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抗战胜利75周年丨以国之名 致敬先烈

句子大全 2013-11-30 16:16:19
相关推荐

在那个年代,虽然我们的国家很穷,没有先进的武器,但是我们中国人民很团结,军民一心积极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在战场,抗日战士不惧怕敌人的坦克大炮,他们不顾个人生死,英勇地与敌人进行搏斗,消灭敌人无数;在后方,根据地的人民巧妙的与汉奸周旋,瓦解了他们的一次又一次阴谋,表现了他们强烈的爱国热忱和伟大的牺牲精神。

从1937年到1945年,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中国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今天,我们缅怀历史,铭记烈士的鲜血,反思国家民族的未来。

抗战,这两个字在今天听来,是否会有一种遥远且陌生的感觉?从1931年开始,到现在过去了整整87年,从抗战胜利到现在也过去了73年,73年足够一个人过完一生。只是,这个遥远,对于我们国人来说,却是很沉重的。

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三省,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日本开启全面的侵华战争,再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历时整整14年。

这漫长14年的每一天都惊心动魄,每一刻都危机四伏。每一次反抗,每一次战斗,都关系着四万万人民的生死存亡。一寸山河一寸血,在那个时代绝非虚言。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第二次淞沪抗战)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七七事变”后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政治上中日双方都有在上海地区决战的准备和意图,中国试图以战促和,日本试图以战促降。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

不过军事上却是一场遭遇战,中日双方都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对手。国军没见识过现代战争和海陆空立体攻势,吃了火力不足的大亏。日军没料到国军在上海已经构筑了大量工事,而且部队抵抗意志空前顽强。

1937年8月9日下午发生的“上海虹桥机场事件”成为第二次淞沪会战的导火索。为抢得战争主动权,赶在日本援军到达之前消灭驻沪日军,中国组织淞沪作战部队张治中部第9集团军(下辖3个师和1个独立旅)准备围攻日军,8月13日,淞沪会战彻底爆发。

13日,秘密入沪的调整师全面进攻盘踞在上海市区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和日本侨民。在德国顾问的指导下,调整师以重大的伤亡代价扫清日军在市区的据点,将战线推进至日租界,并将日军分割成海军司令部、公大纱厂和汇山码头等几个孤立据点。从15日第一批日军增援开始,双方大打消耗战,开始了所谓的“添油战术”,两个多月下来,由于双方实力差距悬殊,国军损失惨重。10月26日,蒋介石决定从上海撤出大部分军队,但又幻想着借助于国际调停,于是就想牺牲一只部队,来博得国际的同情和支持。蒋介石的这个决定也催生了后来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

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战损率达到了五分之一;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在没有制空权,武器装备落后,没有重火力支援,单纯靠着中下级军官以及普通士兵们的一腔热血,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牺牲10个人换掉1个日军,还打了3个月,真的无法想象当时是一副多么惨烈悲壮的景象。

如此惨烈的“绞肉机”,也催生了无数个英雄事迹。东北军的57军和67军在淞沪战役的几乎全员打光,川军的一个师上去三个小时全部阵亡,白崇禧的6万广西“狼兵”一天之内全部打残,以及相对来说更让人广为所知的“四行仓库保卫战”。

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八佰”,便是演绎还原了当年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当然此片一出,也是争议不断,且不论争论的意义以及争论的方向,就电影本身来说,小编觉得,最起码它可以让那些“无知”的人知道,现在的和平,是那些先烈、那些英灵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拼出来的。

电影上映后,小编也是按捺不住内心激动,在观影之前,小编也是查足了历史背景,充分了解了“八佰”前前后后的背景渊源。观影过程中,全程的气氛都很沉重,观众席也是相当的安静,尤其在放映一些比较惨烈的片段后,可以听见沉重的叹息声,我想,他们应该都跟我一样,那一刻,都眼含泪花。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10月26日大场失守,三个月内国军伤亡近三十万,统帅部决定全线西撤,并命令88师留一个团掩护,524团团附谢晋元接到命令“死守上海最后的阵地”。为壮声势,谢晋元对记者谎称共有800人(实则420人),史称“八百壮士”(四行孤军)。

1937年10月30日深夜,此时“四行保卫战”已经打了四天四夜,团附谢晋元接到上峰命令,率队退出四行仓库。他们一边沿路将日军探照灯击毁,一边冒着枪林弹雨一边迅速冲过北西藏路,由垃圾桥撤至公共租界。

