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网友话端午:粽香飘散 亲情涨满家国

句子大全 2013-12-28 09:16:08
相关推荐

闻一多先生曾深情地说:“唯其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和中国人同样的古老,足见它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离。”在端午节这样一个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里,我们是都应该去细细体味其中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把诸多新的精神要素融入到这块文化瑰宝当中。本期带您走进端午节,与大家分享网友关于端午的情怀。

起源:永远的爱国主义情怀

屈原。资料图片

又是一年踏青时,端午,一个美丽、纯朴、温馨的节日,因久远而厚重,因传统而风俗,因情感而珍视,因文化而传承。蕴涵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传递着伟大的爱国精神。对于热爱生活的人们来说,它不仅仅是纪念,更应是一种生活态度。

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俗。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了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永远是最有生命力,最能打动人心,最能激励人们负重前行、开拓进取的。

手艺:“鸭蛋网”系起家人的爱

用彩绒结成蛋网。图片来源:泰州晚报

手提一个红绳编织好的“鸭蛋网”,网内已塞满了粽子、桃子、熟鸭蛋,这是儿时端午节的早晨,母亲为我们准备的端午节“礼物”。

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就忙着到邻里摘艾草、粽叶,回到家就先将艾草泡在水里,接着便开始包粽子,以及炒煎炸8份不同的菜供端午节当天到祖屋拜拜,每次母亲都会煎荷包蛋,超好吃。到了晚上,目前就开始为我们编织鸭蛋网,一条条红绳交叉编织着,每根红绳上都系上母亲对我们的祝福,愿我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端午节这天终于到来了,我们怀着欢喜的心情起床了,穿上母亲准备好的新衣裳,漂漂亮亮地出门,一站在门口,就能看到家家户户的大小门、窗户上都插满了辟邪的艾草,给小小的胡同增添了不少夏天青草的气息。吃完早点,提着鸭蛋网,走街闯巷去玩耍,到了午饭后,就可以去看赛龙舟了,一家子走牵手,撑着小伞提前到海边占据有利地理位置,好一饱眼福。伴随着炮竹声、打鼓声、欢呼声,龙舟赛开始了,每支参赛的队伍队员都显得好高大好威猛,他们个个精神饱满,丝毫不被烈日所折服,奋力划船,围观的人群都聚精会神关注着海上前进的龙船,猜测着谁会胜出……

托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但是心情依旧停留在白天的喜庆中。怀念儿时端午节那浓浓的亲情、乡情……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很多手工的东西慢慢流失,很多年轻的一辈,过节就买个粽子吃吃,很多传统的过节方式直接以购买代替,少了很多过节的氛围,很多人不懂或者不想自己动手包粽子,编制鸭蛋网。归来吧,值得我们怀念和传承的传统手工艺和文化。

味道:看似简单的食物却可以千变万化

学包粽子迎端午。杭兴微 摄 图片来源:新华社

初夏时节,阳光还不算浓烈,风也还带着些爽气。田地里的油菜已大都收割,留下短短的油菜桩子,一些人家已经开始了下一季的播种,绿油油的秧苗已经插在了灌水的田地里,端午节在这时也到了。端午的前两天,外婆便开始忙碌着准备粽子的食材。从前的院子大多以姓氏分开,各个院子都有树林,林里有大量的竹子,春夏交际正是竹子生长的旺季,这时并不缺少新鲜的竹叶。包粽子一般可用芦竹叶、斑竹叶,芦竹叶带着些苦味,外婆更喜欢用斑竹叶,它叶大而清香,外婆将采来的斑竹叶洗净阴干。待到包粽子时,外婆、舅妈、姨妈、母亲齐齐上阵。我看着她们将粽叶卷成圆锥形,装入淘净的糯米,包裹成三角形后缠上丝线。而我实在无法完美复制粽子的形状,不是底部漏米就是造型奇异。外婆说圆锥的底部不要留缝隙,舅妈说手要稳住,粽才不变形,大家欢声笑语,一派美好。

包好的粽子在沸腾的锅里慢慢升腾出香味,在初夏的微风中播散,阳光亦是灿烂地照在庭院,花猫懒懒地晒着太阳,似乎静待着粽子的出锅。外婆包了三种粽子,一种是纯粹的白粽,剥开粽叶,白糯糯的的粽子散发着清香,根据口味撒上白糖、蜂蜜、红糖水、花生酱,看似朴素的食物却可以千变万化。红豆粽子是白粽的升级版,加了红豆的粽子更添食欲。还有一种是我最爱的椒盐味,老腊肉、青豌豆,花椒、盐混合出的香味早早地就让人垂涎三尺,老腊肉给清香的糯米增添了别样的香味。

端午节当天,母亲的兄弟姐妹携家带口齐聚外婆家,带来做的或买的皮蛋、盐蛋……端午宴是必不可少的,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红苋菜,红红的汤汁将饭也染红了,外婆说它可以排出体内的毒素,趋吉避凶。舅妈亲手泡的咸鸭蛋,一个个被四分成小块,围圈摆了一盘,似一朵花。大家品鉴着,鸭蛋冒着黄油,已是浸透了味,带足了香。

