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浅析新浪微博中公共领域与私人和公共权力领域的互动关系

句子大全 2013-12-19 19:27:27
相关推荐

哈贝马斯在其专著《公共领域的结构性转型》中描述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图景,以及其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力领域之间的关系。自从微博诞生之后,学界便不乏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论对微博公共领域建设的探讨。在笔者看来,微博虽然具有公共领域的一些特性,同样也具有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力领域的一些特性。三个领域在微博上逐渐形成,相互影响,并共同作用于社会舆论的形成与对公共事务的影响,所以不能撇开其余两个领域单单探讨公共领域。本文结合当前较为热点的PM2.5议题,对三个领域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进而提出了微博领域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微博公共领域私人领域公共权力领域

公共领域一直是网络空间,尤其是微博空间的讨论重点。自从微博成立之初,就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建设公共领域的重大契机,将会推进中国社会民众建设与公共舆论空间的形成。到如今,微博的发展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四年,其基本面貌、话语体系与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已经基本确定,笔者认为现在是比较合适的探讨时机。同时,自2011年延续至今的PM2.5大讨论也充分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使得微博的话语空间进一步明朗化,为给微博公共领域及其他领域的定性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再者,近月来微信平台的重拳推出并获得了迅猛的增长,这对微博的用户流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认为,微博需要借此机会对自己平台的社会性质与公共性质进行进一步的认识,确定自己在社会事务中扮演的角色,以更好的从产品角度区分于其他网络话语平台。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结合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以及PM2.5的实例,对微博的公共领域乃至私人领域、公共权力领域的建设进行了分析。

1.哈贝马斯关于三个领域的理论 公共领域的概念最早由德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她将公共领域界定为与私人地盘相区别的一个共同的空间,凡是出现于公共场合的东西都能够为每个人所看见和听见,具有最广泛的公开性。 德国政治学家哈贝马斯的专著《公共领域的结构性转型》中描述了一个完美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图像,抒发了自己对20世纪50年代德国自由福利社会种种理想幻灭后的不满。哈贝马斯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已经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成为一种令人失望的结果: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瓦解,真正意义上的“公众舆论”消失。“文化批判的公众转变成文化消费的公众”,“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发生重叠”,这时出现了一个再政治化的社会领域,无法归于公共领域或者私人领域的范畴之下,公众的政治批判使命逐渐被其他机制取代。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融合所对应的是,曾经作为国家和社会之中介的公共领域发生了崩溃”,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相互渗透作用消解了私人领域,具有批判意识的私人所组成的公众基础被动摇,舆论不再产生于公众对感兴趣的议题的公开批判与讨论,在一个被操纵并已经完全商业化的公共空间里,舆论已经不再是公众可以辨认的意见结果,取而代之的是“民意调查结果”、“公开宣传”,甚至“公共关系运作”成了“公众舆论”的代名词。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共同对公共领域产生消解作用。

互联网空间的出现使人们又燃起对哈贝马斯所描述的公共领域的希望,人们认为,哈贝马斯所描述的公共领域能够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平台中重新出现,重建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产生理性与批判的公众舆论。根据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的论述,下面对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力领域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界定

1.1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出版两年之后,哈贝马斯在一篇题为“公共领域”的小文中对公共领域作了一个简明扼要的界定:“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那时,他们既不是作为商业或专业人士来处理私人行为,也不是作为合法团体接受国家官僚机构的法律规章的规约。当他们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处理普遍利益问题时,公民们作为一个群体来行动;因此,这种行动具有这样的保障,即他们可以自由地集合和组合,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公开他们的意见。当这个公众达到较大规模时,这种交往需要一定的传播和影响的手段;今天,报纸和期刊、广播和电视就是这种公共领域的媒介。”可见,公共领域中的公众由私人组成,但是他们并不在公共领域中探讨私人行为,而是讨论具有普遍利益的事情。

根据哈贝马斯的论述,公共领域主要由三方面要素构成:

1.公众

公共领域是由超脱于个人或利益集团的私利之上、亦不受国家或其他公共权力约束,并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的私人自愿组成的、拥有一定规模的“公众”。公共领域中的“公众”也有自己的特征,他们是平等的、关注公共利益的、理性的、自愿集合的公众,他们是财产的所有者,来自不同的阶层和职业,对公共的利益有着共同的关心。

2.公开批判与公众舆论

哈贝马斯认为公开批判对于公共领域有着极为重要,这种公开批判汇集成公众的共同意见,即公众舆论,形成公众共同的政治要求,对公共权力领域产生作用。公开批判与公众舆论的主体是具备公众精神的公众,并且批判和舆论都是在公开讨论中形成的,体现出批判性和理性精神。而基于感性的情感宣泄,即便有着普遍的公众性,也不属于公众舆论。

3.场所与机制

公共领域需要形成一种公开讨论的机制,这种机制可以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场所,比如咖啡厅、议会,也可以是社会媒介。公众通过这种机制来自由表达和传播自己的观点。公众媒介与公众场所是公共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公众舆论的表达手段,这种具体的表现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互联网平台也可以是一种发展形式。