至此,这场小规模的战役,终于落下了帷幕。但这只四行孤军却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成为了全国和全世界注目的轰动新闻。“在烈焰笼罩、敌军四围中,以其最后一滴血与最后一颗子弹,向敌军索取应付之代价。”

天堂 · 地狱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后来有孤军战士回忆谢晋元将军的训话,“四行仓库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是我们的坟墓。”而电影中一个镜头,苏州河南岸的租界灯火通明,歌舞升平;北岸残垣断壁,一片狼藉,“如果说河的那岸是天堂,这边就是地狱。”一河之隔,如此景象,尤其都是在中国的领土上,不得不说,真的很讽刺。

舍生取义 · 儿所愿也

陈树生,湖北利川人,时年21岁。淞沪会战爆发后,陈树生升任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一营二连二排四班副班长。

电影中当时日本人的常规武器打不进四行仓库,就发明了很多新型战争的招数,直接钢板阵到楼底下,拼命挖掘墙洞,企图在墙洞内安装炸药,进行爆破。千钧一发之际,陈树生将手榴弹捆在身上,拉响导火索后,从六楼跳进钢板阵的间隙,把日本人炸得肝胆俱裂。

为国尽忠,中国的将士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在英勇就义前,陈树生在一件白汗衫上写下血书,留给远在四川大巴山的老母亲:“舍生取义,儿所愿也!”

一个木杆 · 一匹红绸

一杆旗帜的分量和意义有多重要?也许在平常,它的意义远没有那么大。但是,那杆伫立在犹如一片孤舟般的四行仓库上的旗帜,它的意义非凡。

明知扛旗是送死,也要扛!电影《八佰》还原了当年童子军杨惠敏冒死为四行孤军送旗帜的英勇事迹。

要升旗吗?必须要升旗,必须要让日本人看见,还有我们中国的军队在坚守。日本人只是看着吗?不可能。日本人派出了飞机,疯狂的进攻,必须要让刚刚升起来的旗帜倒下。我们中国的军人让吗?不让,不答应!一批一批的冲上去,誓死也要让旗帜再多坚挺几秒钟,付出生命也愿意。

银鞍照白马 · 飒沓如流星

一匹白马,贯穿了整个影片,片中多次出现的白马也是一个非常值得解读的意象。

一开始白马受惊四处逃窜,如同刚刚入驻四行仓库时惊魂未定的守军战士,胆怯畏战;而后白马重新出现来到四行仓库就好比国军战士坚定信心,誓死守卫;最后出现的白马则或许意味着新的民族希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片中直接同白马产生交流的小七月和小湖北本身也是八百壮士中年纪几乎最小的,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汉室中兴待后生。同样,国家的复兴也寄托在这些晚辈的身上。

剧中对人物的刻画也是很深入到位,芸芸众生相。片中的那几个逃兵,身上布满了当时人性的缺点,怯弱、贪婪、怕死,但最终看着一幕幕的舍生取义,不畏生死,把他们骨子里尘封已久的东西,给逼出来了。

王千源饰演的老兵油子(羊拐),当兵只是为了挣军饷赡养老母亲,比起打仗立功,他更想的是回家讨老婆。最终,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他用血肉之躯护住旗帜;为了掩护大部队,他率先站出来报名敢死队,蜕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中国军人。

由欧豪饰演的(端午),在四行仓库好几次想逃跑,他始终认为自己不是打仗的料。可当他看到“老葫芦”被日本人处死,终于选择英勇抗战。当他用一把枪打退一架战斗机时,战友们都对他刮目相看。正是亲人逝去的痛苦,让他看清这场战争的本质。如果不主动积极战斗,那么他身边的人,以及自己,都将面临更大的危险。

电影的最后,团附谢晋元接到上峰的命令,不得不下了撤退的命令。“八佰勇士”从四行仓库的撤退,代表了整个上海彻底沦陷,代表了淞沪会战彻底失败,但是,这不能代表我们真正的败了。

无论是真实的历史,还是影视的呈现,“八佰勇士”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那如“地狱般”的四天,也并不是蒋介石所希望的演戏给国际看。他们唤醒的是整个中华儿女的民族意识,唤醒的是整个华夏儿女们同仇敌忾的抗日决心,唤醒的是那沉睡已久的雄狮。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居安思危,振兴中华。

英雄不朽,精神永存!

和平年代的军人,身上同样背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而海德堡联合口腔不仅对退伍军人、老军人有特殊政策,医院本身也有很多军人出身的医生,虽然已经退伍,但依旧可以在不同的岗位实践军人的精神。一日为军人,终身为军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依然可以毫不犹豫的换上军装,拿起枪杆,保家卫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