭祖。

幅员辽阔的中国,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观念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重要精神内核。数千年时光里,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将岁首祭祀当成一件大事,对先祖的敬仰、对自然的崇敬,都通过一系列仪式转化为文明的传承。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的洛阳,见证了春节祭祖活动的形成与发展,也为其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壹《夏小正》确立正月初一为元旦,三代奠定礼制基础

岸边的芦苇尚且枯黄,但河水已经涓涓流淌,3800年前的伊洛河平原比今天要温暖一些。最寒冷的日子刚过去,万物就开始萌发,准备迎接春天的到来。夏朝人将这段时间定为一年之始,确立正月初一为元旦,他们的历法后来被称为《夏小正》,也就是今天农历的雏形。

经过60年持续考古发掘,我们对二里头这个夏朝中晚期都城有了初步认识,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区域当数宫殿区、作坊区、墓葬区及祭祀区。

如果说宫殿、作坊、墓葬代表的是二里头人的物质生活,在祭祀区则可以窥见他们的精神世界。

在正月初一等重要的日子里,统治者会率领臣民向上天祷告,成为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

到了商朝,这种祭祀活动越发重要,演变成无事不卜、无日不祭。虽然偃师商城遗址没有更多类似发现,但通过安阳殷墟遗址可以看到商朝人对占卜、祭祀的痴迷,痴迷的结果就是过犹不及、适得其反,最终加速了商王朝的灭亡。

《论语·为政》中记录了孔子的一句话:“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说明无论是商还是周,对前朝的祭祀礼法制度都是既有吸收又有改进的。相较于夏、商两代,周公在洛阳制定的礼法制度更加注重人情、人性,从单纯的鬼神祸福中解脱出来,其中一些诞生于正月的祭祀活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

2009年,我市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发现一处西周时期的祭祀遗址,该遗址同何尊铭文、《尚书》等文献材料关于周公营建洛邑的记载相吻合,证明西周时期洛阳开展了重要的祭祀活动。

《逸周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正月初一,周天子向上天祈求五谷丰登。他手扶农具向前推三推,三公推五推,卿、诸侯、士大夫推九推。这就是所谓的正月天子耕籍田制度,展示了对农业的重视,之后历代君王都有类似活动。

贰东汉继承周朝礼仪,正月初一祭祖影响至今

虽然周朝在正月祈求风调雨顺的祭祀活动影响深远,但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春节追忆怀念的对象是自己的先祖,这种习俗的确立要追溯到定都洛阳的另一个大一统王朝——东汉。

秦统一六国,建立了和周制有较大区别的秦制。刘邦建立西汉后继承了秦制,史学界称之为“汉承秦制”。

“秦人崇尚东方,因此礼制建筑、墓葬的门都朝东,但是到了东汉改为朝南。”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严辉说。东汉时,儒学在官方的支持下十分兴盛,儒家崇尚的是周礼。“东汉的都城洛阳也曾经是周的都城,深受周文化影响。”严辉说。按照周礼,主要建筑的门应该朝南,于是东汉帝陵的墓葬都朝向南方,洛阳城南边的平城门也成了当时最重要的城门。

制度的转变反映出当时社会思想的变化。刘秀是南阳地方豪强,西汉末年的南阳地区十分重视宗族观念,家族内部、姻亲之间形成合力。当时的南阳地区在葬俗上出现了夫妻合葬的形式,这种形式被东汉帝陵所继承,一直影响到后来。

我国许多地方的口语将扫墓称为上坟,这个说法应该来源于东汉。帝王墓称陵,百姓墓称坟,《后汉书·礼仪志》中将皇家在正月初一上坟称为上陵。

汉明帝执政时期,为了把公卿百官团结在自己周围,每年正月初一都会将祝贺皇帝的仪式安排在陵园中举行,百官依次进行拜谒,皇帝赏赐食物,之后还有名为《文始》《五行》的舞蹈表演。

文献记载,为了满足在陵园中祭祀的要求,陵园建筑增添了新内容——在陵前建有祭殿,同时悬挂大钟,以便祭祀时鸣钟。

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严辉介绍,东汉帝陵陵园中的建筑遗址主要位于封土的东侧或者南侧,东侧夯土台基的形制是陵园中最大的,应为文献中记载的石殿。石殿的功能相当于西汉时期的陵庙,在石殿东北分布的大型夯土台基应为寝殿,它是陵园中举行祭祀的大殿。

东汉在正月祭祖的制度最终成为今天的春节习俗,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

叁几乎每年正月,武则天都在明堂大朝大祀

时间转眼来到盛唐。唐睿宗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已经临朝执政的武则天,为了给自己登基进行铺垫,决定修建明堂。第二年,明堂建成。

作为礼乐文明的集大成者,历代王朝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致敬周文化,证明自己的合法性。所谓明堂是“明正教之堂”,是帝王所建的重要礼制建筑,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大享祭天,并配祀宗祖,最早见于《逸周书》,为周公在洛邑时始建。武则天以周平王后裔自居,称帝后改国号为周,又定都周之故都——洛阳,修建明堂就更显得意味深长。

据史书记载,则天明堂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上较恢宏的建筑之一。它高二百九十四尺(88米),上为圆盖,九龙捧之。顶部有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号“万象神宫”。明堂落成后,“铁凤入云,金龙隐雾”“去都百余里外,遥望见之”。

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正月初一,是明堂建成后迎来的第一个新年。武则天来到明堂进行祭祀,同时大赦天下,改元永昌。不久,天下百姓云集城外,呼吁入内参观。武则天顺应民心,允许百姓参观,参观者都被赐予酒食。西域各国听说明堂建成了,纷纷遣使来洛阳祝贺。

明堂建成之后,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到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几乎每年正月,武则天都在明堂大朝大祀,明堂成为武周的统治中心。

明堂建成后不久,武则天又在北侧修建天堂,其建筑高度更是达到惊人的150米,相当于今天的40多层楼高。可以想象在1300多年前,当外国使团沿着天街走向应天门,遥望天堂、明堂时内心的震撼。

从夏到唐,洛阳见证了新年祭祀从天地到祖宗,中华文明从萌发到辉煌,蕴含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这些宝贵的物质、精神遗产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融入了炎黄子孙的血脉。(洛阳晚报记者 潘立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