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菏泽市首届孝贤之星】好闺女 孝儿媳 亲婆婆……巨野孝贤之星的暖心事

句子大全 2013-12-10 05:17:01
相关推荐

田秋霞和丈夫相敬相爱,和婆婆相处融洽,和邻里关系和睦,一家人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2015年婆婆突发心脏病,紧急住进济宁市附属医院,平静和谐的生活一下子打乱了,婆婆病情严重急需手术,她拿出家里所有积蓄,又找亲戚邻居借钱凑了八万元,为婆婆治病。婆婆住院期间,她全程陪护,喂饭、喂药、擦身体、伺候大小便直到出院,医生和护士们都以为她是婆婆的亲生女儿。在她悉心照料下,婆婆出院了,但由于身体虚弱,生活不能自理,仍需专人照料,她干好村里工作的同时,继续承担起照料婆婆生活的重任。平时生活节俭的她,为了婆婆尽快康复,想着法子把饭菜做的有滋有味,让婆婆吃好些补充营养。

田秋霞的弟弟、弟媳生活困难,常年在外打工,家中留有一个脑瘫的女儿,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为了让弟弟安心在外打工,田秋霞自愿担起照顾侄女的担子,把侄女接到家里,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得到了邻里的一致好评。

田秋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工作职责,她倡导成立了村志愿服务队,为困难家庭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村里尹顺刚父子同时患了大病,几天时间花光了所有积蓄,田秋霞和志愿队员带头并发动群众捐款,短短几天捐款两万多元,解决了尹顺刚父子的燃眉之急。常立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巨野县第一中学,由于母亲身体残疾,单靠父亲一人劳动供养姊妹三人上学,家境困难,常立春情绪波动,产生退学念头。田秋霞得知情况后,及时找到常立春的父母,提出进行结对帮扶,并多次和常立春深入谈心,鼓励她安心学习,学好知识回报社会。田秋霞还把这个情况给省科技厅的挂职第一书记做了汇报,在组织的共同帮助下,现在常立春学习成绩突出,即将参加高考。

她始终坚守着自己每一个角色,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每一个角色进行最大限度的充实,成为全村的“贴心人”、家里的“好儿媳”,敬老爱幼,她一直在行动!

高尚义

折翅雄鹰 志在九天

高尚义,男,汉族,小学学历,1964年生,巨野县董官屯镇人,小时候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终身残疾,但他以非凡的毅力,攻艰克难,自强自立。他虽是残疾之身,却有一颗高尚美好的心灵。二十多年来,面对年老体弱的父母,他日夜守候在病床前,从不叫苦;他像亲生儿子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老年痴呆的岳父和半身不遂的岳母,无怨无悔,书写着一篇感人至深、自强不息的故事,同时也塑造了一个“久病床前有孝子”的形象。

命运多舛 身残志坚

高尚义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虽然家里不怎么富裕,但是父母却一直把他当作手中的宝。正像人们所说,幸福的家庭有着一样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五岁那年的一个下雨天,房子漏雨,因为父母身体不好,高尚义就用幼小的身体扛起家里的塑料布、稻草,一点点的遮住漏雨的地方,好让弟弟妹妹能够睡个安稳觉,自己却患了重感冒,高烧不退。父母抱着患病的儿子四处求医,虽债台高筑、眼泪哭干,也没医好病,他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幼小的尚义落下了终身残疾。

高尚义正在维修家电

上小学后,渐渐懂事的他,性格越来越坚强,他坚信别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也一定能做到,哪怕付出别人十倍百倍的努力。因为这个病,使他从小就不能站立和走路,也是因为这个病,让他失去了和正常人一样上学的机会,加之家里为其看病负债累累,已经无力支付他的学费。但他没有放弃,从9岁便开始自学,因为父母都没有文化,所以他只能依靠同龄的小朋友放学后将学到的知识教给他,在同伴的帮助下,他慢慢学会了认字。高尚义从小就对各类家电感兴趣,开始自学各类电路知识,16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师傅看出了高尚义有这方面的天赋,便教给他维修家电的手艺,从此他坐着手摇车在镇上挨家挨户的上门维修,风雨无阻,稚嫩的手上慢慢磨出了老茧,凭借着扎实的手艺和朴实的性格,他开起了一家家电维修门市。

