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砚边絮话之意象的根基:“意象”非“臆想”

句子大全 2013-12-22 15:18:27
相关推荐

年初,在一个庄重的学术研讨会上,一位画界权威相当诚恳而且确无疑义地说:“油画是对物写生,是写实的,是具象的,油画离开写生寸步难行;而我们的中国画是写意的。东西方绘画是泾渭分明的。”接着,便有一位晚辈,也是某画院的理论院长顺口搭音:“不错,据我所知,宋代范宽就从不对景写生,而是合上眼去‘ 听 ’。听完回去画”这样一唱一和,把个似是而非的断言敲了个斩钉截铁,结结实实。

这样一个结论,乍听起来真仿佛凿凿有据。特别是对那些初涉画坛,对东西方画种只有粗浅了解的人,更可能觉得言之不虚,通透了真髓。其实,这位靠写实具象发迹起来的前辈的论断实在偏颇。或许先生真的不那么了解中国水墨,或许真的不太知道中国传统绘画崇尚“师造化”,或许没听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类诸多教诲。把“意象”理解成“臆想”,把水墨的“意象表现”理解成随心所欲的“主观意念表现”了。这种意念表现与对景对物的写生截然对立,据说不用眼睛去看,“合上眼去听”就行。这种奇谈怪论已经有些年没听到了。

且不说宋人面对景物是否是“听”而绘之,还是看而绘之。当今,初学画者没有不经历写生训练的。学油画者如此,学中国画者也无一例外。这个训练过程常常要经历坚韧而刻苦的努力,才有可能达到扑捉自如、形神再现。有了这种酷似,有了多侧面的观察、理解、感悟和最终合理地表现,才能把生活中的生动瞬间记录并积累下来。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不睁开眼看,不认真看与思考,感悟从何而来呢?那位理论院长或许推测名家修炼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就可以以“听”代“视”了。合着眼去听,回到家再睁开眼画。这种异想天开的推测意义何在呢?明明可以睁着眼去感知,却偏要闭着眼硬去听,是院长无知,还是院长人为制造童话自欺欺人?可以推测,这位院长未必会仿效宋人试着去听,去实践一番。如果自己都不肯通过实践去验证这“以听代看”的效力,就跑到这么严肃的学术会上煞有介事的慷慨陈词。是负责任的态度吗?

我们的先人在提倡“师造化”的同时,的确相当提倡用“心”作画。提倡调动直观感受,综合理解感悟后作迅即取舍,再落笔成画。不赞成对景对物写生,只是肤浅表面的不加理解、认识地摹写。成熟的老师也会强调写生前的观察、分析、理解后再动笔的意义。无论是油画还是中国画。在采风的时候,成熟的画家也会一边观察一边与周边的人和物接触、攀谈、体验,把最鲜活最富生命力的最反映本质的东西体味出来。再在笔下和作者的心中记录、存活下来。这样的写生和记录才是有意义的。

成功的作品总是以它的内含新意而出类拔萃的。作品中太多该作者旧日的影子和他人的痕迹都是硬伤和缺憾。以严谨态度命笔的画家总是不断遗弃以往用熟用滥的程式习惯。又不断扩充颇富新意的发现来丰富日后画作的感染力。试想一下,真的有人合着眼去听了回来,即便画了出来,也无外乎是该作者的旧日心得。而不是新鲜感受。充其量重复的是昨日的自己。

我们的传统绘画所重的“意象”表现,依据的仍然是近乎写生的“师造化”,只是更强调尽可能有深度地分析理解后所做的纪录。重新意,重本质的表现。不是赞成无根据的臆造。简而言之,意象从来就不是“臆想”。“意象”的根基依旧是本真地记录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西绘画的分野绝不是重不重视写生。能敏锐地从生活中搜寻、体悟、提炼新鲜有活力素材,恰恰是中西方艺术家始终奋力追逐的成功之路。

恳切希望有名号的权威在发言特别是下结论时,更慎重些!别把传说当作依据,去想当然地演绎荒唐。(作者 刘希立)

文章来源: 中国网责任编辑: 唐佳蕾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