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吴遵民:中国终身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句子大全 2014-01-26 10:58:58
相关推荐

原标题: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终身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作者简介:吴遵民,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政策与立法、终身教育。上海 200062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终身教育在政策、理论以及实践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践行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应该旨在保障公民学习权以及提高公民素养,实现人性健全、人格完善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基础,并体现出中国特色化的发展特征。通过对我国终身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与展望,从政策、理论与实践三个层面对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进行梳理与归纳。在此基础上,将终身教育发展的中国经验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政府作为终身教育的推进主体,担负起了正确导向、积极引领、大力推进以及有作为、有担当的责任;二是民众的热烈响应与强烈期待,在进一步追求精神教养的提升与生活品质精深的过程中确立起了终身教育的实践地位;三是时代的发展确定了终身教育发展的价值基础;四是学术界的积极呼应与研究跟进,推动了政策化的进程和实践的科学发展。

关 键 词:改革开放 终身教育 发展历程 基本特征 中国经验

标题注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建党100周年”系列研究项目“终身教育发展的中国经验——改革开放40年终身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2017BHA020)。

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不仅是一部国家繁荣、经济腾飞的创业史,同时也是一部教育实现现代化、教育迈向终身化的发展史。经过40年的推广与实践,中国终身教育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形成了独具中国本土特色的发展路径,同时亦为世界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与宝贵经验。在取得傲人成绩的同时,我们仍然遇到了进一步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理论瓶颈。如,终身教育体系与传统国民教育体系之间的关系仍然模糊不清,成人教育转型与发展的方向依然未明,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构想与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也同样面临制度壁垒。又如,传统教育体系中的部分教育形态已经开始走向衰退,而新兴的校外教育形式却仍然没有获得明确地位,各种教育形态之间的利益纷争与博弈亦造成了新的资源整合的障碍与体系构建的困难。为此,唯有以史为鉴,方能登高望远;唯有总结以往成败经验,方能明晰未来。

本文着重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终身教育发展的历史演变与中国经验的形成进行分析与归纳,其中特别聚焦我国自引入终身教育理念以来,其从一股思潮、一种理论上升为政策实践,并在我国蓬勃展开的过程。同时,通过梳理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政策、理论、实践”三个维度的关键因素,帮助我们立足历史经验和现实基础,认清终身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尤其是当前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面临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困境。而通过对问题表象背后所隐藏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去探寻未来终身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方策,以最终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重要目标。

具体地说,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终身教育的发展历程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1978年-1987年为终身教育发展的酝酿期。该阶段终身教育尚处于理念向政策转化的开端;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终身教育思想的译介与传播,实践活动则表现为各类成人教育活动的蓬勃发展。(2)1988年-1997年为终身教育发展的初创期。该阶段终身教育思想逐渐形成政策,并朝立法化方向推进;成人教育、广播电视大学逐渐普及,而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态的社区教育开始出现。(3)1998年-2007年为终身教育发展的摸索期。这一阶段的终身教育继续从政策化推向立法化;社区教育、校外培训等继续教育活动得到加强,对老年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同时学术界的理论成果大幅增多,关于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4)2008年-2017年为终身教育发展的深化期。这一阶段的终身教育开始由教育政策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地方性法规相继出台,全国立法亦在积极酝酿之中;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的创立以及以实验项目推动社区教育的新发展已经构成了当前终身教育实践的新特征;理论研究也稳步深入,并形成了一支理论研究的核心队伍,对终身教育立法的研究也成了该阶段的研究热点。

一、1978年-1987年:终身教育发展的酝酿期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日趋稳定,由“文革”导致的教育满目疮痍的局面开始得以恢复。尤其是对外开放促进了国内外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教育界的研究视野也因此得以开阔,终身教育思潮亦在晚了大约15年以后才终于得以引入中国。

由于社会秩序开始恢复安定,各领域工作得以正常开展。这使得教育理论的研究,尤其是作为重要国际教育思潮的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入成为可能。197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业余教育的制定和措施》中收录了张人杰撰写的《终身教育—— 一个值得关注的思潮》,这篇文章就是在当时的形势下传播终身教育的第一篇论文。而1980年由梁忠义撰写的《关于日本的终身教育问题》[1]一文,则是国内介绍国外终身教育开展的首篇文献。中国在这一阶段发表的有关“终身教育”的论文仅为26篇,而且主要集中在介绍与背景分析层面。如张渭城的《当代重要教育思潮——终身教育》[2]就对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发展现状以及基本内容进行了系统介绍。又如孙世路在1981年发表的《日本终身教育的进展》[3]一文,详细介绍了日本在推进终身教育方面所进行的理论奠基与政策推进的状况,同时对其在教育体系和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做了分析与评述。此外,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对1978-1987年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篇名包含“终身教育”的文章进行分析,发现该阶段相关文章的作者、所属机构以及期刊来源分布比较散乱,总体还没有形成一支学科研究的力量(见图1),呈现的也是初级阶段终身教育理论研究的特征。

再就实践来看,在终身教育思潮引入之初,尽管已经得到部分学者的关注,但尚不具备全面实践的条件。然而,终身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失去学校教育机会的人能够重新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各类成人教育得到蓬勃开展。尤其是1986年国家教委在山东烟台召开的全国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把成人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并列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由此成人教育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作为终身教育实践的一项具体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具体来说,这一阶段成人教育活动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远程教育的大规模开展,如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的成立、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建立、职工双补教育的开展、依托普通大学成立的函授与夜大学等。相比传统教育的封闭与僵硬,成人教育因其形式的灵活自由及注重实效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成人教育的发展不仅为校外教育的实践积累了经验,同时也为后来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