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远方不远 诗在眼前 新双廊正以全新的面貌“苏醒”……

句子大全 2013-12-15 02:12:35
相关推荐

双廊,有人把它比作西南边陲的小姑娘。承蒙洱海照拂,这里山清水秀,人们临海而居;世代以打渔为生,宁静安逸。每当和朋友们谈到双廊,大家总会各抒己见。有人说双廊就是自己的诗和远方,但如果你来的时候,不巧碰到双廊关停客栈、填埋管道、风貌整治的“阵痛期”,也不要失望。如今,这座苍洱风光第一镇正以全新的面貌“苏醒”,“大理风光在苍洱,苍洱风光在双廊”,冲着这句话,双廊还是值得你重新再来感受一番的。

双廊丨用短期阵痛来换取长远发展

12月24日,由新华社云南分社、人民网、云南广播电视台、云岭先锋等中央、省、州、市主要媒体共同组成的采访团走进双廊,和双廊古镇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施国东聊起了那段双廊“重生”的故事……

“2015年,当时双廊的旅游业就存在着几种明显的“乱象”,其中就包括大家最关心的污水直排、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等现象,导致当时的洱海水质变绿、变味儿。双廊也及时为临海的4个村委会大约12000人建了几个小型的污水处理设施,勉勉强强能满足临海村民们生产生活的需求。”施国东说到。

此后几年的时间里,洱海沿线餐饮客栈“井喷”,建筑“围湖”,火爆的旅游开发,给双廊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隐患。原先只是用来处理村民们生产生活污水的设施已经远远不够用,双廊就用消防车进行污水外运,要是遇上旅游旺季或者下雨天,冒井便成了海街上被游人吐槽的“家常便饭”。

随着双廊的环境承载能力逐渐“爆表”,双廊开始痛定思痛。“通过几年的发展,老百姓的耕地不在了,洱海基本上是封湖禁渔,山体和林地的修复也杜绝了过去的砍伐和放牧,那既然水不能渔,山不能牧,田不能耕,那双廊的旅游转型升级就势在必行。我们只有做严规范、高品质的旅游,才能留住双廊的诗和远方。”

随着大理州启动环湖截污工程以来,双廊镇作为第一个开工的乡镇,可谓是截污治污的“排头兵”。双廊人深知,要解决双廊的环境承载能力问题,首当其冲就是要解决污水的处理问题。

为了聚力推动截污治污和保水质、防蓝藻工作,双廊镇构建起了“户收集、网输送、厂处理、塘净化”的截污治污体系;新建农户化粪池1381座,实施农户污水收集提升改造508户,建设截污官网107.36公里,新建总容积14万m 的尾水塘库3座;啃下了污水收集处理的“硬骨头”。扎实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八大攻坚战”和“三大歼灭战”,打好保水质防蓝藻“组合拳”。

目前双廊已注册的经营户有1600多家,其中在核心区范围内的589家餐饮和客栈已经恢复营业。如今漫步在双廊街头,洱海水越来越清澈了,民族文化街、玉几岛、海街,入目之处皆是风景。沿着海街一直走,这里一改以往的狭窄、混乱的面貌。地上是新铺的青石板路,放眼望去,岸边装点了各色植物花卉,水面上刺陵角的叶子五彩斑斓,浪花拍打着堤岸,这一刻,远方不远,诗在眼前……

临海丨把污水变资源

双廊经历了旅游发展中保护绿水青山的转型阵痛期,保护洱海、绿色发展的意识也在村民们心中扎下了根。大理州开展洱海保护治理工作以来,双廊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开展了双廊核心区餐饮客栈服务业专项整治,并依托双廊下沉式再生水厂,实施了双廊环湖截污工程建设,实现了四水全收集、全处理和零排放。双廊下沉式再生水厂是大理市环湖截污工程六座再生水厂之一,接下来小编就大家去看看双廊如何让水资源“活”起来。

走进双廊镇下沉式再生水厂,两个烧杯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一边浑浊、一边清澈。这正是双廊下沉式再生水厂的奇妙之处。与传统的地面污水厂相比,半地下式的的设计结构节约了更多的土地资源。2018年1月投入试运行之后,对双廊镇村民们的厨房、卫生间、圈舍、洗涤用水都实现了应收尽收。

双廊下沉式再生水厂运行经理李亚萍向大家介绍说:“厂区采用的是CAST+高效沉淀池工艺,污水处理厂内设混合污水调蓄池1座,有效容积5000 m ,近期日处理尾水量可达5000 m ,远期处理量可达10000m 。其中经过处理的出水水质为一级A标尾水,并且完成成了环保验收。”

通过再生水厂处理后的水将由泵房提升至梨花潭生态塘库进行自然净化,出水水质可达地表水Ⅱ类到Ⅲ类标准用于农灌,解决山下污水、山上缺水的问题。对于污水处理末端产生的污泥,厂区会通过浓缩脱水技术再运输到下一站进行污泥堆肥,最后制作成有机肥回用于农田施肥,将固废转化为有机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水中丨走进陌生的洱海水质监测工作

苍山如屏,洱海如镜,进入冬天,洱海水的温度开始逐渐下降,这意味着蓝藻爆发的几率也开始降低。虽然目前洱海保护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洱海的水质还不稳定,洱海保护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工程学院研究院王欣泽和大理州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顶着丝丝凉意从洱海中取出第一瓶水样。记录下284国点的水温、水深以及透明度等一系列数据。采样结束后,王欣泽对开船的师傅说:“师傅可以了,去下一个点。”

2007年,王欣泽来到大理开始投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洱海项目研究工作。此后十余年,以王欣泽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先后在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深度处理、入湖河流的水质改善、山地城市的雨水综合利用以及湖湾的水质改善等方面共形成60余项专利技术,为洱海保护提供了持续的技术支撑。

采样、测水温、水深、固定水样样本,这是他们每天的工作。每年都要在大理300多天的王欣泽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熟门熟路的对洱海上的17条垂线,34个监测点进行反复监测。

“我们都知道保护洱海的核心就是要控制住岸上的污染源问题,通过加密监测,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不同时间、不同区域洱海污染物的变化情况。如果发现靠近洱海边的某一个点监测出来的污染物浓度突然升高,那我们就可以上岸查找是否有相关的污染治理工程没有到位的情况,从而更好的为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目前我们的研究团队每周都会对洱海上的34个监测点进行监测,再根据监测的数据做出数据分析。”王欣泽说到。

在大理,双廊的涅槃之变,只是洱海重生故事的一个章节。守护双廊的,不仅有奋战在洱海保护治理一线的工作人员,也有用技术带领大家科学治湖的专家学者,来双廊看海吧,继续你的诗和远方……(记者:邹玲艳)

编辑:陈琳玲

值周:吴志

主编:李胜

总编:罗宗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