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句子大全

三代人话马桶:就这样被你征服

句子大全 2013-11-28 12:54:16
相关推荐

三代人话马桶:就这样被你征服武汉晚报2012-08-02 10:36

中国传统的木质马桶,老武汉人称它为“围桶”

如果你认识图上的物件,那么你已经青春不再了。

三代人话马桶:就这样被你征服

没有哪个老武汉人不知道围桶

50后企业退休职工 老唐

上世纪60年代,我大概七、八岁,家住汉正街乾丰里,当时不足30平方米的房子里一共住着7口人,全家老小的“方便”大事全靠一个围桶,这实际上就是木马桶,但老武汉人都管它叫“围桶”。

围桶有两个盖子,一个空心盖,作用类似于现代的马桶座圈,还有一个带有把手的木盖子,能防臭。当时,条件比较好的人家里还有专门放置围桶的金柜,有了这种柜子,围桶放在家里基本上不会有异味。

每天,都会有人来乾丰里收粪,有的人推着粪车,有的人挑着大桶,大声喊着“下河!下河”,每家每户就会出来倒围桶了,收粪的人还会负责把各家的围桶清洗干净。

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住房紧张,都是好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厕所,条件再差点的就只能去离家10来米远的公共厕所。当时每家都会在家里的床底下放一个痰盂,以备方便所用。所以,那时新娘的陪嫁里会有一样必不可少的东西——一对烤瓷高脚痰盂。

对比从前,现在的生活就舒适多了,我家刚换上了带电脑清洗程序的智能马桶,只需按下按钮,马桶便清洁如新了。有时候会禁不住想,如果人类没有发明马桶,日常生活会有多么艰难。

湖北乡村的“如厕史”

70后网络媒体人 余亦

听父辈们提过,早期在乡村如厕就是 “随地挖坑、就地解决”,耕作时要方便就选择树荫隐蔽之地,所得“肥料”也正好浇灌庄稼。

后来,大概是为了便于“肥料”收集,出现了早期便池的替代品——缸。用一口大圆缸置于此前挖好的土坑内,缸面再放上两块木板。周围用玉米秆、毛毡等围成圈,然后再备上一个缸盖,避免雨水溢满。如此一来,尽管较之“就地解决”大有改进,但只能勉强应付春秋舒适两季,待到夏冬极热极寒季节便是苦不堪言。

这些都是从父辈那里听闻而来,从我记事开始,村里每隔四、五户人家,门前已竖起了一座座占地面积大致4、5平方米的小型卫生间。由于一家一座过于占用土地,且浪费原料,于是相邻的几户人家会就建一座厕所开一个短小的会议:谁家负责挖坑,谁家泥工手艺稍强,谁家负责粉刷等,石料费用AA分摊。由于地势不同,设计者不同,所用建材不同,早期乡村路上便出现了“厕所十步不同型”的有趣现象。

在随后长期使用的过程中,每隔一两个月,几户人家会轮流将池中所得用来浇灌自家菜园或果园,而所得果实才是名副其实的纯天然、无污染。

农村的住宅是20年一个周期,如果说40年前是统一的泥屋,20年前则是统一的平房,如今更新换代后则是统一的两层或假三层的复式楼。当然,作为住宅附属品的厕所也一同完成了更新换代。最为普遍的,便是家家户户楼上楼下都装上了非常“城市化”的浴室设备,包括便池或者马桶。

老家里用惯了马桶的长辈偶尔会调侃,当年跨上大缸安然解手的乡亲们,都具备杂技演员的平衡能力。

那些年,我用过的小痰盂

80后中学教师 陈sir

在我出生的80年代,一家老少好几口人挤一30、40平方米的小地儿,人都够呛,怎会有独立卫生间呢?那些年,公共的方便之地叫厕所,自家的,叫痰盂。

记忆里,小时候要上趟公厕,相当于拍了部动作片:手拿小卷纸,越过门槛,穿过楼道,跑过小街,冲刺!成功到达……

可是,总会遇上公厕排队,也有运动拉伤、不便“万里跋涉”的时候,这时,可爱的小痰盂便成为我的应急之物。在我小时候,往往一家会准备几个小痰盂,花色各异,纹路多样,男女老少,各有所好,成为彼时居家的必备良品。

记得我当时非常喜欢一款粉红色、有花纹的小痰盂,每当年幼的我端坐其上,一种驾临天下号令四方的感觉由底及上,“幸福有几许,端坐小痰盂”。

时光荏苒,虽然偶尔会念及那些年我用过的小痰盂,但不得不承认,让我无法离开的还是现在的“马桶哥”。

记者林硕 整理

热点新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