1.2私人领域 关于私人领域的起源,哈贝马斯提高了古希腊城邦。在古希腊人看来,公共领域是自由王国和永恒世界,与瞬间世界的私人领域相对。这种相对体现在私人领域包括着人的“生的欲望”和“生活必须品的获得”,而公共领域则为个性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如果私人领域让人有些羞涩,那么公共领域则让人引以为豪。在古希腊的城邦里,自由民所共有的公共领域和每个人所特有的私人领域之间经纬分明。古希腊时期,在公共空间提及私人问题是可耻的。而到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从私人领域中诞生,成为由私人组成的公共领域。私人领域成为市民社会的一个特征,包含着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同时包含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家庭生活部分,内心领域是私人领域的核心。

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都是由私人构成的,哈贝马斯认为这种私人是具有了自律性与主体性的私人,即了解自己的切身所需,有独立的思想和要求。而这种私人的主体性与公共性密切相关,私人的主体性之间的相互联系产生了或者说强化了公共性,从而使得私人具有了公众的身份,为公共领域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这一点在互联网的微博平台中也有体现。但是,社会的商业化发展最终导致公共空间被商业化操纵,公众转向对私人利益的关注,不再关心共同的公共利益。

1.3公共权力领域 在代表型公共领域时期,公共权力领域是全部的公共领域,由王室和贵族的宫廷所代表。而在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形成之后,这种公共权力领域与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存在着密切联系,公共领域将公共权力领域和私人领域联结起来,私人通过公共领域向公共权力领域提出政治要求。政府、法庭等公共权力机构是公共权力领域的主要代表。

公共权力领域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对公共领域产生作用,比如德国在19世纪末出现干预主义。“随着政治功能的公共领域的机制化,这种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利益渐趋吻合。因此,公共权力在介入私人交往过程中也把私人领域中间接产生出来的各种冲突调和了起来。利益冲突无法在私人领域内部得到解决,于是冲突转向政治层面,干预主义产生。长此以往,国家干预社会领域,公共权限也向私人组织转移。公共权威覆盖到私人领域之上,与此同时,国家权力为社会权力所取代。”社会的国家化和国家的社会化同步进行,这一关系对公共领域产生了破坏,国家和社会分离,两者内部产生一个重新政治化的社会领域,摆脱了“公”和“私”的区别,消解了一部分私人领域的特定部分,在这里私人集合成为公众,管理私人交往中的共同事务,公共领域在消亡。

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相互渗透作用消解了私人领域,原先这一私人领域的独立性使法律的普遍性成为可能,具有批判意识的私人所组成的相对同质的公众这一基础也被动摇。如果公共权力领域不断扩大,公众的政治权利不断被剥夺,则公共领域的公共性原则也不能证明统治的合法性,更谈不上保障的合法性。

1.4公共领域、私人领域与公共权力领域三者的关系 公共领域最为主要的特征是公共性,公共性所发挥的主要是评判功能,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私人领域最为核心的是以内心领域和家庭生活为代表的私人性。公共领域归根结底是一个公众舆论领域,它不考虑社会地位问题,反对等级礼仪,提倡单纯作为“人”的平等,它和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公共领域中集合了公众的共同观念,这个公共观念是公共领域中的公众的共同要求,是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对公共权力领域提出的。这体现了公共领域的现实意义,今天来讲,可以认为是公众通过公共领域来推动构架政权的变革。

在历史中,公共领域的强大可以对公共权力领域产生影响,向其反映公众的政治要求,从而对公共权力领域起到监督作用。如果公共权力领域过于强大,开始干预公共领域的自由,这会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产生极大的伤害。这其中,确保公共领域正常运行的法律基础和公众个体理性的保持极为重要。新浪微博平台作为一个公开的舆论平台也受到政府的管理。

如果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界限遭到破坏,私人生活公共化,则公共领域自身则染上内心领域的色彩,公众的批判意识会成为牺牲品,社交中的讨论形式让位于对共同生活的崇尚,引导私人成为公众的机制也被破坏。新浪微博平台上,私人话题充斥,这对其公共领域建构和公共舆论的影响值得研究。

2.新浪微博的特性 微博又称为微博客(micro-blog),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及时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公共平台。早在2006 年,美国推出的twitter引领微博客的大潮,创造了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网络平台。随后,国内陆续开始出现类似的微博客网站,其中由人人网创始人王兴于2007年5月创办的饭否被业界公认为国内微博的鼻袓,随后做啥、喷哈、几歪、滔滔、贫嘴等相继进入微博阵营,不断摸索微博的发展模式。2009 年8 月,“新浪微博”正式开通,标志着微博时代的正式到来。

微博自从诞生起,便对社会舆论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11 年《舆情蓝皮书》调查得出,2010 年138 起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微博首次曝光的事件为22 起,占比由2009 年的0%上升为16%。在随后的几年里,微博凭借其独特的平台优势继续发力,逐渐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要生发地。2013 年7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3.31亿,网民中微博使用率达到56.0 %,同比上半年增长7.2%。可见,微博当前社会生活与个人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当前主要的微博类平台有腾讯微博以及新浪微博。其中,新浪微博是国内最早的门户网站微博,也是迄今影响力最大的微博平台。据新浪2013 年一季报显示,新浪微博的总注册用户已达到5.36 亿。

