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除夕 传承团圆的民俗精神

句子大全 2013-12-11 05:04:01
相关推荐

在每一年新旧轮回、物质生产的间歇时间,不断播种希望、消解困惑,节日中都有对来年的祈愿和设计,有仪式、有神圣感

◎本刊记者 华南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特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称守岁。苏轼有《守岁》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千香百美团圆饭

中国的春节,“吃”往往会成为大部分人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旁,就是透着那么一股喜庆热闹劲儿,这可以算是中国民间过年的最大特点了。“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似乎在春节这个传统佳节更加显得入情入理。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民俗专家、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表示,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因而,对于身在远方的子女们来说,利用除夕夜的机会,与父母们一起吃顿团圆饭显得尤为重要。家人的团聚能够令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一家大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是一种幸福的时光。

陈竟说,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团圆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千香百美,必须有鱼,取“年年有余”、“吉庆有余”之意。年夜饭的特点是家人要齐,这是全家人大团圆的宴会,如果届时有人外出未归,对全家来说是一个憾事,对父母来说是一件心事,餐桌上要给未归的人留一个空位,摆一副碗筷,以示全家团聚。

明清以来,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显的差别。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汤圆”“团子”“圆子”,中间包糖为多,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直到今天,北方过年包饺子、南方过年做汤圆的习俗仍然极为普遍。

年夜饭又称“分岁”,因为这顿饭以后就要告别旧岁迎来新年了。据说这顿饭还有逐疫、驱邪、健身的作用。“吃了年饭旺,小鬼不敢撞”,正因为年夜饭如此重要,所以才有“说一千,道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的说法。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不过,无论在哪里吃,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

难忘今宵话春晚

春晚,春节联欢晚会的简称,本特指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1983年的春晚首次现场直播,被视为第一届央视春晚。

随着电视传媒的普及,除夕夜除了传统的年俗活动之外,全家人一起看春晚已经变成了中国人过年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以其雅俗共赏的节目、传承民族文化的宗旨、反映人民生活的内容,被广大人民所接受。30多年后的今天,现在这台晚会已经成为中国人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看春晚已经成了新的全家团聚的象征。

30多年来的“与民同乐”使春晚成为一道“民亦乐其乐”的文化景观。春晚成为新的年俗,有人或许会将原因归结为当时娱乐匮乏,在人们的娱乐方式和内容极其有限时,垄断最优质文化资源的央视春晚自然能够一枝独秀。但即使如此,春晚能够进入人们内心,还是有其值得珍惜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让春晚真正成为人们不能舍弃的文化大餐。具体地说,春晚的文化内涵至少包括这样的两个方面——联欢和表达。所谓联欢,一定是各个群体的互动;所谓表达,一定是群体自身的发生。如果忽视了这两个文化内涵,则春晚就可能成为仅仅精彩节目的汇演。“欢乐,喜庆,团圆,祥和”,这是春晚一直遵循和追求的创作基调和原则。

春晚在节目内容上花样百出、变化多端,但有几个环节几乎不曾有过太大的变化:如开场时刻,喜气洋洋的歌舞、热热闹闹的锣鼓声、全体主持人共同表达新年祝福;转场期间,边防士兵、驻外使领馆、留学生团体的拜年祝福;零点时刻的倒计时;结束曲《难忘今宵》等。这些重要的时刻以及其它元素构成了春晚的“仪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