孝悌慈爱 家庭幸福

高尚义及其妻子

1997年,经媒人介绍,高尚义与妻子贾翠平相识,妻子幼年生病,骨骼发育不完全,相似的经历,两人一见如故,婚礼虽然办的简单,但是妻子却说“那些都是给外人看的,他对我很好,我心里很知足”。两人结婚至今,从来没有红过一次脸,周围邻居都羡慕不已。

天有不测风云,由于长时间从事体力劳动,高尚义父亲因劳累落下了哮喘病,严重时呼吸困难。由于生活困难,父亲吃饭不及时,患上了胃溃疡,胃病发作使他痛疼难忍,粒米不进。因为身体多次手术,父亲如今已丧失劳动能力。2003年,高尚义东拼西凑手术费带父亲去山东省立医院求医,一住就是17天。他在医院里不分白天黑夜连轴伺候父亲,妻子在家里既要照顾子女,又要伺候岳父岳母,一切农活全部落到了他们夫妻俩身上。后来高尚义的父亲康复了,高尚义整个人却瘦脱了相。

几年前,高尚义父母相继去世,他像对待亲生父母那样照顾岳父岳母。细心的他总记着冬添棉,夏添单,连头巾、袜子一类细小物件也都挂在心上。老人一生节俭,遇事怕花钱,有时尚义给老人看病、买药,或买衣物、补品,明明花了不少钱,却骗老人说很便宜,不惹老人心疼。2009年,灾难又一次降临到这个不幸的家庭,高尚义的岳父在干活时突发脑血栓重重的倒在地上,以致半身不遂、言语不清,也无法干农活。屋漏偏逢连夜雨,承受重重压力的岳母又不小心摔倒,伤到了脊椎,78岁高龄的老人本身就骨质疏松,受伤之后就直不起腰,生活也不能自理。家庭的重担又落在了身为独女的贾翠平身上,本身就身患残疾的两口子不仅要下地干农活,还要为岳父岳母做饭、喂饭、翻身子、端屎端尿、洗脏衣服。村里人说,他一个残疾人,有时累得叫人心疼。岳母也是逢人便夸:“俺摊上个好女婿,是我烧香修的福!”

高尚义全家福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高尚义的影响下,两个儿子勤奋上进也非常孝顺,从小就知道父母不容易,现在竟接过了父母的接力棒,一有时间就给爷爷奶奶洗脚、梳头,周末寒暑假就推着爷爷奶奶散散心,让他们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平时,高尚义工作忙,顾客的东西着急修好,晚上经常要工作到很晚,但还是挤出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孩子们心里,父亲很了不起,是他们心中最好的爸爸。

折翅雄鹰 志在九天

高尚义同志是一个很平凡的人,虽身患残疾,却拥有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问及今后的打算,高尚义说:“现在努力工作攒钱,一是自己和妻子小时候受了太多苦,不想再让两个儿子受苦,二是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周围的人给了很多的帮助和鼓励,这份爱无以报答,只有回报社会,多帮助镇上的留守儿童,让他们的童年能过的幸福,我心里也觉得踏实。”

高尚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家庭幸福,他的豁达包容使邻里和睦,他的诚信善良赢得社会赞誉,成为董官屯镇尊老爱幼的先进典型。

郭桂满

以身作则 尊老爱幼

郭桂满在中国农业银行营业部担任运营主管,工作多年,积极乐观,尊重领导,团结同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做到工作、家庭两不误。在家孝敬公婆,关心爱人,爱护孩子,两个孩子先后考入大学,公公婆婆虽八十五岁高龄,精神矍铄,身体硬朗,这与她细心照顾,和谐亲密的家庭氛围是分不开的。

公公婆婆年龄大了,郭桂满对待老人贴心细致,嘘寒问暖,陪老人串串亲戚,聊聊天;为老人洗头,洗脚;帮婆婆洗澡,当老人生病时她更是无微不至。2018年1月临近春节,公公得肺炎住进县医院,因高烧导致大小便失禁,她细心为老人擦屎擦尿,喂水喂饭。为了不耽误工作,郭桂满早晨买好饭带到医院,为老人换洗好喂好饭,交待给丈夫注意事项,就急匆匆回营业部上班,下班后再急忙赶往医院,领导让她休两天班,可她说:“离医院近,班上这么忙,我自己克服一下困难吧。”老人住院半个多月,她单位医院两边跑,未耽误一天工作。老人出院那天,同病房的人羡慕地说:“老人家,你这闺女真孝顺!”公公笑了:“这是儿媳妇不是闺女。”