要研究新浪微博中三个领域的特征与相互关系,首先对新浪微博的特性进行分析。

2.1新浪微博的商业特性 首先,新浪微博平台本身是新浪旗下的一款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互联网产品。2009年5月在成都的新浪战略会议上,CEO曹国伟和CFO余正钧提出做中国微博客的想法,经过3个月后,新浪微博正式内测上线。“上线后66天,用户数突破100万;8个月,用户数被刷新成1000万;14个月,用户数达到了5000万……受益于微博的释放出来的巨大潜力,新浪的股价开始疯狂飙升,从2009年的30美元左右一路上涨至2011年的130美元以上,涨幅达到300%以上。”新浪微博一直尝试着在平台上寻找盈利点:2012年4月份,推出展示广告系统;7月,内测微博推广,可将企业广告微博在用户信息流中顶置显示;6月份,新浪微博会员制度上线;2013年4月正式推出主打中小企业的信息流广告产品“粉丝通”;8月,推出新浪微博淘宝版,实现账号互通。日前公布的新浪截至今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新浪微博商业化继续表现出良好势头,单季度收入同比大幅增长125%,达到5340万美元,接近盈亏平衡线,有望在今年第四季度首次实现盈利。

其次,新浪微博平台上聚集着丰富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主体。2012年,微博平台已经跃升为企业最重要的社会化媒体营销重镇,企业使用最广泛的社会化媒体平台TOP5分别是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博客、论坛与团购类,其中,45.0%的企业在新浪微博开展社会化媒体营销活动。不仅企业主动在新浪微博开展营销活动,新浪微博自己也有意推动这种趋势的发展。仅就目前火热的电商领域来说,新浪微博于2013年11月18日推出《2013年10月电商网站微博发展报告》,对电商的短链分享量、点击量、回流量等给出了数据以及提及率、好评率等,甚至给出了用户基本特征及信息发布时间的建议(见图2)。

可见,新浪微博平台虽然具有公共领域的一些特性,根植于平台本身的商业性对公共领域的侵入却不可避免。在进行微博的公共性质研究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个平台同样也是商业产品,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平台。只有兼顾微博平台的这一体两面,才能更好的对其作出评价。

图19月电商网站账号博文发布时间分布

2.2新浪微博的传播特性 新浪微博平台具有独特的传播特性,这些特性主要由平台本身的特点决定,其中开放性与低门槛、裂变的传播方式、以及传播的及时性与便利性都直接有利于公共领域的构建。

1.平台的开放性与低门槛

参与微博平台非常简单,只需要注册账号,便能够发表意见、转发或者评论他人的微博,或者直接参与到某热点话题的讨论中来,具有一定的多元化、去权威化的公共开放空间的特质。微博平台为每个人提供了参与话题的可能性。同时,微博的低门槛性一定程度上为开放性提供了保证。微博每条微博限制在140字内,表达方式是随意的、口语性质的,对语句编排组织上的要求也不高,具有片段化的特点。这使得微博交流不需要很高的文化水平,普通的群众都能够被囊括进来;同时微博内容编辑与发布十分便捷,没有重重审核,节省了沟通的成本,推动了用户的情绪表达和内容的创造的可能性。

2.裂变的传播方式

微博的是一种裂变传播,传播模式为One To N To N。这种传播路径通常包括“粉丝路径”和“转发路径”。顾名思义,粉丝路径即为向粉丝的传播,一条信息一经某个微博用户发布,所有关注此人的用户的个人页面上都会有所;转发路径即为再次传播,一条信息一经某个微博用户转发,所有关注此人的用户的个人页面上也相应出现。事实上,“粉丝路径”和“转发路径”往往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在这种一级级的传播中,信息的内容得到最大化的指数级放大,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增长。另外,话题的搜索功能与热点话题功能还让人们能够对自己关注的话题实现第一时间的交流和再传播,进而进一步丰富传播路径。在微博上,一旦信息发布出去,一般情况下(非水军炒作与数据作假)传播效果是由所有参与者共同决定的,信息的发现和传播过程不再是仅仅控制在少数人或者少数机构手中,成为了人人都能享有的权力。

3.内容的碎片化情感化

微博的最显著特征是其“微”,这就导致了微博在内容上的特点。对于微博发布数字的限制,使其表达具有浓缩性的、割裂化的特点,寥寥数字基本上无法说清楚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因果逻辑、寓意道理,不过用户直诉观点、阐明对某事的态度倒是绰绰有余;同时,微博的迅速发布以及大量的更新又缩短了微博的浏览时间和思考时间,这就使得微博内容情感倾向较强,理性思辨较弱,甚至使得人们习惯了先转发/评论,后思考的行为逻辑。同时,微博也是碎片化的,常见的内容有生活琐事、当下的感悟、突发的消息等等,每条内容都有限,每天的内容都很散乱、不系统。这样虽然使得微博符合现代社会时间零碎、思考碎片化的特征,却常常是东一句西一句的,不利于话题的深入探讨和辩论。

4.传播的及时性与便利性

以往的博客只能通过电脑终端设备进行内容的更新,微博则表现出异常强大的兼容性,可以在移动设备上随时随地更新,一旦发现身边新鲜事就能第一时间发布,不再受电脑终端的局限。微博正在变为一个人人创造的平台,每个人都是信息发布者,又是信息中转者。传统媒体都有一个新闻发布的周期,比如报纸新闻“以日计算”,电视、广播也不是实时播报。微博却能及时跟进事件进展,呈现的完全是一场动态十足的现场报道,传统媒体发布信息所产生的滞后性被减到了最小,同时也为微博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话题资源,很多时候反倒会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

3.新浪微博上三个领域的形成与特点 从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所提到的理论出发,结合新浪微博平台与新浪微博用户的特点,对新浪微博中呈现出的私人领域、公共权力领域和公共领域进行分类与辨析,并对各个领域的形成和各自的特定进行描述和总结。