洗礼:这一天百草皆为药

5月28日,湖北省秭归县的居民在房屋前挂艾叶。端午节即将到来,诗人屈原的故里湖北省秭归县的人们忙着练习划龙舟、包粽子、挂艾叶等,喜迎传统佳节。 新华社发(郑家裕 摄)

孩童时不知端午节的历史,只为着有香糯的粽子,可口的皮蛋而欢喜。端午这天的集市比往常苏醒得早,老人们沿街摆卖着新鲜采摘的艾叶、菖蒲、蒿草、麻柳……据说这一天百草皆为药,人们将各种草药大把大把地带往家里。

母亲将买来的艾条悬于门楣,说这样可以除腐杀虫。儿时的我皮肤最易过敏,常常莫名地被咬出一身疱疹。母亲每年便在这天将各种药草熬煮成汤为我洗澡,并用一块纱布将煮熟的鸡蛋清与一块银元包裹起来在我全身揉搓。洗完再看银元已变为了黑绿色,母亲说是除了湿气,祛了毒,自己似乎也觉得顿时神清气爽了。

劳作:农忙的脚步渐缓

资料图片:石榴花

满园的石榴花开了,满地的栀子花散发出清香,半山的枇杷也开始黄了小脸……我的心思,也飞到了乡村的端午节里了。

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这都与我的乡村端午节无关。童年的端午这一天,大人们都会去集市上割几斤新鲜的肉来,犒劳一下疲惫了整整一个春天的身子。

端午前,是农村里最为繁忙的时节,是边播种边收获的时节,是一边播撒希望一边收获幸福的时日。

春节后到端午前,农村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过完大年,田里、地里到处是翻土整田的身影。农历二月,玉米、稻谷开始相继下种,菜园里的各种蔬菜随着季节的变化开始变迁。三月是种庄稼的黄金时间,下雨的时候男劳力有闲田翻犁、主妇们一般是打理自己的菜园子,天晴时一家人合计着栽苞谷苗。四月更为忙碌,一边是打田插秧,一边要忙收油菜、栽烤烟、栽红薯苗……

待到端午,田里、地里是一片绿油油的景象:玉米在土里排着整齐的队列、秧苗在田里绿得发亮、布谷鸟在树林里开始了婉转的啼唱、野草绿遍了山野。

变热的阳光沐浴着整个大地,田里、地里,那些忙碌的身影也开始渐渐闲下来。带着欣喜的脸色、露出期待的神情,黑瘦的身影在田坎上拉得老长老长。阡陌上,在一阵扑面而来的芳草清香中,劳累了整整一个春天的乡民们开始放慢了脚步。

一场突如其来的雨,唤起了乡民们的记忆,才想起端午节要到了。天晴的时候,人们把一粒粒发黑的,或者是泛着金黄的油菜籽从油菜枝上抖落出来,翻晒在山谷场上。等到晒干后,装进口袋里,送到炼油房里、送到收购点上,换成一桶桶飘着清香的菜油,或换成一张张皱巴巴的纸钞,然后在集市的屠夫手里换成一块块鲜嫩的猪肉。

感念:闻“粽香”念及家国情

资料图片:粽子

粽香里,除了寄托哀思,更是砥砺前行。生于斯,长于斯,每个有情有义之人都会不断感恩,饮水不忘思源,家国之味伴前行,才不惧怕任何苦难。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一首现代史足以表达这份心情:“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笔者也有同样的感触,生于北方,习于面食,旅居江南,玉米之香,鱼肥水美,令人神往。然而,每有病况,或心情不佳,食无味,夜无眠,最喜的去处就是面馆。那舌尖上淡淡的面香,是一辈子都摸不去的记忆,这大抵就是家国的味道吧。

当代国人应该闻“粽香”念及家国情,不论身份。“粽子”只不过是个代号,它可以是“京剧”,也可以是“国画”,不管是哪种具有时代意义、具有象征精神的东西,都有着一种精神实质,如粽子则是家国主义情绪的凝聚。早些年间,粽子只是南方人的一种吃食,然而,在一种伟大故事和伟大精神的滋养下,粽香跨过长江、秦岭、长城,早已飘散到中国的每个角落,南国北疆,东海西陲,上至豪门,下至贫黎,不论身份,不管出身,不一样的味道,却是一样的情怀——怀念屈大夫。

结语:家与国应是端午节的“两盘菜”

在端午节,“家”和“国”乃是两道必点菜。“家”的意思明显,那就是如何团聚的含义,在端午节的日子里,人们通过相聚在一起,一起吃着粽子,谈论着人生,规划着未来;而对于“国”更是人们思考的根本,没有国家就没有个人,没有个人的努力更不会有国家的昌盛,这么简单至极的道理深深蕴藏在每个人的心里深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