为了让老人开阔眼界,愉悦心情,多年来,郭桂满与丈夫陪老人去曲阜、济宁、泰安、临沂、济南、日照、河南等地短途旅游。老人家是旧社会过来的人,对毛主席无比敬仰,为满足老人心愿,郭桂满和丈夫利用休年假的机会,专程陪老人在北京瞻仰毛主席遗容,观礼升国旗仪式,游故宫、颐和园、长城等历史遗迹,逛北海公园、大观园,陪老人参观鸟巢、水立方等,回家后,每当老人拿着照片与人兴奋谈起在北京的所见所闻时,就不停地夸赞儿媳妇。

郭桂满对孩子学习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关心爱护,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女儿和儿子进入大学后,在校表现突出,都担任了校学生会干部。

郭桂满多年来工作认真负责,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县市级优秀会计主管,省级优秀会计主管,省行“3510 ”标兵等,她的家庭多次被单位评为五好文明家庭,被县妇联评为五好家庭。多年来,她尊敬老人,夫妻互助,教育孩子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并以身作则,睦邻和谐,家庭幸福,得到了同事和邻居们的一致好评。

郎合珍

“三心”感社会

郎合珍,女,1974年12月出生,山东巨野人,汉族,中共党员,1994年参加工作,现任巨野县国家税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孝心敬父母

坚持给老人按摩

亲情是人最原始的情感,最基本的美德。郎合珍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后,夫妻和睦,孝顺公婆,是公认的好媳妇。“亲有疾,昼夜侍,不离床”。2013年一场意外的医疗事故,婆婆陷入重度昏迷成了植物人,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大小便失禁,意识不清。在婆婆病情最严重的那段日子里,郎合珍与家人辗转各地寻医求治,老人终究没有恢复,她也瘦脱了形。为了照顾婆婆,她学会了很多专业护理技能。每两、三个小时就翻身、拍背、按摩四肢,护理气管切口,刷牙、洗脸,清理便溺、换洗尿布、床单被褥,这对于郎合珍而言不过是四年来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一天几顿饭,婆婆只能吃流食,她就学习营养搭配,悉心将水果、米粥、瘦肉压成汁,用纱布过滤后装进注射器,一点点打进胃管里,维持着老人的生命。老人气管切开后痰特别多,不能自主呼吸,晚上她与丈夫轮流值班,时刻警醒着帮助老人吸痰。“对我和丈夫来说,妈妈就是一种精神寄托。只要她在一天,就尽一天孝。”她时常这样说。家庭是什么,是人世间最可信赖的社会细胞。四年多来,1500多个日日夜夜,郎合珍意志没有垮、孝心没有变、责任没有失,也唤醒了许多人在这纷杂时代中对内心情感最深处的拷问。这种中华民族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可以作为社会的良药,郎合珍付出的孝心,不仅抚慰了家人,也感动着每一位知悉情况的身边人。

忠心献事业

放弃节假日,带头坚守岗位服务群众,赢得了纳税人的好评

郎合珍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任过分局税收管理员、办税服务厅主任,到后来竞聘分局长、县局副局长,一晃在税收战线上,已耕耘了二十多个春秋。在担任办税服务厅主任期间,她用真情服务纳税人,倾情带队伍,打造了一支阳光热情、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服务团队,办税服务厅被授予国家级“巾帼文明岗”和“全国青年文明号”。她时常说“如果没有组织给予岗位,我就不会成熟的这么快;没有单位培养,又哪来的工作经验,所以要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不忘党的培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秉公执法,热情服务。像一颗螺丝钉,拧到哪儿都不会松扣”。面对一些亲戚朋友要求给企业特殊照顾,免去企业罚款,或调低税负的说情,她竭忠尽智,恪尽职守,当面告诫亲友,凡是有悖税收法律法规的事都不必开口。她经常提醒身边的同志“纳税人在你的眼里有多重,你在纳税人心里就有多重”,群众工作无小事,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有一名纳税人多年后还在感激她,“是郎局长的一番谈话使我警醒,免于犯下虚开发票的错误,救了我,也救了企业”。她把“勤勤恳恳为民做事、兢兢业业为党工作”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心怀挚爱乐观向上,管一行、爱一行,为火热的国税事业注入了辛勤的汗水。营改增期间,她带领大家一起奋战,牺牲了无数节假日,主动谋划,积极协调,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和干部一起开展数据的审核和录入。中午放弃休息、晚上加班到深夜,既要负责对调查表逐户进行复审,又要带班进行调查数据的录入。她像一块磁石,把大家的心聚拢到一起,同心协力,拼搏进取,巨野国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被评为全省营改增工作突出贡献单位。