3.1 新浪微博平台的私人领域 微博是公共领域,也是私人领域。首先,这种私人领域受微博的功能保证。微博有私信功能,能够进行一对一的私人对话。随着微博私信的改版,现在已经能够像对话框一样进行即时对话了,和私密的即时通讯工具非常相似,这就在微博的公开平台上开辟了私人话语场。不仅如此,还有私密小圈子的话语场。微博的信息发布可以进行权限设置,选择“分组可见”、“好友圈”、“仅自己可见”或者“公开”。如果选择分组可见,或者好友圈,就能够保证这条微博在私人圈子里面发送,并不被“公开”。这种私密圈子里面的成员一般是现实中的密友、或者同事,讨论的也经常是非常私人的话题,并不具有什么公共性的影响力,也并不欲产生公共意义。这种发布行为就有些像在人人网,或者微信组或者好友圈里面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意见与需求表达了。

其次,普通用户在微博公开平台营造私人领域。除去上述的特定私人信息发布方式,微博的公开内容发布也会出现私人领域的现象。普通的微博用户会发布以个人为中心的,关于自己生活、心情、感悟的微博,或者基于其他热点微博发表自己个人色彩浓郁的评论或者判断,这里的微博发布动机一般只是为了满足私人的倾诉欲望,希望获得的影响也只是使粉丝朋友能够和自己交谈、对话。这类微博内容也相当于构建了一个私人的话语领域,虽然形式是公开的,但是话语的性质仍然是私人的、对于公共舆论无益的。

再次,认证用户在微博公开发布私人性质的信息。与普通用户同理,加V的认证用户也经常会发布以私人信息为主的内容。这里面一般是抒发个人的心情、描述个人的经历,或者与个人特定博友进行互动,又或者有意的与自己的粉丝互动对话。这类事件统统不能对公共事务造成舆论影响,虽然能够引起粉丝们的追捧与围观,甚至引起粉丝的争论,但是并不涉及到公共利益,仍属于私人领域。甚至,有一些公共账号,如@全球时尚、@生活百科、@笑话精选等微博,所主要关注的问题便是很私人的、很生活化的内容。这类微博从建立的初衷到实际的运营模式都主要根植于私人领域。

最后,微博上充斥着商业行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中的私人是作为物主即财产拥有者的私人,这受到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社会形成的影响,作为财产拥有者的私人通过公共领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政治要求。而新浪微博的商业性质与此不同,新浪微博中聚集着丰富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主体,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主体利用新浪微博的平台进行品牌宣传、产品营销,而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参与政治话题讨论与公开批判。认证用户试图通过对于自我形象的营销,提升自己的无形资本,进而影响自己所在企业的无形价值。企业用户在微博开展各种广告攻势与产品营销尝试,试图依靠短链、活动、促销等方式达到自身的商业目的。更有作者宣传书籍、歌手宣传专辑、演员炒作作品等。这些都构成了哈贝马斯提及过的私人经济领域,明显区别于公共领域。

3.2 新浪微博平台的公共权力领域 公共权力在微博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是政务微博对政府政策的宣传,二是对公众舆论的引导。

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官员开设微博,将其作为信息发布的渠道、为民服务的平台、了解民意的方式和官民互动的空间,“微博问政”渐成热点和趋势。截至2013年 9 月,新浪、腾讯两家主要政务微博平台经过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高达 24.3 万余个,其中政府机构官方微博 16.1 万余个,公职人员微博 8.2 万余个;从活跃度上看,仅新浪平台,政务微博发博总数已高达 4290 余万条,平均每个政务微博发博数约为 600 余条,转发及评论共计2.1 亿余次,较为普遍的有公安、交警、共青团、旅游和地方发布等五类政务微博。政府机构和官员的微博内容很多都是公共政策的传播、新闻的发布等,粉丝众多然而互动性并不高,主要呈现单向传播的态势。虽然政务微博也想引导网民和其共同探讨公众议题,但就现在的发展趋势看来,更多的是政府现实新闻发布职能在网络领域的延伸。其核心话语体系仍然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发布的信息仍然以政府行为为主。

另外,公共权力也在微博上多方尝试,试图引导微博舆论走向。2013 年4 月2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指出,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处理好服务群众与引导群众的关系,既要立足实际,又要影响实际,既要反映生活,又要引领生活,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处理好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的关系,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弘扬主旋律,进一yyy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实现新闻舆论的正确有效引导”。这项要求直接影响了各级政府在网络舆论、特别是微博领域的舆论监管和引导工作。10 月 24 日,北京市召开政务微博工作会,提出办好政务微博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把政务微博当作观赏的“花架子”、舆论的“救火器”,而应真正使之成为政府部门信息发布的新渠道、人民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的新途径、促进民生问题解决的新载体,实现群众“问需于政府”和政府“问计于公众”的有机统一。尤其体现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发布具有安抚性的评论;或者在重要会议期间,引导舆论走向。例如,在北京7.23大水之际,传播关于北京精神的内容,以此来引导人们的关注点,影响人们对于事件的看法与评论。

公共权力发展了微博的舆论优势,并且乐于利用这种优势。这就使得微博的舆论空间更为复杂了。

3.3 新浪微博平台的公共领域 新浪微博出现后,公众期待它能够在汇集公众舆论、推动公共议题的讨论、达成政治共识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而建构一个网络公共空间。结合哈贝马斯的相关理论和新浪微博平台的特性来看,新浪微博具有构建公共领域的可能性。哈贝马斯所论述的公共领域是一个由独立自主的私人构成的,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的分离,对公共事务进行公开讨论与批判的领域,其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具有独立人格与批判精神的公众,拥有自由交流、充分沟通的机制,能通过自由、公开、平等的讨论与理性批判成共识,形成公众舆论。

3.3.1.新浪微博中体现公共领域特征的舆论与事件 在现实中,微博自诞生起便开始呈现出较强的媒体属性,每一个微博用户通过微博平台获取信息,并传播信息,使得微博体现出明显的自媒体特征。近几年来,很多舆论事件都微博用户是通过微博首先发出信息,并及其微博公众的讨论,很多都是针对公共事件与公共利益,网络反腐功不可没,社会动员能力凸显。舟曲泥石流事件、7·23动车事件、郭美美事件、北京7·21暴雨事件等,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微博中出现大量的讨论,网友在微博通过信息发布、转发、评论等形成种种共识,表达出共同的观点或者关怀,同时引起媒体对事件的关注、进行事件的深度报道,甚至对社会公共机构和权力机构等产生一定影响。比如新浪微博公众对郭美美事件的讨论与批判,对红十字会产生了极大的舆论压力,推动了红十字会的改革。从“表哥”杨达才到“房叔”蔡彬,微博作为社会热点事件的主要推手,在网络反腐和网民监督中发挥的作用正在日益显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奢侈腐败问题,微博反腐成为网络问政的新现象。在2012年钓鱼岛事件中,由于微博的积极扩散,民众自发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保钓行动,向全世界宣示了我国公民的爱国热情。2013年1月发起的“光盘行动”,通过微博的传播,迅速成为全国大规模的参与活动。可见,微博成为公众表达与传播个人意见的重要工具与场所,汇聚社会公众对公共事件或者公共利益的意见。这种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的特征。

3.3.2新浪微博的公共领域特征与形成基础 从新浪微博平台的整体特征来看,它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要素,存在一定建构公共领域的基础。从新浪微博的传播特性来看:

新浪微博具备一定公共领域的公众基础。微博平台的开放性与低门槛特征保障了自由公众的进入,低门槛使得人人都可以参与微博平台的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一点符合哈贝马斯对于公共领域的观点,即公共领域向所有公民开放,人人都有发言的自由。微博的匿名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众讨论的自由与平等。但是,新浪微博中的公众并不全部是超脱于利益集团和公共权力之上,具有理性、独立性、自主性、关心公共利益的公众。微博用户关心私人话题,存在非理性的情感宣泄与叫骂。但是比之于传统话语空间的受众已经有所进步,可以看到一群敢于批判社会问题的用户正在形成。

新浪微博具备一定公共舆论和公开批判基础。首先,微博的开放性与公开性能够为公众提供公共信息,信息的透明性与快速传播中,平台用户通过发布微博、转发和评论参与探讨,对公共话题进行相对平等与自由的表达。其次,微博作为一个非政府的平台,一定程度上与公共权力分离,是相对独立的话语空间。微博公众在发展与培养中已经初步具有了理性参与讨论与批判的能力。

新浪微博具有公共领域机制的基础。在新浪微博的平台上社会热点信息、个人观点等可以得到迅速而及时的传播,微博具有强大的互动功能,人们可以就热点话题进行共同讨论,一些经过普遍讨论的话题会形成舆论导向,甚至会对决策者产生影响与压力,成为网友意见表达的工具。

但是新浪微博本身的特点也使部分公共领域要素的缺失,比如内容的碎片化与情感化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新浪微博的公共领域趋势与特点起到阻碍作用,使得信息与公众的意见表达零散、分散,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私人话题的发布。

3.3.3新浪微博中不同于公共领域的舆论特性 1.加V与话语不平权

新浪微博中,意见领袖的身份含有预设意味。最初,新浪微博便采用实名认证的方式,即邀请明星和名人加入开设微博,并对他们进行实名认证,认证后的用户在用户名后会加上一个字母“V”(认证个人字母V为金黄色,认证企业字母V为深蓝色),以示与普通用户的区别。虽然新浪微博随后开放了实名认证功能,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会去实名,都能被新浪微博认证。虽说新浪微博是个去中心化的平台,然而仅仅加V一项,就导致V们和普通用户之间的地位差异。

V背后的隐喻在于:加V实现了认证用户现实社会地位在微博空间中的延伸,与现实社会话语权到微博话语领域的平移;意味着更多关注度和更加值得信赖。随着V们的自我营销活动,更崛起了一批V中之V的“大V”。这些认证用户是社会热点事件、公共讨论等的主要生产者和主导者,事实上微博仅仅在部分实现了所谓的话语平权,整个社会话语场域的主导权依然被传统的企业家、公共知识分子、文学家等社会话语精英阶层所掌握。在社会热点事件传播过程中,由于其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更多的粉丝与更丰富的信息来源,舆论的方向也常常被他们所引导,其态度、意见乃至情绪也很容易传染给草根用户。据新浪微博2011-2012年30起热点事件的舆情统计,被转发量超过500次以上的微博热帖有7584条,而产生这些热帖的微博用户仅有2158个,也就是说影响新浪微博微博舆论导向的只有2000个左右的意见领袖。