爱心待同事

检查党员学习笔记

自踏入税收工作岗位以来,她与同事互帮互学,用真心和爱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人。对待同志,她无微不至。对国税系统许多人来说,郎合珍就像一位知心大姐,给予她们无私关爱。担任大义分局局长期间,她看到同志们宿舍用的被褥、床垫,有的已经洗掉色了,她便利用星期天为大家购置了崭新的被褥。她知道有两名男同志血压高,就特意安排厨房做菜时注意照顾。同事患病、生活遇到困难,她总是多次登门看望,访难问苦,一句“你的情况我知道,会有解决的办法”,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灵,让多少人热泪盈眶。善举,可以开启一个有爱的未来。郎合珍循循善诱,平易近人,踏踏实实地为大家办实事、办好事,把关心同事生活当作一项长期工作,以女同志特有的细腻、细致关心着每一位同事。她心里装着大家,大家也一门心思想着工作,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为单位出力、争光,巨野国税连续三年取得了全市绩效考核第一名的好成绩。郎合珍以一己之善的点滴感染了周围,大家也共同扶危济困、爱心帮扶他人,为社会注入无限爱心。近年来巨野国税仅为社会捐款捐物就达10余万元,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爱心先进单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她先后获得省办税服务厅能手、巨野县十大杰出青年、全省国税系统文明税务工作者等多项荣誉,多次被市局记三等功和嘉奖。强烈的使命感,让她风雨无阻,继续前行。

李孔氏

瘫痪儿媳的“亲婆婆”

“儿媳妇能早一天好起来,我走了也心安!”李孔氏一边为儿媳妇扇着扇子,一边用扇子驱赶着几只嗡嗡叫的苍蝇。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如果是孝敬父母,很多人都难以做到几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病人,何况是照顾瘫痪的儿媳,一个并不是直系血脉的亲人。在董官屯镇舒王庄村,80多岁的婆婆李孔氏11年如一日伺候瘫痪在床的儿媳妇,如同美丽乡村中的一缕清香,在当地传为佳话。

11年前,儿媳刘巧玲突发脑溢血,诱发脑干堵塞,经抢救后,虽然脱离生命危险,但是却从此瘫痪在床,不能说话。从那时起,婆媳之间由儿媳妇照顾婆婆变成婆婆伺候儿媳。婆婆李孔氏不说任何怨言,就这样无微不至地照顾了儿媳11年,如今,儿媳已快是花甲之年,而李孔氏已是80多岁的耄耋老人。

李家家境本就不好,即便在农村也算是条件比较差的。儿子李时福患有哮喘,儿媳原本有糖尿病,夫妻二人都是药罐子,儿媳的突然瘫痪对这个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李时夫和刘巧玲夫妻虽然有两个女儿但都已出嫁,都有孩子,不能每天在娘家伺候,迫不得已,老人以自己的年迈之躯承担起了家庭重任,儿子下地劳作,她在家里照顾儿媳,洗衣、做饭、收拾家务、照看儿媳。

清晨6时,天还蒙蒙亮。李孔氏和往常一样,一起床就步履蹒跚地来到儿媳房里,帮她翻身活动筋骨。“我每天晚上都守到凌晨1时才睡,就是为了给她翻身。然后早上6点多醒来,再翻一次身。一个晚上五六个小时(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很累人的。”随后,李孔氏为一家人张罗早餐,儿子李时福起床吃过早饭,下地干活。早晨约8时,李孔氏开始照顾儿媳起床。双手架着两边胳膊,她吃力地托起比自己还要高的媳妇,将其挪到床边的轮椅上。刘巧玲瘫痪在床已有11年,四肢已逐渐僵硬,起床、穿衣、洗漱、上厕所……全部都要李孔氏帮助。忙完这些,已经83岁的老人早已累得满身大汗。喂完早餐后,李孔氏将儿媳推到堂屋,打开电视让她消磨时间。“瘫痪之后,她唯一的娱乐就是看电视了。”这时,李孔氏才清闲下来。忙完其他琐碎事,她也经常会坐在儿媳旁边陪她一起看电视节目。由于四肢无力,刘巧玲在椅子上也坐不稳,常常越坐越往下滑,每隔半小时至一小时,李孔氏就要重新托起刘巧玲,调整她的坐姿,以防她滑下椅子。