2.管控与新浪微博对舆论的介入

新浪微博对舆论的介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公共话题的讨论,一是限制某些话题的讨论。根据笔者的观察,新浪微博热衷于推动话题的讨论。举例来看,两会期间,新浪就主动设立了“两会今日热点话题”、“两会热词实时排行”等栏目,为网民提供话题讨论的空间。在平时,微博也会在右侧栏推荐热门话题,引导微博用户加入这些话题的讨论。在微博发布栏里面也会有默认的推送话题,希望用户能够加入讨论。这一方面会方便微博用户参与当日的热点话题讨论,却也会限制用户的关注点,使其淡化对某些问题的关注。

在某些情况下,新浪微博会限制某些内容的发布与搜索。比如,在薄事件期间,薄的名字甚至名字的变体,在新浪微博搜索栏中都不能够搜索到结果。关于薄的微博,也有被删除的风险。这种用技术限制讨论的方法显然是不利于公共空间建设的,然而这种做法自从有微博以来,便一直默默的被实施和接受着。

3.3.4 小结 从我国的社会背景来看,我国当前没有形成完善的公民社会,公众仍然存在较多的非理性与非独立性,自律性不足,而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是由具有独立精神、有自主性和自律性的公众构成。新浪微博平台中的非理性用户或者用户时常出现的非理性情绪不利于对于公共话题的讨论与公共利益的意见形成。

而在新浪微博的公共领域特征并不完善时,公共权力领域、商业利益等要素在微博平台上出现,使得新浪微博的公共领域特征进入了更加复杂的发展与互动过程。

4. PM2.5议题中三个领域间的互动关系 PM2.5议题自2011年开始在微博上受到了各个主体的持续性关注,对其的讨论既发生在私人领域,又发生在公共领域及公共权力领域。在对PM2.5议题的讨论中,这三个领域之间不断发生着互动,同时又相互影响。

4.1PM2.5事件梳理 PM2.5是空气质量检测的重要数据。PM2.5 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 微米的细悬浮粒子。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其大气环境检测网络和大气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都比较成熟和健全,对于PM2.5指标的公布即时而有效。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PM2.5 一直没有成为空气标准指标向外公布。本文将该事件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讨论。

第一阶段,PM2.5事件因指数不同受到微博舆论关注。

2011年10月31日,北京雾霾天气异常严重,位于东三环的美国大使馆空气监测仪显示,北京空气质量指数为307,其中细颗粒物PM2.5的浓度为257微克每立方米,达到美国国家环保局认定的“非常不健康”、“危险”级别。然而北京环保局公布的每日空气质量报告中,空气污染水平仍仅为轻微污染。指数的不同引起了网友的激烈争论,PM2.5开始进入中国公众的视线,并随着姚晨、潘石屹等名人微博的关注,成为社会热点。

2011 年11月16日,国家环保部就《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PM2.5 指标的检测、公布和治理的制度化建设等成为微博关注的热点。

2011年12月4日,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严重雾霾天气,许多城市的交通因此而受阻;雾霾较严重的区域出现医院呼吸科爆满的现象。驻京的美国大使馆发布的北京PM2.5监测数据再次爆表,指数为522,超过了最高污染指数500。自此,在微博上开展了关于PM2.5是否要公开的热烈探讨。

第二阶段,PM2.5事件指数与标准的进展。

2012年1月21日,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网站发布PM2.5研究性监测小时浓度数据、车公庄自动监测站数据,每小时更新。之后,多省公布监测时间表。2012年2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部署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作。2012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2年5月24日,环保部公布《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全国74个城市在2012年10月底前完成PM2.5“国控点”监测的试运行,并于同年12月底前公布监测结果。2012年10月11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表示,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颁布后,环保部明确提出了新标准实施的“三步走”目标。至此,PM2.5议题暂时告一段落。

第三阶段,改善空气质量的探讨。

2013年1月13日下午6时,国家环保部空气质量日报显示:北京、石家庄、邯鄭、保定以及吉林省长春空气属于重度污染。中央气象台也于当日发布了雾霾黄色预警。新一轮的雾霾天气再度引发了公众对PM2.5议题的强烈关注。同样,相关的讨论大多发生于微博空间里,此次议题的中心为:政府以及整个社会应该采取何种实质性的措施来治理空气污染问题。

2013年9月14日,环保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当前环境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在2013年12月底前,再增加包括国家环保重点城市、模范城市在内的116个城市,在各级环保部门政府网站,实时发布空气质量新标准六项指标监测数据和AQI值。

在这一阶段,舆论对于空气质量与呼吸道疾病空前关注,并提出限制车辆上路、减少废气排放等建议。

4.2三个阶段中新浪微博各领域的互动关系与特点 4.2.1PM2.5 事件中三个领域话语的概述 对于PM2.5指标的争论主要有如下几个阶段:一、为何两种指标差异如此之大?二、中国空气质量标准应该采用何种指标? PM2.5指标是否应该公开?三、中国空气质量问题如何解决?如何防治PM2.5超标?微博公共领域的围绕着上述三个核心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且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力领域展开了相应的互动,最终推动了事件的发展。