屋漏偏逢连夜雨,自2008年至今,长达11年的时间里,这个家庭先后遭遇了一连串的不幸,去年初夏,李孔氏的儿子李时福去苹果园里修剪果枝,不慎从树上摔下,腰部被摔伤,卧床不起,这个家庭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李孔氏老人每天不仅要照顾儿媳的吃喝拉撒,还要照顾儿子。

李孔氏老人说,儿媳妇没生病之前对自己特别好,拿自己当娘待,现在她病了,将心比心,自己得拿她当闺女待。虽然日子过的很苦,但老人期盼着有一天儿媳能够好起来。

儿子儿媳都重病在身,地里的活计也无人打理。前些天高温38度,李孔氏老人顶着毒辣辣的太阳在儿子庄稼地里拔草。一位80多岁的老人,照顾两个卧床的病人,同时还要照顾地里的庄稼,这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你这么大年纪了,自己照顾两个,能照顾得过来吗?”记者问。“照顾不过来有啥办法,一个是儿子,一个儿媳,再苦再累只要能伺候好他们就行,我已经这么大年纪了,如果他们不能好起来,等我死了他们怎么过啊!”老人含泪说。

现如今,儿媳妇在李孔氏的帮助下已经可以下床走路,虽然仍然无法说话,但是病情已经有所好转。儿子的伤也已恢复,这对老人来说是一个安慰。“现在比以前轻松一点,她腿能动了,以前不能动,半抱半背的才行,这样生活可以稍微好一些了。”李孔氏说着脸上露出了一副幸福的笑容。她说会继续照顾自己病重的儿媳妇,即使生活再苦再累,她依然不离不弃。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个年逾80的老人,对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瘫痪儿媳,一照顾就是11年,任岁月压弯了脊背,她却不离不弃;任命运百般挤兑,她总咬紧牙关,她用额角的皱纹和满头的白发写满了人生的沧桑,也成为了三里五里照顾儿媳的典范和榜样,她用最淳朴的方式及博大的胸怀,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通过她的辛勤劳动,如今儿子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日子过得清贫却充满温暖。她用朴实的行动诠释了一个老人的传统美德,用真情朴实的行动感动了一方乡邻,成为当地孝老爱亲的一个典范。

李培莲

孤寡老人的“好闺女”

巨野县核桃园镇敬老院工作人员李培莲在敬老院干服务员的17年间,凭着一腔热血,将敬老院里的孤寡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17年如一日精心照顾,她先后被评为“感动巨野十大慈孝人物”“菏泽市十大孝星”等荣誉称号。

58岁的李培莲仍操着一口潍坊话,嫁到核桃园镇考庄村30多年,虽然乡音未改,但是十里八乡都知道她是镇敬老院孤寡老人的“好闺女”。在这里,既是炊事员又是服务员的李培莲蒸馒头炒菜洗洗涮涮,一干就是17年。17年,6000多个黑夜与白昼,李培莲无微不至地照顾着20多位孤寡老人的衣食起居,一个人干着两个人的工作,每月工资仅400元。李培莲说,不是钱的事,人活着就要做点对社会有意义的事,何况我还是一名党员呢。

1999年,镇政府进行机构减员,分流的十多个有关人员在敬老院开始工作,由于分流的这些人员大多是小青年,每个月300块钱的工资使他们对侍候老人这种又脏又累的活不感兴趣,同时,这些小青年做的饭有时半生不熟,不合老人口味,老人们也有意见,这些小青年干不了几天就主动辞职。经过敬老院院长考西文和热心人的推荐,李培莲来到敬老院工作,从此一个人要干两个人的工作,既当炊事员还要当服务员,不过李培莲从没怨言。在做饭上,李培莲将饭菜做的软和一些,老人们都爱吃。在做面食上,李培莲有一套绝活,做的饼子像纸一样薄,一擀面杖能擀出两张饼子,两张饼子一样薄,她做菜饼的口味非常好。李培莲是个勤快人,天天变着花样给老人做好吃的,老人们都说她是“特级大厨师。”一位县领导来检查敬老院的工作,尝了敬老院的饭,对李培莲说;“在县城我吃过很多的菜饼,都没有你做的好吃,有你这样的炊事员是老人们的福。”为了能够改变老人们的生活,李培莲和敬老院里的几个工作人员一起在房前屋后开出菜地,全部种上蔬菜,既减少了敬老院里的开支,又改变了老人们的生活,受到老人们和镇政府领导的好评。

除了给老人做好饭,李培莲还要服务好老人。黄氏老太太86岁,无儿无女,后来患有偏瘫,生活不能自理,李培莲天天给她喂饭,端屎端尿,从来没有说过厌烦,经过李培莲的精心护理,黄氏老太太的身体有了好转,后来,黄氏老太太的娘家人来看她时,黄氏老太太流着眼泪说:“培莲比亲闺女都亲,俺这辈子有她侍候,下辈子给她做牛做马都心甘情愿。”82岁的李王氏,前年的某一天起床的时候,就不会动弹了,李培莲用三轮车拉她到医院,给她做了检查,发现是半身不遂,从此李培莲天天给她洗手洗脸、端屎端尿,还用三轮车推着她在敬老院里玩,慢慢的李王氏老人身体有了好转,李王氏逢人便说:“现在有的亲闺女都不愿意侍候老人,培莲和俺没亲没故,她比俺的亲人还亲,这些年,她真的不容易,好人啊!”说着说着,老人家就流出了眼泪。李培莲的儿子和儿媳在日照工作,他们想让培莲去日照给他们看家,照顾孩子,培莲说;“这里的老人需要照顾,我离不开他们。”懂事的孩子没有说什么。每次来看母亲时,都带来一些食品和水果,李培莲都分给老人一些。老人们都说,培莲虽然是俺们的干闺女,可是比亲闺女还亲。敬老院的院民刘三是核桃园村的,无儿无女,一直在敬老院居住,前年冬天,在镇敬老院吃过晚饭后,由于刚下完雪,当他走到核桃园村后街的时候,自己不小心摔倒在沟里,爬不起来了,核桃园村的村民跑到敬老院告诉了李培莲。听到这个消息,李培莲拉起地排车就去了核桃园村,看到满身是泥和水的刘三时,将他抱到地排车上,拉到敬老院后,给刘三脱了衣服,又去医院请来了医生。后来,在济宁市银行上班的侄子知道了这个事情,拿出来1000块钱给李培莲,李培莲没有要,她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敬老院里的老人,就是我的老人,我有义务给老人服务好!”刘三的侄子感到过意不去,专门买来了50多斤鲤鱼在敬老院和大家一起吃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去年的春节,李培莲的儿媳从日照回家来过年,在除夕的那天下午,儿媳见她没有回家,就和丈夫一起来到敬老院,帮助母亲给老人包饺子,随后他们一起回了家,儿媳对李培莲说,妈妈,你给我们做了榜样,当你年老的时候,我们会好好的照顾你!李培莲感动的差点儿掉下眼泪。

17年来,风风雨雨,李培莲把敬老院当作自己的家,把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辛勤的付出,换来了老人们对她“闺女” 的称呼。

李景云

身残志坚的“孝儿媳”

李景云1967年12月出生在黑龙江,巨野县太平镇倪堂村村民,身材一米左右,小时候因病致残。丈夫张广臣,夫妇俩都是二级肢体残疾人,生活比较艰苦。虽然整日是粗茶淡饭,但他们却从不亏待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孝敬老人的事迹感动了全村人。他们将好的住房让给父母,自己却住在一个破旧的小院里,每天早早起床给婆婆洗脸穿衣,为老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说话。

由于老人年事已高,有时会像小孩子一样发脾气,生气埋怨甚至骂她几句,她都不在意,仍一丝不苟的照顾老人。有一次公婆生病,情况比较紧急,她急忙联系了村里面的年轻人,把老人送去医院,由于老人恢复比较缓慢,生活暂时也不能自理,医院回来之后,她更是寸步不离,时刻在病床前伺候,不仅一日三餐,还为老人擦洗身体,接屎接尿,毫无怨言。

为了让婆婆保持健康的身体,愉快的心情,她每天都会扶着婆婆出来呼吸新鲜空气,给老人捶捶背,捏捏腿,晒太阳,老人常常感动地说儿媳妇比亲闺女还孝顺。有时李景云也会累,每当她累了、痛了,就默默地往肚子里面咽,去田里面看一看,放松压抑的心情,从来不对婆婆发脾气。如今公婆已90多岁高龄,在他们夫妻二人的细心服侍下,身体仍很硬朗,气色很好。

李景云不仅把家里面收拾地井井有条,对邻里乡亲也是尽心尽力,每次村里人需要李景云帮一些小忙时,她从不推脱,即使是很小的事情,她都善始善终。不光如此,她更是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孩子什么是孝道。邻里关系和谐,虽然残疾却总是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赢得了全村人的尊重和称赞。