在微博公共领域,对问题的主流探讨具有直接性和相关性,认证用户等意见领袖以及普通网民纷纷以话题参与、个人微博发布、转发等形式参与到了话题讨论中来,形成了主流的舆论意见。在公共权力领域,以政府的空气指标政策进展通报、以及征求网民公共舆论意见、疏导网民紧张情绪为主。在私人领域,微博主体纷纷发表自己对于PM2.5的看法,对雾霾天气的私人感受,以及对空气质量的担忧。这种表达是私人性质的,似乎对于公共议题没有直接作用,然而其形成的整体态度与倾向性却对微博话语空间的氛围产生了影响。

4.2.2 分阶段探讨三个领域的互动关系 在第一阶段中,新浪微博平台的公共领域中关于PM2.5议题的公众舆论推动了公共权力领域的关注和信息公开,私人领域的内容产生极大的情绪效应。这一部分中,潘石屹作为公共领域的意见领袖,其微博活动与公共权力领域的互动十分明显。

2011年10月31日以后,公共领域的舆论焦点在于为何两种指标不同,哪种指标更能体现北京的真实空气质量。2011年12月4日后,公共领域中舆论议题的焦点在于要求国家环保部将PM2.5数据纳入空气监测的强制性指标中,新浪微博平台公共领域中关于PM2.5议题的公众舆论推动了公共权力领域的信息公开。从新浪微博上最初对于PM2.5监测数据的质疑与讨论,在微博公众舆论压力的推动下,公共权力领域的出现了一批新的微博建立,专门发布相关信息,已有的政务微博也开始对PM2.5议题进行持续的关注。例如,2011年12月4日的大规模讨论事件后,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立即做出反应,在新浪微博平台建立 @北京环境监测官方微博,从2011年12月8日起开始发布每日空气情况。

这时新浪微博中充斥着大量私人领域的非理性探讨,整体来看多是用户对于政府的质疑与抱怨、对自己生命健康的忧心,缺乏对这一事件理性关注,没有提出共同的公共利益诉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情绪的极化与公共诉求逻辑的扰乱,使得公众们无法集中力量共同达成一致的舆论观点与利益要求。

在这一阶段,有一个实例值得探讨:潘石屹因“老婆(张欣)老咳嗽,而且只要天气污染一厉害她就咳嗽得厉害,天气污染的不厉害她就咳嗽不厉害,天气不污染就不咳嗽,一出国就不咳嗽。”而产生了对大气污染的关注。起初,他的行为只局限在私人领域,并未对公共领域形成影响。然而随着天气问题的严重化,2011年11月起,潘石屹每日用微博转发美国大使馆公布的PM2.5数值,引起了公共领域的广泛舆论关注。随后,北京环保局新闻发言人杜少中和潘石屹在微博上唇枪舌剑,就数据真实性,检测标准等展开了唇枪舌剑,公共领域的舆论意见领袖与公共权力领域展开了交锋。甚至,潘石屹在线下被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约谈,为其介绍北京空气检测过程。这造成了潘石屹对于大气问题的舆论转向,同时这种态度转变也带领着其750万粉丝进行态度转变。上述互动生动的展现了一个话题,如何从私人领域进入公共领域,并与公共权力领域博弈,最终造成舆论影响的整个路径。

在第二阶段,意见领袖、专家、社会机构加入微博平台公共领域的探讨,提出空气质量监测标准中关于PM2.5测量的不同标准,将公共舆论的探讨推向理性化与科学化,公众舆论的集体诉求明确,要求政府发布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并对空气环境的改善做出实际的行动与措施。公共权力领域的政务微博在新浪平台上进行持续的舆论引导,并在现实中回应公众的公共诉求,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空气质量的内容不断被提及。这一阶段公共权力领域对公共舆论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与重视,主要做出各种政策上的回应。

这时,在微博平台的私人领域中,非理性化的情绪开始逐渐波动性地减弱,更多用户开始理性关注PM2.5,这种非理性化的情绪主要受到每日天气和公共权力领域的回应影响。这一阶段PM2.5进入国标,公众对PM2.5的持续关注推动了新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公共权力领域对公共领域的舆论与批判进行了直接回应,体现了公共权力领域对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体现。

第二阶段后,微博公共领域的舆论焦点从PM2.5扩散到更多相关的议题,比如气象问题、整体空气质量问题、相关健康问题等,公共舆论的焦点开始分散,公共权力领域与公共领域的互动相比第二阶段有所减少。

第三阶段,公共舆论不断期待公共权力领域在新标准和新政策的制定后采取更多实际性的措施,并期待成效,而雾霾的不断爆发,使得公共舆论一度体现出失望情绪。同时助长私人领域的非理性内容的出现,情感性宣泄随气象变化波动性出现。公私领域所发布的内容由抱怨和要求的提出,更多转向对自身和家人健康的关注,比如如何预防呼吸道疾病、如何选择居住地点、如何健康出行等,这使得新浪微博上很大一部分公众在公共领域的探讨开始转向私人领域,公共舆论变得分散。

公共权力领域不时出现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关注或措施,并对公众舆论进行引导,期望由政府和公众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公共舆论的要求,提出限制车辆上路、减少废气排放等建议。这些建议一部分被公共舆论所接受,另一部分被私人领域消解。

4.3小结

图2 从PM2.5议题看三个领域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新浪微博平台中,公共领域直接与公共权力领域互动,促使公共权力领域的回应与措施制定,私人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对公共领域产生相对较弱的影响,但是私人领域本身对公共领域中公共舆论的集中有一定阻碍作用。