魏娜娜

爱是无微不至的守护

“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家住山东巨野东关村的魏娜娜就是这样一个人,作为一名普通的子女、妻母以及单位职工,她为老人、家庭付出的太多太多,同爱人一起照顾瘫痪在床母亲十几载,有新房因为不方便照顾老人而始终没有入住。小两口就这样默默地为老人付出,为家庭牺牲,谱写了一曲爱老敬老的颂歌。

十三年前,家住巨野县凤凰街道办东关村村民魏娜娜的母亲突发脑溢血成为植物人。面对突来的打击,她和丈夫纪杨顶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发誓要把自己作为母亲的手和脚,一心一意地照顾,让母亲幸福、有尊严地活着。如今,母亲全身没有一个褥疮,皮肤光洁润滑。

2004年,22岁的魏娜娜刚刚走出校园,便收获了工作和爱情,不仅进入巨野县军休所工作,还与在巨野县公路局工作的纪杨踏入了婚姻的殿堂。原本沉浸在结婚喜庆氛围的两个年轻人,更是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然而仅仅一个月后,一场变故改变了他们原本规划好的人生。

魏娜娜母亲在打扫卫生的时候突然晕倒了,她们就赶紧把母亲送到医院,医生告诉魏娜娜母亲只有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生存希望。魏娜娜强忍悲痛要求医生无论如何都要保住母亲的生命,经过一天一夜的抢救,母亲的命保住了,但是苏醒后半个身子却不能动了。

魏娜娜对象纪杨,为了更好照顾生活不便的岳母,向妻子魏娜娜提出自己的想法,搬回岳母家生活。每天洗衣做饭,收拾家务,小两口携手照顾老人过起了朝五晚九的生活。虽然日子很是辛苦,但一家人其乐融融。

自从老岳母有这个毛病之后,需要人伺候,纪杨就一直跟着岳母这边住,因为来回跑的话不方便,孩子也得吃饭,所以一直吃住在一块,一个目的,为了更好地把家庭、把老人都照顾好,让老人有尊严的活着。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家里有这么重病的老人,对自己亲生儿女往往都是一个重大考验,更何况是女婿。然而朴实孝顺的纪杨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了大家。

岳父魏忠停说:“女婿照顾她妈,端屎端尿没说过二话,有时候去医院都是他拉着去,当亲娘对待,他没抱怨过。虽然家庭不幸,摊上这样的事情,我也算不幸的万幸,遇上一个好女婿”。

白天工作养家,晚上照旧伺候老人,魏娜娜和纪杨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有时委屈了就相互鼓励打气,调整好情绪继续用心伺候老人。细心的他们,为防止老人长褥疮,还每天晚上轮流给老人翻身,甚至为让老人躺着舒服,他们一口气买了8个枕头垫在老人后背、腿下等不同部位。小两口的一举一动,都看在魏忠停的眼里。年迈的老父亲只能一边责备自己有心无力无法照顾老伴,一边心疼日夜操劳的两个孩子。

在外人看来,魏娜娜和纪杨照顾瘫痪在床的植物人母亲,是很辛苦的事情。可在他们自己看来,虽然与老人无法交流,但照顾她已是习惯。尽孝与感恩是人最基本的美德。如今,魏娜娜和纪杨依旧每天为老人输液、按摩、喂食,以无微不至的守护和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儿女对长辈最质朴的爱和关怀。他们希望自己的努力付出,能有朝一日换回老人开口说话,重新过上普通的正常生活。

徐爱真

不离不弃的好媳妇

徐爱真,今年42岁,家住巨野县万丰镇张庄村,十年来,她抚养着一双儿女,对植物人丈夫不离不弃,精心照料, 受到了附近群众的好评。

那是2006年8月份的一天,徐爱真的丈夫张怀芹,前去孙楼村万柳路口接人,不幸遇上车祸,肇事车辆逃逸,当时身上和头部受伤,生命垂危,在县医院抢救期间,硬是依靠呼吸机和医生的及时抢救才挽回了丈夫的生命。本来以为随着慢慢的治疗,丈夫会很快康复,没想到躺在床上的丈夫成为了植物人,这一躺就是十年。十年,近4000个日日夜夜,对于普通人来说,它仅仅是一个数字,然而对于普通家庭妇女的徐爱真来说,却是漫长的十年,艰辛的十年。面对成为植物人的丈夫,她用实际行动,诠释出了一段不离不弃、感人肺腑的人间佳话,也就是这十年,她的真情付出,演绎了夫妻间的人间大爱。