公共权力领域主要通过公共领域来对私人领域产生影响。公共权力领域的正面回应对公共舆论有积极促进作用,也使得公众的讨论受到正面激励,公共领域的强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部分私人领域的话题转向进入公共领域;公共权力领域对公共舆论的负面回应会使公众失望,产生更多非理性情绪,公共领域的分散会使更多舆论力量进入到私人领域,对公共舆论的产生起到阻碍作用。

公共权力领域在微博中的力量变化主要受到公共领域的影响,公共领域的舆论使公共权力领域感受到压力,并受到监督和制衡。

在PM2.5爆发等公共事件中,新浪微博中私人化、娱乐化、个体化、碎片化的内容大量出现,加上“刷屏微博”对私人话题的持续发布,这些文本本身缺乏深度价值和理性,私人领域的强大阻碍了公众用户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难以体现公众的共同利益,无法达成共识,将公众对公共事件的探讨掩埋,降低了公众的意见凝聚力,甚至存在微博用户主动回避政治等公共话题的现象。这在PM2.5的各个阶段都有所体现。

许多用户发布的内容虽然内容看似是对于公共事件发表的观点,但是实际上只是个人的牢骚或抱怨,只是对个人的关心,并不是对公共利益提出的诉求,使其价值深度与传播广度受到影响,因此,许多关于公共利益的公共事件因此而被忽视,公共舆论形成的话语力量减弱。

在政府不断回应公众关于空气质量的舆论要求的同时,自身在微博平台上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也不断扩大。

5. 新浪微博的领域建设构想 正如前文提到的,微博对于公共领域的建构一直是理论界所关注的话题。然而需要重视的是,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理论是较为理想的,他不能够预见到网络微博平台的产生、互联网社群的发展,因此对于公共领域理论应该采取辩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微博作为一个公开公共的平台,欢迎各个主体的入驻,也能够实现不同身份的主体在不同公开范围内的意见表达。其本身的游戏规则便允许了商业利益主体、政府权力机构对于公共领域的入侵,也允许了个人在这个巨大的空间中进行意见表达与情感发泄。互联网社群发展至今已经几十年,但是没有出现专门为普通公众提供的平等的,专门进行公开、及时、理性的公共事务探讨的平台。同时,在当前信息获取便利,交流迅速,且普通群众能够较容易的和政府等主体进行沟通的时代,笔者认为,舆论的产生与发展就是经历了三个领域不断互动的结果。这种混乱其实更加反应出了舆论运动与发挥作用的真实性。故而,与其不断设想构建公共领域平台,认为商业领域、政府主体污染了空间的公共性,不如接受一个公开性的三领域博弈的平台,基于这个认知来进行舆论空间的探讨。

在新浪微博公共权力领域中,主要成员是政务微博、政府官员微博。私人话题的探讨、商业营销信息的内容都影响着政务微博的到达率和影响力,影响着用户对政务微博的关注度,这需要政府微博更加科学地管理和经营。主要做到以下几点:政务微博、政府官员微博对公共舆论要持续关注,持续回应,而不是短时间回应,要给公共舆论正向激励;政府和官员要明确定位,利用微博持续引导公共舆论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减少来自私人领域的干扰;政府和官员微博加强信息公开,自觉接受监督,提高信息有效性,增加在新浪微博平台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在新浪微博的私人领域中,主要成员包括普通用户、商业微博、生活百科时尚类微博等。私人话题、商业信息等不可避免,需要用户、微博平台的共同努力使该领域健康发展。新浪微博平台对商业类公共账号有序管理,维护良好的用户讨论环境,进行有效资格审查,避免不良商业行为泛滥;在话题建构上,选取具有公共价值深入的话题,引导私人加入对公共话题的积极讨论,培养其公共意识和理性意识;与政府合作,提供参政议政的有效平台,促进公众的理性、有序参与。新浪微博的用户在微博环境下逐渐培养自身的理性表达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独立、自主、理性地参加公共话题讨论。

在新浪微博的公共领域建构中,要促使该领域形成更加稳定的机制,减少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不良影响。这需要政府、媒体、微博平台、平台公众多方共同努力进行该领域的建设,对该领域加大重视与关注,促进公共领域与公共舆论的良性发展。

当然,新浪微博本身是一个商业平台,并不是一个完全属于公众的公共讨论平台,该特性不可摆脱,为吸引用户关注不可缺少商业广告、商业应用、商业活动等内容,这些都可能会分流微博用户的大量公共话题注意力,对平台的公共领域产生破坏作用。同时,商业性质微博以令人迷惑的方式,以看似为公共舆论的内容发布的,可能是用于品牌宣传的公关信息。哈贝马斯也对公共领域的公众提出了担心,“文化批判的公众”可能会变成“文化消费的公众”。

所以,新浪微博平台的公共领域建构存在过多理想化的期望,这不仅是通过微博平台上的各个主体能够实现的目标,还需要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改编培养理性、独立、自主的公众,需要显示中政治基础和法律基础的保障,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平台建设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的建设问题,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三联书店,1998.

2.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3.陈勤奋.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及其特点[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4.卢锡飞.论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和发展[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3,5.

5.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R].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

6.第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

7.徐丹.24 万政务微博转型进行时[J].人民日报.2013.11

8.朱宝琛.政务微博纷纷开通,政策落实气贯长虹[J].证券日报,2013,10.

9.谢耘耕,荣婷.《微博传播的关键节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30起重大舆情事件微博热帖的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3期.

10.许纪霖.启蒙如何起死回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