丈夫的突发意外,医生的宣布结果——植物人,给这个幸福的家庭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对生活充满憧憬的徐爱真感到天都塌了,内心的无助使当时年仅32岁的她只能独自一人以泪洗面。得知情况的一些亲朋好友好心劝她改嫁,就连当时的公婆也知道儿媳妇早晚会走的,可看着年幼的一双儿女和恩爱多年的丈夫,朴实的徐爱真毅然做出了自己的决定:不能走,不能离开孩子,不能离开这个家,再苦再累也要照顾好丈夫。其实,在照料病人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更何况病人没有康复的希望。起初,在医院做康复期间,早期还有亲朋好友到医院帮忙,后来只剩下她自己,每次从病房到康复室都要坐轮椅进入,只有一百斤的她,每天都要抱着比自己重了六十斤的丈夫坐轮椅,上病床,有时因为体力不支而摔倒时,徐爱真还暗恨自己没用。经过在一年的治疗,丈夫的各项机能恢复了正常,但依旧没有清醒,支付不起高昂住院费的徐爱珍只能将丈夫接回家中。而生活又变得没日没夜,喂饭、翻身、清洗等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她来完成,每天要重复很多遍。在后期治疗中,每当听到有治疗偏方和名医时,无论多远,徐爱真都要亲自去试试,一次她打听到菏泽安兴镇一个村庄有一名名医医术高明,对植物人,偏瘫半身不遂患者利用针灸能达到治疗效果,得知这个消息后,她失眠了,幻想自己的丈夫能站起来。天未明,就乘坐租赁的轿车早早来到打听好的卫生室门前,排队等候给丈夫就诊治疗,当医生看到躺在车上一动不动的患者时,询问了大体病情和治疗情况,并承诺病人有可能好转,这一下可把徐爱真高兴坏了,一时也来了信心和决心。后来,为了节省租车费用,在公婆的帮助下,卖了一辆三轮摩托车,为了每天能及时针灸,每次都是徐爱真和婆婆两人驾驶三轮车,一来二去,和医生的关系熟了,就减少了排队的环节,起初有点效果,医生说针灸短期内效果不明显,所以这一看就是两年,两年来,徐爱真和婆婆可谓是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没有吃过一顿囫囵饭,春夏秋冬,风雨无阻,一次在雨天绕道时,不慎滑入沟中,身单力薄的徐爱真硬是用肩膀顶着三轮车不让车子滑入沟中,以免摔伤丈夫,后来让婆婆从村内喊来了几位好心村民才把三轮车从沟中推出,已坚持了一个多小时的徐爱真蹲在地上半天没有起来,得知情况的村民流下了感动的眼泪,纷纷夸赞:这样的好媳妇难找。

每天的操劳过度,让徐爱真日渐憔悴。将一切看在眼里的婆婆王秀莲打心眼里感动,对这个善良朴实的儿媳心疼无比,只能尽量帮助儿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减少儿媳的生活压力。虽然有了婆婆的分忧,但是徐爱真并没有得到一丝轻松,她主动替丈夫承当起了家里顶梁柱,利用白天婆婆照顾丈夫的空余,前往连青壮劳力都有些吃不消的工地,成了名建筑工人,在工地上,搬砖、扔砖、打灰、送灰,啥活都干,生活迫使一位弱女子成为了男子汉,有时工头为了照顾她,尽量给她派一些轻巧活,可是她却不领情,什么活累,什么活脏,他就干什么活,尽量多挣一些工资,以一个柔弱女子的力量挑起了挣钱养家的任务。

屋漏偏逢连夜雨。丈夫的病情还没见好,年迈的婆婆又患上了骨质增生,让这个已经举步维艰的家庭雪上加霜。既要照顾丈夫,又要打工挣钱,再加上地里的农活,让徐爱真被生活压的喘不过气,所幸婆婆虽然不能再帮忙照顾丈夫,但还能自理,也算减轻了她的压力。如今,已经把苦日子习以为常的徐爱真,除了一心要把孩子抚养成才,就是每天期待丈夫出现奇迹,苦中作乐的她时常都挂着洋溢的笑容。

十年来,徐爱真用无微不至的照顾,诠释着“妻子”二字的内涵;十年来,他用不离不弃的守候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用责任与使命铸就了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用坚持和执着抒写了人间最美的真情。

公益广告

菏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